包承郇:难忘的21号任务

     

难忘的21号任务

包承郇

    上个世纪进入六十年代,我国原子弹研制和试验进入紧锣密鼓价段。为培养我国核武器人才而设立的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即军工二系)加紧了教学和科研工作进程,{dy}期58级学员提前毕业,奔赴原子弹研制单位和马兰核试验基地。1962年底,作为核爆炸测试分析专业的204教研室(l966年改为205教研室),义无反顾地加入了{dy}次核试验准备的行列中,课题代号为“21号任务”,在当时这是-项“绝密”级课题,院系两级党委十分重视,由学院教育长张文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施领导和协调,提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全院通力协同,大力支持。院器材处刘国霖处长坐阵北京,解决所需一切器材,四海厂承接随时所需的一切加工任务,系教务处张铭智副处长奔走在哈尔滨和北京之间,沟通各方协作关系。204教研室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抽出了主要骨干教师赵伊君,傅信礼(又从三系借调花栅)等十四名组成的科研队伍,他们中有教师、实验员和新毕业学员。

    在“21号任务”中,我们的主攻任务是通过对核爆炸冲击波和光辐射的测,来鉴定核爆炸的当量。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人的,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资料。参加科研人员都是{dy}次领受这样一无所知的课题,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困难之大不言而喻。但是大家认识到,为了打破美、苏两国核垄断,为了新中国摆脱落后挨打困境,为国争光为民争气,我们绝不能向困难低头。从接到任务时起,参研人员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放弃了一切节假日,日以继夜,埋头在图书室和实验室里,从国外杂志缝里,从资料的字里行间里,搜索点滴可以借鉴的启示,并反复在实验室试验,{zh1}研究确定,通过五个方案来实现测量冲击波和光辐射。即用膜盒受压变化测量冲击波“冲击波压力自记仪--机测组”、用压电元件记录冲击波压力变化“冲去波磁带自记仪--电测组”用光电管测光辐射最小照度到来时间的“最小照度记录仪”用光电元件测光辐射光冲量的“光冲量记录仪”以及用摄影技术拍摄火球透明层的装置,用这五个方案做成五套设备来测量爆炸当量,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可行的,但在核爆炸环境中是否可行,则没有把握,要经过一系列试验。

从1963年春天开始,五套装置首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用激波管模拟冲击波,用强光源—探照灯模拟光辐射。一边实验,一边修改,一边设计,一边在四海厂加工,科研人员、实验人员、四海厂的设计人员都在同一现场共同战斗。室内试验取得一定成果后,即去进行外场柞树林爆炸场试验,用xx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光辐射通过五套仪器装置进行测量试验,开始是几公斤TNT,后来是几十公斤,xx量越来越大,这时爆炸场周围农民反映强烈,所有窗户玻璃都震碎了(实验完成后我们予以赔偿),于是决定另选场地。1963年夏,为寻找合适场地,学院张文峰教育长和系姜国华副主任,带领机关干部四处踩点(xx中造反派诬蔑为特务活动),{zh1}选定在松花江上游距市区43公里江边一处荒滩草地上,这里距居民点较远,可以进行大xx量爆炸试验。有了这块试验场地后,教研室科研队就开始了大药量的四次化学爆炸试验。因为集中在八月份,后来就叫“八月试验”。去场地试验,{wy}交通是水路。于是每次都乘学院在松花江上一艘豪华游艇,来回于市区和场地之间,运送仪器设备、人员和生活物资等。那段时间正值松花江汛期,江水滔滔,水量大,水流急,单程一次需两个多小时,由于试验频繁,人员大多疲劳过度,上船后几乎都很快入睡,就在一次运送器材溯江而上时,技术员王博举同志在船舷失足落水身亡。这给正在紧张试验的教研室科研队造成巨大打击,一时教研室上下悲痛万分,王博举同志是科研队一名优秀技术员,他任劳任怨,积极肯干,他的牺牲使科研队失去了一名得力干将。在那悲情弥漫的日子里,大家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努力为胜利完成任务而互相鼓励。{zh1}一次是八月下旬,xx量达到400公斤,爆炸威力巨大,那次爆炸试验刘居英院长、李开湘副政委、张文峰教育长以及姜国华、祝玉璋等首长都到场观看(即刘居英影集107页的那张照片),那次试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起爆时xx哑爆,顿时气氛紧 张,一不小心将酿成大事故,这时刘居英院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亲自指挥,派实验员罗远久,携带保险箱钥匙,作了一次风险很大的在巨大xx包前排除故障作业,幸好有惊无险,原来是一段线路断了。

    “八月试验”的成功,受到院系首长的表扬和鼓励,全体参试,人员对仪器设备又作了一些微细的修改和完善。1963年冬,实验队在姜国华主任带领下,去北京昌平东花园参加由国防科委组织的化爆模拟试验。在那寒冷的京郊,参试人员又经过一番艰苦努力,通过化爆试验终于审查合格,获得了正式参加{dy}次核试验的准入.返院后,审查合格的样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有的要一款多台)。于是四海厂进行了总动员,仅用三个月时间,各项设备生产完毕,经过鉴定全部合格。

    1964年春夏之交,204教研室参加{dy}次核试验人员突然神秘的“失踪”了。由于高度保密的要求,家人不知道,朋友不知道,甚至一个系的同志也都不知道,只知道去了一个神秘地方,干神秘的工作去了。那时人们的保密习惯可见一般了。当然确实没有人会想到我国即将进行原子弹爆炸试。直到1964年10月16曰在我国西部地区一声巨响,才使人们恍然大悟。

    204教研室试验队进入马兰基地后,又经历了一段艰苦卓绝的鲜为人知的生活和工作。在那戈壁滩上,风餐露宿,住帐篷成,喝苦水,白天骄阳似火,夜里寒风刺骨,刨坑埋仪器,肩扛手提架设备,日以继夜,一干就是半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dy}次核试验那{yt},大家躲在距爆心80公里的工号里,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地等待那神圣瞬间的到来,就在那一闪光,一声巨响后,大家飞快跃出工号,乘车奔向自己心仪的设备,记录终于拿到了,很好,压力自记仪记录的曲线是如此理想、以至于有的专家一看与理论曲线十分吻合,用既怀疑又钦佩的目光审视着,但事实毕竟是事实,不用分说,我们的测量结果,{dy}时间,报到了现场指挥部,报告当量为2万吨,与九院理论设计一致、很快防化飞机穿云回来收获了放射性记录,从而证明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及时向北京周总理报告,这样我们的仪器设备成为速报当量主要设备

    成功的喜悦,让人们把半年辛劳冲得一干二净。接着基地进行了总结,204教研室参试队的机测组荣立集体二等功,电测组和光测组荣立集体三等功,参试人员人人都荣立三等功一次。其中机测组代号为“甲08—压力自记仪”获湖南省l978年科学大会奖。

不久,204教研室参加我国{dy}次核试验科研队凯旋学院,大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他们辛勤的付出和丰硕的成果,激励着教研室每个同志,一致表示要向他们学习,要努力搞好党赋予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随后,204教研室科研队又连续3次参加我国核试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每次都受奖。

    204教研室在实施21号过程中受到各级领导关怀,系主任祝玉璋每天晚上都要去试验室一线看望工作人员,问寒问暖,并嘱咐后勤食堂做好夜餐,刘居英院长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进程,有时还亲自过问每个细节,比如有一次,去北京参加模拟试验,机测组考虑到戈壁滩风沙大,对定型了的仪器做了防沙修改,结果得到的曲线变了,刘院长当即指出“不能随意改动试验状态”,从而避免出现一段弯路,参试人员处发现,刘院长在大河旅馆,亲自动员,并提出具体注意事项。除了院系领导外,国防科委和总部首长来学院视察时,都先后到204教研室莅临指导,如,张爱萍、李聚奎、徐立清、谢富治、伍修权、李作鹏等首长。特别难以忘怀的是1964年7月31日朱德、董必武在院领导的陪同下,莅临204教研室参观21号任务科研成果陈列室,听取汇报后,首长们特别高兴,并鼓励大家献身国防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功立业。

    附:包承郇给尚法尊的信

哈军工北京校友会

尚法尊副理事长:

    遵照您的嘱咐,我写了《难忘的21号任务》一文,当时我是204教研室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科研队由付信礼、赵伊君.花栅三人负责,分别担任机测组、光测组和电测组组长。每组四五人不等。写此文前,我分别与赵伊君、付信礼、姚维山通了电话,回忆了当时情况,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细节己记不清了。但这件事很有意义,反映了哈军工人当年积极参与我国早期核试的事迹。但是由于当时保密原因,哈军工很少有人知道,以至于在一系列校史活动中,都没有反映出来。为了弥补这一憾事,特写此文,请审示。

                             包承郇   2010年1月10日

注:包承郇, 浙江宁波人,1931年3月生,1949年6月参加革命,1953年3月入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为空军工程系一期学员。毕业后留校,曾任原子工程系204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办公室主任、政委,副教授。

郑重声明:资讯 【包承郇:难忘的21号任务】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