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建市二十多年来,武陵源核心景区的规划建设走向了“保护{dy}、开发第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市城区的建设也走向了道路保畅通、建筑物“穿衣戴帽”添形象的特色文化之路。说到市城区规划与建设,本人一直心存疑惑:我们城市的中心坐标在哪里?我们城市的核心灵魂在哪里?我们城市的显要标志在哪里?答案是模糊的,我想,张家界人目前尚无法精准的回答这三个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张家界市城区新的“四路”、“七路”建设是我们的重要成就。说的不错,的确如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把目标定为国际性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城市,把路修好,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张家界是这样,桂林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那又说到张家界的“穿衣戴帽”工程,这是张家界土家文化元素的一次盛装上演,是张家界城市元素的大变脸,究竟是不是这样?“穿衣戴帽”固然能够给外来人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但这样的改变并不能把张家界回到原汁原味的武陵文化的最深处,始终给人一种“形似而神不像”的感觉。那我们正在规划中的澧水观光带呢?建成后会不会成为张家界城市的核心、标杆与灵魂呢?目前还只能拭目以待。
眼下,关于张家界市城区的建设缺乏“画龙点睛”式的标志性建筑,张家界需要这样的标志性建筑,此已成共识。人们更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打造张家界的标志性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才有资格被“标志性”?
本人认为,打造张家界市城区澧水河三通风雨文化桥,将其建成张家界城市坐标,汇聚中外游客,传承武陵文明,无疑是我们目前应该重点策划并建设的重大建筑项目。
本人呼吁的理由:张家界城市印象除了自然的天门洞、澧水河之外,没有明显的城市标记,主要原因是没有城市建筑标记;张家界城市目前没有一处能够聚集中外游客云集的核心场所,城市中心现有的建设、城市管理的滞后不足以征服、吸引中外游客。张家界目前没有旅游特色商品一条街;张家界目前没有适宜于外地游客活动、休闲的大型场所;传统的风雨桥只是两通,而张家界建设三通风雨桥是对历史尊重前提下的大胆创新,若建成,将成为张家界的未来文化遗产;张家界市区没有一处能进行水上演艺项目的场所。
具体的操作办法,本人思考如下:一、建设从“南门口”至“市政府”、
“天门山索道广场空地”三者之间的三通文化风雨大桥,此为极具土家民族文化特色的风雨桥形象。上面一层是小青瓦的风雨桥形象,全步行街,类似于凤凰虹桥的旅游特色商品一条街,里面布满了72行工艺工匠,是典型的武陵山下特色产品一条街。在澧水河的中央,有一个大的立柱支撑,修建典型的土家冲天楼,桥从这里分支,整个桥形呈“人”字形,桥的下层为汽车通道,汽车通过桥梁的时候,可从中间停车,进而上到上层步行一条街,而上层的步行游客可自由下到底层搭乘过往汽车,进而形成富有武陵地区特色文化的现代化长廊,这有点像泰晤士河上穿梭的船舰及古老的大笨钟而成为伦敦的城市标志一样;二、吸引整个武陵山脉地区的能人工匠来这里开设店铺,打造武陵山下特色商品一条街,常年展卖,有民间工艺品、有织锦刺绣、有古玩藏品、有根雕盆景、有花木虫草、有书法字画、有竹编草编、有瓷器、有陶罐、有布衣、有石艺,除此之外,还有大庸阳戏、有评书、有说唱、有曲艺、有杂耍……俨然武陵文化产品的大卖场,又是xx落幕的民族工艺品博览会,成为张家界对外宣传的新亮点,是中外游客云游张家界景区景点之后不得不到的一处文化观赏和体验场所;三、此处离张家界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三个交通要道均近在咫尺,是{zj0}的游客与市民活动场所;四、同时也从此桥下规划下河口岸,游人可下到澧水河的游船画舫上赏张家界城市美景;五、在河的两岸,规划建设酒吧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成为中外游客与市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的场所;六、在桥的中间位置,设置一处看台,并在河的中央搭建一处舞台,舞台上常年上演流光溢彩的水上剧,成为夜张家界最闪亮的处所,每至华灯初上,这里早已歌舞升平、人头攒动,这里就是欢乐的海洋!
“让心灵震撼,让历史铭记,让世界感动”,是市城区澧水河三通风雨桥的建设初衷,这座大桥若能规划建设,将是交通的枢纽,文化的长廊,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畅想;既是张家界及整个武陵山脉厚重文化的收编之作,也将成为张家界“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点睛之笔。
--------------------------------------------------------------------------------
作者:唐伟 登载于:张家界日报
时间:201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