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贵州茅台、陕西西凤都源自山西汾酒的珍贵史料_范炜的老窝_新浪博客

汾酒文化与陕西白酒

    陕西省的酿酒史非常悠久,不亚于山西酒,都是从仰韶文化时期就掌握了初步的酿酒技术。而且在宋代以前,也出现过不少{gjj}名酒,但都属于米酒或者黄酒。陕西白酒则是源于山西白酒,下面这四条证据全部来自陕西官员、陕西政府部门或者陕西白酒企业,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一、乾隆初年川陕总督的奏折

    乾隆三年十月十一日,川陕总督查郎阿在《为曲坊之禁实有裨民事奏折》中说:“查陕省本地造酒之家,非若他省之有名佳酿,可以四处发行,不过本地零星沽饮。…至若咸阳、朝邑开设曲坊,伊等并不自己造酒,只踩成曲块发往外省。每年晋、豫客商预先持银来陕定造,盈千累万,骡负船装,每年耗费之麦,不下数十万石。”山西农业大学尹二苟先生在《清乾隆初年禁酒史考探》一文中认为,“他省之有名佳酿”,即“山西汾酒”。

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陕西巡抚张楷奏报:“山右(即山西省,笔者注)富商,亦群至陕省,广收麦石,大夥开踩,民间糊口之粮,悉耗为无用之曲。”

以上奏折说明,在乾隆初年,陕西本地的白酒业非常薄弱,不仅没有“可以四处发行”的名酒,而且白酒生产也仅仅是供“本地零星沽饮”。陕西是当时的制曲大省,但制曲者并不自己造酒。而且曲块是主要是山西商人投资“定造”并经营的。这个奏折的作者是川陕总督,但在奏折中丝毫没有提及四川白酒,说明在乾隆初年,四川的白酒业应该还很不发达。

二、建国初期的《西凤酒酿造》

    1958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陕西省工业厅编的《西凤酒酿造》一书。该书在“内容介绍”中说:“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西凤酒厂职工的协助,并经西北大学方乘教授及轻工业部食品二局朱梅工程师审阅订正。”

该书一开篇就指出:“西凤酒产于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以凤翔县柳林镇所产最为xx。据了解凤翔县城西街原昌顺振作坊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即行开业,一说西凤酒过去为山西人所经营,至明代万历以后山西客户陆续返籍则由当地人才开始经营这种酒,以后逐渐发展到各县,故推测西凤酒可能是山西汾酒传来的。”

前文提到的朱梅工程师,就是1952年共和国“{dy}届全国评酒会”的主持者。由陕西工业厅编辑,经她审阅订正的书稿,而且是出版于1958年,可信度是相当高的。由这个资料可以推论:山西商人在陕西不仅投资酒曲,而且把山西汾酒的生产工艺带到凤翔县城,设店酿酒,并逐渐推广到各县,成为陕西白酒的源头。

三、杨志春先生主编的《陕西省太白酒厂志》

    太白酒是陕西省仅次于西凤酒的第二大白酒,《陕西省太白酒厂志》主编杨志春先生是我国xx的志书专家。据该书中的《陕西省眉地历史上私营酿酒作坊基本情况调查表》记载,在陕西眉县金渠镇金渠村最早酿制烧酒的,是山西人在明清时期开办的“广发号”酿酒作坊,现在的陕西省太白酒厂就是在原广发号的基础上成立的。

以上资料表明,太白酒的源头也是山西汾酒。

四、户县龙窝酒的手工酿造技艺

    在陕西,凤翔县、眉县属于西府,户县属于东府。但距离不远,在百公里之内。东府龙窝酒与西府西凤酒相对应,旧有“东龙西凤”之说。

    龙窝酒的酿制用曲为中温曲,采用关中地区优质小麦、大麦、碗豆三种原料,成曲分为青茬曲、槐瓤曲、红心曲、金黄一条线等。与汾酒大曲基本一致。而且,陕西的酒曲本来就是山西人投资经营的。

制酒工艺九条口诀。即:“人得其诚、水得其甘、曲得其时、粮得其实、器得其洁、工得其细、拌得其准、火得其缓、酒得其真”。与汾酒的七大工艺秘诀:“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高粱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非常类似。

    使用窖池发酵。窖池采用砖切,窖池内壁敷泥皮一层,每年更换一次。物料入窖后,四周用泥压封。冬季用稻糠皮覆盖可保持窖池温度。与西凤酒、太白酒基本一致。
    发酵及蒸馏:传统工艺的发酵期16天,为增进成品酒的芳香醇和感,可延长至24天。整个发酵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对酒的发酵温度应掌握“前缓升,中挺足,后缓落”的规律,与汾酒发酵“前缓、中挺、后缓落”的要求并无二致。

据户县政府网站资料,户县龙窝酒的历史不过100多年。显然,其酿造工艺是受了汾酒工艺的影响。

    以上四条证据,足以证明陕西白酒的源头是山西汾酒,是山西人或者陕西人,用汾酒技术酿造,创造出了陕西白酒。

 

汾酒文化与茅台酒的渊源

    酱香型白酒诞生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茅台镇原本只是赤水河边的一个小渔村,后来因运盐周转,成了川盐销往贵州的边岸。到了仁怀的茅台村,水路不能再往上行,需全部卸船进仓,然后再人背马驮,分运贵阳、安顺两路销售贵州。茅台村由此开始形成一个川盐销黔的转运站和货物集散地,山西、陕西盐商云集,到清康熙年间,已发展成为江边的繁华小镇。于是,山陕商人就把山西汾酒的种子传播到了茅台村。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了一套“西南丛书”。其中的第二册为1939年编的《贵州经济》,作者是张肖梅。张肖梅是民国期间xx的经济学家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她发起成立的xx企业家协会“星五聚餐会”,影响很大。由她主编的书籍应该是很严谨的,可信度较高。《贵州经济》有关于山西汾酒与茅台镇白酒之间渊源关系的记载:“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1851-1861)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

    这个记载证明,茅台镇白酒的源头是山西汾酒。茅台镇白酒吸取了山西汾酒工艺和陕西白酒工艺的精华,山西人在茅台镇开始酿制烧酒的时间是在满清咸丰之前。

    何辑五,先后任贵阳市市长、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1947年,时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的何辑五,编著出版了《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书中载:“……黔中业盐者,多为秦晋商人,……当时盐商由山西雇来酿酒技工,仿汾酒酿造方法,设厂酿酒,用以自奉,并不外售。至咸丰年间,因秦晋商人歇业还乡,即将所设盐号,及茅台酒厂,售予本省先贤华桎坞先生继续经营,仍沿用成义酒坊名称(即简称华茅)。”

这个资料表明,茅台镇白酒的历史,咸丰年间是个分水岭。之前,山陕商人成立了“成义酒坊”,用汾酒技术制造白酒,咸丰年间盐号业务和制酒业务全部出让给贵州本地人。

此外,195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国的贵州》记载茅台酒是“清朝山西人经商于茅台镇,依汾酒制法而兴。” 由贵州省工商联编辑、1980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贵州茅台酒史》中记载茅台酒是“从山西雇了酿造杏花汾酒的工人来茅台村,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研究制造”。

茅台酒的工艺发展路线,也清楚地表明了它与汾酒的渊源关系

    中记载,贵州成义酒房{zh1}一位经营者 华问渠先生说“1860年,成义酒房成立。”并且在书中对当年茅台酒的产量一直上不去的原因,作了详细客观的分析:“ 制酒原料——高粱和小麦采购困难,确为酒产量不能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酒的原料一向都是就地取材,在茅台附近收购。由于高粱、小麦非当地主要粮食,产量少而来源零星,加以运输不便,和有季节的限制,这一切都大大限制了原料的购入。

    “道光年间(1841年)编辑出版的《遵义府志》一书,曾转录《田居蚕食录》的记载:“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dy}。其料纯用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法:煮料和曲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曰白水曲。黔又通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

    《田居蚕食录》,成书在道光年间。从该书的记载看,至少到道光年间,茅台酒的酿造工艺还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单从文义分析,类似于山西酒师在陕西发明的酿酒工艺,使用地窖发酵,主要纯以高粱为原料,唯酒曲为小麦制成。

    1936年编修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出仁怀县茅台村,黔省称{dy}……。法纯用高粱作沙,煮熟和小麦曲三分,纳粮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

    从《遵义府志》到《续遵义府志》的95年间,茅台镇白酒的酿制工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关键的变化在于“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但是根据文义分析,到1936年时,茅台工艺尚未定型。

对于以上茅台酒工艺的发展变化,茅台酒厂自己曾作出过符合事实的说明。翟旭龙先生在《酿酒史上的“丝绸之路” 》一文中引用了一条重要的资料:“1973年,茅台酒厂代表在全国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所作的题为‘发扬固有风格,提高产品质量’的发言中说:‘茅台酒相传始创于1700年左右。…有陕西凤翔府岐山县郭姓盐商请了山西技师,仿汾酒与西凤酒的操作方法操作生产。在这200多年的时间内,又吸收了南方小曲酒的作法,而形成了现在的这一套独特的工艺操作。’”

山西汾酒的确是国酒之源头!~~~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证明贵州茅台、陕西西凤都源自山西汾酒的珍贵史料_范炜的老窝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