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糕点食品业发展简史(转载)_椒椒_新浪博客

个人觉得很有意思,转上来与朋友们共赏青岛糕点食品业发展简史(转载)

 

青岛糕点食品业发展简史

                                                ——转载自青岛市情网

                                                                                      孙兆瑞作于1984年

   远在德国人占领胶澳之前,女姑口附近已经形成了一个商贾集中的集镇。其中点心作坊(俗称果子铺)与零售店铺也有一定数量。这时经营的产品,全是中式糕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点如胶州的枇杷梗、商密的大蜜枣、掖县的兰花根和即墨的麻片等等,均在这里集散。
  德国人占领青岛之后,适合他们胃口的糕点、面包、餐馆,也应运而生。当时从事这种营业的一般是俄国人。在德管时期,清朝的一些遗老遗少涌进青岛,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对青岛糕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京式、苏式、广式的糕点先后在青岛出现了。日本{dy}次侵占青岛之后,东洋风味的糕点又被引了进来。青岛虽然是一个历史不长的中等城市,但糕点食品却品种繁多,丰富多彩,有些品种驰名国内外。

 

 {dy}章 西式糕点(简称西点)的起源与变化

  一、外国人经营的西点业
  德国人占领青岛,把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带进青岛。在青岛最早开设西式糕点食品业的是德国侨民夫老司,约在1902年前后在中山路(即中山路邮电局址)开设糕点、面包房。起初,只作面包西点,规模很小,由夫老司亲自动手,另外雇几名中国人作助手。他的经营方式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在门市部供应糕点、咖啡和简易西餐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业务缩小,取消了面包和糕点,只做西餐和烟酒零售。因为利润大,他赚了不少钱,在青岛买了几处房产。抗战胜利后,该店被国民党政府没收。
  第二家在青岛开设西餐馆和面包房的是名叫约娜的白俄妇女。1918年,她和巴智司吉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做面包生意。1920年,他们二人来青岛在中山路8号开设面包、西餐、糖果厂,店名就叫约娜。也是前店后厂。门市部设有咖啡茶座。巴智司吉和另一名白俄达达司为技师,雇用中国徒工5人、做面包的工人8人。在门市部的售货员和服务员则全是白俄女青年。当时在青岛是很有名气的西点店,当然也很发财。到了1930年,巴智司吉看到这行生意有利可图,乃与约娜分伙,自己在龙口路19号开设巴智司吉西点厂,经营项目和方式与约娜相仿,雇用4名中国工人和学徒工3人,帮助做面包和西点。
  当时巴智司吉和约娜的竞争很激烈。他为了增强竞争能力,特地到大连把白俄尤金约来,请他投资入股,并担任经理,巴智司吉则专管生产技术。为了从糕点糖果的质量上压倒约娜,他又从国外进口了一台当时很先进的机器,可将各种原料加工磨细,调和均匀,并增添了各种巧克力糖果和各种杏仁点心等新品种。当时青岛只他一家有这套设备,所以营业更为兴旺。竞争的结果,约娜败下阵来,业务也逐渐缩减了。
  巴智司吉的野心越来越大,想独霸这一行业,又聘来了另一名白俄厨师名叫阿不拉那夫。此人技术高明,擅长西点和各种巧克力糖果以及各种西洋口味的软糖。从此以后,业务更加兴旺,人数由不足10人增加到36人,为了便于管理,他将全体人员划为四个小组,即糕点糖果组、面包组、售货组、送货组;在门市上扩充咖啡茶座,夏天则增添冰激凌和其他冷食项目。
  在“七七”事变以后,尤金生怕日军侵占青岛,乃与巴智司吉分伙,自己另找安身之地去了。巴智司吉也有同样顾虑,又兼年老无子,钱也赚得不少了,乃将面包房卖给了另一个白俄吉玉特考。吉玉特考和一名英国女人合伙接办了这个面包房,按次序排列,这该是青岛市外商经营的第四家西点厂了。
  吉玉特考对糕点业务是个外行,又是个酒色之徒。他原任中东铁路双城子车站站长,被解雇之后,诱骗了他上司的遗孀马林娜玉其来青同居。他用马林娜玉其的钱买下了巴智司吉糕点厂,但又怕巴智司吉另起炉灶争他的生意。因此在成交契约中规定:巴智司吉永远不得以任何形式在青岛经营糕点事业,否则赔偿违约损失。
  巴智司吉在拿到价款之后,立即用他自置的龙山路15号的房子开办了一间糕点厂。吉玉特考向法院起诉巴智司吉的违约行为,经过一年多的诉讼,法院勒令巴智司吉歇业,并赔偿原告的损失。
  吉玉特考虽外行,但很会用人。生产技术和业务管理,xx依靠中国人和部分俄国人,所以干了6年,赚钱不少,后来和他合资的英国妇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遣送回国,留下她的保姆白俄阿撒玉其继续担任这个糕点厂的会计。最多的时候除了雇有中国人23名之外,还雇了7名白俄妇女和1名白俄技师。中国人姜善庆和姜学庆,当时也是这个店的主要技术骨干。他们俩也可以说青岛中国人当中{dy}代的西点技术人员。
  吉玉特考除担任这家糕点厂的经理之外,还鼓动他的第二个妻子马林娜玉其租下了金口路35号楼房一幢,其中有六个单房间,每当夏季高价出租给来青避暑的外国人,收入是很可观的。吉玉特考因与白俄女会计勾搭被其妻察觉,向伪xx局告发,伪警局将吉玉特考和阿撒玉其一起逮捕,并强行出卖他的厂子,将价款交还其妻马林娜玉其。当时正值志清诊所的张志敏大夫为了掩护我地下工作的需要,就集资购买下这个糕点厂。这是民族资本在青岛办西式糕点的开端。
  二、中国人经营的西点业
  张志敏于1944年集资购买了龙口路19号吉玉特考糕点厂,原拟将设在芝罘路南头的志清诊所迁到这里,后经友人劝阻作罢。因为龙口路设备齐全,条件优良,更重要的是可维持原班人马不至失业。张志敏就给这个糕点厂取号为玛尔斯糕点厂,仍按吉玉特考的老路子经营,专做面包、西点,兼设简易冷食茶座。由于基础较好,玛尔斯的东西很快就出了名。
  玛尔斯出名的另一原因,是这个稀奇古怪的字号和它那魏碑体的匾额很吸引人。经理是薛艺农,副理是邹原仁,监理是张志敏(张志敏利用玛尔斯掩护地下工作,解放前夕牺牲)。他们三人过去都在哈尔滨工作过。该地有一家白俄开的大饭店叫“玛尔斯”,很有名气,所以他们也用了“玛尔斯”这个名字。
  在敌伪时期,由于面粉和砂糖的配给量越来越少,业务受到一定限制。抗战胜利后美军在青岛登陆,外侨也陆续回青,玛尔斯的业务又重新兴旺起来。这时,薛、邹二人将玛尔斯的全部流动资金抽调到天津,开了一家巧合食厂,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将全部资金赔光。天津解放前夕,他俩又跑回青岛,硬要按股分红,实际是变相抽资。至解放前夕,玛尔斯已周转不灵。解放以后,已陷于停顿状态,经理、副经理避不露面,使企业陷入无人负责的局面。1950年,全体职工公推我为经理,姜善庆和赵炳儒为副理。1952年改名为“生活林”,营业又逐渐好转。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并于市南糕点厂,我被安排在烟糖站任副经理。
  另一家中国人经营的西式糕点厂是龙口路的鸠记糕点厂。鸠记糕点厂原是于思鸠和一白俄妇女合资开办的。开业时间约在1940年前后,也是前店后厂,雇用了两名白俄妇女当售货员。不久这位白俄妇女撤出股东,改由于思鸠独资经营。于思鸠有做糕点的技术,经营有方,利润很大,但声誉不佳。鸠记糕点厂于1950年申请歇业,1951年又由于思鸠的儿子在原址开设新华糕点厂,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又申请歇业了。

  三、西式糕点的特点和品种
  西式糕点的特点,从其经营方式和所用的原料上可充分体现出来。
  (1)经营特点:
  所有经营西式糕点的厂、店,无一例外的都是前店后厂。经营的品种都包括西式糕点、面包和糖果,还备有茶座。有的厂、店还兼营西餐业务。
  因供应对象是以外侨为主,所以要求售货员及服务员精通英语,略通德语、日语、法语。讲究礼貌待客,服务周到。
  由于生产技艺高超,用料要求严格(如果哪一个品种因短缺某种材料,他们宁肯不生产,也决不马虎迁就,更不胡乱代用)。销售价格比市场上的其他糕点高几成至几倍。
  (2)原料:
  西式糕点对配料要求严格,特别是讲究新鲜和卫生。所用主料有:鲜牛奶、奶油、人造奶油(马尔克林)、鸡蛋、砂糖、面粉等。
  所用副料大致可分为三类:
  {dy}类:各种进口香料、进口老母酒、xx香草、香草精、丁香、豆可素(古尔马林)、西藏红花等。
  第二类:椰子油、可可油、椰子粉、可可豆、甜杏仁等。
  第三类:各种果料,如葡萄干、核桃仁、苹果酱、杏酱、乌枣酱等。另外还有酸奶皮、奶酪、甜奶皮等。
  (3)西式糕点的品种:
  西式糕点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dy}类,奶油块点:按块计价。配料以奶油、鸡蛋、香料为主。成品酥软,约有30多个品种。
  第二类,水点:按块计价。以蛋糕为底子,将配好的料用糖水和老母酒或樱桃酒制成混合液,用这种混合液将蛋糕润湿均匀,再在上面用奶油塑造成各种图案。这种水点大约有20多个品种。现在市场上有时也有供应,但仅是外貌近似而已。吃起来与原有的风味差异甚大。
  第三类,各种纯奶油小杂拌西点:按重量计价。花色繁多,口味各异,约有40多个品种。如核桃西点、甜杏仁西点、杏仁糖蜜椰子粉西点、可可西点等,都是用纯牛奶和奶油加工制成的。
  第四类,纯奶油起酥排:按重量计价。也有30多个品种,如纯奶起酥排、纯奶起酥苹果排、奶油起酥罗丝卷、甜奶皮罗丝卷、纯甜奶皮脆朋卷、奶油气鼓等。
  第五类,喜庆寿糕:一般都是预先订做,因为这类糕点存放时间稍久即易变质。寿糕一般是用蛋糕、甜杏仁、华福片做坯子,上面可根据顾客的要求,用奶油装饰成各种图案或各种文字。还可以根据顾客需要,制作多层寿糕,一般是1至3层。“七七”事变前英国驻青岛领事馆的人员,曾在约娜糕点厂订做过一个6层大寿糕,确实豪华美观。
  喜庆寿糕有纯甜奶的和纯甜奶皮的。这两种是以蛋糕为坯子,以纯奶和巧克力糖为装饰;再一种是以甜杏仁饼为坯子,用纯巧克力糖为装饰材料;还有以水果蛋糕或以甜杏仁饼为坯子的。总之,坯子用料和装饰材料不同,成品也就各具特色。
  除上述五大类以外,还有一种椰子粉糕点,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椰子粉在我国资源丰富,当前主要是向国外出口。椰子粉糕点极受外桥欢迎,如巴次欧涅格拉(俄名)以纯奶加老母酒和巧克力粒为馅,坯子用华福饼干,然后全部用巧克力糖包裹起来,既富丽堂皇,又美味可口,可惜这个品种在我市市场上已绝迹40多年了。
  旅青的外侨,每逢圣诞节和复活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高级糕点,有古立其、八司克、八布克等。
  古立其的配料有甜杏仁、核桃仁、各种瓜条、豆可素、进口老母酒、xx香草、葡萄干、西藏红花、丁香、纯牛奶、纯鲜奶油、鸡蛋黄、柠檬蜜饯等。这是古立其的内部用料。古立其总的重量由1斤至10斤。各种规格都有,形状呈圆柱形,上面用糖粉做成各种手帕形,再在手帕上面用糖粉塑造攻瑰花,立于古立其顶端。
  八司克(俄国复活节用)的配料有纯鲜奶酪、纯鲜奶油、纯鲜甜奶皮、各种瓜条、柠檬皮、葡萄干、xx香草等。用方形模子造型,模子刻XP字样,象征复活节。
  八布克的配料有纯鲜牛奶、纯鲜奶油、用纯鲜牛奶调的面、xx香草、鸡蛋等。成品高三四尺,中间空心,外围全是手指头肚那样大的刺,顶端放上事先培育好的三四寸长的麦芽,放在盘内,麦芽下垂,周围再点缀上红绿色的熟鸡蛋,煞是好看。
  四、面包的品种和作法
  青岛市解放前曾是全国的五个特别市之一,由于曾受三代帝国主义统治,外侨较多,特别是擅长制做糕点饮食的白俄较多。因而我市过去市场上的面包主要是俄国式的,法式次之,德式的很少。俄式面包又分为三种:
  {dy}种是大面包,是用模子烤的;另一种是圈面包和梭形面包。上面呈裂口形的,是在耐火砖上烤的。这种面包底部烤的皮厚,吃起来香脆可口。
  第二种是各种鸡蛋面包。正规用料应有鲜牛奶、鸡蛋、香草粉。各种副料有奶酪、奶油、酥面、各种果酱和葡萄干等。
  第三种是面包圈,配料与普通面包同。另外有一种手指头粗细的面包圈,配料加鸡蛋、糖、奶油;还有一种做得更细的面包圈,是用明火烤的,香脆可口;还有一种玫瑰花小面包,用料与细面包圈相同,是在耐火砖上烤的,有其独特风味。以上这几种大小、粗细不同的面包圈和玫瑰花小面包,外侨多用于儿童早餐。

 

  第二章 我市东洋糕点、糖果发展情况

  在青岛最早的东洋糕点、糖果厂,是日人福田开设的滋养轩。当时在青岛很有名气。他在20世纪初曾在德国人经营的养牛场(贵州路)当饲养员。后来他自己也养奶牛,并卖牛奶、羊奶,业务逐年发展。他又从日本请来了做糕点、糖果的技师,专门生产日本风味的糕点与糖果。如日本最xx的樱花软糖、牛奶软糖、太妃软糖及各种饴糖、硬糖、软花糖等,同时也正规地制做各种日式糕点。如以糯米粉和红小豆为主料的栗子模、香蕉糕;以及各种豆沙馅点心和一些日本人喜爱的杂点。后来又增设饼干车间。他的糕点、糖果、饼干等产品除供应本市之外,还远销济南、徐州、开封等地。工人总数发展到350人,可见当时的规模是很可观的。福田在经营企业上很有魄力,除了增设中山路门市部之外,在生产设备上也力求机械化。当时青岛的糕点厂,一般都是用直接火熬糖,用明火烘烤点心。滋养轩就改用了电炉烘烤和蒸汽熬糖。
  福田一方面从滋养轩攫取了大量利润,一方面也为我们造就了许多会做日式糕点、糖果的技术人才,其中较成熟的有江清东、卞夏、于德成等人。
  此外,日本人在青岛开设的食品厂还有博多屋、东光堂、青岛牛乳舍、明治糖果厂等十几家,各家规模都不算大,业务大体相同。

 

 第三章 中式糕点在青岛的兴起和发展

  一、南式糕点业
  这里所说的“南式”糕点,泛指南方各式糕点,以别于“京式”糕点而言。
  在青岛开办最早的南式糕点厂是万康公司、同裕和、泰和祥、三阳泰四家。他们的创始人庄宝康、叶春岩等人,原来都在上海棋盘街春阳南货店学徒,在德管时期合伙来青。他们见到在青经营南式糕点有利可图,于是庄宝康在潍县路开设万康公司,叶春岩在博山路开设泰和祥,另一位姓陈的在潍县路开设同裕和,另外还有一家三阳泰。他们都是以经营南货为主,兼营烟酒、罐头之类的商品。货物一般都是从南方运来的,当时交通不便,从上海到青岛的航程要六七天的时间,糕点之类的商品容易发霉变质。于是万康公司首先从上海请来几位技师,在青岛做南式糕点。后来同裕和、泰和祥、三阳泰等家也步其后尘,先后搞起点心作坊,都是前店后厂的形式。当时上述几家上海糕点厂号称糕点行业的四大家,最出色的是万康公司。万康公司开业时只有10人左右,后来一度发展到40余人。到抗战中期,因日寇加紧掠夺,限制加剧,业务受到严重挫折。泰和祥、同裕和分别于1944年和1945年歇业。
  {dy}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万康经理庄宝康和泰和祥经理叶春岩等,怕日本占领青岛以后抢走他们的财产,就把一部分货物运至济南存放。日本占领青岛局势稳定之后,他们本想把运往济南存放的货物再运回青岛,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在济南开设分号,因为当时的济南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南货店。即使有几家当地的点心铺,也只是小作坊而已。因此,他们就在济南开办了较有规模的泰康公司,实际上是青岛万康公司和泰和祥两家的合资分号。

  二、京式糕点业
  南式糕点和京式糕点在做法和风格上都有明显区别,但也很难确切区分。有些厂店,也往往兼而营之。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正大糕点厂(西号在金乡路、东号在台东三路)。正大糕点厂的经理法书宝,曾在泰和祥学徒六年,后来自己干正大糕点厂。起初是仿效泰和祥的路子经营南货,糕点也是以苏式为主。后来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便苏式、京式一齐生产经营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正大在青岛的糕点行业中,是出类拔萃的。除了糕点货真价实之外,它经销的洪字牌袋装茶叶,也是畅销的xx产品,除市区之外,还畅销于胶县、诸城、日照、莒县、临沂等地。
  万福临于1930年开业,经理王骏忱,总店在河南路,分店在四方路。资金3500元现大洋,总人数为147人。他们一开始就以京式糕点为主,并且很注意食品卫生和糕点质量,特别是店员的服务态度好,所以发展较快;20多年的时间,在市面上确实赢得了声誉。在当时,如果请客送礼不用万福临的点心,好像不够水平。单是中秋一个季节就销售月饼7万多斤(1945年)。这在当时同行业激烈竞争和市民的购买力很低的情况下,销售额能达到这个数字,足以说明该厂经营有方。它是以实物为标准来保证投资人的利益的。例如投资当时的面粉每袋两元,白糖每斤两角,做成点心也为每斤两角左右。在年终结算时,不管物价涨到什么程度,仍按上述基准折成实物,以保证投资者不受损失。剩余部分作为盈余,按东西股的额定比例分配。这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年代,要真正做到保本保值是不容易的。
  万春盛的经理姓袁,1928年在威海路开业,资本为5000现大洋。他为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定为一分官息(即不管盈亏,每100元资本每年要付给10元的股息),待年终结算时,再按东西股比数分配红利。万春盛除做点心、糖果之外,兼营山珍海味、烟酒茶以及罐头、杂货等。自开业至抗日战争爆发,年年有盈余。在沦陷时期,营业逐渐衰萎。至1944年,经理袁某因年老体弱,让位给他儿子袁廉溪。袁廉溪青年时期在三阳泰南货店干过8年,所以他做的点心兼有南方风味。但因经营不善,年年有亏损,勉强干到1956年,合并于台东食品厂,袁廉溪被安排为店经理。
  清真食品店是回民陈德忠于解放后开设的。他从北京请来做清真糕点的师傅,专做清真糕点。这个清真糕点厂因打不开销路,无利可图,于1950年曾一度改为小商场,终因经营不善,将5000元资本全部赔光。1952年,由人民政府xx扶持,重新组织清真糕点厂,又从北京请来5名技术工人,并把陈德忠的弟弟陈德茂邀来协助管理,职工共14人,营业仍然不见起色。公私合营后,清真糕点厂才有了较大发展。
  天合成糕点厂,经理宋仲彬,店址在云南路。桃酥是天合成的主要品种,号称“桃酥大王”。除门市零售外,主要是批发。批发对象是郊区的果子铺,而更主要的是全市的豆浆摊贩。当时,很多街头上,早晨都有卖豆浆的摊贩,加卖油条和桃酥。为什么豆浆摊贩喜欢买天合成的桃酥呢?因为它的配料认真,操作严格,火候恰到好处,不但到口酥,而且用滚开的豆浆一冲,很快即成为粥状。它的配料全用熟面,而且用弓揉面,这和别家用生面的质量当然大不相同。另外,烤的火候也很重要。不管是小炉、大炉还是电炉,不待烤熟即急于出炉,那是做不出好点心来的。行家有句名言:“三成案子七成炉。”说明点心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火候上。天合成的规模不大,但它能博得“桃酥大王”的称号,决非偶然的。后因1950年全市取缔了豆浆摊贩,它的桃酥销路也受到影响。
  在京式糕点行业中,除上述几家各有特点之外,还有稻香村、周立大、玉康祥等20多家分布在市区和四方、沧口一带。
  此外,还有约20家专营批发业务的小糕点厂,如茂昌蛋厂的工人刘喜诚经营的云昌祥,地址在商河路,1931年开业,有工人12人。其余几家开业较晚,规模比云昌祥还小,不必一一赘述。

  三、本市的传统名点
  我市开港历史虽短,但由于历史条件,在居民结构上形成了五方杂处的局面,因而南、北、中、西糕点在我市均有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市独特风味的一些品种,现分述如下:
  1.玫瑰饼:除一般糕点通用的原料之外,主要原料为玫瑰花。
  2.桂花饼:除一般糕点通用的原料之外,主要原料为新鲜桂花。
  3.藤萝饼:以藤萝花为主要原料,其他原料与普通糕点大致相同。
  4.五毒饼:主料为大油、糖、鸡蛋黄;软馅分为5种,各加不同的配料,形成不同的口味。
  5.大油蛋糕:曾是很受欢迎的品种,原料为大油、糖、鸡蛋等。
  6.长寿糕:最适宜于老人、儿童食用,特点是甜脆,易于消化。用料有糖、鸡蛋、油等,不同的是用油量较少。
  此外,还有盘龙酥、百子糕、江米条、兰花根、绿豆糕、香油绿豆糕、白蛋糕、葱油饼、蜜三刀等,也很受群众欢迎。

 

 第四章 青岛饼干业的沿革

  饼干对青岛糕点行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很有名气的产品,如牛奶香草饼干、椭圆形可可巴马饼干、椭圆形巴马奶油饼干、奶油香草饼干等,都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种。济南饼干就是发源于青岛的。公私合营之后,经过逐步调整归并,逐渐形成了以生产饼干为主的专业化的青岛食品厂,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中钙奶饼干,物美价廉,不但本市畅销,在全省甚至在全国也是比较有名的。在十年浩劫期间,因砂糖供应紧张,该厂宁肯改用其他商标出低档饼干,也决不抽梁换柱使钙奶饼干失信于消费者。现将青岛过去的饼干厂(店)的概况略述于下:
  丰田饼干厂(东平路),于1937年开业,经理魏春江做饼干很有经验。虽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厂,但产量不小。因为它的质量优胜,各食品店都乐于经销。该厂生产的饼干品种多,商标也很讲究,如婴儿饼干、钙奶饼干、牛奶饼干、香草饼干、夹馅饼干、华福饼干、杏元饼干、普通饼干等,当时都是有些名气的。
  1947年,魏春江到济南开设分厂,由其弟魏汇川任经理,后因劳资关系紧张,于解放前夕,弃厂回青。现在的济南饼干厂,就是在丰田饼干分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岛丰田饼干厂因营业发达,原址不敷应用,又迁至荷泽路。公私合营时并入台东糕点厂,魏春江任技术副厂长。在1958年全市质量评比时,台东糕点厂的饼干被评为{dy}名。所有的托儿所都指名采购它的钙奶饼干。1962年经上级安排,将台东糕点厂的饼干车间交给青岛食品厂,由它{dj2}生产。
  正东饼干厂(洮南路),于1947年开业,经理蔡学正。是一个只有两名学徒工的家庭作坊,生产规模很小,因蔡是内行,虽然只做普通饼干,但营业满能维持。他曾在白俄经营的糕点厂学过徒,会做“济司”(奶酪),形状如西瓜,外红内黄,营养丰富,远销国外。据说现在只有黑龙江安达县一家厂子能做。至于其余的十七八家小饼干厂情况,大致相似,从略。

 

 第五章  糖果、罐头类

  青岛的糖果业,较之内陆城市也是比较发达的。同时也有西式和中式之分。在中式糖果中,又有南式和北式之分。西式糖果多由外国糕点商兼营。
  一、糖果
  所谓中式糖果实际上是仿西式糖果。因为中国的糖果在过去是没有包纸的。中式糖果在配色配料方面不像西式糖果那样讲究,糖果纸包的图案,也往往和糖果的成分脱节,装潢也不注意美观。
  青岛在德、日占领时期,所出的糖果在数量上虽远不如现在,但很注意地方风味,利用地方的土特产所做的糖果,很受消费者欢迎。如鸡骨酥糖、花生板糖、芝麻酥糖、花生饯糖、姜汁糖、麦芽糖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
本市过去做糖果的厂店也有20家之多,不过都是小规模的。兹概述于下:
  泰信糖果厂,经理刘常信,地址在曲阜路,工人20人,资金2万元。在1932年能集资2万元,说明这个厂是较有规模的,它以做巧克力糖为主,兼做其他软硬糖果。在当时,除白俄在龙口路开设的巴智司吉做巧克力糖之外,华商只有泰信一家能做。刘常信早年曾在大连学徒,专做俄式糖果,“七七”事变后,集资来青开糖果厂,以生产巧克力糖为主,兼做牛奶软糖、牛乳糖果以及各种西式硬糖。抗日战争期间,日人对面粉、砂糖等主要物资的控制逐步升级,刘常信接受在大连时的经验,从1938年开始逐步缩小经营范围,解雇工人,{zh1}只留下两个学徒工,改为冷食店,自制简易糕点、咖啡,供应茶座。茶座虽只有30个座位,但都是靠背沙发,装饰讲究,服务周到。因为人手少,一切设备力求自动或半自动化。例如利用电炉加热,用机器作冰激凌、自动xx器等。室内全是磨光灯泡,确实是幽静典雅,当时在青岛是一家很有特色的茶食店,虽然价格高昂,还是经常满座。
  田心糖果厂,经理田安君,资金3000元,1950年在劈柴院开业。由夫妻店发展到15个人的糖果厂。糖果质量比其他厂高,所以在劈柴院的糖果市场上是很吃香的。它的主要品种有花生酥馅糖果、牛奶糖果、虾酥糖、浓乳糖和一部分清糖果(主要是桔子瓣糖)、螺丝糖、割花糖等。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青岛糖果冷食厂。
此外,还有华安、兴昌、隆业、三位诚等20多家小糖果厂,有的早在30年xx业,有的在解放后开业,情况大体相似。
  二、罐头
  青岛过去做罐头的厂家不多,比较有规模的有德丰罐头厂和东洋食品罐头厂。德丰罐头厂在大成路43号,经理王立亭。德丰是我市{dy}家有封口机设备的罐头厂。开业初期,业务还好,后因日货倾销,中国人当时限于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吃罐头的不多,所以因销路不畅而停顿。
  东洋食品罐头厂,地址在四川路64号,是日商经营的,专做牛肉罐头。因为当时山东肉牛出名,除输往日本之外,供应一部分给东洋食品罐头厂做罐头。该厂生产的罐头,主要向日、英、法等国出口,后因肉牛来源困难而停业。
此外,还有兴业、福华益、金城等小型罐头厂,都是手工操作,没有多久就歇业了。

 

 后记

  我作为一个毕生从事糕点事业的人,每忆及青岛市糕点事业的发展,便感触良多。仅就糕点产量来说,1950年全市糕点产量为120万公斤,到1980年产量就猛增至1730多万公斤。糕点事业的发展,说明了我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是可喜可贺的。
  当前,我们面临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历史使命。如何使我市的糕点生产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是当务之急。为此,略述浅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有些糕点不适合于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如酥皮糕点、京八件等。这类糕点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容易破碎而影响外观质量。另外有些名贵品种和西式糕点,操作规程比较严格,该用小炉烤或者该用钳子操作的,如果改为大规模的集中生产,或者以其他方式操作,就很难维持原来的风味特色。因此,对一些特殊的糕点品种,应恢复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以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二、当前实行的统一配方、统一操作,对提高糕点品种中的大路货的产量是有好处的,同时也便于管理。但对名贵品种来说,则容易造成名不副实,从而影响名贵品种的声誉。因此,应区别对待,不能强求一致。
  三、有选择地恢复一些有名气的老牌号厂点,譬如生活林、万福临、万春盛、玉康等。如能在恢复原名的同时,也恢复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发挥各厂店的优势,这对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有益的。
  四、从目前糕点行业的产、供、销三个环节来看,原料供应和销售都不成问题,而生产则是薄弱环节。最突出的是生产厂房陈旧狭窄。据统计,公私合营时,厂房面积为6680平方米,现在缩减到5650平方米,减少了15.7%,而产量却提高了13倍多。公司合营时,生产万斤糕点,占厂房面积为27.2平方米,现在则只占5.1平方米。生产单位为满足市场需要,只好用提高炉温的办法来缩短出炉时间,结果是粗制滥造,既不美观,也不好吃。“文化大革命”前,市场上糕点的循环品种有100多种,而现在只有60种左右,不少传统产品都被挤掉了。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但厂房不足则是主要原因。
  五、注意培养糕点生产的技术人员,特别要注意发挥老技术人员、老技术工人的作用。有关单位似应把已退休但体力尚好的老技术人员、老技术工人请回去,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培养新的接班人。
六、对糕点食品的售货员、搬运工人,进行业务知识教育和食品卫生教育,以减少糕点损耗,提高服务质量。

郑重声明:资讯 【青岛糕点食品业发展简史(转载)_椒椒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