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首“李雷和韩梅梅”,触动了“80后”敏感的神经,包括宝博在内的很多人,听着歌,恍恍惚惚回到了当年。“80后”是怀旧的,特别是出生于85年之前的我们。相比较父辈祖辈和同辈的哥哥姐姐们,我们的童年赶上了改革开放,所以有了更多新鲜;相比较之后的“90后”和“00后”,我们可以选择的新鲜少得可怜,所以关于童年,“80后”有共同的记忆。我们吃过同样的零食,看过同样的动画片,迷过同样的偶像,哼唱过同样的歌曲,也学过同样的英语课本,里面有“李雷”和“韩梅梅”。特别的年代,特别的童年,造就了特别的“80后”。一旦“80后”那根掌管回忆的神经被触动,便很有可能泪如泉涌。我是知道的,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80后”。
1995年,{dy}部电脑绘制的动画长片诞生。中文片名为“玩具总动员”,讲述了一群玩具间的七七八八的故事。那年我14岁。14岁是尴尬的开始,简单的东西过于幼稚,复杂的东西又生涩难懂。童年开始远去,成年却还没有到来。于是那部动画片,看过了,笑过了,也便忘记了。
前几天坐在影院观看3D版“玩具总动员3”之前,真的没有计划要哭。只是,那个当年的小毛孩Andy,收拾行李准备上大学的时候,我的鼻子一阵发酸。想想也是,离“玩具总动员1”上映,已经过去快15年了,我都在计划做妈妈了,Andy自然也要长大。世界在变,我们也都在变,只有玩具没有变过,出厂那{yt},它们就被固定了模样,只会一点点变旧变坏,{yt}天落伍被淘汰。可是每一个曾经陪伴过主人的玩具都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新玩具千千万万,唯有它们曾陪我们度过童年。我们的童年。当我们走过童年,到底该拿那些记忆怎么办?这是多愁敏感如黛玉的人才能发现的矛盾,美国佬能把它提出来,让人刮目相看。续集拍摄成功的甚少,能延续原著又有所创新,“玩3”无异是典范。
大学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讲到美、日动画片的区别,说日本动画片是因为美丽而可爱,美国动画片则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没有历史和鲜明民族特征的美国人,拥有最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似乎只有别人做不到,没有美国人想不到。除去上文大段文字提到有关怀旧的主题,作为一部动画片,“玩3”能带给观众所需要的所有欢笑。如,土豆先生把五官拆下来按在一张大饼上,走路摇摇晃晃,后来又遭遇鸽子,大饼被毁,五官四散;又如,巴斯光年程序被改,满口西班牙语,围着翠丝跳起了斗牛舞。人要永远保有一颗童心,它会带给你惊喜。
如果美国人不煽情太过,会更可爱。“玩3”中,玩具们被传送带一点点送进垃圾焚烧炉,眼看命运无法更改,玩具们放弃了挣扎,一双双手牵在一起,带着坚毅的目光走向死亡。应该讲,这一段确实挺感人的,怪只怪类似的场景早就被美国人用滥了,不觉得感动,倒显得搞笑。
“玩具总动员3”是一部不错的动画长片。不管你处在那个年龄段,相信都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那份感动。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