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孙闯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研手段,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组织培养的方法入手,简单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原生质体
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方法及特点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简称组培)是20世纪中叶开始发展,如今已经非常成熟的一种现代科研手段,其概念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 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xx植物学家G·Haberlanelt根据细胞学理论,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58年,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G·Haberlanelt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1.3 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1.3.1 非试管微组织快繁
非试管微组织快繁技术是将外植体(一般要求带一叶一芽)放置在室内外普通沙子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植物腋芽自然倍增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一般植物7~15天可以生长出根系。此技术投资低,操作环节少。
1.3.2 试管组织培养
试管组织培养是将外植体(即离体组织、器官或细胞)放置在试管等器皿中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
1.4 植物组织培养的分类
1.4.1 胚胎培养
指以从胚珠中分离出来的成熟或未成熟胚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
1.4.2 器官培养
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如根的根尖和切段,茎的茎尖、茎节和切段,叶的叶原基、叶片、叶柄、叶鞘和子叶,花器的花瓣、雄蕊(花药、花丝)、胚珠、子房、果实等的离体无菌培养。
1.4.3 组织培养
指以分离出植物各部位的组织(如分生组织、形成层、木质部、韧皮部、表皮、皮层、胚乳组织、薄壁组织、髓部等),或已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这是狭义的植物组织培养。
1.4.4 细胞培养
指以单个游离细胞(如用果酸酶从组织中分离的体细胞,或花粉细胞,卵细胞)为接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
1.4.5 原生质体培养。
指以除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
1.5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1、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
组织培养采用的植物材料xx是在人为提供的培养基和小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生长,摆脱了大自然中四季、昼夜的变化以及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影响,且条件均一,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便于稳定地进行周年培养生产。
2、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植物组织培养是由于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根据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而提供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生长较快。另外,植株也比较小,往往20-30天为一个周期。所以,虽然植物组织培养需要一定设备及能源消耗,但由于植物材料能按
几何级数繁殖生产,故总体来说成本低廉,且能及时提供规格一致的优质种苗或脱病毒种苗。
3、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一定的场所和环境下,人为提供一定的温度、光照、湿度、营养、xx等条件,极利于高度集约化和高密度工厂化生产,也利于自动化控制生产。它是未来农业工厂化育苗的发展方向。它与盆栽、田间栽培等相比省去了中耕除草、浇水施肥、防治病虫等一系列繁杂劳动,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及田间种植所需要的土地。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过程
2.1 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
2.1.1 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有:MT、MS、SH、N6、White等。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在组织培养中,
2.1.2 外源xx
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xx,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xx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xx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
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 和2,4-D,所需浓度为0.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0.1~10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xx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xx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2.2 植物组织培养的步骤
2.2.1 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
2.2.2 灭茵
xx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xx方法。培养基用常压 或高压蒸煮等湿热xx、器械采用灼烧xx、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xx、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xx、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xx、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xx、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xx。
2.2.3 接种
将已xx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2.4 培养
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 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2.2.5 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
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3.1 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
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xx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
3.2 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xx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xx。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3.3 植物胚胎培养
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
3.4 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
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xx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重超过原植物的1 %。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xx。最近xxxx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 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
3.5 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
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粱、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xx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6 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
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湖菜抗HYP突变体∞钉;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
3.7 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
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zx0}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xx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 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 ’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
3.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dy}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4. 植物组织培养的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xx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现已为人们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xx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xx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但是长期来,组织培养多数还停留在试验研究上,在应用生产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因此今后需要有一套可行的措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大规模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袁道强,高松沽;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J];河南师范大学报;2000;
[2] 崔凯荣,刑更生,周功克;植物xx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与调节[J];遗传;2000;
[3] 罗士韦;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工作的进展[A];全国细胞培养与体细胞杂交线粒体呼吸代谢与杂种优势会议论文集 [c]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4] 徐忠东;植物组织培养生产xx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1;
[5] 许风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
[6] 夏镇澳;植物组织培养与农业[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
[7] 董雁,赵继梅,别婉丽;继代培养基再利用研究口[J];辽宁林业科技;1998;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