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是孩子童年时期接受的投资{zd0}、时间最长、付出努力最多的学习活动。这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十分发达、教育投入远远不足的国家来说可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十分有限的精力、财力的情况下,花这么大的本钱去学琴呢? 在已往我们所做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17项: 1.培养自信心; 2.开发智力; 3.培养独立能力; 4.培养自觉性; 5.提高记忆能力; 6.培养毅力; 7.锻炼孩子身体协调与反映能力; 8.陶冶情操,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9.培养良好的性格; 10.仅仅作为业余爱好; 11.从事非钢琴音乐专业; 12.从事钢琴专业; 13.为从事其他音乐职业打专业基础; 14.使孩子拥有一个调节自身情绪的手段; 15.发展祖国音乐事业; 16.比赛获奖,为国争光; 17.掌握一技之长,以利于升学等社会竞争。 从{dy}项到第九项是学琴对人的素质与人格发展的作用,在这些方面,人们对学琴的正面效果具有高度的认同,甚至没有人怀疑。由此看来,家长们认为:通过学琴可以使孩子变成头脑聪明、身体灵敏、记忆超群、意志顽强、自信独立的人,而这正是社会生活所要求的最重要的素质;不仅如此,学琴还能使人情操高尚、修养良好、气质非凡……总的来说,人们对学琴所带来的效果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于是乐器就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wn}教育机!只要能使孩子坚持学下去,其他好结果应该自然就会出来了。 然而问题并不是像家长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有一个女孩(也许有千千万万个类似的女孩、男孩)原来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5岁时家长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台钢琴,并用几乎1/4的工资为她请了钢琴老师,由父亲天天带着练琴,每周去老师那儿上课。从此以后,每天练琴时耳边不时传来父亲急躁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老师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氛也非常明显地变坏了,学琴成了她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这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她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她也懂得了必须忍受的道理。孩子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与家庭的氛围中长大了,当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孩子变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父母说话,变得连父母也说不清的疏远、隔膜。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普通而平常的例子,类似于导致自残的极端例子也已经开始见于报道。 家长本来期待的是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可孩子变得越来越自悲、畏缩;本来期望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可是发现孩子越来越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凡事懒得动脑子;在期待孩子从此做事自觉的时候,发现孩子不但练琴不自觉,而且还开始出现了各种欺骗家长偷懒不学习的现象;当期望孩子遇到困难勇敢地用毅力去克服时,却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退缩,做任何事都怕困难;不仅如此,孩子还变得暴躁,与家长关系紧张……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琴之后。学琴的实际效果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 开发智力是人们关于学琴效果谈得最多的,也是学琴最诱人的一个因素,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关于学琴能够开发智力的依据就是关于大脑两半球分工的理论:由于人们平时总是不用左手,因此不能刺激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的发展,而练琴双手都要运动,因此可以促进大脑平衡发展,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如此简陋的 “直观类推”出来的理论就成为整个社会如此大的器乐学习投入的重要依据!必须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关于练习器乐比其他活动更有助于智力发展的严谨的科学证明!智力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说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那么我们xx可以用更直接的方法训练大脑的思维,有什么必要用如此曲折的通过刺激神经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每天一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是大脑的活动,而是肌肉的活动。乐器演奏是一项高度单纯、甚至狭窄的远离其他人文知识与文化的活动,那么长期从事这种相当单一的活动是否会促进某种智力的发展是需要重新考察的。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xx被动地迫于压力而进行的机械练琴只能对智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不能想像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与否定性评价中会获得自信心的发展;我们也更难想像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会发展起来我们所希望的“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演奏技能与良好情操并不是伴生的,事业的成就并不一定带来人格的健全发展,良好的性格乃是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形成与发展的。而由于孩子学琴,很多家庭中的家长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公开的或潜在的冲突。家长焦虑、孩子痛苦、老师不满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 “学琴人际氛围”。最关键的是,学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种不良的情绪氛围的长期持续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遗憾的是社会上相当大多数的人竟然认为,只要学琴就应该如此! 从心理学上讲,自觉与毅力来自于目标吸引力,来自于对行为结果期待的强度,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不能想像让一个成人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有顽强的毅力。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并不是做难做的事情就会培养人的毅力,毅力是被目标吸引力唤起的。回避困难是人的本能,将学琴当做一种苦刑来培养孩子的毅力不仅基本出发点是错误的,而且会在教——学中的很多环节导致决策的错误,进而全面破坏学琴的状态,而它能否达到培养毅力的目标就更令人怀疑了。 乐器不是“{wn}教育机”,甚至人们对学琴所寄托的所有期望都有无数的反例存在着。反例之多、现象之严重已经到了我们重新反省、思考与评价学琴在儿童发展中地位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