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痕2(一生的回忆)-姚瑞珂-搜狐博客

   

     下乡三年后,我被选调到工厂当工人了。记得那是一九七一年年末我接到了去科左后旗刃具厂的报到通知,心里很是高兴,当时的想法是,不管怎么说也不用再受苦了,总算吃上商品粮啦,当时因岁数还小,想得很单纯。报到那天,生产队用一辆毛驴车把我送到了阿尔乡火车站,我记得当时是买了一张1.5元去伊胡塔的火车票。

这次报到的一共有5个知青,三男两女,我算报道早的,其他的知青在以后的几天才陆续报道。厂里领导很是热情,首先给我们按排在了办公室住,因服装厂也分来了四个知青,两个女知青和服装厂的两个女知青一块住。两个厂共同成立了一个食堂,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

     当时厂子很简陋,只有临街一排平房作为车间,一个办公室兼财会室,白天厂长和会计在办公室里办公,晚上就是我们的宿舍,院子还不小,堆的都是木材、钢材和焦炭,全厂才有三十几个人,很小。厂子主要生产农用小机具和生活用品,如鐥刀、镰刀、菜刀、斧头以及木制家具等。虽然面对这种环境不满意,那又如何呢,这时的处境只有服从分配。

     厂里有两个车间,一个木工车间,一个锻工车间,因没有电,只靠厂子的柴油机自己发电,用反杠带动点简单机械,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不过这里生产的打草用的鐥刀在当地还是很有名的。

     我被分到了锻工车间,规定学徒三年,头一年月工资22元,第二年24元,第三年25元。说是学徒,其实也没正式拜师傅,基本上是靠自己向其他师傅学习着干,让干烘炉活,就跟烘炉上的师傅学,让干冷作活,就和干冷作的师傅学。学徒工的活都比较累,每天8点上班,7点多就去了,为了不耽误干活时间,提前把烘炉点上,冬天还要把车间里的取暖炉子点上,等师傅来了就可以马上干活了。活计都是有定额的,完不成不行,那时少干不行,多干也没奖。

     刚上班时,我基本是在烘炉上抡大锤,12磅大锤一抡就是{yt}。虽然有帆布围裙和鞋盖,四溅的火星还是时常烧到身上。冬天会把衣服烧个洞,夏天一般都是光着膀子干,那就直接烧到肉了,直到现在我的肚子上还有一个烧过的xx呢。每天出的汗那就太多了,能把工作服都湿透,尤其夏天,出的汗都顺着裤腿往下流,脚站的地方四周都是湿的,只有脚印是干的。我干活的这个烘炉的掌鉗师傅当时是七级工,这在全后旗也不多,技术很是熟练,干活利索,手头麻利,每天很早就能完成任务,不过就是感觉和他干活比较累。那时年轻也就不算什么,睡一宿觉累劲也就过去了。

     干冷作活虽然也脏也累,但劳动强度稍微好点,但学徒期间是不让干的,虽然如此,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去向其他师傅学习,有时也摸索干一点。三年学徒很快就过去了,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以及和师傅们的请教,车间里的活基本掌握的差不多了。由于学会了这些技术,直到现在都有所受益。比如家里的菜刀、剪子锋利不锋利、好用不好用,我一看就知道,并也会很熟练的把不锋利的菜刀之类磨得很锋利。

     在此期间,发电室的师傅看我还算肯干,也经常的把我要过去帮助他学开发电机和维修发电用的柴油机,这种活比较轻,让我去帮他也是对我的厚爱吧。发电用的柴油机,是一个老式的前苏联时期的四缸分体机,拆卸倒容易,可安装就费劲了,维修起来很麻烦,光螺栓螺母就有一大盆,不论是活塞环还是汽缸垫,都要一个缸一个缸的校对。不过对我来讲也是一个锻炼,还多学到了一门技术。

     1974年春节,和我爱人结婚了。她是与我同时选调来厂做会计工作的,其他选调的知青差不多也都陆陆续续的结婚了,当然也有的是和当地人结婚的。婚后我们是租住在一间土房子,说是房子,其实就是人家的一个仓库,里外屋加起来也就是7,、8平米,那真是一间屋子半间炕,那半间炕小的只能睡两个人,外屋就是一个锅台,其他就是过道了。这里没有家属房,都是自己盖房子。按规定,厂里也很便宜的给我们解决了建房用的廪木及门窗用料,其他的就靠我们自己去盖了。

     盖房子这活对我们来说还不算陌生,原来在农村时也经常帮助当地的农民盖过,也学到了一些盖房子的技术,但现在轮到自己要盖房子了,心里还是没根。盖房子首先要选择一块高点的地基,还要考虑离厂子近一点,找起来实在很困难,并不太好找,于是我们选择了一处地势并不太高但离厂子较近的一块地作房基地,为了把房基地抬高,只有靠自己的能力想办法解决了。通过我厂开发电机师傅的帮忙,从农场找来了一台推土机,从房基地的四周往上推土,一来是垫高房基地,最主要的是用推来的土作房屋的四面墙用。只能用推土机一个晚上,所以推的土不够用,没办法只有自己另想办法解决了。我们知青在当地孤身一人,干活只有靠自己了,于是我就在单位做了一根扁担,在供销社买了一把铁锨和一对装土用的土筐,开始用自己的肩膀挑土垫地基了。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在距房基地一百来米地方往地基上挑土,那个辛苦劲就别说了,两个肩膀头磨出了血泡后又变成了厚厚的茧子,双手磨出的血泡也是一层又一层。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用坏了数不清的土筐,扁担也用折了几根,总算把地基垫起来了。垒墙的土坯还没有,我又利用业余时间,起早贪黑的和泥脱坯,等土坯干了还要挑到房基地处。这些活我整整干了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到了秋天还要上山去打羊草,准备铺房顶用。在此期间请我单位的木匠师傅帮忙做好了门窗及廪木,这才算准备就绪,只等找时间垒墙盖房子了。入冬前,利用了三个星期日及平日的业余时间,在厂里同志们的帮助下,总算把房子盖起来了。面积在当时还不算小,一共两间,分里外屋。宽度还可以,当地人的房子一般是七条廪,我盖的是九条廪,屋子还够宽绰。有了房子后又添置了立柜、沙发,我利用业余时间还自己打了办公桌、碗橱、椅子等家具(我自学的木工手艺,能达四级工水平),总算像个家了。现在想起来真不可思议,盖房子这么大的事,仗着年轻,硬是一个人{yt}工作没耽误,全部是用业余时间干的,完成了很难完成的任务。

     成家后,家务事比单身时候那是多太多了,我们家基本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作为一个男人在那里生活是很辛苦的,因为这里就是一个农村的环境,除了上班以外,还要在房前屋后种菜,还要打柴火、拾牛粪,每天没有休息的时候,根本就没节假日那一说。那时我的房前种满了韭菜、黄瓜、西红柿、芹菜等蔬菜,甚至连大白菜、土豆、向日葵都种,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要说上山打柴草和拾牛粪,那真是太苦太累了。立秋后是打柴草季节,每天下班后就直接扛着鐥刀上山了,一直要打到天快黑了才回家,打完柴草还不算,还要把它们捆好挑回家,每天到家基本就天黑了,有时晚上9点来钟才吃晚饭,{yt}累的那真是筋疲力尽。冬天是捡拾牛粪的季节,每到周日,一早就背上牛粪筐到沙坨子里捡牛粪,一走就是几十里地,不敢停歇,因天气太冷,白天都在零下二十多度。尤其是在元旦期间,天气那叫一个冷,真是滴水成冰。有一年元旦,我上坨子拾牛粪,看到一对父女也在拾牛粪,那个女孩有二十来岁,带着狗皮帽子,只见她一边走一边哭,我上前一问,原来是冻哭的,都那么大人了都被冻哭了,就可以想象天气有多冷了。

     七十年代末,总算这里通了电,厂里先后购进了空气锤,立式台钻、手压刨等机械设备,基本杜绝了抡大锤的工作,其他工序也减少了手工操作,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由于实行了多劳多得的政策,我每月也能得8-10元的奖金了,当时也算高收入了,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可笑,不过就那时的生活水平,能多收入个10元8元的还是很满足的。有了电以后,厂子又增加了电焊工种,原来开发点机的师傅又带领我学习电焊,在自己的努力下,我的电焊技术基本能达到四级工的要求。

     虽然我属于锻工车间,但有相当多的时间是被借出去搞发电、电焊工作,到后来又每年出去跑采购和销售工作,可以说厂里的工作我基本都干遍了。不过也好,这也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4年,由于工作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信任,在我四级工的时候,先当上了车间统计员,后又当上了车间主任,这些工作都是不脱产的,不但要把全车间的生产安排好,还要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那时年轻,倒也没感觉有多累。在大家的努力下,车间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在师傅和工人们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车间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厂和局级领导的肯定,当年被评为了“科左后旗文明车间”。我个人也参加了科左后旗的表彰大会,并得到了一身秋衣的奖励,这也是我参加工作后得到的{wy}的一次奖励。

     1985年春天的{yt},科左后旗轻工局张副局长来厂与我谈话,同时还有厂里的书记厂长,一开始我有点发懵,不知局领导找我谈什么事。见面后才明白,原来局里和厂里已经研究了多时,决定让我担任副厂长。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感到很意外,并一口回绝了副局长,回绝的理由有二,一是我当车间主任还可以,如果管起全长的生产经营工作,怕自己的能力有限,干不好,再说我一个四级工管理高级工怕有困难。二是我爱人在厂里当成本会计,我再当副厂长,会让不明情况的人说闲话,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麻烦。由于我的态度坚决,又因为年轻气盛,和副局长顶撞了起来,弄得副局长很没面子,{zh1}不欢而散,副局长摔门就走了。后来厂里的书记厂长对我进行了批评,说当不当副厂长都不应该与副局长发生口角,这样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没有好处。这事过后我也很后悔,不应该当面顶撞副局长。我以为这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轻工局的哈达局长(蒙族人)亲自给我打来了电话,在电话里狠狠的批评了我,并告诉我,你当不当副厂长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这是局党委的决定,你必须服从,说任命已经发到你们厂了,按任命执行吧。哈达局长根本不让我说话,局长都说到这份上了我也只好接受了。

     因老厂长岁数大了,没办法,厂里的事基本就是我一个人主持,并代表厂长与局里签订了生产经营责任书。不但管生产还要管财务,基本就是全厂的生产经营都归我管。由于自己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欠缺,这就不免经常和我爱人发生矛盾。虽然我们都是为了厂子的生产经营着想,但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决策就产生了不同,这时我就只有听爱人给我上课的份了,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厂子的发展着想,矛盾也就很快达到了统一。在全厂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年度计划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在这一年里我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我是家里{wy}的一个男孩,父母亲很希望我们能调到一个离天津近点的地方工作。在1984年春节回家时,我就把这个想法与爱人的表弟说了,他说如果你们愿意到承德来,他可以帮助联系调转工作的事。当时我们都没把这事当回事,觉得他能有这本事吗?出乎我们预料,在1985年秋季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她表弟的一封信,说关于调转的事他已经办好了,让我去一趟承德,和有关方面谈一下,说基本没问题。就这样,我们基本没费什么劲就办好了调转手续。在离开科左后旗刃具厂的时候,厂里有将近一半的人都到车站为我们送行,使我们深受感动,就这样,依依不舍得与我们共同工作了15年的工人师傅们分别了,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去开始新的生活。

     1985年11月末,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承德。这座城市当时对我们来说xx是陌生的,从表面看城市不大,但环境比在内蒙强太多了,我们心中充满了喜悦,总算进了城了。承德是一个山城,市区人口也不多,这里有世界上{zd0}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所以它主要是一个旅游城市,可以玩的地方也很多,不但有避暑山庄,还有外八庙等古建筑。喝的自来水也非常清凉,尤其是夏天非常凉爽,晚上睡觉都要盖被子,环境非常适宜居住。{wy}不太满意的就是冬天和内蒙差不多,天气很冷。

     来到承德后,首先是要解决住处问题,因是冬季,当时孩子没跟我们一起过来,她表弟先给我们安排在了市招待处,三楼一个标准间用于我们暂时的住处,我记得,每天每人交一元钱,在食堂吃三顿饭,而且伙食很好。大约住了一个多月,在市里领导的过问下,在水泉沟给我们安排了一处住房,我们才搬走。这个住房是一个点式楼,也就是全楼只有一个楼门,我要的是二楼一个两居室,面积大约有70多平米,两面阳台非常大,而且楼下还有一个放杂物的仓房,很是不错。对于我们来说好像住进了天堂,内蒙的土房子是无法比的,我们十分满意。重新添置了当时流行的组合家具和当时{zxj}的家用电器,真是有鸟枪换炮的感觉,可以说是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家。

     我们到了承德后,就先到市轻工局报道了。依照市轻工局长的意见,他还希望我继续当厂长,但我坚决不同意,原因是对当地企业情况不了解,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到一个陌生的企业当厂长,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呀,我实在不敢冒险。于是市轻工局把我爱人分配到第二塑料厂继续当成本会计,就把我分配到了制镜厂当办公室主任。

     承德市制镜厂坐落在避暑山庄的东侧,避暑山庄墙外,避暑山庄墙也就是厂子的一面围墙,面对棒槌山,环境十分优美。厂区不大,平房占多数,有一个两层楼就是制镜车间,厂部各个办公室都在平房。在职职工不到二百人,退休职工有一百来人,一共三百多人。厂子虽不大,但建厂历史很长,大概是1952年建厂,在河北省乃至轻工部都是一个有名的老厂。全厂共分为木工车间、镀膜车间、电镀车间和工艺美术车间,有十多个大小科室。这个厂是河北省{dy}个停用水银而使用真空镀膜技术制镜的企业,也是华北地区较早利用此技术生产的企业。虽然如此,但手工生产的工序还占一定比例,所以生产技术并不先进,故年产值很低,只有不到一百多万,利润还不到十万元。

     制镜厂厂长比我大一岁,是一个很聪明的{ldz},思想活跃,管理严谨,为人直率、豁达,对我的到来表示十分的欢迎。他平时对我就像小弟弟一样,手把手的教我做好工作,我也一直把他当做师傅看待,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联系。办公室的工作比较杂,这个办公室是个综合性办公室,它既是厂长办公室还是党支部办公室,不但管全厂的吃喝拉撒,还要管厂内车辆的调动。但在厂长的帮助下,我很快的就适应了这个新岗位。干的还算得心应手,也得到了厂长及其他班子成员的肯定。由于管经营的一位副厂长退休,我在办公室主任岗位上干了十个月后,被提为副厂长,主管经营。在当办公室主任期间,对厂子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的生产流程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各业务科室同志们的支持,所以在副厂长任上并没感到吃力,当然毕竟还有厂长及业务科室同志们在帮助我。

     1987年夏,厂长被调到市包装厂去当厂长了,局里调来了一个岁数较大的书记,同时兼任厂长。后来我才悟出局里的意思,这是为我以后当厂长做了埋伏。接近年末的时候,河北省搞企业厂长承包制,可以说是全省一刀切,我们厂也不例外。有{yt}局长把我和书记同时找到了局里,讲明了企业承包的有关事项后,局长分别又找我们进行了谈话。局党委的意见是要我承包企业,也就是当厂长,书记岁数大了就不让他承包了,也就不兼厂长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头都大了,从来没搞过承包,究竟承包对企业有什么改变,我是一窍不知。局长对我的想法很理解,针对我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指出了我厂的优势,说我年轻,要敢于挑担子,就这样在局长的鼓励下我初步的答应了局领导。年末在市轻工局召开了制镜厂厂长竞聘大会,制镜厂全体干部职工及其他企业的领导和职工代表参加了大会,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局领导也参加了大会。在会上我作了关于制镜厂发展前景的一个演讲,演讲后还回答了台下职工代表提出的问题,场面十分热烈,不断地被阵阵掌声打断,演讲和回答的问题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从此开始了我人生的又一个艰辛历程,我同时也成为了承德市{wy}一名从知青中提拔起来的厂长。

     那时的厂长不是好当的,不但要管厂子的生产经营全面工作还要管全体职工的吃喝拉撒,可以说就是一个大家长,对于我来说担子实在不轻。不过当时收入都不高的情况下,厂长的工资还是可以的,每月能挣一百七十元,是全厂工资{zg}的但也是全厂最辛苦的。工人上班时间是三班倒,所以我上下班都是没有正点的,早晨7点多就到厂,晚上下班就没点了,最早7点多,最晚要到后半夜才能回家。我的厂长室床底下经常准备着一箱子方便面,吃饭就更谈不上正点了。

     在我当厂长这段时间,正是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期,不但要打开销售市场,还要打通供应渠道,这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命脉。由于厂子老、包袱重,底子又薄,可想而知要搞好这个企业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不但要抓好新产品的开发,还要跑市场,所以每天脑子里没有别的,就是生产经营的事。有一次我睡到半夜,突然坐了起来,给我爱人吓了一跳,不知道我怎么了,实际我在睡梦中还在想着厂里的一些麻烦事呢。

     这个厂的磨花立柜镜片当时是一直很受市场欢迎的品种,为了产品花色的翻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我经常是在工艺美术开发科蹲点,和技术人员研究新工艺新技术新花色,使得这一产品在河北省评比中屡屡得奖,省内各地的制镜厂纷纷前来取经。在原有树皮画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雕塑画工艺镜、玻璃家具、塑料框工艺镜等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不但在当地销售,还远销到天津市场。在此同时,还派人多次找到天津外贸,增加了电镀架镜、摔镜(向非洲出口)的出口量。在抓生产和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供销方面。不但要开辟新的市场,还要跑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因如果想要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必须要购进优质的玻璃。那时的优质玻璃很是紧缺,计划经济时都是由国家下计划的,计划给你多少就是多少。市场放开初期,也是相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就要厂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在当厂长期间就经常带领供应科的同志们到秦皇岛玻璃厂,找老关系进行感情投资,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听说天津玻璃厂新上了浮法玻璃后,我就利用我是天津人,对天津较熟悉的优势,到天津玻璃厂请求支持,大大的解决了厂子的燃眉之急。

     跑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具体体现,在销售科遇到困难或回款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要亲自出马。我记得有一次,承德地区的丰宁县供销社的经理,就是不给我销售科长的货款,不是没钱,就是想叫我去陪他喝酒他才给钱。在接到销售科长的电话时已经是下午三点了,没办法,我赶紧找市政府小车班要了一台轿车,立即启程去丰宁县,到地方时已经天黑了。等与他们几个经理喝完酒,已是夜里十点多了,我又连夜赶回市里,到家时已是后半夜2点了。虽然够累的,总算把货款拿回来了,也算值了。像这种事经常发生,所以我上下班都是没有正点的,家里的事一点也顾不上,只有靠我爱人一个人顶起了家务及孩子上学等一切事情。

     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每年基本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得到了局里的认可,有时我也得到一定的奖金。但每次会计要付给我奖金的时候,均被我拒绝,不论奖金数额大小,都用来奖励各个中层干部,我分文不取,因为能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是离不开他们的鼎力支持的,这是他们应得的奖赏。所以在我调转回天津时,市审计局在对我进行离任审计的时候,对我的工作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审计科王科长说,真有你的,说你先进吧,你又没上过报纸,可你连一条烟都没报销过。有了对我这样的评语我也就知足了。

     1992年,按国家知青政策我们可以调转回天津了。年中时我向局里提出申请,准备办理回津手续。开始时局里领导说什么都不同意,我只有找到了市委书记来做局领导的工作了。局里答应后给厂子派来了一名代理厂长,让我利用没走之前的一段时间带他一下,帮助他熟悉该厂的生产经营情况。由于天津的调转工作迟迟的没办下来,我就找到市委组织部,要求暂时把我调走,这样代理厂长就能放开手脚干工作了,如果我总在厂里,对代理李厂长影响不好。组织部同意了我的要求,经过和市委书记商量,同意把我调到一个镇政府经委工作,让人事局长把我的档案交到镇政府了。我还没去报到,天津就来了电话,说调回天津的事已经办好了,让我马上办手续。我又立即找到了人事局,把档案又从镇政府拿了回来,这件事给市领导添了很xxx烦。

     1992年11月,我们被调转回到了天津。由我父亲所在的天津铁路教育分处接收,我爱人被分到了天津铁三中继续当会计,我被分到了天津铁路第七小学校办厂当厂长。因我父亲当时有两套房,我们全家住进了其中一套独单,面积很小只能说凑合着住吧。

铁七小校办厂是个服装厂,在学校操场的一角,车间只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小的可怜,叫服装厂,实际什么也没有,就有6台缝纫机还是借来的。校长还要求我每月向学校交1200元,作为学校的奖金,要不然学校就没办法发奖金了,听后真是把我愁死了。没办法,看到校长也是真有困难,我先答应吧。接下来我可就忙坏了,当时这个所谓的服装厂只是给商家加工简单的时装,自己没有产品,靠加工费活着,除去工资、费用也就所剩无几了。头一个月我把外边欠的加工费往回追讨了一部分,总算给学校交上了奖金钱。没有自己的产品是赚不到钱的,我想,利用校办厂这个有利条件,给各学校制作校服应该可行。其他学校不熟悉,铁路内部的学校我应该还可以,因为我父亲在铁三中当过校长,利用他的人脉关系我觉得没问题。于是我就走出去,先到本市的铁路中小学去联系,结果很令人满意。这些校长们对我父亲那是相当熟了,纷纷一口答应,很快就签订了合同。这时我把眼光又盯上了市外的铁路学校,利用铁路内部职工坐火车免费的有利条件,南到德州,东到秦皇岛,跑遍了天津铁路分局管内的各个中小学。产品有了,设备还不够用呀,于是我又找在市百货公司工作的二妹妹帮忙,很便宜的购得了6台缝纫机,基本解决了生产问题,产值很快就上来了。生产问题暂时是解决了,可车间又不够用了,我仍是利用铁路学校的优势,找到了南仓车站,向他们求援。于是从南仓站拉回了枕木,做房廪和门窗用,找关系购进了便宜的红砖,又盖起了一间教室那么大的车间。

     光做校服是有季节性的,收入稳定不下来,我又和学校商量,是不是在学校门前围墙外面盖点平房,出租出去也可以增加收入呀。学校认为可行,让我负责办这件事,于是我就以支教的名义又一次找到了南仓车站的领导,领导还很支持,答应整个用料都由他们出,我们只负责找人盖房就可以了。时间不长房子就盖成了,这些房子直到现在还在出租,一直是铁七小的一个收入来源。

     1996年,由于新调来的女校长不知怎么想的,对我的工作肯定的前提下也产生了怀疑,在背后说我给学校办了这么多事,可能他自己也没少得。这事让我知道后十分生气,于是我就直接找到了教育分处领导,说什么我也不干了,让领导重新给我分配工作。处长说正好人事科缺人,你又是党员,就在人事科管理档案吧。

     档案工作是一个繁复的工作,不但需要认真还需要细心,我只有虚心的向老同志学习了。教育分处管理着1500多人的档案,装满了一屋子,按照铁道部的要求,都要重新的整理一遍,年末验收,这对于我来说压力不小。人事科的同志们对我都很关照,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整理档案的窍门,使我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在我的努力下,严格的按照上级要求整理每一本档案,到年末验收时一次成功,受到同志们的好评。我觉得我这个人并不适合于在行政机关工作,说话习惯了直来直去,太实在,还是愿意到学校里干点具体的工作。所以我找了个机会把我的想法与人事科长说了,他十分支持我,1996年末就把我调到了铁五小做总务工作。

     小学的总务处人不多,有3、4个人,因为我很随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和总务处的同志们相处得很不错。一般干活的事他们都不找我,就让我在办公室里盯着,所以我的时间很充裕。借这个机会我重新捡起了我在中学时候的爱好,书法和篆刻,办公室没人的时候我就练起来,工作很是清闲。在铁五小期间正赶上分家属房,在校领导的帮助下,给我分了一套67平米的偏单房,这时我才从我父亲家搬出,正式的在天津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铁五小的工作环境实在不错,没有想调走的想法。没想到,1998年1月,正是寒假期间,我在家休息时,突然来了电话,是教育分处多经办主任打来的,说不让我在铁五小干总务了,你原来就是干厂长出身,还是去干厂长吧。他说,铁一中的校长点名叫我去铁一中校办厂当厂长,现在就在学校等着我呢,让我马上过去谈谈,还说这事已经和我父亲谈过了,他没意见。这事来的很突然,我说等我想想再说吧,他说别想了,马上去铁一中,校领导都等着你呢。就这样我就被调到了铁一中校办厂又当上了厂长。

     铁一中校办厂其实我早有所了解,它是一个纯机械加工企业,机床到不少,有几台车床、铣床、刨床、滚齿机等设备,但都非常老化,只能加工一些粗活,精细一点的活都加工不了,和原来铁七小的厂子一个性质,靠赚取加工费生存。临来时我已和校长谈过了,像这样的企业是赚不到多少利润的,我也只能说尽力而为。

     这个厂有正式职工四人,一个副厂长,一个出纳,一个司机和我,工人都是外聘的,有的还是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来厂里干活的。到厂后,利用我现有的人脉关系尽量多找活干,我本来回天津就晚,人脉就少得可怜,我就通过老同学,拉关系,再依靠一些厂里的老人跑出去找活。找来活后,又要组织进料,有时间就往车间跑,还要把住质量关,总算把加工好的零件给人家送去了,还要催款,我是没黑夜每白天的在厂子忙,弄得我是焦头烂额,{zh1}剩的利润还是很薄。在这种情况下我坚持干了两年,我实在不想干了,和校领导商量后,把校办厂承包了出去。从此我就回到学校里工作了,回到了学校后,先到总务处干了几个月,正赶上学校图书馆老师退休,我就申请去了图书馆,开始了我人生中{zh1}一个工作。

      天津铁一中图书馆我接手时共有图书五万余册,是河北区中学系统里{zd0}的图书馆,但图书管理员只有我一个人。初来乍到时,我面对的是一个新的领域,从来都没接触过,又没有师傅教,全靠自己摸索着干。首先自学“国图法”,了解、背熟图书的分类方法,积极参加区图书馆的培训,时间不长就掌握了图书分类的规律和方法。经过几个月的适应期,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就基本的掌握了,没有耽误学校老师借阅图书的需要。在我的努力下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使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多了一种选择。同时也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使借阅图书有章可循。在做好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以外,尽可能多的请教各学科的教师,了解他们所需教辅图书,为每年购买新的图书积累了知识,使有限的资金更多的购买教学急需的教辅资料,为教学一线服务,做好本职工作。

     2004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学校给图书馆配置了电脑,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当时我对电脑是一窍不通,家里虽然有一台电脑,但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从来没敢动过,连怎么开机关机都不知道。有关电脑的书籍图书馆里不少,但对于我来说一点也看不懂,主要是我没有英语基础,专有名词都搞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放下架子当学生了。只要懂一点电脑知识的老师都成为了我学习电脑的指导老师。图书馆有个有利条件,就是经常有老师来借阅图书,我就利用这个机会,遇到问题就问,问明白了就多次操作,直到熟练为止,再加上自己一点点的摸索,时间不长就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通过当学生、拜师傅的办法我逐渐掌握了Word、Excel、Photoshop、Flash等办公软件,虽说不上精通,但应付一般的需要还是没问题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在完成图书馆的本职工作后,经常利用所学电脑知识帮助教务、工会、办公室等部门制作材料、xx和打印xxx等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

     2007年以后,我又主动接触了学校校史馆的工作。看到校史馆里的文字材料像垃圾一样堆得满地都是,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多么宝贵的历史资料呀,决不能这么就糟蹋了,这些史料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于是,只要图书馆能抽出身来,我就利用一切时间,到校史馆整理资料。大约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把这些历史资料按内容分门别类,一份一份整理好,按时间顺序装入资料盒摆放到卷柜里,便于以后资料的查找。历史实物也分出类别,整齐地码放到各个卷柜,尽量的使其不受损失。在此期间,我还协助学校筹建了校友“陈省身展室”和“郭琨展室”。

     2008年是天津扶轮中学(铁一中)建校九十周年,为了搞好庆祝活动,上学期,学校就成立了“校庆筹备办公室”,把我也列在了其中。学校委托我编辑校庆纪念册、设计校徽、设计纪念章、设计纪念品和有关邮品,可以说,校庆所需的所有用品皆出自我手,尤其是庆祝时间定在十月七日,也就是说只有五个月的时间,我感到压力实在不小。

     这里{zd0}的工程就是校庆纪念册,这需要翻遍和搜集学校全部的历史资料以及现在的有关资料,还要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不但有文字的材料还要有大量的图片和照片。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基本就是每天满时满点的工作,连吃饭都是边吃边工作,暑假就更不敢休息了。暑假里正是三伏天,不管天气有多热都要到点上班,办公室热里一丝风都没有,又没空调,就有一个风扇能多少带来一点清凉。经过努力,共整理出了2万余字的资料和近200张图片,纪念册所需资料总算整理齐了,还要多次跑印xx位排版、校对,工作量可想而知。在此同时,我还反复进行了校徽、纪念章、纪念品和纪念邮品的设计工作,赶在校庆前一个月完成了学校交办的任务,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

     校庆工作刚结束,我又接受了编辑学校的校本教材的工作。扶轮中学是一个有九十年历史,并涌现出了陈省身等一大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的历史名校。之所以叫历史名校,就是因为它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产生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的历史人物。本着这一思路,我就开始构思校本教材的资料。经过对校史馆里文字资料的整理,结合着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利用3、4个月的时间,撰写出了近十万字的书稿,搜集整理出了一百余张有历史价值的图片。

     经过反复征求校领导的意见,多次易稿后才交给印xx位。2009年暑假,我又没能休息,为了把这部教材xx的呈现给广大师生,先后我不下十次的校稿、推敲,基本达到了校领导和我的满意后才同意印刷,于年末正式出版,向学校全体师生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在整理校史馆资料的同时,我又发现了在当时社会很有影响的一位校友——刘云若,他是中国现代言情小说巨匠,是与张恨水齐名的小说大家,这使我欣喜若狂。经过我的多方联系,先后找到了他的外甥女和目前研究刘云若的有关学者,与校领导商量后决定,在校史馆里筹建一个“刘云若展室”,并由我搜集有关材料和设计展室。

     刘云若从扶轮中学毕业早,逝世又早,在他离校80多年后再搜集资料,谈何容易。在抗日时期,扶轮中学沦为日本的陆军医院,学校被迫南迁,以后又经过了xx时期,两次浩劫后,校史资料散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2009年暑假这段时间,基本没闲着,抓紧时间研究有关评论他的文章和著作。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就每天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上网搜集有关他的著作及研究资料,找网友了解哪里有他的原版小说。参照有关研究资料,做到有目标的搜寻,多方查找,只要有一点信息就穷追不舍,立即联系。根据线索,多次去古文化街“淘宝”,有一次就是冒雨去和出让者在古文化街见面,再经过讨价还价,用极少的费用购得四本难得的民国时期出版的刘云若小说。虽然这种工作很费时间、精力,但出于一种负责的态度,还是较快、较好的完成了学校交办的任务。在自己的努力下,也获得了可喜的回报。在很短的时间内,搜集到了解放前后各种版本的刘云若所著小说二十余种,评价、论文、研究刘云若小说的资料也有近二十种,其中还有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多种,就连网络上的评论及论文也搜集在内。在此基础上,依据张元卿老师的资料以及参考其他研究性资料,整理出了较完整的“刘云若生平”、“刘云若写作年谱”等资料,尽可能的使展室内容得到{zd0}的丰富。

为了使展室更加完善,需要有一尊刘云若的塑像,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首先找谁来做这件事就是个头疼问题,有钱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再说,我根本就对我市的雕塑界一无所知。不但如此,还想做到让制作者捐赠,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在网上查找,我发现了前几年全国举行的“名人雕塑展”里有一尊刘云若的塑像,正好是我们天津美院赵展老师制作的,我喜出望外,但又忧心忡忡。喜的是赵展老师就在天津,而且离我校很近,并且他已有一个现成的塑像,不用再找人现做了。忧的是赵展老师我根本就不认识,他能把塑像捐给展室吗?心中打鼓,真拿不准。经过和校长研究决定,觉得事在人为,先和赵老师接触一下,再作定夺,校长让我先出面找一下赵老师,看看他的态度。2009年9月初,刚开学,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赵老师,当我问起他的塑像问题时得知,刘云若的塑像已被主办单位留下了,赵老师手里已经没有了,很是遗憾。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懊恼,当时我就想,能不能让赵老师义务的再作一个呢?心里没底,我就试探性地把我的想法向赵老师阐明了,没想到赵老师一口答应,并十分支持,他说:刘云若是天津的名人,你们办展室,我{jd1}帮忙。他欣然答应不讲报酬,义务帮助制作,听到此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终于可以落下了。在赵老师吸取了多方建议后,经过精心设计,加紧制作,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一尊栩栩如生、倾注了关心此事人心血的塑像于11月27日终于摆放到了“刘云若展室”。

     2010年2月18日是我校老校友刘云若先生逝世60周年的日子。在我退休的当月,也就是1月24日,由“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天津市扶轮中学”、“天津市海河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纪念刘云若逝世六十周年座谈会暨扶轮中学刘云若展室揭幕仪式”在扶轮中学举行,这也是我为扶轮中学做的{zh1}一件事。

     现在静下心来回想起我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坎坷和满足的一生。经过“反右”、“xx”和下乡运动,虽然坎坷但得到了锤炼,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锻炼,再大的困难也能面对,对于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以后当工人也好,还是走上领导岗位也好,以至于回津后当一名普通的职工也好,我心中始终充满了满足感和知足感。

  

郑重声明:资讯 【留痕2(一生的回忆)-姚瑞珂-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