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五批援藏干部宋义武:拉萨,从世界屋脊“起飞”_但戈_新浪博客
走进拉萨,可以看到处处有发展的先天限制,但也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有发展的干劲。58万拉萨人与一批批江苏援藏干部心手相连,背着日光城,正从世界屋脊展翅起飞。

  给拉萨养好“发展的奶牛”

  “全城只有3家公司:一家百货商场、一家食品公司,还有一家五金公司。”拉萨市委副书记雷桂龙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刚到拉萨时,全市甚至找不到一家提供饭菜的饭店。
  如今的拉萨,已不复当年的“简陋”:2008年拉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732元……这些主要经济数据只相当于苏北一个县。
  发展,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绕不过去的话题。西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西藏人民的幸福。3月9日,xxx总书记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西藏要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推进西藏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在拉萨,谈到江苏援藏干部,当地人一致评价:江苏干部维护稳定的认识高,抓发展的能力强。
  江苏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拉萨市委常务副书记王向明说,这十几年,江苏援藏经历了从“上项目”到“选干部”,从单纯“输血”到“输血造血并重”的转变。援藏,短期给钱,长期给发展。西藏只靠全国援助的宿命论xx能被发展打破。
  王向明介绍,拉萨过去没有大抓工业,但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还得靠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工业化道路。在江苏援藏干部的推动下,2007年5月,拉萨召开了有史以来的{dy}次工业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发展工业的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近三年,拉萨的工业突飞猛进。2006年,拉萨工业税收4000多万元,2008年达到1.4亿元,工业税收原来占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现在接近三分之一。
  援藏干部、墨竹工卡县委书记张一新说,“我要给墨竹养几头大‘奶牛’,而不是简单送几桶‘牛奶’。”援藏干部、林周县委书记冯仁新也认为,援藏,不能单纯弄点钱过来,搞几个工程。保持社会稳定,必须靠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靠发展改善民生。
  自治区{zd0}的水利枢纽——旁多水利枢纽,今年将开工。这个投资43亿元的工程建成后,18公里的引水渠将使林周种植面积增长一倍,将彻底解决县城的用电和用水。“五年后,我们这拨人都不在了,但是林周老百姓可以长远受益。”

  撬动特色发展的支点

  “拉萨要发展,必须用好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的路子,优先发展旅游业、采掘业、民族手工业、高原食饮品、藏药产业等。”江苏第五批援藏干部副总领队、拉萨市副市长宋义武说,西藏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保护是“{dy}前提”,绝不能重蹈沿海地区先发展后治污的老路。”
  “过去‘守着铜矿找铜板,守着松赞干布找饭吃’。”张一新说,墨竹单是铜矿就价值5000亿以上。去年县里引进中金集团,整合六家中小企业,投资20亿元建设1.2万吨选场。今年9月后,一个季度就能贡献税收1亿元。
  从拉萨向东,车行大约两个小时,路边松赞干布出生地的牌匾非常醒目。这里一年有上百万游客经过,但下车后最多照个相,去一趟厕所。旺季时,路边厕所每天进账500至1000元,景点因为只有一座千年历史的松赞干布小庙,一分钱收入也没有。“去年,我们从援建资金中拿出1500万元,凑成3500万元,建设4A级标准的松赞干布故里——甲玛景区。景区建成后,预计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
  在墨竹工卡,特色发展的支点是“铜矿+松赞干布”,而在曲水和达孜,也在“挖掘资源”、“放大资源”,在资源中找特色找优势。
  3月20日,记者沿318国道由拉萨西行,到了曲水县南木乡江村。次仁曲珍正在给西瓜蔓整枝,“西瓜挂在瓜架上,日照更充足,一个大棚不到一亩地,一年净赚1.5万元。以前种青稞小麦,挣个三四百元就不错了。”这里的“高原翠”西瓜卖出夏季5元、冬季8元的高价,常常刚出地头就被{qg}一空。全村250户人家轮流承包大棚种植西瓜,家家户户富起来了。
  “不能一味玩‘洋’的,玩‘大’的,要玩适合当地的。”援藏干部、曲水县委书记周广智说,拉萨靠太阳更近,有取之不尽的免费阳光,县里大力扶持大棚种养。“目前全县共有1000个大棚,年底,这个数字还会上升到1500个。”

  新版“文成公主入藏”

  1300年前,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如今,江苏援藏干部,则带去了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招商引资、工业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企业改制……这些来自江苏的发展经验,正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滩,什么都不长。”拉巴,达孜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说,2002年在江苏援藏干部的努力下,这里诞生了西藏{dy}个县级自办工业园。
  在达孜县工业园,记者看到在厂房之外的空地上,不时有斑头雁、黑颈鹤等国家保护动物驻足徘徊。“无论在江苏还是西藏,都得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援藏干部、达孜县副县长韩宏亮说。
  在拉萨,招商引资这个词{yt}天热起来,集聚外来要素,发展本地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正从观念演绎为发展的现实。
  2007年,姜景西从江苏来到拉萨担任八一农场场长后,出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完成550亩建设用地出让手续,建成招商引资平台。2008年,谈成“大佛岛旅游观光生态园”项目,引资22亿元,创下西藏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的{zd0}纪录。“八一世邦”,就是八一农场引资合作开发的中xx商住小区。“背依拉鲁湿地,有西藏xxA级总部写字楼、xx四星级富氧酒店。小区能为八一农场带来1亿元的利润。”

  江苏援藏干部带来了服务型政府当好“企业保姆”的理念。

  3月20日,在曲水县的西藏雅鲁藏布江工业园区,投资1.9亿元,年产5万吨再生纸的机器设备进入了{zh1}的调试阶段。远征集团总经理李士琳介绍,“市领导、县领导协调自治区电力厅,赶在企业生产线开工前,架了一条‘供电专线’,1980万元投入,公司一分钱没花。”江苏援藏干部方捷说,这个环保型的企业政府大力支持,单是拉萨市副市长宋义武就5次现场办公。
  2006年,2000吨;2008年,近2万吨;2009年,预计10万吨!“5100”,这个原料来自海拔5100米雪水的饮用水品牌创造了一个拉萨企业发展的神话。为给“5100”打开市场,江苏援藏干部带着企业跑遍长三角。
  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出路还在面向市场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在于推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我们去年销售突破了5000万元。今年我们青稞的收购计划是9000吨,达孜县的青稞远不够我们用的。”藏缘青稞酒业的老总管新飞来自江苏南通。他说,公司按比市场价高10%-15%的价格收购。拉萨六七角一斤的青稞,现在翻成了1.2元一斤了。

  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也由江苏援藏干部带进拉萨。

  第四批援藏干部潘早云来到达孜县,开创了拉萨自来水经营权有偿出让的先例。
  “我们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带到这里。”林周县委书记冯仁新介绍,甘曲镇原来一年财政收入8000元,县财政支持他们建沿街门面房,出租经营,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0万元。
  在江苏援藏干部的大力推动下,近两年,拉萨国企改革进入“热启动”。“我们有八成国企已经完成改制,远远超过西藏全区30%的平均水平!”宋义武说,拉萨国企改革模式很多,但是都考虑西藏实际,把“稳”字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力求不让一个工人下岗。“2008年,拉萨完成11家企业改制后,每年上缴利润近千万元。之前,它们可是一分钱不交。”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江苏第五批援藏干部宋义武:拉萨,从世界屋脊“起飞”_但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