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宗教迫害、战争等(推力因素);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等(拉力因素)。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现代社会,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37.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即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zd1}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zd0}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38.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政策因素: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很重要。
39.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服务功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服务功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为城市本身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gjj}研究所等)。
40.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越大,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4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区域经济中{dy}产业占比重较大。
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在这个阶段,{dy}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出许多新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但现在发展速度较慢,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加上交通通信的发展,导致人口向外流动,继而引发商业、服务业等相继外迁,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但现在发展速度较快,大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剧增。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4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人口可能有的关系:
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国人口多,农村地区人口增长还很快,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国家人口少,人口增长也很慢,晚婚、少生,这是受西方国家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的影响:
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
地域文化
与城市
4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队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如,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可以为农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交通因素)
44.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类型 |
案例 |
主要特点 |
区位条件 |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水稻种植业 |
亚洲季风区 |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
商品谷物农 业 |
美国中部平原 |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
|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大牧场放牧业 |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
乳畜业 |
西欧 |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
|
混合农业 |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 |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
|
热带迁移 农业 |
亚马孙河流域 |
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掘穴播种;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对森林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 |
气候极湿热; 生产力水平极低下 |
45.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等;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等。
举例:工业区位选择
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zd1}的生产成本获得{zg}利润。
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46.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以辽中南为例)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自然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本区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区内有发达的水陆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好;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发展特点:以资源为基础,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47.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48.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重要性:交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随着交通通信和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邮电通信(邮政和电信)、商业贸易。
49.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
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所以居民点、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
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zy}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50.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51.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层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5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5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54.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55.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态;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56.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等。
57.了解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概念: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一般具有如下的特性:一是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研究的人类生存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由地质地貌、气候、地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由人类政治集团、经济地域实体、语言、宗教、民族和种族等人文要素。二是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就有差异。三是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58.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类型、生产方式、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交通、政策)、文化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人类活动)。
59.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产业结构和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要素。其中,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初期阶段,它是指区域早期发育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即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衰落阶段(转型阶段),即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严重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人地关系最紧张。
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强交通建设;加大科研投入。
60.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输出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输入产业的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可使输入地区由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的城市地区);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输出区失业率上升,输入地区就业压力减轻)。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促进了经济发展,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地区,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地矛盾、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伴随着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但要注意,这种影响既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以“西气东输”为例:
积极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不仅会加速改善东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会强有力地拉动东西相关产业,xx沿途相关企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亦将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起到重大作用。
不利影响:“西气东输” 工程沿线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该工程将直接破坏植被及地表保护层,引起物种资源的流失,局部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环境恶化,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增多,许多文物古迹被破坏,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6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水土流失: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破坏地表植被的方式包括毁林开荒、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轮荒)等。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华北、东北等地,其中,黄土高原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使耕地中的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耕地质量恶化。水土流失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土地荒漠化:
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如过度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
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也使草场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降水稀少,遇到大风天气就可能形成沙尘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造成空气污浊,且这些细颗粒的沙尘还能严重污染空气、水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导致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也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也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森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森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量地采伐,砍伐速度大大超过森林的生长速度,致使大片xx林区变为林木稀少之地,甚至逐渐变为荒漠。在我国,许多重要林区(如长白山林区、西双版纳地区、四川西部地区等)由于重采伐轻营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过度砍伐森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如降水量的减少等。森林的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过度砍伐森林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种类锐减,使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就有可能导致这些生物的灭绝。
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主要是加速造林绿化,在提高全国的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提高森林质量。建立全国森林资源监测系统,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
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围垦滩涂,把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虾池,在沼泽湿地开沟排水,以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等。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
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十分重要,在我国,建立了许多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并依法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严禁盲目围垦。
62.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长江流域为例: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开 发 条 件 |
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重点。水能主要集中在源头自宜宾段;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水源地 |
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
平原为主,江河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业基础好,是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我国{zd0}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存 在 问 题 |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 |
洪涝问题严重。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余悸,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能力下降 |
水体和大气质量下降,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
整 治 措 施 |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 |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 |
63.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宜农荒地多;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多种多样;灌溉水源充足。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少;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国营)农场经营;商品率高。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zd0}的甜菜生产基地;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 |
措施 |
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
①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 |
①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
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 |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②“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
64.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鲁尔区为例: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水源充沛。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危害:环境恶化:固体垃圾、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等;传统产业衰落。
鲁尔区综合治理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65.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城市化过程是与经济发展——特别是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紧密联系的。其中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国土大小、人口的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关于城市化的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办法。其中,包括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并把绿化等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控制污染的排放等等。关于水资源的供给问题,可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耗水的经济部门,以减少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用水的管理,等等。关于就业问题,要把握好城市化发展的度,尽可能地做到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充分就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工业化)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与东南亚相邻;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大,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好: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是我国xx的“侨乡”;改革开放政策。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dy}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城市数目、、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等指标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与对策:
66.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67.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定位导航、大地测量、野外勘测、旅游探险、生态研究等方面。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航海中,GPS可提供位置、航速、航向、时间、海图航迹。航空中,GPS可进行{zj0}空域划分与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飞行线路管理、引导着陆及停机等。公路运输中,GPS能够提供所处的地理坐标、城市道路图、前进方向,可提示行走路线、发出报警信号等。
68.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69.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GIS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于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城市规划、防灾减灾、治安管理、医疗救护、车辆导航等方面。
70.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虚拟地球”,即将整个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技术系统。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