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贫不笑娼的断想_玻璃石子_新浪博客

    我曾经在深圳朋友的一家玩具厂“玩”过一段日子。那是一家专做出口遥控玩具的工厂,我和那里的打工弟妹混得很熟。他们大多来自贫穷农村,少数来自小城镇。城镇来的青年人显然受教育多一点,这可以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一眼区别出来。

    在和他们的闲聊中,有一个问题让我感到很吃惊。以前,“笑贫不笑娼”这几个字眼,我觉得只是书面语言,现实生活中哪里会这样?但和他们闲聊后,才知道,是我的想法错了。她们告诉我,从农村老家出去的女孩,一些人进城后做了“三陪小姐”,都发财了,回家盖了房子。房子是至富的显著标志,村里人很眼红,有些父母上门求情,要求让把自己的女儿也带进城去。我问:“为什么不去打工?靠出卖肉体太辛苦,要得病的,会被别人看不起的。”“那有什么辛苦?打工能挣几个钱?她们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穷,才会被别人看不起。”“那你们为什么不去?”“......”,理由很多,但我听得出来,他们笑贫不笑娼!我很愕然。

 

    农村以前的生活确实很艰难,现在有些地方的状况也不怎么好。我们只是从小说中、电影里了解一些农村的情况,但从没有切身体会过这份苦。穷苦的日子过得太久了,电视里又时时渲染着身边另一个世界里的花花生活,怎么会不让人抨然心动呢?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过上一份好日子。也许他们家里的父母久病在床;也许,他们的弟妹想要上学念书。比起穷困的日子来,做娼又算什么呢?为了过上好日子,那些女孩把自己放到了祭坛上,她们在牺牲自己青春、肉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指责她们呢?  

    

    在打工弟妹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社会学家的注意。这些出门在外的少男少女,一经交友谈恋爱后,立即同居。也许他们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更觉孤独。能在他乡觅到一份温情,倍感亲切,就迫不及待地聚在一起,互相取暖。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女孩,做过人流的不在少数。

    他们本来受到的教育不多,他们的业余生活很贫乏,下班后主要聚在食堂里看看痴头寡脑的电视连续剧。许多工厂根本没有工会。他们是弱势群体,遇到心理问题,他们找不到诉说的渠道。无怪乎在一些人看来,除了跳楼,哪里还有更好的出路呢?......

 

    我身在其中,看在眼里,以我个人的力量,我没有能力帮助他们。

    这家工厂是做出口玩具的,每年有几个生产淡季。这时候,我安排他们上课,从“预防爱滋病”说起,到“女性要自强、自尊、自立”、“五讲四美”、“城市的七不文明规范”......我把这些早已过了时的东西翻出来,给他们讲课。我从没上过这些课,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没想到这些小青年很愿意听这些课,他们说从来没有人和他们讲过这些东西。看来,人的本性里还是愿意接受文明教育的,愿意和文明社会同步的。人的许多优点,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但是他们缺少这种起码的文明教育,社会不去xx这样的教育,文明意识是不会自己跑到人们脑子里去的。

    我还出了《文明礼仪xx题》,人手一份。这份xx,城里三、四年级的小孩可以人人及格,但是他们做不全。我放出话去:“考不出来,别想加工资!你们以后还会到其他地方去打工、生存,学会文明礼仪对你们自己有好处。”其中有一道题:“上过厕所后要不要冲便池?”在大家看来应该是一道很可笑的题目,但它确实是工厂生活中一个不小的问题。新进厂的员工不容易接受,厕所老是搞得很脏,老是堵住:便池里牙刷、报纸,破衣烂袜,什么都有。一方面可能是他们从来没有用过冲水马桶,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大概也有着青年人的逆反心态吧......

     

    谁了解这些新兴城市青年的苦衷?他们如不出来,家里已无地可种,也无事可干;如出来打工,他们其实还是个孩子。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现在,他们既不属于农村,也没有容纳进城市,他们是边缘人。谁xx过他们走向社会的人生{dy}步?谁xx过他们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谁xx过他们的精神问题和人格培养?社会怎样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和人生引导?这是社会教育的一个缺失环节。

 

笑贫不笑娼的断想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笑贫不笑娼的断想_玻璃石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