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的中生代(距今约2.3亿年至6700万年),在今日福建东部的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大量岩浆突破地核冲出地表形成了烈焰冲天,浓雾腾腾的火山大爆发。伴随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这些含铝、硅元素的溶液,后来重新冷却结晶成矿,成为叶腊石矿。 目前,寿山石资源开采存在着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存在开采量与使用的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有的石种,特别是高品位石种出现断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个别xx石开采量严重超出市场承受力,造成品位,价格下滑。有的xx石却被生产为低档产品,一些可供雕刻用石却被当作工业原料等等。 (一)寿山石学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寿山石文化、寿山石艺术、寿山石经济和寿山石人才等四大板块。寿山石资源恰恰就与这四大板块血肉相连,又起主导作用的重要的学术课题,现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 “寿山石资源”,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明确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利于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从而促进对寿山石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寿山石资源,即寿山石资材来源,是指寿山石艺术生产资料和寿山石文化生活资料的xx来源和历史来源,包括寿山石原石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品牌资源、人才资源和技艺资源,等等。其中,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有关寿山石的文史资源、艺术资源、知识资源和民俗资源等。因此,寿山石资源概念首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我们强调寿山石资源的本质有两点:一是寿山石艺术的生产资料;二是寿山石文化生活资料;资源,在原始意义上都是指xx的来源,是大自然赋予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时有见到“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旅游资源”等诸如此类的提法,并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资源理论,反过来又成为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内容之一。研究寿山石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当然应当以大资源为视野,形成大资源理论,这样才能真正谈得上全面地保护、利用和开发,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寿山石资源的本质是寿山石艺术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指艺术生产所需要、所依赖的原石,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寿山石文化生活资料也是寿山石资源的本质,并不是指有关寿山石文化的一切,而是指可用以利用、开发的寿山石文化艺术和人才资源。 因此,如果将丰富的寿山石资源作一个大致的分类,我们提出:其一,是原石资源;其二,是文化资源;其三,是人才资源。 (二)寿山石原石资源,是指可供作为寿山石观赏石和寿山石雕刻品的xx宝石来源。
1、不可再生性,或称xx性。 xx来源,即非人为生成。大自然的“自我存在”,自然形成,形成了多少就是多少,形成了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因此,任何人造“寿山石”都不是寿山石。 2、丽质天生性,或称文化利用性。 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柔细脂润——这是不同于其他彩石的寿山石原石特征。因而发现以来千百年为上层人士、文人学士、庶民百姓所喜爱。寿山石原石被人所看中,为人所利用,成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品,尤其成为室内艺术的佳品。原石或经过少许加工的原石可以成为观赏石,或为xx艺术品;原石经过雕刻成器,是为工艺品、艺术品。 3、基础性: 原石资源是寿山石观赏石直接成品的材料,是寿山石工艺品和艺术品直接加工的基础材料,统称为基材。凡不是以此为基材,都不是寿山石品。 从上述特征可知:寿山石原石资源就其用途而言,分为两大类:文化用石和工业用石。寿山石雕刻家、收藏家、研究家和寿山石工作者所说的寿山石资源一般是指可以作为寿山石文化用材的原石和原石资源,而不包含工业用寿山石料。 说“据地质资料反映寿山石有2500万吨以上的储藏量,一年开采10万吨可以开采200年以上”,是包含了工业用石在内的,而文化用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不是站在2500万吨上面做寿山石经济美梦,而是依赖于2500万吨中的一部分来发挥我们的文化艺术才智。这部分当然也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至今已发现的品种达一百八十多种(石种),是中国宝石类四大彩石中品种最丰富的彩石。存量也相当可观,然在各品种间存量的悬殊也很大,石质{zj0}的田黄石就历来被认为、被证明是十分稀少的。同属高品位的田黄石、芙蓉石、水坑石、都成坑石、善伯洞石、水洞石等等,储藏量悬殊极大。 古人说“天生丽质”四个字,概括了寿山石原石资源的本质特征。因其天生,才成为寿山石文化艺术的基础;因其丽质,才成为寿山石工艺品、艺术品的基材。“天生”与“丽质”缺一不可。我们看到在省报发布的《福建省地方标准DB315/313-1998号寿山石雕石种名称标识规定》这个文件中,把非xx石也堂而皇之地列入其中,例如“仿田黄”、“仿荔枝萃”、“人造善伯洞”等,与xx石种平起平坐。显然,这违反了资源理论的基本常识,为高品位寿山石的伪造品、仿造品开具通行证,是技术界定的严重失误。 (三)寿山石原石资源是寿山石资源整体中的一部分。原石资源与寿山石资源中的其他资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的要素,一是人,二是文化。因此,寿山石原石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本质上就是原石、人、文化这三者的关系问题。 1、原石资源与品牌文化: 寿山石品牌文化是原石特性与寿山石文化相结合的石种名称标识文化。它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声名远扬。 寿山石种的传统名称的突出特点是人文命名,山地名、色相名、人物名、职衔名、民俗名、物象名,等等,普遍运用,长期流传。这是文化命名,而不是地矿学命名。寿山石种名称的缘起,大多是由上层人士和文化人在考察和把玩中逐步定形的,因而是文化积淀和积累的结果。“三坑”分类论就是自清·康熙年间所逐步成形的,三百多年来一直为寿山石界所袭用。特别是“田坑”之说,给人一种神秘感和奇特感。笔者在香港寿山石展上向爱好者解释“田坑”现象和“田黄”品名,客人连声称奇,说“这么难得的宝石,皇帝不给它下拜才怪呢!”寿山石品牌文化的特殊性使寿山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寿山石品牌是特殊的地域、特殊的彩石、特殊的文化所形成的特有名称标识,具有不可替代性。 寿山石品牌文化同时也是宝贵的寿山石资源。保护寿山石种名称也是保护寿山石资源。 2、原石资源与文化价值: 原石资源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表现在下列层次: {dy}层次,原石自身存在着文化价值,例如石质、色彩、纹理等。这些是人所无法改变的。 第二层次,原石在采集的过程中是人对原石的文化价值发生{dy}次影响。例如原石的大小、形状与文化价值直接相关,但正是开采者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原石的大小、形状。换言之,原石的大小、形状是人为的,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开采者的素质决定了原石资源的外在价值。 第三层次,对原石的选择和切割加工是人对原石的文化价值的第二次影响。 第四层次,在上述基础上,原石到雕刻家的手里,会产生出新的文化价值,即艺术创造价值。 同一块原石在不同人的手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价值,甚至差异相当之大。 因此,除原石的石质、色彩、纹理等以外,原石文化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一是开采者,二是雕刻者(或观赏石收藏者)。天生丽质是被人所利用的,开采者和雕刻者的素质的高低使同一原石产生出不同的价值,这也是原石利用的合理性问题的理论依据。 需要补说一句:原石文化价值逐层变化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着半成品和成品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环节的经济效益。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原石开采应当合理地使用并尽量减少使用爆破法。其次,应组织开采工进行培训,建议实行持证上岗。第三,组织雕刻者尤其青年雕工开展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学习,提高艺术素养,尽量避免好材料用于模式品、仿制品的生产。此外,经常地组织不同档次的原石精品交流会,为雕刻家选择原石,为好原石选择雕刻家。 3、原石资源开采与调节、引导 原石资源的开采、开发以至利用,既需要市场调节,也需要政府引导。石农们喜欢无形的手,也欢迎有形的手。我们近些年欠缺的,也许正是后者。 总之,寿山石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首先要确立大资源理念,确立寿山石文化、寿山石艺术、寿山石经济相生相长的宏观意识,从人和文化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石资源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