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浏览文章江苏食用菌网

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 浏览文章 江苏食用菌网

2010-06-14 17:35:32 阅读15 评论0 字号:

  近年来,我国北方人工营造速生林面积增长迅猛。随着速生林生产的发展,新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前期投人大、生产周期长、效益不明显。为了有效弥补林业见效慢的缺点,发展林下经济成为近年来北方平原林业新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发展食用菌成为一个热点模式。食用菌作为一种传统林副产品,非常适合林下间作,而且林下间作食用菌成本低,收益高,在资源保护的同时,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笔者经过几年的生产试验和示范推广,总结出了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 选择合适的林分

  选择4~5年生郁闭度在0.7~0.8的人工速生林地(树势偏弱的林地可适当增加遮阳网等辅助措施,以改善遮荫度)。不同密度的林分:4m×5m,3m×6m,4m×4m,发展食用菌效果有所不同。其中,3m×6m的林分行间可以搭建两个小拱棚,但不方便作业。由于光照较强,需要加遮阳网;4m×5m的林分搭建一个小拱棚,郁闭度不够高,需要加遮阳网。

  2  选择适合林下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并选择适宜的茬口衔接模式

  根据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从成本、效益、市场以及林下栽培试验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考虑,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5种适合北方林下栽培推广的品种。分别是:平菇(Pleurotus名ostreatus),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黄背木耳(Auriculariales Polytricha),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香菇(Lentinula edodes)

  为了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利用设施和土地,将食用菌高、低温品种搭配,安排合理的茬口衔接。在栽培实践中,笔者摸索出几种适合哝民种植的茬口衔接模式。

  {dy}种:低温平菇(3~6月)~高温平菇、高温香菇或黄背木耳(6~9月)~鸡腿菇(10~11月)

  第二种:鸡腿菇(3~6月)~高温香菇、高温平菇或黄背木耳(6~9月)~鸡腿菇(10~11月)

  第三种:杏鲍菇(3~6月)~黄背木耳、高温平菇或高温香菇(6~9月)~鸡腿菇(10~11月)

  各阶段用菌种类可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廊坊周围地区林下栽植食用菌可利用时间为3月底至11月中旬,长达8个月。在6月以前和9月以后安排低温品种,6~9月安排中高温品种。如:10月初在林下埋植鸡腿菇(特白33号)或杏鲍菇(2号),第1潮采收后覆土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继续出菇。鸡腿菇出菇结束后可改换其他适宜品种,如黄背木耳、高温平菇等,继续栽培管理。高温品种出菇(耳)结束后,继续培养鸡腿菇或杏鲍菇等能人地越冬耐低温品种。几种食用菌高低温品种搭配,可以形成多种茬口衔接模式,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自己的模式。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北部分地区等与京津冀地区气候相近的广大区域均可采用此栽培模式,但部分地区林下栽培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

  3 栽培料配方

  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后,针对廊坊市当地的资源优势和食用菌的营养需求,进行多菌种试验,最终筛选出适宜食用菌生长,成本低、产量高的培养料配方:木屑60%,棉子皮20%,麸皮12%,玉米面3%,蔗糖1.0%,石膏粉1.5%,磷酸二铵1.0%,其它1.5%(包括各种微量元素)。料水比为1∶1.1~1.3。

  4  罩式常压蒸汽xx

  改变原来灶式xx时间长、容量小、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实现了规模化xx,短时间达到良好效果。密封罩选用耐高温、寿命长的塑料薄膜两层,外罩一层花格布,组成一个密封的大空间,该空间可容纳菌棒4500个,是原xx灶容量的4.5倍。配料装入配料袋后,直接按规格摆放在一起,罩上xx罩送入常压蒸汽进行xx。4h后罩内温度可升至100~110℃,恒定后维持18~20h即可。这种xx方法与传统xx方式相比具有:xx容量大、操作方便、大大降低劳动强度、xx质量好、无死角、不会出现烧焦或xx不周现象、时间短、周转快、成本比原来降低80%以上、而且可移动,使用方便,便于工厂化生产。

  5 采用半开放式接种

  改变传统的接种箱式接种,过去接种有专门的接种室,接种量小,搬运频繁,在搬运中极易受杂菌感染,污染率不易控制。现在改为在大棚内进行半开放式接种。将xx后的菌棒按要求运至大棚内摆放,冷却降温到32℃以下,再罩上塑料接种帐,将菌种和接种工具一并罩入帐内,用气雾xx盆或必洁仕xx。接种前2h掀起接种帐一角放气,5个人工每小时可接种4500棒。接种后的菌棒码成4~5堆,用地膜覆盖就地发菌培养。大棚内菌棒接种完成后,移动接种帐,继续接种,就地发菌。此法接种速度快、数量大,操作简便,成品率达95%以上。

  6 菌棒无套袋发菌

  接种后菌棒无需再次套袋,直接并排码放,码放13~15层高,{zh1}用塑料薄膜整体覆盖,四周压严,发菌。隔几天测定温度。7~15d后,待菌丝吃料5cm左右,开始翻垛,并码成“#”字形,便于通风。待菌丝长满后,即菌棒全部发白即为成品。从接种到发菌结束约需45d。成品菌棒可以直接人林进行出菇(耳)管理。

  7 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7.1  林下设施安装  栽培设施主要指适合林间食用菌发展的经改良设计的配套供水系统,包含:①供水系统:16公顷左右建一眼120m深的井,井房、泵和过滤装置;②管道系统:含主管道、分流阀门、细管道(拱棚内)和控制阀门;③微喷系统:采用轻雾六件套(市场供应),每1.2m安装1只。另外,还需要在林下建简易小拱棚,规格为宽2m,高0.8~1.0m,长度以林地为准。材料为竹片、薄膜、铅丝和架杆。地上生长品种(平菇、黄背木耳、香菇、杏鲍菇等)需立式栽培,棚中拉7条铅丝架;地下生长品种需作畦,覆土,扣棚。

  林下栽培食用菌前应预先进行林地清理及xxxx。

  7.2  林下栽培技术要点  经过多年的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低温平菇、高温平菇、鸡腿菇、高温香菇、黄背木耳、杏鲍菇5种食用菌的林下高效栽培技术。

  7.2.1  黄背木耳林下栽培技术要点  一年可在春、秋两季栽培。春栽接种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可在5~6月入林出耳;秋栽接种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9~10月入林出耳。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18~25℃,相对湿度85%~90%,并加强光照,刺激原基分化。当分化的原基形成幼嫩耳芽时,要有足够的散射光,耳棚保持湿润,并适当通风换气。耳芽出现杯状时,增加每天喷水次数,提高湿度到90%~95%,以充分满足耳芽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保证耳片正常发育。因林间空气相对湿度不易人为提高,低于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要求,因此需要勤喷补湿。采耳后,停水3~4d,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再进行喷水管理,以促进下1潮原基形成,一般可采收3~4潮。也可在采耳后施用250~300倍“木耳生长剂”、0.1%~0.3%磷酸二氢钾、0.5%尿素或1~3mg/L三十烷醇,连续使用2~3次,或将两种以上营养剂交替使用,一般可增产20%~30%。

  7.2.2  杏鲍菇的林下栽培技术要点  杏鲍菇属低温型菌株,从播种到出菇约需50~60d,其子实体生长发育期,保持棚温15℃为佳,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较清新的通风及弱散光,其他管理同常规即可。在北京近郊等气候相似区,可安排在3月至5月出菇;也可安排在10~11月出菇。

  7.2.3  香菇林下栽培技术要点  香菇的出菇技术按照常规管理。但由于北方气候与土壤干燥,必须加强喷水:现蕾时,棚内湿度要增加到85%左右。当菇生长到黄豆大小时,应及时喷水,以利于子实体的生长。

  7.2.4  林下平菇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平菇有高温品种及低温品种,可以从3月一直种植至11月。3月下旬菌棒入拱棚,培菌温度控制在5~25℃;出菇控制温度为13~18℃,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采收后xx袋料两端的菇角和老菌丝,这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应补足到65%左右,空气湿度适宜,一般10d左右出现第2潮蕾菇。平菇出两潮菇后,培养料的营养有些不足,为促进多出菇,可以结合喷水喷施营养液。采收3~4潮菇后,大致在6月底,可以更换耐高温品种菌棒,进行下一轮出菇管理。

  7.2.5  林下鸡腿菇栽培技术要点:{dy}批,林下套种时间3~6月;第二批,林下套种时间8~11月。管理上子实体长出地面后,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当子实体长到七分熟,即手捏菌盖不软,菌盖部分光滑洁白、无鳞片反卷即可采收。采菇后及时整理畦面,四处补土。当第2潮菇采收后,由于营养消耗较多,应及时补充营养液。

  经过几年的试验与实践,林下食用菌栽植技术日渐成熟,它的推广和应用,将有效的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丰富林产品资源,林下栽植食用菌可以产生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存在投入大,资金启动难等问题。每种植一茬食用菌需要投入14250元/667平方米(包括菌棒投入),种植面积越大,投入资金越高,要想大面积发展,须由当地政府给予支持,对种植户给予小额优惠xx,保障食用菌种植工作的顺利进行。该项目收益高,当年即可还贷。如果能够大面积发展,可以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积极贡献。(作者:宋秀红 转自:国家科技信息服务网-北京节点)





引文来源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浏览文章江苏食用菌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