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库收储模式致农民失去定价权阿里巴巴semirseo001的博客BLOG

农产品冷库收储模式致农民失去定价权

2010年6月17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农产品冷库收储模式致农民失去定价权”,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近日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受到人们的格外xx。在蒜苔的主产地之一山东,刚刚结束了一年一度的密集采购,收储价格比去年又略有提高。而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冷库的出现,直接对季节性蔬菜的供给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在这种冷库收储模式之下,农民的账本又有什么变化呢?
解说: 山东省安丘市又称“姜蒜之乡”,是我国姜蒜的主要产地之一,每年五月,这里都有大量的蒜苔上市。 今年截止到5月29日,当地农民手中的蒜苔已全部卖出。
记者: 今年蒜苔收购价格怎么样? 西辛庄村菜农1: 收购价格一般吧。
记者: 一般,多少钱? 西辛庄村菜农: 两块三四,{zg}达到两块五毛钱。 西辛庄村菜农2: 想象应该达到三块左右,没想象那么高。 西辛庄村菜农3: 我们还曾经卖到一毛钱一斤,(卖过)三四毛钱,五六毛钱,七八毛钱,今年应该算最贵的一年。
解说: 在安丘市的西辛庄村,尽管今年蒜苔的收购价格比往年都要高,但今年农民们到底能挣到多少钱呢?
记者: 今年蒜苔卖了多少钱? 西辛庄村菜农3: 我这算比较好的,(一亩地)卖了1600块钱。刨去成本,光蒜苔的话还换不回成本来,就看将来大蒜能值多少钱了。
解说: 这位菜农告诉记者,今年因为天气持续低温,他家里的蒜苔和往年比几乎减产了一半,再加上不断上涨的农资价格,一亩地算起来还赔了400块钱。现在,他寄希望于地里抽完蒜苔后剩下的蒜头。 西辛庄村菜农3: 蒜去年卖到五毛钱(一斤),大前年和大上前年我们基本上全扔了。
记者: 您今年的大蒜多少钱能往外卖? 西辛庄村菜农3: 两元钱,两元钱我们就很满意了。
解说: 蒜和蒜苔的季节性很强,尽管去年他们都卖上了高价,但农民们并没有挣到多少钱。因为早在涨价之前,农民们就已经全低价卖给了收购者了。 王镇 安丘市西辛庄村村委会主任: 一般来说,就是三天时间收蒜苔,三天必须不管它是种多少,必须把它拿下来,必须当天拔的蒜苔,当天必须卖出去,必须卖出去。因为这里没有冷库,也没有储存设施,放一放,一过夜蒜苗就发黄了。 西辛庄村菜农3: 你必须今天提出来,要不就没有地方卖了,没有收的了,卖不了就是。
记者: 你知道那些人都把蒜苔收到哪里去了吗? 西辛庄村菜农3: 他们很可能收去冷藏起来了,有大冷库,进行冷藏,冷藏起来以后,过年以后拿出来卖。
解说: 而据村民们说,当地的冷库大多是有实力的经销商投资兴建的。通过对蔬菜的冷藏保鲜,收购商可以把一季的蔬菜卖上一年的时间,收益大增。
冷库经理: 如果是说搞冷库的不去收这个蒜苔,老百姓在市场上卖的话,两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斤。他卖上半个月,(蒜苔)在地里烂了、老了,他卖给谁啊,老百姓卖不了,推到沟里。他必须有这个搞冷库的去把这个东西收起来。
解说: 自从有了冷库收储,蔬菜的收购价格也随之提高了。但对农民们来说,由此带来的收益却很有限,而且在讨价还价上,他们比以前更被动了。 西辛庄村菜农3: 去年、大前年,我们这儿大车来收的非常多,来这里收购,现在过不来了。 西辛庄村菜农4: 垄断,大概是也有一部分人,有那么一部分人。
解说: 这个小伙子被称为经纪人,主要为大客户服务,一单就是几十万斤的收入。 蒜苔经纪人: 今年我这边来了两客户,一个要五十万斤,一个要三十万斤,我感觉三十万斤还能给他收起来,没想到三十万斤都收不起来。
记者: 你们村只收了八万斤?
蒜苔经纪人: 对。
记者: 都卖给他了?
蒜苔经纪人: 基本上吧。
解说: 前几年,到村里收上一车蒜苔就是大户,现在有了冷库,全村的产量都不够一个客商的。随着客商采购规模越来越大,农民们的交易对象也越来越少,很难争取到更多利润。在西辛庄村,有的村民觉得本村的收购价格低,拉着蒜苔到别的村去卖,结果失望而归。
记者: 听说您曾推着车到其它乡镇去卖?
西辛庄村菜农5: 对,到我们村前面说是给两块二,我打电话问外边,外边说是贵一点。贵一点,我就拉着出去了,看了看外面的价,和白芬子镇差不多。 记者: 你跑了有多远?
西辛庄村菜农5: 七八里地。
记者: 相邻几个村都是这个价?
西辛庄村菜农5:对。
王镇: 到了白芬子镇沿线,在公路上大约我数了数,从北至小戈庄,南至后相戈庄,这个路段,我骑着摩托车走了一趟,(客户)大约得多少?将近三十个客户。我去问了问,看了看,看了看情况,大体在{yt}这个时间段之内,都是统一价格。
解说: 在收购价格几乎统一的情况下,没有能力保存蒜苔的农民,只有把蒜苔卖出。至于卖了以后涨多少钱,赚多少钱,都与他们无关。而为了防止少数商户操控收购价格,村主任王镇请当地公安分局协助,在今年蒜苔收购的几天里,帮助维持市场秩序,防止强买强卖。
王镇: 也想着能够公平竞争,尽量让村里多来些客户,价格在竞争中上扬上扬,叫村民多点收入。但是今年这个实际结果并不是很如意,今年人家不来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解说: 在日益强大的冷库收储模式中,农民们开始逐渐丧失定价能力,收购者牢牢掌握了价格的主动权。那么,在这样市场格局下,农民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呢? 王济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从总体来看,整个农产品就是属于易腐易烂的一些产品,所以储藏加工的地位是非常冲突的。一般情况下,谁能拥有这个储藏跟加工的资产或者是条件,他在市场谈判的地位就比较主动。农民要想确保利益,就是要农民自己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发展自己专业合作社的冷库,就是要掌握储藏权。
记者: 你们有没有村子里想办法,自己在村子里投资这样一个的冷库呢?
王镇: 村民来说他个人种地,个人卖,如果你储存一季没处买,建上冷库,但是这个销路是个问题。咱没有那个把握,没有那个渠道,恐怕建好冷库,再给村民造成损失,这就更不好了。
王济民: 有冷库也有冷库的烦恼,这里面就是要可能还是要引进专门人才,专门的营销人才。实际上专业合作社,农民自己如果是能经营,能处理得好,农民自己经营,如果不行的话,就要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帮助他们经营。
解说: 当然,农民也不是在所有农产品上都被动。比如,西辛庄村出产的生姜,他们就掌握了价格的主动权。 几年前,就在经销商们修建专业冷库的时候,农民们也开始自己建地窖,对于不需要过高保鲜条件的生姜进行储存。
王镇: 大约一个井子存两万四千斤,两万四到两万五千斤。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到每一个季节都有姜,这是一个好处。另外一个,按照一个季节集中去卖的话,可能市场就饱和了,价格就偏低了。
解说: 同卖蒜苔不同,卖生姜的农民不需要被动的等着收购者。在离西辛庄村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就有国内{zd0}的生姜批发市场。在这里有来自各地的采购者,每天这里达成的成交价就是全国各地生姜价格的风向标。
卖姜商户: {yt}一车就卖了。
记者: 一车有多少斤?
卖姜商户: 五千斤,有时候八千斤。
记者: 今年卖多少钱一斤?
卖姜商户: 三块钱。
记者: 您觉得这个价格怎么样?
卖姜商户: 挺好的,这个价格。
记者: 我听说卖蒜和蒜苔的时候,一般都是买的人说了算?
买姜商户: 那是他说的算,姜俺说了算。
买姜商户: 这个姜还算蛮稳定的,涨还是你都可以看得到的,少就涨,多得话就掉一点,然后过两天又是这样子,又会涨一点。这个市场也就那样,涨得话也不会涨很多,掉也不会掉很多,蛮稳定的。
解说: 在生姜交易中,农民们的地窖和冷库形成了有力的竞争。在安丘冷库中,收储者只存放了已经有订单的生姜。
冷库经理: 这个姜两块八收的,前几天刚收过来的。
记者: 留到什么时候卖啊?
冷库经理: 这个马上就卖。
记者: 这不能等到价格高再卖?
冷库经理: 这个东西和老百姓没法竞争,他这个东西种出来,去年的成本是在七毛钱一斤,他现在卖两块八九、三块,便宜点他两块钱也卖,咱两块八收的咱就赔死了,老百姓能储存的东西,不敢和他竞争的。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同一个村子,两类作物,两种不同的命运。农民被动接受蒜和蒜苔的收购价,而在生姜上,则主导着市场的价格。近几年的实例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者掌握价格主动权时,更有助于市场价格的稳定。因此,为了确保农民的收益和农民菜篮子的稳定,我们还需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储存功能,提升农民们在市场中的博弈能力,这还需要政府、金融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


Copyright I Shenyan Refrigeration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农产品冷库收储模式致农民失去定价权阿里巴巴semirseo001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