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永远游离于现实之外-予墨-搜狐博客

      2002年我在课堂里学习《汽车构造》的时候,发动机供油系统部分老师重点给我们讲的是化油器,尽管彼时化油器已经基本作古,但还是做为重点进行授课,而课本上少得可怜的电喷系统,仅仅是做为高深知识,学生自己选读。从《汽车构造》课开始,我不再喜欢课堂。

      大学的毕业论文,我的选题是“一款电喷发动机的系统设计”,当时从图书馆借了四本新书,自学着完成了论文。尽管如今回头来看曾经的那篇论文非常小儿科,但今天我还是依然颇为骄傲。

或许是我的那些教授们习惯了用那些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东西来上课,不愿意去学习新知识,也或者是他们为了生计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副业。不管怎么说,可怜的我也还算幸运,因为我还能从图书馆借出几本新书好书来,完成了我的论文。这也说明,我们国家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在努力的学习以及传播新知识。

      说了那么多废话,我无非是想说,昨天搜狐汽车头条的文章和副标题里关于新能源发展方向的两篇分歧文章,和我们所接触的书一样,也分成了两派。而头条中的那一派,则和我们大学课堂上必须要学习的“化油器”一样老旧,他们的观点也毫无心意,看完之后我甚至很生气。

      四大院士德高望重,给温家宝总理的信自然份量不轻,但要是说错了,那也误国误民。但从搜狐汽车的报道来看,他们的信中并没有提到为什么要发展纯电动车(或许是限于搜狐汽车的报道篇幅,没有详细论述,但我非常想看到他们的手稿)。而他们说“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即实施‘一步走’的战略,而不是先混合动力再纯电动的‘两步走’战略”“纯电动车应优先发展微型、小型车,而不是中级或者更大的汽车。续驶里程不用很长,100~150km即可,{zg}车速达到每小时50~60公里即可”,我觉得这xx是从他们的“化油器”上跳到了电喷的前面,他们这次在思想上来了一次大跨越。

      也许是我的知识面不够广,还没有认识到中国人的智慧多么不可思议,“只要功夫深,电动车就肯定有可能”,但我想,即使谁这么牛叉造出了续航里程100~150km、{zg}车速达到每小时50~60公里的纯电动车,我也肯定不会买的。为啥?因为我xx还想到郊区去旅游,放假的时候我要开着回老家,150Km的续航里程根本不够使,我也没钱再买个专门用来跑长途的车(不过如果他们造的电动车和现在的电动自行车一个价的话我会考虑)。再说,高速好像限速在60Km/h以上,这样的电动车连高速都上不了。

      接下来我们的四位院士之一“陈清泉”说,他们的报告中虽然建议实施“一步走”战略,还必须同时解决好“大幅提高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充放电次数)”、“降低售价”、“通过一定规模(10万辆以上)一定行驶里程(单车10-15万公里)的运行提高电池可靠性和安全性”“尽快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解决充电和换电池的问题”等等。

      我倒是挺佩服陈院士的思考全面性,但我想问问,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还有吵着是先发展混合动力还是直接进入电动车时代的必要吗?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是横跨在电动车批量化面前的鸿沟?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把理论的东西当饭吃了。画饼充饥谁不会?我还想造核动力汽车呢,装点铀一辈子动力都有了,只要解决好了“核动力民用化”、“防止核泄漏”、“降低核动力的成本”就可以了。

      代表了另外一派的顾国彪院士说了这么句话:“以往一个大项下有若干小项目,经过海报、海选、海评,大部分情况就是分项目分钱,互相协调、统筹发展的少”,我很欣赏。他说了句大实话,国家的大项目,包括863项目,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家分钱的手段,他们的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做事上。

      不过这一派的院士们说“要与国情相符,不能盲目效仿国外”,我同意前面那句,后一句我不同意。真要效仿国外就好了,国外的大企业们现在没几个真把心思放在纯电动车上的,他们的电动车是为十年后甚至是二十年后准备的。人家以前搞太阳能车,也搞燃料电池车,现在量产的是柴油车,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真量产的少。纯电动车,我看即使量产了也只是个噱头。

      如其相信这四个院士的话,还不如相信2008年初我国开始兴起新能源的时候,国内外28位专家给我们政府相关部门的信,建议新能源“还需取近水解近渴”的发展思路。尽管当时这些专家是针对国家计划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所提出的,但今天针对纯电动车,他们的说法依然值得思考和采纳。

      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说过,现在的自主品牌,虽然在电动车上叫得欢,但没有一个是真摸到电动车核心技术的,哪怕是皮毛。现在的自主品牌电动车就是买来电机和电池按照电动自行车的思路拼起来的,再往深入思考和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自行车的电池换一个几百块钱,基本上都能接受,电动汽车让你换,那就是好几万,谁来买单?像换煤气罐那样换电池倒是可行,可问题的关键是,面对低劣的电池品质或者高昂的价格,专门做电池更换的公司又如何盈利?电池、电控、整车技术、充电站,哪个做不好电动车都发展不起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有近年来处处不山寨的企业作风和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已经让我们把该有的创新能力全部都还给了古人。

      朝鲜足球队虽然精神可嘉,但没有实力的支撑,终究还是被葡萄牙给狂扫。我们自主品牌要是真信了这些砖家们的胡话,放弃了混合动力的开发,那么在市场上必将面临节节败退的局面,消费者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到时候即使国家鼓励也没用,只有面对朝鲜那样被狂扫的厄运了。(予墨)

原创文章和图片,版权归搜狐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附文:2008年26位海内外专家联名建议新能源发展政策

不应在能源科技发展方面违反科学发展观

      编者按:在能源问题上,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在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燃油供应日趋紧张,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如果真到了石油衰竭的那{yt},谁来为我们的子孙买单?另一方面,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电动汽车,在电池这个关键技术上一直未能实现突破,如果不能成功逾越这座难关,谁来为那些投入巨资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买单?记者曾经听国内一家汽车企业的领导人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zj2}目标是氢燃料电池车,而且这个观点似乎在国内外都比较有市场,国家十一五纲要也明确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26位海内外华人汽车动力专家联名致信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方针提出自己的思考。下文将择其要点而陈述,以供读者参考。
      交通能源问题是中国所面临的急迫的大事。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而油气资源并不丰富,2005年中国进口石油已占42.9%。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使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受到很大制约。为尽快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应针对性地开发车用动力技术。
氢能源的误解带来认识的偏差,从而影响解决交通能源问题的政策
      能源是人们可从自然界取得能量的来源。自然界并不存在着大量的氢气,因此氢气不是能源,更不是新能源。产生氢气需要通过能量转换,这样氢气可用作能量的载体。氢能源的口号使很多人误以为使用氢气就能解决交通能源问题,很自然地认定应集中力量全面开发氢气汽车。这种误解会影响政府和企业解决交通能源问题的决策。 ?\u0015W"O[1]M C
      现任美国总统上任以后,由于拒绝参加京都协议以及阻挠国会通过降低汽车平均油耗的法案而受到批评。为减少批评,他曾大力提倡氢能源氢经济来表达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美国汽车公司也乐于或有意地造成这样的印象:我们正在研发氢技术,将解决所有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因此不要再对我们施压要降低油耗了。在2004年夏天,几位美国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杂志联名发表文章批驳氢能源氢经济理论,此后再也看不到美国总统谈论氢能源了。
      无论是否应当研发使用氢气的汽车动力技术,无论氢气汽车是否能成为未来汽车的主流,在对待能源这一重大问题上不应当犯氢气是新能源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干扰对解决能源问题的认真思考。

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能先挖好渠再找水源或等水来b[1]c I\u0015{\u0012}\u0015r
      追求车用动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是,目前国内在车用动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方面没有能重视基本的逻辑。+Z A
      如果未来新能源可先转化出电能供使用,装有蓄电池的电动汽车有可能高效率利用新能源。制造能长时间行驶的电动汽车的关键是蓄电池的容量。目前蓄电池的容量还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需要。因此,在2000年美国的汽车公司都停止了对电动汽车的开发工作。除非蓄电池技术有重大突破,电动汽车的市场应用范围将非常有限。   

      用电能生产氢气,再用燃料电池把氢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另一个可能的途径。两次能量转换造成损失,使其效率甚低。实际上大量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是制造燃料电池的原材料和成本。目前燃料电池需要大量稀有的贵金属。如果大量使用燃料电池汽车,不仅原材料成本会因需求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地球上是否有足够多的贵金属也是个问题。因此,要采用燃料电池汽车应当先集中力量研发低成本、能大量生产的燃料电池。
      从逻辑分析的角度不难看出,在蓄电池容量和燃料电池依赖稀有贵金属这些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难关未突破前,不能确定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将来一定可以得到大规模应用。因此,我们不应跨越这些技术难关不去攻克,而超前开发那些如果真的需要就可以很快解决的问题,例如电池零部件和技术平台的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总成、示范推广等。目前这种所谓的跨越像是先挖好渠再找水源或等水来,有可能是劳而无用,更有甚者是放弃了占领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的技术制高点。即使在数十年后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能够被大量应用,其关键的电池技术也是掌握在别人手中。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对未来汽车的过早认定、集中力量超前开发属于后期工程技术的情况使目前急迫的降低汽车燃油消耗的需要被忽视、被排挤。致使长期使用低效率发动机来消耗宝贵的油气资源的状况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中国实际上没有认真参加世界上至关重要的燃油发动机技术领域的激烈竞赛,而是独自认定一条跑道独自进行努力地锻炼。由于在今后数十年内汽车将仍然主要依赖低成本的燃油发动机,在十几年或数十年后中国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不得不继续付出高昂代价从国外引进汽车燃油发动机技术。$
建议取近水解近渴,开发高效燃油动力技术尽快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u0011-r%d*X?Q4s\u0011h8b\u0008d
      与所谓新能源汽车至少需要数十年时间才有可能被广泛应用的情况相反,开发能大幅度降低汽车油耗的燃油动力技术仅需要数年时间。如果汽车平均油耗能降低25%,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将大为减少。今后数十年油气仍将是主要的交通能源,降低汽车平均油耗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意义极大。
      大幅度降低汽车平均油耗在技术上是可能的。除了成本较高的混合动力汽车有潜力降低油耗达30-40%以外,国外发表的实验结果表明低成本的活塞式发动机新技术也可降低汽车平均油耗达25%。国外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研发汽车燃油动力技术。在2000年以前美国能源部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支持缸内直喷汽油机研发,而在2000年后大力支持对均质压燃发动机和柴油机的研究。欧盟和英国政府也拿出大量资金支持均质压燃发动机和高速柴油机的研发。-e5qV_

      与国外努力开发汽车动力技术降低油耗的情况相反,在能源紧缺、汽车动力技术对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如此重要的情况下,过去二十年来国内汽车工业放弃了对乘用车动力系统的开发,xx依靠合资从国外引进产品图纸和生产技术。近年来开始重视自主开发,但往往仅注重汽车发动机产品的设计能力,并未真正重视对燃油动力技术的开发。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受到氢能源口号的误导,干扰了汽车工业对燃油动力技术,特别是对低成本的高效率活塞式发动机新技术的关注。.n­I hqL8a5E
      为了改变国内汽车工业未对燃油动力系统进行认真开发的局面,建议国家依托国内汽车工业的主力企业由国家协助建立汽车动力技术开发中心,其目标是大幅度降低汽车产品的平均油耗,其成果可在其它汽车公司的产品中应用。为避免浪费研发资源,具体的研发项目应经过公开、认真地讨论,建立评估各种汽车动力技术的合理的标准,选择有潜力、有希望、成本低的项目进行开发。在大容量蓄电池和能大量生产的燃料电池没有重大突破之前,汽车工业不应参与前途尚不明朗的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工作。如果将来电池技术在国家的支持下有了重大突破,开发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所需零部件和技术平台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工作将很快完成。5N\u0012]4Z l6C'O\u0011x\u0006x

签署者名单m7}B\u0015r!G4o}
国内专家、学者(基本按姓氏笔画排列)

蒋德明 教授

前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中国内燃机学会名誉理事长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xxxx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o\u0006iK"v\u0014o-w a"z­J­W­b*R
苏万华 教授1O!Q[1]Y7F\u0015q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
前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xxxx实验室主任
刘振宇 高级工程师 a,Vtq?Un JYr}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震 教授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hn\u001Ck\u0015_J0@s)e [6]
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所长7Y\u0014Z7{6?s |??z`9B
黄佐华 教授]0Vz\u0012p!Q@ OA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 O{*xiF#p
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X D-W/Q;TX
舒歌群 教授0VG?T-_"t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xxxx实验室主任
天津大学科技处处长

现已回国工作的原海外专家、学者(按姓氏笔画排列): v |;z7M#U\u0006y}C7U$V1s*mtQ\u0013}
史国军 博士
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军 博士
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技术专家{?a!rC[1]A0i5j!^2hO#|

杨嘉林 博士
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
陈玉东 博士
美国德尔福公司动力总成部大中国区总工程师
陈戎 博士%M)K
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北美重型柴油机2010年排放开发项目负责人

范礼 博士
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技术专家'HP(f"Q5V
彭立新博士
原美国APT发动机技术公司副总
税方 博士
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工程师
目前仍在海外工作的专家、学者(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仪博士

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工程部高级技术工程师"vp2x(Q8}
关允庭
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资深工程师(已退休)
孙惠民 博士 Qnf+g [\u0013f"`5f!{N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技术专家\u001Ck9@\u0014~4g t\u0012u\u0006DH
严敬德 博士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程专家 

郑重声明:资讯 【理论永远游离于现实之外-予墨-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