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在课堂里学习《汽车构造》的时候,发动机供油系统部分老师重点给我们讲的是化油器,尽管彼时化油器已经基本作古,但还是做为重点进行授课,而课本上少得可怜的电喷系统,仅仅是做为高深知识,学生自己选读。从《汽车构造》课开始,我不再喜欢课堂。 大学的毕业论文,我的选题是“一款电喷发动机的系统设计”,当时从图书馆借了四本新书,自学着完成了论文。尽管如今回头来看曾经的那篇论文非常小儿科,但今天我还是依然颇为骄傲。 或许是我的那些教授们习惯了用那些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东西来上课,不愿意去学习新知识,也或者是他们为了生计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副业。不管怎么说,可怜的我也还算幸运,因为我还能从图书馆借出几本新书好书来,完成了我的论文。这也说明,我们国家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在努力的学习以及传播新知识。 说了那么多废话,我无非是想说,昨天搜狐汽车头条的文章和副标题里关于新能源发展方向的两篇分歧文章,和我们所接触的书一样,也分成了两派。而头条中的那一派,则和我们大学课堂上必须要学习的“化油器”一样老旧,他们的观点也毫无心意,看完之后我甚至很生气。 四大院士德高望重,给温家宝总理的信自然份量不轻,但要是说错了,那也误国误民。但从搜狐汽车的报道来看,他们的信中并没有提到为什么要发展纯电动车(或许是限于搜狐汽车的报道篇幅,没有详细论述,但我非常想看到他们的手稿)。而他们说“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即实施‘一步走’的战略,而不是先混合动力再纯电动的‘两步走’战略”“纯电动车应优先发展微型、小型车,而不是中级或者更大的汽车。续驶里程不用很长,100~150km即可,{zg}车速达到每小时50~60公里即可”,我觉得这xx是从他们的“化油器”上跳到了电喷的前面,他们这次在思想上来了一次大跨越。 也许是我的知识面不够广,还没有认识到中国人的智慧多么不可思议,“只要功夫深,电动车就肯定有可能”,但我想,即使谁这么牛叉造出了续航里程100~150km、{zg}车速达到每小时50~60公里的纯电动车,我也肯定不会买的。为啥?因为我xx还想到郊区去旅游,放假的时候我要开着回老家,150Km的续航里程根本不够使,我也没钱再买个专门用来跑长途的车(不过如果他们造的电动车和现在的电动自行车一个价的话我会考虑)。再说,高速好像限速在60Km/h以上,这样的电动车连高速都上不了。 接下来我们的四位院士之一“陈清泉”说,他们的报告中虽然建议实施“一步走”战略,还必须同时解决好“大幅提高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充放电次数)”、“降低售价”、“通过一定规模(10万辆以上)一定行驶里程(单车10-15万公里)的运行提高电池可靠性和安全性”“尽快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解决充电和换电池的问题”等等。 我倒是挺佩服陈院士的思考全面性,但我想问问,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还有吵着是先发展混合动力还是直接进入电动车时代的必要吗?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是横跨在电动车批量化面前的鸿沟?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把理论的东西当饭吃了。画饼充饥谁不会?我还想造核动力汽车呢,装点铀一辈子动力都有了,只要解决好了“核动力民用化”、“防止核泄漏”、“降低核动力的成本”就可以了。 代表了另外一派的顾国彪院士说了这么句话:“以往一个大项下有若干小项目,经过海报、海选、海评,大部分情况就是分项目分钱,互相协调、统筹发展的少”,我很欣赏。他说了句大实话,国家的大项目,包括863项目,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家分钱的手段,他们的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做事上。 不过这一派的院士们说“要与国情相符,不能盲目效仿国外”,我同意前面那句,后一句我不同意。真要效仿国外就好了,国外的大企业们现在没几个真把心思放在纯电动车上的,他们的电动车是为十年后甚至是二十年后准备的。人家以前搞太阳能车,也搞燃料电池车,现在量产的是柴油车,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真量产的少。纯电动车,我看即使量产了也只是个噱头。 如其相信这四个院士的话,还不如相信2008年初我国开始兴起新能源的时候,国内外28位专家给我们政府相关部门的信,建议新能源“还需取近水解近渴”的发展思路。尽管当时这些专家是针对国家计划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所提出的,但今天针对纯电动车,他们的说法依然值得思考和采纳。 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说过,现在的自主品牌,虽然在电动车上叫得欢,但没有一个是真摸到电动车核心技术的,哪怕是皮毛。现在的自主品牌电动车就是买来电机和电池按照电动自行车的思路拼起来的,再往深入思考和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自行车的电池换一个几百块钱,基本上都能接受,电动汽车让你换,那就是好几万,谁来买单?像换煤气罐那样换电池倒是可行,可问题的关键是,面对低劣的电池品质或者高昂的价格,专门做电池更换的公司又如何盈利?电池、电控、整车技术、充电站,哪个做不好电动车都发展不起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有近年来处处不山寨的企业作风和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已经让我们把该有的创新能力全部都还给了古人。 朝鲜足球队虽然精神可嘉,但没有实力的支撑,终究还是被葡萄牙给狂扫。我们自主品牌要是真信了这些砖家们的胡话,放弃了混合动力的开发,那么在市场上必将面临节节败退的局面,消费者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到时候即使国家鼓励也没用,只有面对朝鲜那样被狂扫的厄运了。(予墨) 原创文章和图片,版权归搜狐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附文:2008年26位海内外专家联名建议新能源发展政策 不应在能源科技发展方面违反科学发展观 编者按:在能源问题上,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在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燃油供应日趋紧张,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如果真到了石油衰竭的那{yt},谁来为我们的子孙买单?另一方面,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电动汽车,在电池这个关键技术上一直未能实现突破,如果不能成功逾越这座难关,谁来为那些投入巨资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买单?记者曾经听国内一家汽车企业的领导人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zj2}目标是氢燃料电池车”,而且这个观点似乎在国内外都比较有市场,国家“十一五纲要”也明确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26位海内外华人汽车动力专家联名致信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方针提出自己的思考。下文将择其要点而陈述,以供读者参考。 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能“先挖好渠再找水源或等水来”b[1]c I\u0015{\u0012}\u0015r 用电能生产氢气,再用燃料电池把氢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另一个可能的途径。两次能量转换造成损失,使其效率甚低。实际上大量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是制造燃料电池的原材料和成本。目前燃料电池需要大量稀有的贵金属。如果大量使用燃料电池汽车,不仅原材料成本会因需求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地球上是否有足够多的贵金属也是个问题。因此,要采用燃料电池汽车应当先集中力量研发低成本、能大量生产的燃料电池。 与国外努力开发汽车动力技术降低油耗的情况相反,在能源紧缺、汽车动力技术对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如此重要的情况下,过去二十年来国内汽车工业放弃了对乘用车动力系统的开发,xx依靠合资从国外引进产品图纸和生产技术。近年来开始重视自主开发,但往往仅注重汽车发动机产品的设计能力,并未真正重视对燃油动力技术的开发。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受到“氢能源”口号的误导,干扰了汽车工业对燃油动力技术,特别是对低成本的高效率活塞式发动机新技术的关注。.nI hqL8a5E 签署者名单m7}B\u0015r!G4o} 蒋德明 教授 前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黄震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 O{*xiF#p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xxxx实验室主任 现已回国工作的原海外专家、学者(按姓氏笔画排列): v |;z7M#U\u0006y}C7U$V1s*mtQ\u0013} 杨嘉林 博士 范礼 博士 刘仪博士 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工程部高级技术工程师"vp2x(Q8}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程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