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污水处理:III 曝气生物滤池- 水业读者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污水处理:III 曝气生物滤池 [原创 2010-06-22 10:43:52]   
 

表 13  常用填料技术性能

  填料名称

 

项 目

整体型

悬浮型

悬挂型

立体网状

蜂窝

直管

φ50×50mm柱状

内置式悬浮填料

半软性

填料

弹性立体

填料

比表面积

( m2/ m3)  

50~110

74~100

278

650~700

80~120

116~133

空隙率 ( % )

95~99

99~98

90~97

内置纤维束数

12 (束/个)≥40 (g/个)

纤维束重量1.6~2.0(g/个)

>96

/

成品重量( kg/m3)

20

45~38

7.6

3.6~6.7

(kg/m)

2.7~4.99

(kg/m)

挂膜重量(kg/m3)

190~316

/

/

4.8~5.2

(g/片)

 

填充率 ( %)

30~40

50~70

60~80

堆积数量1000个/m3

产品直径φ100

100

100

填料容

积负荷

( kgCOD/m3d)

正常负荷

4.4

/

3~4.5

1.5~2.0

2~3

2~2.5

冲击负荷

5.7

 

4~6

3

5

 

安装条件

整体

整体

悬浮

悬浮

吊装

吊装

支架形式

平格栅

平格栅

绳网

绳网

框架或上下固定

框架或上下固定

6.9.8 规定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曝气方式。

生物接触氧化池有池底均布曝气方式、侧部进气方式、池上面安装表面曝气器充氧方式(池中心为曝气区)、射流曝气充氧方式等。一般常采用池底均布曝气方式,该方式曝气均匀,氧转移率高,对生物膜搅动充分,生物膜的更新快。常用的曝气器有中微孔曝气软管、穿孔管、微孔曝气等,其安装要求见《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CECS97。

6.9.9 关于生物接触氧化池进出水方式的规定。

6.9.10 规定生物接触氧化池排泥和放空设施。

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设置排泥斗和放空设施,以利于排除池底积泥和方便维护。

6.9.11 关于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的规定。

该数据系根据国内经验,参照国外标准制定。生物接触氧化池典型负荷率见表14,此表摘自英国标准。

14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典型负荷

装置进水浓度。

III  曝气生物滤池

6.9.12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池型的规定。

曝气生物滤池由池体、布水系统、布气系统、承托层、填料层和反冲洗系统等组成。曝气生物滤池的池型有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池底进水,水流与空气同向运行)和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滤池上部进水,水流与空气逆向运行)两种。

6.9.13 关于设预处理设施的规定。

污水经预处理后使悬浮固体浓度降低,再进入曝气生物滤池,有利于减少反冲洗次数和保证滤池的运行。如进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污水经沉淀后可进入水解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同时也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

6.9.14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程度的规定。

多级曝气生物滤池中,{dy}级曝气生物滤池以碳氧化为主;第二级曝气生物滤池主要对污水中的氨氮进行硝化;第三级曝气生物滤池主要为反硝化除氮,也可在第二级滤池出水中投加碳源和铁盐或铝盐同时进行反硝化脱氮除磷。

6.9.15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池体高度的规定。

曝气生物滤池的池体高度宜为5~7m,由配水区、承托层、滤料层、清水区的高度和超高等组成。

6.9.16关于曝气生物滤池布水布气系统的规定。

曝气生物滤池的布水布气系统有滤头布水布气系统、栅型承托板布水布气系统和穿孔管布水布气系统。根据调查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宜采用滤头布水布气系统。

6.9.17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布气系统的规定。

曝气生物滤池的布气系统包括曝气充氧系统和进xx/水联合反冲洗时的供气系统。曝气充氧量由计算得出,一般比活性污泥法低30~40 %。

6.9.18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承托层的规定。

曝气生物滤池承托层采用的材质应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一般选用卵石作承托层。用卵石作承托层其级配自上而下:卵石直径2~4mm,4~8mm,8~16mm,卵石层高度50mm,100mm,100mm。

6.9.19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滤料的规定。

生物滤池的滤料应选择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吸附性强、密度合适、质轻有足够机械强度的材料。根据资料和工程运行经验,宜选用粒径5mm左右的均质陶粒及塑料球形颗粒,常用滤料的物理特性见表15。

15  常用滤料的物理特性

名   称

物  理  特  性

比表面积

(m3/g)

总孔体积

(cm3/g)

松散容重

(g/L)

磨损率

 

(%)

堆积

密度

(g/cm3

堆积

空隙率

(%)

粒内

孔隙率

(%)

粒径

mm

粘土陶粒

4.89

0.39

875

≤3

0.7~1.0

>42

>30

3~5

叶岩陶粒

3.99

0.103

976

 

 

 

 

 

沸 石

0.46

0.0269

830

 

 

 

 

 

膨胀球形粘土

3.98

 

密度1550(kg/m3)

1.5

 

 

 

3.5~6.2

6.9.20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系统的规定。

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通过滤板和固定其上的长柄滤头来实现,由单独气冲洗、气水联合反冲洗、单独水洗三个过程组成。反冲洗周期,根据水质参数和滤料层阻力加以控制,一般24h为一周期,反冲洗水量为进水水量的8%左右。反冲洗出水平均悬浮固体可达600mg/L。

6.9.21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后不设二次沉淀池的规定。

6.9.22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污泥产率的规定。

6.9.23 关于曝气生物滤池容积负荷的规定。

表16为曝气生物滤池的有关负荷,20℃时,硝化和反硝化的{zd0}容积负荷分别小于2kgNH3-N/(m3·d)和5 kgNH3-N/(m3·d);推荐值分别为0.3~0.8 kgNH3-N/(m3·d)和0.8~4.0 kgNH3-N/(m3·d)。

16 曝气生物滤池典型容积负荷

X分别代表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硝态氮。

IV  生物转盘

6.9.24 关于生物转盘的一般规定。

生物转盘可分为单轴单级式、单轴多级式和多轴多级式。对单轴转盘,可在槽内设隔板分段;对多轴转盘,可以轴或槽分段。

6.9.25 规定生物转盘盘体的材料。

盘体材料应轻质、高强度、比表面积大、易于挂膜、使用寿命长和便于安装运输。盘体宜由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或聚酯玻璃钢等制成。

6.9.26 关于生物转盘反应槽设计的规定。

1 反应槽的断面形状呈半圆形,可与盘体外形基本吻合。

2 盘体外缘与槽壁净距的要求是为了保证盘体外缘的通风。盘片净距取决于盘片直径和生物膜厚度,一般为10~35mm,污水浓度高,取上限值,以免生物膜造成堵塞。如采用多级转盘,则前数级的盘片间距为25~35mm,后数级为10~20mm。

3 为确保处理效率,盘片在槽内的浸没深度不应小于盘片直径的35%。水槽容积与盘片总面积的比值,影响着水在槽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一般采用5~9L/m2

6.9.27 关于生物转盘转速的规定。

生物转盘转速宜为2.0~4.0r/min,转速过高有损于设备的机械强度,同时在盘片上易产生较大的剪切力,易使生物膜过早剥离。一般对于小直径转盘的线速度采用15m/min;中大直径转盘采用19m/min。

6.9.28 关于生物转盘转轴强度和挠度的规定。

生物转盘的转轴强度和挠度必须满足盘体自重、生物膜和附着水重量形成的挠度及启动时扭矩的要求。

6.9.29 规定生物转盘的设计负荷。

国内生物转盘大都应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国外生物转盘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已有成熟的经验。生物转盘的五日生化需氧量表面有机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一般处理城市污水五日生化需氧量表面有机负荷为0.005~0.020kgBOD5/(m2·d)。国外资料:要求出水BOD5≤60mg/L时,表面有机负荷为0.020~0.040kgBOD5/(m2·d);要求出水BOD5≤30mg/L时,表面有机负荷为0.010~0.020kgBOD5/(m2·d)。水力负荷一般为0.04~0.2m3/(m2·d)。生物转盘的典型负荷见表17,此表摘自英国标准。

17生物转盘的典型负荷

这里的单位只限于多阶段(级)系统。{dy}阶段(级)的负荷率应低于推荐值以防止膜的过度增长并使臭味降低到最小。

V  生物滤池

6.9.30 关于生物滤池池形的规定。

生物滤池由池体、填料、布水装置和排水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可为园形,也可为矩形。

6.9.31 关于生物滤池填料的规定。

滤池填料应高强度,耐腐蚀,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和使用寿命长。对碎石、卵石、炉渣等无机滤料可就地取材。聚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等材料制成的填料如波纹板、多孔筛装板、塑料蜂窝等具有比表面积大和空隙率高的优点,近年来被大量应用。

6.9.32关于生物滤池通风构造的规定。

滤池通风好坏是影响处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前苏联规范规定池底部空间高度不应小于0.6m,沿池壁四周下部应设自然通风孔,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滤池表面积的1%。

6.9.33 关于生物滤池布水设备的规定。

生物滤池布水的原则,应使污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滤池表面上,这样有利于提高滤池的处理效果。布水装置可采用间歇喷洒布水系统或旋转式布水器。高负荷生物滤池多采用旋转式布水器,该装置由固定的进水竖管、配水短管和可以转动的布水横管组成。每根横管的断面积由设计流量和流速决定;布水横管的根数取决于滤池和水力负荷的大小,水量大时可采用4根,一般用2根。

6.9.34 关于生物滤池的底板坡度和冲洗底部排水渠的规定。

前苏联规范底板坡度为1%,日本指南规定底板坡度为1%~2%。为排除底部可能沉积的污泥,规定应有冲洗底部排水渠的措施,以保持滤池良好的通风条件。

6.9.35 关于低负荷生物滤池设计参数的规定。

低负荷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和容积负荷,日本指南规定水力负荷为1~3m3/(m2·d),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不应大于0.3kgBOD5/(m3·d),美国污水厂手册规定水力负荷为0.9~3.7 m3/(m2·d),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为0.08~0.4kgBOD5/(m3·d)。

6.9.36 关于高负荷生物滤池的设计参数的规定。

高负荷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和容积负荷,日本指南规定水力负荷为10~25m3/(m2·d),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不应大于1.2 kg BOD5/(m3·d),美国污水厂手册规定水力负荷为10~35m3/(m2·d),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为0.4~4.8kgBOD5/(m3·d)。国外生物滤池设计标准见表18、表19。

采用塑料制品为填料时,滤层厚度,水力负荷和容积负荷可提高,具体设计数据应根据试验资料而定。当生物滤池水力负荷小于规定的数值时,应采取回流;当原水有机物浓度高于或处理水达不到水质排放标准时,应采用回流。

德国、美国生物滤池设计标准见表18,生物滤池典型负荷见表19,表19摘自英国标准。

18 国外生物滤池设计标准

a为美国污水厂手册数据。

 

19 生物滤池典型负荷

*为装置进水浓度。

 VI  塔式生物滤池

6.9.37 关于塔式生物滤池池体结构的规定。

塔式生物滤池由塔身、填料、布水系统以及通风、排水装置组成。据国内资料,为达到一定的出水水质,在一定塔高限值内,塔高与进水浓度成线性关系。处理效率随着填料层总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填料层总厚度超过某一数值后,处理效率提高极微,因而是不经济的。故本条规定,填料层厚度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一般宜为8~12m。

6.9.38  关于塔式生物滤的填料选用的规定。

填料一般采用轻质制品,国内常用的纸蜂窝,玻璃钢蜂窝和聚乙烯斜交错波纹板等,国外推荐使用的填料有波纹塑料板,聚苯乙烯蜂窝等。

6.9.39 关于塔式生物滤池填料分层的规定。

塔式生物滤池填料分层,以使填料荷重分层负担,每层高不宜大于2m,以免压碎填料。塔顶高出最上层填料表面0.5m左右,以免风吹影响污水的均匀分布。

6.9.40 关于塔式生物滤池通风方式的规定。

6.9.41 关于生物塔式滤池的进水水质的规定。

生物塔式滤池的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宜控制在500 mg/L以下,否则较高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会使生物膜生长迅速,易造成填料堵塞;回流处理水后,高的水力负荷使生物膜受到强烈的冲刷而不断脱落与更新,不易造成填料堵塞。

6.9.42 关于塔式生物滤池设计负荷的规定。

美国污水厂手册介绍塑料填料塔式生物滤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为4.8 kgBOD5/(m3·d),法国手册介绍塑料生物塔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为1~5kg/(m3·d)。

6.10.1 规定回流污泥设备可用的种类。

增补了生物脱氮除磷处理系统中选用回流污泥提升设备时应注意的事项。减少提升过程中的复氧,使厌氧段和缺氧段的溶解氧值尽可能低,以利脱氮和除磷。

6.10.2 规定确定回流污泥设备工作和备用数量的原则。

6.10.3 规定剩余污泥的计算公式。

式(6.10.3-1)中,剩余污泥量与泥龄成反比关系。

式(6.10.3-2)中的Y值为污泥产率系数。理论上污泥产率系数是指单位五日生化需氧量降解后产生的微生物量。

由于微生物在内源呼吸时要自我分解一部分,其值随内源衰减系数(泥龄、温度等因素的函数)和泥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常数。

由于原污水中有相当量的惰性悬浮固体,它们原封不动地沉积到污泥中,在许多不设初次沉淀池的处理工艺中其值更甚。计算剩余污泥量必须考虑原水中惰性悬浮固体的含量,否则计算所得的剩余污泥量往往偏小。由于水质差异很大,因此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相差也很大。德国废水工程协会(ATV)推荐取0.6。日本指南推荐取0.9~1.0。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推荐取0.5。

2003年11月,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污泥处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污水厂的剩余污泥平均产率为1.21~1.52kgMLSS/kgBOD5。建议设计参数可选择1~1.5kgMLSS/kgBOD5,经过核算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大于0.7。

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有条件时可根据试验确定,或参照相似水质污水处理厂的实测数据。当无试验条件时可取0.5~0.7gMLSS/gSS 。

活性污泥中,自养菌所占比例极小,故可忽略不计。

一般规定

6.11.1 关于选用污水自然处理原则的规定。

污水自然处理主要依靠自然的净化能力,因此必须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污水自然处理对环境的依赖性强,所以从建设规模上考虑,一般仅应用在污水量较小的小城镇。

6.11.2 关于污水自然处理的环境影响和方式的规定。

污水自然处理是利用环境的净化能力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因此,当设计不合理时会破坏环境质量,所以建设污水自然处理设施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不得降低周围环境的质量。污水自然处理的方式较多,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在技术经济可行,满足环境评价、满足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污水自然处理方式。

6.11.3 关于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处理或处置污水的规定。

江河海洋等大水体有一定的污水自然净化能力,合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改善环境。但是,如果排放的污染物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影响水体的水质,造成水质恶化。要利用水环境的环境容量,必须控制合理的污染物排放量。因此,在确定是否采用污水排海排江等大水体处理或处置污水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水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6.11.4 规定土地处理禁止污染地下水的原则。

土地处理是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土壤的性质、厚度等自然条件是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因素。因此采用土地处理时,必须首先考虑不影响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6.11.5 关于污水自然处理在污水深度处理方面应用的规定。

自然处理的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的出水水质一般污染物浓度较低,所以有条件时可考虑采用自然处理方法进行深度处理。这样,不仅可改善水质,还能够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稳定塘

6.11.6 关于稳定塘选用原则和建设规模的规定。

在进行污水处理规划设计时,对地理环境合适的城市,以及中、小城镇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可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质地,以及坑塘、洼地,建设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

稳定塘是人工的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管理方便、能耗少等优点,但有占地面积大等缺点。选用稳定塘时,必须考虑当地是否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利用,并应对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作全面的经济比较。国外稳定塘一般用于处理小水量的污水。如日本因稳定塘占地面积大,不推广应用;英国限定稳定塘用于三级处理;美国5000多座稳定塘中,绝大多数小于1136m3/d,平均1798m3/d,仅135座大于3785m3/d。我国地少价高,稳定塘占地约为活性污泥法二级处理厂用地面积的13.3~66.7倍,因此,稳定塘的建设规模不宜大于5000m3/d。

6.11.7 关于稳定塘表面有机物负荷和停留时间的规定。

冰封期长的地区,其总停留时间应适当延长;曝气塘的有机负荷和停留时间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温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对稳定塘处理效果的影响十分重要,将决定稳定塘的负荷能力、处理效果以及塘内优势xx、藻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的种群。

稳定塘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总平均表面负荷与冬季平均气温有关,气温高时,五日生化需氧量负荷较高,气温低时,五日生化需氧量负荷较低。为保证出水水质,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总水力停留时间以不少于塘面封冻期为宜。本条的表面有机负荷和停留时间适用于好氧稳定塘和兼性稳定塘。表20为几种稳定塘的典型设计参数。

20  稳定塘典型设计参数

6.11.8 关于稳定塘设计的规定。

1 污水进入稳定塘前,宜进行预处理。预处理一般为物理处理,其目的在于尽量去除水中杂质或不利于后续处理的物质,减少塘中的积泥。

污水流量小于1000m3/d的小型稳定塘前一般可不设沉淀池,否则,增加了塘外处理污泥的困难。处理大水量的稳定塘前,可设沉淀池,防止稳定塘塘底沉积大量污泥,减少塘的容积。

2 有关资料表明:对几个稳定塘进行串联模型实验,单塘处理效率76.8%,两塘处理效率80.9%,三塘处理效率83.4%,四塘处理效率84.6%,因此,本条规定稳定塘串联的级数一般不少于3级。

{dy}级塘的底泥增长较快,约占全塘系统的30~50%,一级塘下部需用于储泥。深塘暴露于空气的面积小,保温效果好。因此,本条规定{dy}级塘的有效水深不宜小于3m。

3 当只设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并把进水口和出水口设在长度方向中心线上时,则短流严重,容积利用系数可低至0.36。进水口与出水口离得太近,也会使塘内存在很大死水区。为取得较好的水力条件和运转效果,推流式稳定塘宜采用多个进水口装置,出水口尽可能布置在距进水口远一点的位置上。风能使塘产生环流,为减小这种环流,进出水口轴线布置在与当地主导风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也可以利用导流墙,减小风产生环流的影响。

4 稳定塘的卫生要求。

没有防渗层的稳定塘很可能影响和污染地下水。稳定塘必须采取防渗措施,包括自然防渗和人工防渗。

稳定塘在春初秋末容易散发臭气,对人健康不利。所以,塘址应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与住宅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以降低影响。

5 关于稳定塘底泥的规定。

根据资料,各地区的稳定塘的底泥量分别为:武汉68~78L/(a·cap)、印度74~156 L/(a·cap)、美国30~91 L/(a·cap)、加拿大91~146 L/(a·cap),一般可按100 L/(a·cap)取值,五年后大约稳定在40 L/(a·cap)的水平。

{dy}级塘的底泥增长较快,污泥最多,应考虑排泥或清淤措施。为xx污泥时不影响运行,一级塘可分格并联运行。

6.11.9 规定稳定塘系统中养鱼塘的设置及水质要求。

多级稳定塘处理的{zh1}出水中,一般含有藻类、浮游生物,可作鱼饵,在其后可设置养鱼塘,但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规定。

土地处理

6.11.10 规定土地处理的采用条件。

水资源不足是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应将污水处理与利用相结合。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途径的。土地处理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具有投资省、管理方便、能耗低、运行费用少和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但有占地面积大、受气候影响大等缺点。选用土地处理时,必须考虑当地是否有合适的场地,并应对工程的环境影响、投资、运行费用和效益作全面的分析比较。

6.11.11 关于污水土地处理的方法和预处理的规定。

基本的污水土地处理法包括慢速渗滤法(包括污水灌溉)、快速渗滤法、地面漫流法三大主要类型。其中以慢速渗滤法发展历史最长,用途最广。表21为几种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典型的场地条件。

2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典型的场地条件

注:1、表中粘土1粒组百分含量为:粘粒(<0.002mm) 27.5%~40%,粉粒(0.002~0.05mm)  15%~52.5%,砂粒(0.05~2.0mm) 20%~45%;

2、表中粘土2粒组百分含量为:粘粒(<0.002mm) 40%~{bfb},粉粒(0.002~0.05mm) 0~40%,砂粒(0.05~2.0mm) 0~45%;

3、粉质粘土粒组百分含量为:粘粒(<0.002mm) 0~20%,粉粒(0.002~0.05mm)0~50%,砂粒(0.05~2.0mm) 42.5~85%。

 

早期的污水土地处理(如污水灌溉),污水未经预处理就直接用于灌溉田,致使农田遭受有机毒物和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灌溉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为保证污水土地处理的正常运行,保证工程实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条规定污水土地处理之前需经过预处理。污水预处理的程度和方式应当综合污水水质、土壤性质、污水土地处理的方法、处理后水质要求以及场地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 。

慢速渗滤系统的污水预处理程度对污水负荷的影响极小;快速渗滤系统和地面漫流系统,经过预处理的污水水质越好,其污水负荷越高。

几种常用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要求的{zd1}预处理方式见表22。

22  土地处理的{zd1}水平预处理工艺

6.11.12 规定污水土地处理的水力负荷。

一般污水土地处理的水力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没有资料时应根据实践经验,结合当地条件确定。本条根据美国1995年至2000年间的有关设计手册,结合我国研究结果,提出几种基本的土地处理方法的水力负荷。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一般都是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设计,通过对现有土地处理系统成功运行经验的研究和总结,引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参数和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设计。

6.11.13 规定不允许进行污水土地处理的地区。

有关污水土地处理地区与给水水源的防护距离,再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中已有规定。

6.11.14 关于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的规定。

选择污水灌溉地点时,如地下水埋藏深度过浅,易被污水污染。前苏联规范规定地下水埋深不小于1.5m,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污染控制委员会制定的《土壤处理污水条例》中规定,污水灌溉地点的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小于1.5m,本规范规定不宜小于1.5m。

6.11.15 关于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有关规定。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是一种生态工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系统时,经砂石、土壤过滤,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污水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技术已经在全球广泛运用,使得水可以再利用,同时还可以保护xx湿地,减少xx湿地水的损失。马来西亚最早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他们在1999年建造了650hm2的人工湿地,这是热带{zd0}面积的人工淡水湿地。建造人工湿地的目的就是仿效xx湿地的功能,以满足人的需要。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是污水处理的主要因子。

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中。因此,特别适合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区附近的生活污水的处理或直接对受污染水体的水进行处理,或者为这些水体提供清洁的水源补充。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是土地处理的一种,一般要进行预处理。处理城市污水的{zd1}预处理为一级处理,对直接处理受污染水体的可根据水体情况确定,一般应设置格栅。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采用的类型包括地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及其组合,一般将处理污水与景观相结合。因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目标不同,目前国内人工湿地的实际数据差距较大,因此,设计参数宜由试验确定,也可以参照相似条件的经验确定。

6.11.16 规定污水土地处理场地距住宅和公共通道的最小距离。

一般污水土地处理区的臭味较大,蚊蝇较多。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资料,对污水土地处理场地距住宅和公共通道之间规定最小距离,有条件的应尽量加大间距,并用防护林隔开。

6.11.17 规定污水用于灌溉田的水质要求。

污水土地处理主要依靠土壤及植物的生物作用和物理作用净化污水,但实施和管理不善会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包括污染土壤、作物或植物以及地下水水源等。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对有害物质允许浓度,以及含有病原体污水的处理要求,均作出规定,必须遵照执行。

一般规定

6.12.1 关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深度处理工艺选择原则和水质要求的规定。

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标不同,其水质标准也不同。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内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类别共分为五类,包括农、林、牧、渔业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污水再生利用时,其水质应符合以上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深度处理工艺应根据水质目标进行选择,保证经济和有效。

6.12.2 关于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单元形式的规定。

本条列出常规条件下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主要工艺形式,其中﹐膜过滤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等,不同膜过滤工艺去除污染物分子量大小和对预处理要求不同。

进行污水深度处理时,可采用其中的1个单元或几种单元的组合,也可采用其它的处理技术。

6.12.3 关于再生水输配中的安全规定。

再生水水质是保证污水回用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其水质介于饮用水和城市污水厂出厂水之间,为避免对饮用水和再生水水质的影响,再生水输配管道不得与其他管道相连接,尤其是严禁与城市饮用水管道连接。

深度处理

6.12.4 规定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参数确定的原则。

设计参数的采用,目前国内的经验相对较少,所以规定宜通过试验资料确定或参照相似地区的实际设计和运行经验确定。

6.12.5 关于混合设施的规定。

混合是混凝剂被迅速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水体的过程。在混合阶段中胶体颗粒间的排斥力被xx或其亲水性被破坏,使颗粒具有相互接触而吸附的性能。根据国外资料,混合时间可采用30~120s。

6.12.6 关于深度处理工艺基本处理单元设计参数取值范围的规定。

污水处理出水的水质特点与给水处理的原水水质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际的设计参数不xx一致。

如美国南太和湖石灰做混凝剂的絮凝(空气搅拌)时间为5min、沉淀(圆形辐流式)表面水力负荷为 1.6m3/(m2.h),上升流速为0.44mm/s;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橘县给水区深度处理厂的絮凝(机械絮凝)时间为30min、沉淀(斜管)表面水力负荷为2.65m3/(m2.h),上升流速为0.74mm/s;科罗多拉泉污水深度处理厂处理二级处理出水,用于灌溉及工业回用,澄清池上升流速为0.57~0.63mm/s;《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规定不同形式的絮凝时间为10~30min;平流沉淀池水平流速为10~25mm/s,沉淀时间为1.5~3.0h;斜管沉淀表面负荷为5~9m3/(m2.h),机械搅拌澄清池上升流速为0.8~1.0mm/s,水力澄清池上升流速为0.7~0.9mm/s;《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絮凝时间为10~15min,平流沉淀池沉淀时间为2.0~4.0h,水平流速为4.0~10.0mm/s,澄清池上升流速为0.4~0.6mm/s。

污水的絮凝时间较xx水絮凝时间短,形成的絮体较轻,不易沉淀,宜根据实际运行经验,提出混凝沉淀设计参数。

6.12.7 关于滤池设计参数的规定。

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滤池与给水处理的池形没有大的差异,因此,在污水深度处理中可以参照给水处理的滤池设计参数进行选用。

滤池的设计参数,主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以及有关资料的内容确定。

6.12.8 关于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的规定。

因活性炭吸附处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中应慎重采用。在常规的深度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再生水水质要求或对水质有特殊要求时,为进一步提高水质,可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

6.12.9 规定活性炭吸附池设计参数的取值原则。

活性炭吸附池的设计参数原则上应根据原水和再生水水质要求,根据试验资料或结合实际运行资料确定。本条按有关规范提出了正常情况下可采用的参数。

6.12.10 关于再生水xx的规定。

根据再生水水质标准,对不同目标的再生水均有余氯和卫生学指标的规定,因此再生水必须进行xx。

输配水

6.12.11 关于再生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设置的规定。

再生水管道和给水管道的铺设原则上无大的差异,因此,再生水输配管道设计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执行。

6.12.12 关于污水深度处理厂设置位置的原则规定。

为减少污水厂出水的输送距离,便于深度处理设施的管理,一般宜与城市污水厂集中建设;同时,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应尽量靠近再生水用户,以节省输配水管道的长度。

6.12.13 关于再生水输配管道安全性的原则规定。

再生水输配水管道的数量和布置与用户的用水特点及重要性有密切关系,一般比城市供水的保证率低,应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6.12.14 关于再生水输配管道材料选用原则的规定。

一般规定

6.13.1 规定污水处理应设置xx设施。

2000年5月,国家发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物防治技术政策》规定:为保证公共卫生安全,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城市污水处理应设置xx设施。本条据此规定。

6.13.2 关于污水xx程度的规定。

6.13.3 关于污水xx方法的规定。

为避免或减少xx时产生的二次污染物,xx宜采用紫外线法和二氧化氯法。2003年4至5月,清华大学等对北京市的高碑店等6座污水处理厂出水的xx试验表明:紫外线紫外线消毒不产生副产物,二氧化氯xx产生的副产物不到氯xx产生的10%。

6.13.4 关于xx设施和有关建筑物设计的规定.

紫外线

6.13.5 关于污水的紫外线剂量的规定。

污水的紫外线剂量应为生物体吸收至足量的紫外线剂量(生物验定剂量或有效剂量),以往用理论公式计算。由于污水的成份复杂且变化大,实践表明理论值比实际需要值低很多,为此,美国xx手册已明确规定采用经独立第三方验证的紫外线生物实验验定剂量作为紫外线剂量。据此,作此规定。

一些病原体进行不同程度灭活时所需紫外线剂量资料见表23。

23  灭活一些病原体的紫外线剂量(mJ/cm2)

病原体的灭活程度

病原体

90%

99%

99.9%

99.99%

隐孢子虫

 

<10

<19

 

贾第虫

 

<5

 

 

霍乱弧菌

0.8

1.4

2.2

2.9

痢疾志贺氏病毒

0.5

1.2

2.0

3.0

埃希氏病菌

1.5

2.8

4.1

5.6

伤寒沙门氏菌

1.8~2.7

4.1~4.8

5.5~6.4

7.1~8.2

伤寒志贺氏病菌

3.2

4.9

6.5

8.2

致肠炎沙门氏菌

5

7

9

10

肝炎病毒

4.1~5.5

8.2~14

12~22

16~30

脊髓灰质炎病毒

4~6

8.7~14

14~23

21~30

柯萨奇病毒B5病毒

6.9

14

22

30

轮状病毒SAII

7.1~9.1

15~19

23~26

31~36

一些城市污水厂xx的紫外线剂量见表24。

 


24   一些城市污水厂xx的紫外线剂量

6.13.6 关于紫外线照射渠的规定

为控制合理的水流流态,充分发挥照射效果,作出本规定。

6.13.7 关于超越渠的规定.

根据运行经验,当采用1条照射渠时,宜设置超越渠,以利于检修维护。

二氧化氯和氯

6.13.8 关于污水加氯量的规定。

2002年7月,国家首次发布了城市污水厂的生物污染物排放指标,按此要求的加氯量,应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生产运行经验确定。

2003年北京市高碑店等6座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氯法xx实测表明:加氯量为6~9mg/L时,出水粪大肠菌群数可在7300个/L以下。据此,无试验资料时,本条规定二级处理出水的加氯量为6~15mg/L。

二氧化氯和氯的加量均按有效氯计。

6.13.9 关于混合接触时间的规定.

在紊流条件下,二氧化氯或氯能在较短的接触时间内对污水达到{zd0}的xx率。但考虑到接触池中水流可能发生死角和短流,因此,为了提高和保证xx效果,规定二氧化氯或氯xx的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污水处理:III 曝气生物滤池- 水业读者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