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夏本纪 (五)_笑看明月_新浪博客

 

在洪水肆虐期间,大家都过得很苦,阿禹也不例外。虽然是金枝玉叶,龙子龙孙,他从来不摆派头,讲排场,衣服穿得跟犀利哥一样,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没粥没饭,喝水也一样。筒子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纷纷赞曰:阿禹真是好养活啊!

 

虽然自己奉行简约生活,阿禹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可是丝毫不肯马虎,猪头三牲,香花宝烛,一样都不能少。要知道那个时代,筒子们都是极其重视祖先、极其崇拜天地神灵的,阿禹这样做,无疑是一种人品爆棚的表现,当然会为自己大大加分。

 

阿禹在住的方面也很不讲究。他住的是破房子,外面下小雨,屋里下中雨,外面下中雨,屋里下大雨,外面下大雨,他干脆跑出去躲雨。但在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上,他却很舍得花钱。按说他手里掌管那么多物资,又领导那么些劳改犯,稍微拨一点水泥砖瓦,派几个人来帮他修修房子,谁也不能说什么。但我家阿禹一向公私分明,说什么也不肯占国家一分便宜,吃苦在前,享福在后----阿禹,博主我怎能不为你骄傲啊!

 

接下来,司马迁筒子以阿禹使用的交通工具为例,详细介绍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各种出行方式。阿禹走旱路的时候坐车,这是符合他身分的,想到我家阿禹不用徒步行军,博主真是很欣慰。

 

阿禹走水路的时候坐船,嗯,这么说来,那时水陆交通已经联接得上了,咦,那时交通状况远比博主想象中发达嘛,博主还以为那时筒子出门都是靠走的,遇到前方有河,不是游过去,就是砍棵树架在上面,不然干脆草绳一挥,相准准绕在哪根树枝上,然后象人猿泰山一样荡过去,哎呀,博主真是孤陋寡闻啊,掩面……

 

再看下去,阿禹走泥泞的道路时坐橇,哇,圣诞老人呀!这个橇,有说就是一块板,有说是箕的形状,也不知是手指纹那个箕,还是簸箕那个箕,反正都差不多,还有说样子象船,比船短小,两头微微翘起来。唉,要是有哪位筒子穿越过去就好了,拿手机拍点照片传回来,有图有真相,也省得大家费尽心思考证了。

 

接下来,阿禹穿山的时候用的是琻。一看到“琻”这个字,博主就是一阵昏迷。硬着头皮查了一下,这字读“金”。关于这个琻,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桥”,可能是类似滑竿一样的交通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屐,鞋底安着半寸长的铁钉防滑,说是钉鞋也行,不知现代踢足球穿的钉鞋是不是从这里来的灵感。史记原文是“山行乘琻”,按这个“乘”字,似乎应该是坐滑竿,但以阿禹一贯亲民作风来看,似乎穿钉鞋更靠谱些。再说那时山里什么怪兽都有,这种鞋子xx可以作为一种暗器,遇上怪兽,抄起鞋子砸过去,砸它个满天星星眨眼睛。唉,写到这里真是烦啊,真想把司马筒子挖出来,问一声到底是鞋还是桥?

 

这里再插播一下,说到阿禹穿的这个登山屐,真是高科技。上山的时候,屐下的铁钉,前面短,后面长,这是很合理的,正好一个华丽丽的45度角,帮你保持脚底平衡;下山的时候,铁钉前面长,后面短,同样很合理,又是一个华丽丽的45度角,防止人体滑坡。想来阿禹多半是穿一双带一双,根据现场情况,穿了脱,脱了穿,换来换去;不然那铁钉就是可拆装的,随时因地制宜,自行调节。

 

要是我家阿禹真穿着这个穿山,那博主就要喷一喷晋朝山水诗人兼户外运动健将谢灵运筒子了。谢筒子酷爱登山运动,号称逢山必爬,不爬会史。他又最喜欢穿木屐,还亲自动手DIY,真正做到了自产自销。为了把木屐进行到底,又为了方便爬山,他发明了一种登山屐,鞋底装着活动铁齿,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人称“谢公履”。现在一看,分明就是抄袭阿禹作品啊,这个登山屐分明该叫“阿禹履”啊!小谢筒子你必须就此事给我家阿禹一个说法,不然博主代表我家阿禹鄙视你一辈子!

 

除了灵活运用各种交通工具外,阿禹随身还有两大法宝:一种是用来测平面和直线的水准和绳墨,一种是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这样一看,阿禹木匠手艺和几何制图也是学得不错的。接下来又是一句xx的:“载四时”……请允许博主出去哭一会儿再回来继续探索。

 

载四时啊载四时,你咋这么烦人捏。这个“载四时”,又有一堆解释。一种说法是,阿禹一年四季都带着上述两大法宝,这个满说得通的。另一种说法是,四时是一种用来测方向的工具,类似指南针。那时没有路牌,也没有GPSxxxx系统,出门在外,总得有个大致方向。虽然可以根据太阳星星找出东南西北,可万一赶上阴天下雨呢?所以这个好象也满说得通。可到底哪个更说得通呢?筒子们,你们认为捏?博主反正是辨别不能了。

 

让我们跳过四时接着看。接下来是一串九:“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按照字面翻译,就是阿禹建立了九个州,修了九条路,建了九座堤坝,摸清了九座山的山势走向。也不知那时州道泽山真的都是九个起批,还是为了字面工整好看,朗读起来响亮有气势----博主觉得应该是后者吧。

 

这里又遇上一个难题。前面说过,钻须爷爷划分了九州,这里又说阿禹建立了九州,到底谁干的?都是超重量级人物,博主哪个也不敢得罪啊。想了半天,博主决定采取和稀泥的办法:钻须爷爷划出了九州方位,而作为一项家族事业,阿禹继承了钻须爷爷的遗志,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终于建立了九州,并一一取了名字,完成了钻须爷爷未了的心愿,让他老人家得以含笑九天或九泉。OK,搞定。

 

这里先来科普一下九州的具体名称吧,毕竟九州也泛指华夏大地,俺们身为炎黄子孙,了解这个也是应该的。下面列出的是根据《禹贡》的版本。至于具体范围,博主地理无能,方向无能,不敢保证{jd1}正确,筒子们做个参考吧,如发现错误,欢迎指正:

 

1、  翼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及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部分土地。

 

2、  沇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

 

3、  青州:东至海,西至泰山,在今山东东部一带。

 

4、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北部。

 

5、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土地。

 

6、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地区,及河南、贵州一带。

 

7、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分,兼有山东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

 

8、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一些地方。

 

9、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除东南部以外的地区,青海东南部,及宁夏一带。

 

       博主很费劲的看了半天,结合自己有限的地理知识,忽然发现,没有东北。这样说来,当时的九州主要是指关内。真悲催,我家阿禹没出过关,没吃过大拉皮,也没看过二人转。阿禹啊阿禹,你说你要是再望北走一截捏……

 

好了,九州搞定了,让我们跟随阿禹继续前进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史记夏本纪 (五)_笑看明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