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明明白白选大学_启迪教育--高考专家_百度空间
考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上哪所大学,而且关系到个人的人生走向。如果考后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深造,这无疑为自己成功的职业人生开了个好头。然而,要挑选一所适合自己的高校,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2009年一位山东理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高校的情况一无所知,上交志愿信息卡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在{zh1}一刻,他填报了本省某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随着对学校了解得越多,他的心情越低落,感慨自己进错了庙,拜错了神。因为该校前身原来是一所矿业学院。学校的学科优势是地矿类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实力较弱,师资力量不强,学不到什么真本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何才能明明白白选大学,选择时又该考虑哪些要素呢?

认清高校的学科类型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院系调整时,高等学校基本分成了两大类,即文理综合性大学和工科性大学,经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在五六十年代院系调整时,将原有的一些理科、文科、医科及农科等部分都分别独立或调至其他院校,只保留了工科专业,被调整为纯粹的工科大学。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种专业性的大学或学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模式,于是乎中国高校又掀起了一股合并浪潮,纷纷把综合性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一些文理综合性大学把某些工学院等合并过来,但是这些大学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仍然是未合并前的原有的文理学科。各种专业性大学或学院也通过合并或者自己新组建起一些文理科专业,但是学科建设不仅需要资金和时间,还需要建立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这些专业性大学或学院组建起的文理学科基础仍然薄弱,其学科优势仍然是原有的学科。考生在报考前,要清晰地认识到所报院校的类别,是以理工为主还是以文史类见长。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的强项在海洋科学、水产上,中国石油大学的传统强项为石油工程类专业,河海大学的强项自然在水利水电工程上,中国地质大学的优势也自然在地质工程上。这些专业性的大学直观上若是还好认知的话,一些综合性大学和更名后校名为“科技”、“工程”、“理工”、“工业”的大学只从名称上则很难看出它的特色所在,这就要重视对学校历史渊源的了解。有不少考生为了有学上,不加考虑地填报了矿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电力大学的法学专业,中医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最终因为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实力较弱,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就业、考研、出国等环节上遇到了麻烦。了解了这些,我们报考专业时就有了大方向。当你想好了将来想干什么,确定了大的专业方向之后,我们就要从这两大类别里开始选择高校了,如果你喜好数学、物理、文学,{zh0}从文理综合大学里选;如果你想在工程类学科方面发展,比如机械、土木建筑、电子,{zh0}在工科为主的大学里选择。当然,同类院校之间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录取分数差距,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分数,参考往年各校录取分数,在相应的分数段之间作出选择。比如:你的分数达到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录取线,在这个分数段里二选一的话,如果你想学习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历史、经济、中文、哲学、英语等文理基础科专业,无疑要选择南京大学,如果你想学建筑、交通运输工程、通信、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工程类专业,东南大学则是比较好的选择。

认清高校的隶属关系

  多数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院校时对该学校的名气大小、离家远近,是否在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考虑较多,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学校隶属于哪个部门,通俗地讲就是高校由谁管理,谁给拨款,更不了解高校的不同隶属关系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考研、就业和出国有何影响。事实上,弄清高校的不同隶属关系对考生志愿填报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转轨,部分高校由部委属转为地方,形成"以地方为主,部省共建"新的办学格局。现在,大多数的高校由所在地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但全国仍有部分高校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管理。所谓的部委属院校是指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的高校,一般这样的高校大都具有相当的实力,牌子硬、影响大,堪称高校中的“国家队”。如果从行政隶属上归类的话,大致可归为四类:{dy}类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在中央各部委中,教育部直属院校是最多的,有70多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大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或在某一区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肩负着建设世界{yl}大学和示范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双重使命,当然,多数高校录取的分数也较高,学生毕业时可在全国范围内就业,没有行业的限制,就业面广,相对于其他院校,就业较为容易;第二类是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院校,像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等也有少数直属高校,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七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wy}一所,大连海事大学是{wy}隶属于交通运输部的高校。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院校主要是面向某一行业的,这些部委属院校大多有很强的实力和声望,其毕业生一般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就业,但要首先满足本行业系统的人才需求。另外,行业部门院校毕业生就业受行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不同行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异较大。第三类是地方院校。地方院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院校。如青岛大学、山西大学、分别隶属山东省、山西省。地方院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实力不及教育部直属院校和行业部委所属大部分院校。地方院校多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宗旨,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大多局限于本地区,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空间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业就一定不好,因为这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就业信息灵通,用人单位对它的了解也较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此外,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还要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总体来说,各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各有优劣与特点。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根据自己的成绩、理想等进行综合分析,理性选择。第四类是私人及社会力量举办的高校,这里不去探讨。

认清高校的实力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大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但是,要读一所自己满意的大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在目前我国2000多所综合实力、师资水平和办学特色千差万别的普通高校中,应从那些方面来评价呢?其实,评价大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师资水平、学科水平、建校时间、国家评价等。大学是教育机构,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教育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所以说一所好大学必须要有好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数越多越好,换句话说,教授、硕导、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和特聘教授和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越多越好,代表教师{zg}学术水平的是两院院士。一些xx学府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较多的高校,说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居于全国{lx1}的地位。拥有工程院院士较多的高校则说明在工程科学方面居于全国{lx1}的地位。但是两院院士的称号只授予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以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艺术等学科为主的高校,则要看它是否集中一批在该领域具有较高声望的{yl}学者,从中可以看到这所高校在这一领域所处的地位;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zh0}标准是看这个学科是否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是否拥有xxxx学科、xxxx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xxxx学科代表着全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zg}学术水平;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文化需要积累和沉淀,越是古老的大学其文化氛围越浓、积淀越深厚,而这种浓郁的氛围和深厚的积淀正是大师和学生所需要的。相对而言,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越长越好。例如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开、上海交大等名校,都有百年以上历史。为了更直观地表述大学的实力,我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酒店有星级,高校的星级可以这样划分:在全国770多所本科高校中,“副部级高校”是五星级,全国共有31所,这些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书记和校长享受副部级待遇;“985工程”高校是四星级,共39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56所,是三星级;“211工程”高校112所,是两星级(需要说明的是,“211工程”是以高校的综合实力为基础的,但综合地考虑到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一些高等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部分很好的高校没有列入“211工程”。此外,一些在某领域实力较强,但学科较为单一的学校也没有列入“211工程”,这部分高校仍应是考生优先选择的对象;有的“211工程”大学的实力是国家照顾政策所致,其综合实力比不过有些省部属院校)。“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副部级”大学代表了国家对大学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其中“985工程”大学、“副部级”大学是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支持的力度{zd0}。所以,有xxxx学科的学校是好学校,有xxxx实验室的大学是好大学,“211工程”大学是好大学,有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好大学,“985工程”大学和“副部级”大学更是好大学……。

  在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的高校,先后共有100所(2006年28所,2007年42所,2008年30所)是好的高职院校;各省(市、区)级示范性高职和特色鲜明的行业性高职是比较好的高职院校,上述高职院校当是本科线以下考生的{sx}。

刨根溯源看“老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全国有一半多的高校更了名、改了姓。高校更名情况千差万别,鸟枪换炮不一而足,这里不去探讨。对此,面对一些陌生的新面孔,考生和家长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明察秋毫,弄清其前世今生和历史沿革,验明其“原身”,这样才能填得清楚、报得明白。历史沿革也就是每个学校的来龙去脉,现实中往往被一些考生及家长所忽略,而富有含金量的一些特色优势专业往往就深藏其中。例如,当我们填报志愿看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时,如果不察看其原校名,我们根本不知道其办学特色和学科强项。查看其历史沿革发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在1960年院系调整中,“哈军工”这座学术航母被拆分。炮兵工程系迁往南京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即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1966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即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1994年4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了解了这段历史,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类专业牛气冲天、独树一帜,为什么南京理工大学以军工为特色,其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光学工程等被评为{gjj}重点学科,为什么国防科技大学独领风骚,稳坐军校{dy}把交椅。因此,这也和找矿一样,走进学校历史沿革这片矿区中来,了解目标院校的前生今世,一座座深埋在地下的“金矿”可能就出现在你面前。这也是有经验的老师或家长之所以非常重视高校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按照这方面的介绍刨根溯源地去寻找,就会挖掘出当今诸多大学中的强势学科或优势专业。譬如教育部直属院校校名称作“理工大学”的华东理工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从校名中我们无法看出其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察看其历史沿革,我们不难发现,华东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华东化工学院,是我国{dy}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工机械等被评为{gjj}重点学科;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武汉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的前身是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是一所隶属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的xxxx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以材料、船舶、汽车为优势学科。再如山东理工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两校均为工科类院校,仅从名称上很难区分其高低和办学特色。山东理工大学的前身主脉是原山东工程学院,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东工程学院前身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前身是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如果考生的职业理想是在机械方面,可以报考山东理工大学;如果想在土木建筑领域发展,可以选报青岛理工大学。这些案例也启示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了解院校的时侯,一定要重视对学校历史沿革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了解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也有助于了解院校的学科强项。

本地高校和外地高校的抉择

  是报考本地高校还是外地高校,这是每个考生必须综合考虑的问题。在本地上大学有很多优势:一是环境熟悉,语言饮食气候比较适应;二是离家近,交通方便,节省路费;三是无论地处本地的国家部委属院校,还是地处本地的省属院校,其招生计划相对较多;四是在本地院校就读,毕业后就业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也正是地处本地的院校具备了上述的优势条件,却又导致了考生的竞相报考,考生的报考投档数大大超过了招生计划数,致使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即使是一些地处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般院校也是如此。这不仅加大了报考本地院校的风险,而且在有些时候若执意报考本地院校,也未必能考上心仪的院校。在这种情况下,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报考思路,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报考外地院校,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同档次的院校中,外地高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一般比本地高校录取的分数略低,大城市的高校其录取分数会高于偏远地区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因此,建议考生在注重报考本地院校的同时不应放弃对外地或偏远地区院校的考虑。如果考生的分数没有太大的优势,与其在发达的省会城市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读实力很弱、甚至刚从专科学校升格上来的学校,倒不如选一所实力雄厚、专业有特色的“两北一南”(东北、西北、西南)的院校---用最少的分数,上{zh0}的学校。

作者简介:郭明昌,男,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十多年来潜心研究高校及高考志愿填报,有多年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经验,近年来举办过40多场高考志愿填报讲座。在《青岛早报》、《求学》、《高考金刊》、《新校园》、《高考》、《高等职业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余篇志愿报考指导方面的文章,专著《校园华章》。

学生的理想,家长的愿望,我们的责任!

启迪学校励志名言

苦干一阵子,不苦一辈子!

学校网址



郑重声明:资讯 【专家支招:明明白白选大学_启迪教育--高考专家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