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论文_晋啬年华的空间_百度空间

浅谈如何让幼儿轻轻松松学数学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很枯燥,幼儿年龄小,如何让幼儿对枯燥的数学产生兴趣,不厌倦,这是幼儿数学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让幼儿在玩中学、设计情景进行教学、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三个方面,浅谈怎样让幼儿轻轻松松学数学。

关键词:数学,幼儿数学,游戏,情景,动手操作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前不久美国友人来我园访问,园领导开会时说了一句话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诧异,说“我们中国都是把小朋友当小动物当养,而不是当作独立的个体。”后来有人说我们中国的人太多了,每个班都有三四十个小朋友,哪里有精力去一对一地对待。

如果没有从事过幼儿教育,如果没有亲自和小朋友呆在一起,我们根本不能体会到一名幼儿教师每天所面对的压力和责任。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当然安全是{dy}重要的,如果连安全都保证不了的话,其他的什么都无从谈起。但是小孩子毕竟要长大,要从幼儿园毕业,要上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所以对小孩子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非常重要的。

记得xx幼儿教育专家赵寄石老师曾经说过:“要把幼儿当成一个发展着的人,而不是一只瓶子。”这就告诉我们,授给幼儿知识时,不应灌输,而应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吸收。但是幼儿毕竟年龄还小,不懂得一些大道理,让他们坐下来安安心心地学知识肯定是行不通的。爱玩是每一个小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数学呢?遵循老师的这一原则,我努力做了些尝试。

一、让幼儿在玩中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yt}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如教幼儿认识“部分”和“整体”,我将教学要求结合在一个简单的游戏之中。我准备了小马的一家,有马爸爸,马妈妈和小马。首先用色彩鲜艳、样子可爱的图片吸引了幼儿。他们都争着想做游戏中的角色。通过“小马当家的{yt}”他们知道了小马的一家是一个整体,马爸爸,马妈妈和小马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由此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们用自己的家人和好朋友来造句子,来编故事。

在教幼儿认识长短时,我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一分钟内搭火车达到对长短的认识。由两头均有挂钩的硬纸板做为搭火车的操作材料。幼儿分为男女孩子两组,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搭的火车长就为获胜。评出获胜方就要把两组的火车放在一起比一比,在比长短的过程中,幼儿又学习到了如果要比出哪个长一点,就要找出一个起点,把两辆火车放在同一个起点处,哪一辆火车{zx0}到车尾哪一辆火车就是短的。由此,幼儿又想到了如何才能比较三辆火车谁更长呢?三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谁更长呢?他们可以先两两比较,再把较长的两两比较,{zh1}得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这个方法在平时的游戏比赛中我们也用得很多,幼儿将它用于数学的学习,不仅感受到了游戏的趣味,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轻松。

二、设计情景进行教学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时,我主要采用的就是情景教学。

用沙箱布置一片树林,告诉幼儿:“今天天气真好,小鸟们约好要到树林里去玩。先飞来2只,(出示两小鸟)又飞来3只,(教师再出示3只小鸟)现在树林里面一共有几只小鸟在玩?”教师强调“又”和“一共”让幼儿慢慢理解这些单字单词的意义。

又如“家里有3个玩具,妈妈又给宝宝买回来2个,家里现在一共有几个玩具?从简单的情景入手,幼儿明白了“又”和“一共”的意义,知道了加法的运用。在幼儿熟悉此类情景之后再给幼儿稍加总结,加法的结果到{zh1}玩具肯定是越来越多。

对于减法的教学,我同样是选用简单的生活情景。如吃西瓜:桌子上有5块西瓜,宝宝吃了2块,还剩下几块西瓜?对于幼儿一说到吃,他们的兴致就来了,他们或者用西瓜吃吃试试,或者用其他玩具代替西瓜摆摆数数。再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间找找,活动室及周围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编故事,列出加减法的算式来。

在复习课中,我将教学目的同样与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设计了“到小熊家做客”的情景。一位老师 带许多小朋友到小熊家做客,庆祝小熊生日快乐(把活动室布置成小熊的家,里面摆设着许多水果 ),到了小熊家互相问好,祝贺小熊生日快乐。小熊请大家入座后,让幼儿看看 ,说说小熊家里现在都有哪些水果?如:1个桃子,2个苹果,3个香蕉。大家把自己带的水果都拿出来现在有多少水果了?幼儿挨着做一一统计:1+3=4个桃子,2+2=4个苹果,3+2=5个香蕉。顺理发展,小熊请小朋友吃点心,原来有5块蛋糕,吃了4块,{zh1}还剩下几块?幼儿很快都能以减法的算式形式得出来5-4=1块蛋糕。

除此之外,我还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收拾、摆放玩具,渗透方位知识,吃点心时让幼儿说说一共有多少?吃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三、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

蒙台梭利曾经说: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会理解。形象地说明了操作活动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另有一组数据也说明了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操作同样会留下深刻的轨迹:即读可以获得知识的 10% 、听20% 、看 30% 看、听结合50% 、讨论70% 实践80% 、教别人 95%

幼儿学习加减法时,有时很快能感知到用加法还是减法,但是答案不能一下子就答出来,这时让幼儿亲自去数一数,他会在心里理解并记住这个答案是怎么样出来的。亲自动手操作这一点不仅用在幼儿学习数学上,包括大一点的中小学生也是非常适用。

皮亚杰则认为:3-6岁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观动作思维的,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过程。由于3——6岁的幼儿思维的主导类型是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认识事物是从实物-图片-符号-运用是一个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操作的手段才可以达成。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要发展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就必须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具体形象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外部的反复动手操作来感知数量经验,建立数学概念,最终内化成个体的思维模式。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数学课上幼儿教师都会提供很多的操作材料的原因。为之作为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 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

在数学中,操作活动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充分利用它,投放多种操作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注意活动的领导艺术,以提高操作活动的效果,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幼儿学数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 徐丽珍 2006-12-21

2.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桑标   2003-06-01

3.蒙台梭利关于幼儿的感官教育理论及方法》 郭玲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郑重声明:资讯 【六月份论文_晋啬年华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