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莽山烙铁头蛇艰难的科考行程之三_莽山蛇博士_新浪博客

记莽山烙铁头蛇艰难的科考行程之三

                    第三章受阻中天天险

“队员们注意了,这里是我们的{dy}号样方,请前面的队员停下来。”我朝着正往上行走的队员们发出了指令。

按照指令,队员们往峡谷的左右两边查了过去。

这是我们{dy}天进山后的{dy}个样方,为了使这次科考更具有针对性,我对科考的路线作了刻意的设计。{dy}次科考路线就选择了中天峡谷这条线路。这也是我设计的这条线路的样带,每天走过的线路就是我们考察的样带。


               莽山烙铁头蛇喜欢在树上休息

这次科考规程是我们根据20世纪末全国野生动物调查规程,主要采用线路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两种,再结合南方山区的特点而设计的“拉开距离线路调查法”和“晚间调查法”这两种调查法。

线路调查法(又称样带调查)要求在线路两侧各5m米内(共10m)均为调查的范围。并且按拉开距离线路调查法和晚间线路调查法进行调查。

拉开距离线路调查法是队员分两批出发,当{dy}批队员先走一段距离(约2050m左右)后,惊动了隐蔽的两爬动物(尤其是蛇类),它们受惊后爬出隐蔽处时,第二批队员刚好碰上。

晚间线路调查法以20.0022.00为{zj0}调查时间。晚间调查法的蛇类发现率占73%,蛙类发现率占66.7%,明显高于白天的发现率。

在每条样带上我们又另设了样方调查。原则上海拔每上升100m左右设立一个样方,每条线路的样方不少于3个。根据地形的特点,样方可以是20m×20m20m×30m30m×30m不等。

样方调查是全方位的调查,在样方内从上到下,从地面到树上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搜索。因为莽山烙铁头蛇喜欢爬树,常常会在树上休息。

在{dy}个样方内,我们只发现了一株珍贵的蛇药七叶一枝花。


           珍贵的草药七叶一枝花

如果每次进山都能发现莽山烙铁头蛇,这种蛇还会珍贵吗?所以并不是每一次进山都会发现莽山烙铁头蛇的,这种结果早就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以前我每进山48次才有一次发现莽山烙铁头蛇的机会。

中天峡谷这条样带曾经是莽山烙铁头蛇有分布的地域之一。在这里,十年前我曾经放生过6条人工孵化的小莽山烙铁头蛇。在这海拔640m的地域里,曾经多次发现过莽山烙铁头蛇,20094月中旬,就是在这里发现了2008冰灾后的{dy}条莽山烙铁头蛇,当我将这条蛇的病治好后,又将蛇放回了这里。所以我把这次科考线路的起点安排到了这里,但很遗憾,这次没有见到这位老朋友。


        我们曾多次在这里放生各种蛇类

冰灾后发现的{dy}条莽山烙铁头蛇也于2009年7月在这里放生

中天峡谷内植被茂密、山势险峻、乱石成堆,坡陡壁峭,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从陡坡上滑落摔跌下来,而且还得时时提防那不知何时就会有风化松动的石头从上面跌落下来,如果不小心砸在头上,那就十分危险了。

这里基本没有路可行走,脚下是冰灾后倒下的枯树枯枝拦在路上,还有那山上滚下的石块既滑又松动,一不小心就会绊得你摔个大筋斗。头上和前面是两边合拢过来的灌木及荆棘丛,队员们要从这些郁闭的灌木丛和荆棘丛中钻来钻去才能往前行进。

幸亏有莽山的护林员们在前面开路,但由于护林员们在山里行走惯了的,他们开出的路只是用刀将一些明显障碍的枯枝砍掉,人一钻就过去了。但后面的队员们却没有这样的攀山经验,他们还得从新找到前面队员开的路,还得慢慢避开这些仍然郁闭的荆棘丛才能钻过去,如果不小心还会被这些带刺的荆棘刺破手、脸、脚。

当队员们通过{dy}个险要的悬崖时,还觉得蛮刺激好玩。因为这时大家都还有体力,兴趣正在高涨中,那些没有户外活动经验的队员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一个个顺利攀越了{dy}道难关。

当大家来到第二个陡险的悬崖隘口时,有些队员就有些泄气了。一些队员问我说:“蛇博士,到底有没有路呀?这样的峭壁前面还会有吗?”

在海拔840m处,当攀越第三个约有3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时,连一些常常在户外活动的志愿们都有点吃不消了。这处峭壁长满青苔,雨后不久的石壁上滑溜溜的,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从峭壁上滑下来。尤其是那沉重的背包,重心如果没有掌握好,就会连人带背包向后仰翻,从峭壁上摔下来。

幸亏志愿者中的李团、黄斌、何明峰、伍龙、吴卫国等,他们在峭壁的每个危险地段都安排了人,并拉上了安全的防护绳才将一些没有攀岩经验的队员送了上去。光这处悬崖就使科考队用去了差不多2个小时,在这里,我看到了志愿者们那无私无畏的团队互助精神。

这时,有些队员相当疲劳了,个别队员的脚出现了抽筋。

“怎么连一条路都没有呢?这样的攀岩真是太危险了。” 望着前面仍旧是悬崖峭壁,还是那荆棘丛生的灌木丛,还是那乱石堆,还是那横七竖八拦在脚下的枯木朽树,许多队员流落出了焦虑的目光和沮丧的神情。

“要有思想准备呀,说不定前面还有更陡更险的地方呢!”我提前给一部份队员打了预防针。


         这么陡的斜坡连块大一点的平地都难以找到

     峡谷内的石块随时有可能滚下来

   这道天险阻挡了我们的征程

   进山后的{dy}个晚上我们就是在这么陡的坡上渡过的

   志愿者们在险要的地方保护大xx攀越天险
  
    小外孙也曾和妈妈来过这里

   峡谷内全是这样的陡坡

      这个隘口虽然不危险但队员们也只能一个一个的上

            

下午5点半,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天峡谷的一处天险前。

开路的护林员告诉我说:“前面上不去了。”

“不会吧?我虽然几次到了这里都没有上去过,那是因为没有带登山防护绳的原故。我去看看。”我对他们说道。

于是,我与部份队员攀到了前面的天险处探路。这是一个东南西三面为峭壁的桶状天坑,只不过我们是从天坑北面底部的桶状缺口处进入这里而已。

望着那笔直的陡壁,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那90℃的峭壁差不多有100m高。不要说人攀不上去,就是那善于攀爬的猴子到了这里恐怕也上不去。在石壁下面,我习惯的看了一下GPS,这里正好1000m海拔高度。

陡壁前方的左侧有一条直上几十米的凹槽,这是下雨天用于泄洪的一道口子,这里人们显然无法攀越。

天险的右侧处有一小葫芦口,有一股潺潺的溪水从里面流出,我进去约3m左右就被一道光滑潮湿的陡峭石壁挡住了去路。这道峭壁约有2.5m高,我试着攀了几次都因石壁太滑太陡而滑了下来。

从葫芦口朝内望去,葫芦底只有几十米远,但都是直上的陡壁。只有右侧与顶上的山峰相连处,似乎有几个长满了树木的阶梯形石壁,应该可以上得去。

 我这个人的性格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其实在我特别设计这条科考线路时,我就想到了这条科考线路的危险程度。我曾经6次试图穿越中天峡谷的天险,都没有成功。这次也许是我试图穿越中天天险的{zh1}一次,我今年61岁了,xxx还能走动,手脚还灵活之际,如果再不穿越这道天险,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我{zh1}决定,穿越莽山的中天峡谷无人区,攀越这里的中天天险。

进山前我就经过仔细的调查,有进山挖药的瑶民告诉我说,在中天天险的右侧有一段坡度几乎达80~90℃的陡坡,可以上得去,但很危险,那是一条野兽走过的路。就不知我有没有这个胆量敢攀爬上去了。

瑶民所说的右侧通道难道指的就是这天险的右侧葫芦口?这时更加萌发了我爬上葫芦口去考察前进道路的决心。

这时,志愿者何明峰到了,他是个很有户外经验的志愿者,他怕我跌倒,制止了我攀登葫芦口的行为。他自己与护林员谭建国、赵天贵相继攀上了葫芦口观察地形。

这时,后续xx即将陆续抵达天险处。我大声朝正在向上攀越的队员们呼喊道:“大家就地找地方休息,我们正在探路。”

20分钟后,何明峰等从天险葫芦口处跳了下来。

“怎么样?”我着急地问道。

“有一个地方可以上去,但很滑很危险。根据目前情形,在我们科考队的人员中,估计只能有一半队员可以攀登上去。另有一半队员怎么上都无法上去。尤其是几位从没有攀岩经验的大胖子和那位女记者。”何明峰告诉我说。

我的心一下子沉重起来,怎么办?一半队员上不去就意味着科考队有一半人要返回大本营,如果往前硬闯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将对科考队是个极大的挑战。

这时,郴州电视台的记者罗聪、陈先文及南方都市网记者杨恩泽、志愿者李团等队员都上来了。我明确告诉他们说:“前面上不去了,只有一半队员可以攀登上去,但也很危险。”

大家认为要避开危险,如果是一半队员上不去就绕道。

这时天已经快黑下来了,绕道的话还得重新找,有可能绕很远,往回撤也来不及了。于是,我宣布:“大家就地宿营,以组为单位自己找宿营地。”

 

“就地宿营?不是开玩笑吧!”队员们都瞪大眼睛望着我。

我斩钉截铁的说道:“就地宿营,现在往回走危险性更大。不能打帐篷就烧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休息一夜。”

科考队原定计划{dy}天的宿营地是铁竹坪,可是被这道天险给阻在了峡谷内,因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只得就地休息宿营。

许多队员的情绪顿时低落下来。后来有队员告诉我说:“如果你当时决定往回撤的话,我就不去了,会回到宾馆休息后打道回府。”

其实往回撤更危险,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许多队员已经体会到了上来时那几道险隘口的危险程度,已经滑得连抓手的地方都没有了,大家也不愿往回撤。

这里到处是松散的石块,全是40度以上的斜坡,那里有平地?帐篷怎么打?

有些队员只得将一些大石块搬开,腾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狭窄的空地来,有些地方勉强能容下一顶向下倾斜的帐篷,有些队员干脆就着睡袋找一凹陷处露天躺了下来。

队员们就这样,各自为战各显神通在悬崖陡坡上勉强休息了一夜。

9点半,不知那位队员的手电光往对面山上的树上扫了一下,只见树上两道明亮的光反射了过来。

“那里有只飞虎。”有队员喊道。顿时许多队员们的手电光都朝着这只飞虎射了过去。这只飞虎也不走,他知道深山中的我们不会伤害它的。

飞虎又称“鼯鼠”,属啮齿目鼯鼠科,莽山有红白鼯鼠、棕色鼯鼠、棕足鼯鼠、毛耳飞鼠等4种,这树上的属于那一种因看不清也不知是那一种。

 已经晚11点半了,队员小赵扎好帐篷后让我先去休息。帐篷有一小半是悬空在外面的,只得用几根枯树枝在外面垫起来,以防转身时摔出去,也算能将就着休息一下。

躺在帐篷里的我哪里敢睡着?帐篷上方是那松散的石块堆,不知何时万一被谁碰一下,就有随时滑落垮塌砸下来的危险。帐篷下方是陡峭的一个山坡,转身不小心的话随时有滑落下去的危险。

更重要的是希望在那里?明天怎么办?如何才能把科考队员低落的情绪重新调动起来?如果我的决策一旦有失误,将影响整个科考队的情绪,也必将影响这次科考任务能否按时完成.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记莽山烙铁头蛇艰难的科考行程之三_莽山蛇博士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