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互联网周刊:苹果未熟_主动选择一切_新浪博客

作者:马荟

  2010年5月26日,或将书写历史,或许仅仅成为一个历史。这{yt},苹果公司的股价以244.05美元报收,市值达到2221.2亿美元,一举超过微软的2191.8亿美元,成为了全球股票市值{zd0}的科技公司。

  尽管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6月2日在参加《华尔街日报》主办的All Things Digital技术会议上有卖乖之嫌地直言,这件事“太棒了,但并不意味着什么”,不少媒体和评论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把IT新{wz}赶快翻到“苹果统治时代”这一页。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财季中,微软营收145亿美元,利润为40.1亿美元。而苹果则分别是135亿美元和30.7亿美元。不过,从过去的曲线趋势看,这个距离可能不可避免地会继续缩短了。

  微软和苹果,两种路线和模式。从苹果市值再次超越微软那一刻起(上一次是1989年),命运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慢慢向后者倾斜了——舆论怀着夹杂了遗憾和兴奋的矛盾心情描述着两个英雄的“更迭”:这是一个“‘技术创新’(指微软)驱动的时代徐徐落幕,继而是一个‘应用创新’(指苹果)时代大幕的开启”;乔布斯在其右脑科技对垒盖茨的左脑科技中取得了{zh1}的胜利;传统PC已经被苹果iPad引向落寞……

  看起来好像是:微软作为科技行业最有价值公司的优势不复存在了……苹果成了新一代的IT{lx}……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巨人”未满

  人们已经习惯了苹果作为“颠覆者”的快步小跑的节奏,看起来,它现在已经俨然成为后电脑时代的代言人。截至5月31日,iPad发售不到两个月的iPad全球销量已突破200万台(乔布斯干脆直接说每秒卖出3台)。

  对比之下,在基础研究方面投资巨大但是在新兴市场(如移动领域)相对低调的微软,常常因为人们对其创新报以过高的期待而背负压力。在市场上策略上,微软是保守而稳健的,善于后发先至的风格最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底气——只有凤毛麟角的公司才可企及的实力已经足以让某个领域的先行者“让出”市场。

  {wz}更迭,要成为一个IT{lx},苹果是否已经长出了足够强壮的骨骼?

  从产品上讲,苹果是一个“硬”到{jz}的公司。几乎所有记载着苹果成功的时刻都要归功于当时的革命性的硬件产品。1977年,苹果公司就发售了最早的个人电脑Apple II,这台电脑是乔布斯和他的伙伴出于兴趣组装而成的机器并把它市场化的成果;苹果1984年推出的革命性的Mac机,几乎成了现在设计人员和图像发烧友的“通用语言”;苹果2001年推出iPod的数字音乐随身听成了新千年的时尚,更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传统唱片业; 2007年,乔布斯在Mac World上发布了iPhone和iPod touch,“多点触控”一词成了当时最热的科技词汇之一;2008年,乔布斯从信封中取出了当时最薄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 Air……现在,iPhone仍然以每年一个新版本的速度更新,在今年6月7日到11日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iPhone第四代如约亮相……

  从模式上,苹果也是一个“软”到{jz}的公司。iTunes重新梳理了数字音乐的价值链条,大洋彼岸的人们早已习惯于去网上唱片商店下载付费歌曲;苹果的网上应用商店里已经握有20万个应用,这足以创造一个“开发商——市场——用户”的商业流通平台。

  然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苹果看起来更像是媒体平台,没有互联网入口,也不拥抱云计算。它的优势集中在硬件领域的革新和所承载的丰富应用。虽然苹果的产品已经拥有大批拥趸,这些人从滑板少年,到商业精英,到遍布世界的狂热技术迷,他们围绕着苹果的硬件展开,最终在苹果的丰富应用中获得满足。但他们只是口味刁钻的消费者,而不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客户,如果苹果公司不能一如既往的超越自己,在消费者眼里就意味着退步,接着就是背弃。

  硬件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不时还会在半路上杀出个谷歌之类。苹果之前并不是没有尝过苦头,上世纪80年代,苹果在个人电脑业务遇到了不少新兴的竞争对手,其中最强大的就是蓝色巨人IBM,而当时IBM的个人电脑正运行着“盖茨小子”从IBM身上捞到了{dy}桶金的DOS系统。

  另一边——应用,恰恰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当(只要看看不断出现的应用程序商店就知道了),前提是只要能够笼络大批的开发者和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并且最终在某一平台上将其实现。当硬件的长尾愈发明显,公司的服务意识逐渐增强的时候,要想复制iPod—iTunes—数字音乐、iPhone— AppStore—开发者、iPad—数字内容—传媒集团的路线并不是一件难事。

  被咬一口的苹果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苹果公司的LOGO曾经与两个人物密切相关,一个是牛顿(在苹果公司确定商标以前,苹果就是指近400年前落在牛顿头顶上的那一个),一个是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也就是流传开来的那个xx的商标——一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灵死时,床头放着一颗咬了一口被剧毒氰化物浸泡过的苹果)。

  现在,作为苹果的灵魂人物,斯蒂夫·乔布斯就是咬了苹果的那个人。这不仅是因为乔布斯把苹果的产品带上一个又一个{df},更重要的是,乔布斯的“健康”就是苹果的“健康”。只要乔布斯打个喷嚏,苹果的股东们就得感冒。

  乔布斯的每一次出山几乎都能把苹果带向一个新的辉煌,他个人的起起伏伏、几近几退都与苹果公司的挫败与辉煌密切相关。在乔布斯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与董事会意见向左,董事会最终把作为苹果创始人之一的乔布斯炒了鱿鱼。

  不过,乔布斯把这段经历看成他所经历过的最棒的事,“作为一个成功者的负重感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觉所重新代替,没有比这更确定的事情了。”乔布斯从此也进入了他生命中{zj1}创造力的阶段——他创造了两个有关电脑制作和动画设计的公司,并遇到了他的妻子。此后,苹果收购了其中一个公司 NeXT,乔布斯在苹果的危难时刻重新回到了苹果担任CEO。当时,乔布斯已经因为Pixar(皮克斯)创造出来好莱坞动画《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振。大家都能感觉到,苹果公司的雇员对乔布斯的崇敬简直就是一种宗教般的狂热。

  乔布斯对于苹果公司起到强大的品牌营销效应的同时,也埋下了苹果未来企业灵魂缺失的挑战。乔布斯四年前因患上胰脏癌而需要接受手术xx,此后苹果的股价就随着乔布斯的健康情况而起起伏伏。人们开玩笑说,乔布斯的医生们或许在自己的病历夹里都附上了一张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图,因为股价表上的起伏波动也能反映着他的健康状况。

  我们不得不要遗憾地接受,某{yt},缺少了乔布斯的苹果,品牌魅力会大打折扣。

  “如果有{yt}苹果没有了乔布斯,对于苹果来说将会是致命的,苹果过于依赖人的发挥。微软较少依赖某个个人,是个成熟公司。而且,苹果仍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一旦创新力衰减,就会马上陷入危机。”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

  从优秀到{zy1},对于苹果这个创始人味道浓厚的公司来说,道路何其漫长。正如本刊此前在《走过盖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对于任何一家带有强烈创始人风格的商业公司而言,这一“创始人缺失”时期都是其必然要面对和渡过的敏感期。无论是早年间的IBM、惠普、迪士尼、英特尔,还是现在的Sun、苹果、甲骨文,其创始人在位与不在,对公司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就微软而言,盖茨当时在7年前就开始的让权、并尽可能简化公司内部政治局面的决定已经说明,盖茨希望自己之于微软的意义能够渐渐的像是一个标签,或者只是一个影子。而对于乔布斯和他的苹果而言,将来也必将面对彼此间剥离的痛苦,并尽量让这种痛苦对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创新“悖论”

  谁是当今最有创造力的公司?大部分人的答案可能都是它,对!苹果。不管是看看狂热的“苹果控”,还是北京三里屯Village里林立在时尚服饰商铺间的苹果体验店,能够把时尚和科技结合得xxx的可以说非苹果莫属了。

  苹果在产品推广和品牌包装方面可以说是微软的模范,而这种产品形象又与其企业形象联系在一起。提起苹果,就意味着时尚、酷、创意,就像人们对这个神秘公司的印象。从数码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现在又是平板电脑,每一个产品都炙手可热。

  当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创新和苹果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可能已经忽略了一个事实,苹果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上,而非技术本身。

  相比苹果的硬件产品,软件的影响显得无远弗届,鲍尔默用了一个比喻总结了微软的世界观,他把微软这家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的开发商比作一个拿着锤子的人。“在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钉子。”

  “在微软走过的近三十余年中所发生的无数实例证明,微软最不缺的就是耐心。无论是Windows、Office、IE、MSN、Xbox,还是互联网搜索、Zune,微软的每一步都不是以开拓者的姿态走出的。甚至,恰恰是由于环境发生了改变,前人已经做了尝试并且有了收获,微软才得以采用自己擅长的创新方式去捕获成功。”这种战略已经为熟悉微软的媒体的共识。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技术创新,如果技术不创新,你不可能赢。”当时作为微软大中华区总裁的陈永正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他对微软彼时所经历的转型,始终都很有信心,“微软可能不会有像苹果的iPod那么强的某种产品,但是我们在面上铺得更广,平台是我们的核心。这是微软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哲学。”

  正是两种公司截然不同的风格——苹果产品体现的是一种美学和体验的创新,微软体现的是传统技术上的创新且在市场产品上相对保守——让人们对于两者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解读。

  我们看看微软是怎么做的。回顾过去的十年,你会发现,微软是一家标杆型的产品型软件公司,Windows和Office一直都是其最主要的利润支柱。如今,在线服务业务、虚拟化甚至是云计算将是微软未来极其重要的支点。盖茨之后,微软就在转型,不仅要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在线服务和娱乐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同时要把传统的软件业务转移到云计算这种充满挑战的商业模式。现在人们对于微软的印象已经不是曾经盖茨所说的“让每个桌面上放一个电脑”的理想那么简单,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古典的IT企业的自我蜕变。

  局内人

  的确,相比微软的相对开放,苹果可以说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人,它只会请写code的技术迷们去坐客。

  iPhone的成功就跟以下环环相扣的重点有关。首先,苹果创造了{dywe}的使用者经验;并同时把使用者经验放进设计精美且圆滑顺畅的造型之中;{zh1},苹果为这个装置创造了一个终端到终端的平台,并整合自己的服务 (例如iTunes)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App Store)。

  苹果的封闭决定了其的不可复制,但这恰恰也是最危险的一方面。

  “判断你用的电脑是苹果系统还是微软系统非常简单,只需把一些应用程序在机器上运行一下就知道了。”微软曾经这样消遣苹果。

  自从苹果iPad面世以来,其无法兼容Flash的问题便屡遭诟病,而后者占据了世界上75%的网络视频。有评论说,iPhone的开发者生态系统,以及他们为这个平台和使用者带来的价值,是其他竞争公司最难以复制的一环,尤其是让开发者懒得去支持多平台。这也是苹果如此激烈保护其开发者社群的原因,以避免开放的网站越过苹果直接跟消费者有所接触,也因此它对Adobe的Flash态度特别强硬。

  对于一个真正创新的IT公司来说,创新并不只意味着面向未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兼顾现在,一向注重用户体验的苹果在兼容性方面却始终保持着傲慢的姿态。第三方软件开发公司若能够得到苹果平台的承认,对于双方来说都别具意义。“从第三方软件来讲,本身进入App Store不是问题,但是苹果在一些第三方软件上的限制会多一些,尤其是它规定了在一些和苹果iPhone已经具备的功能方面,不允许第三方软件进入,这是最关键的一点。”Opera中国区总经理宋麟曾经就手机浏览器Opera Mini5申请进入App Store做出巨大努力。

  封闭究竟更危险还是xxx呢?研究和顾问机构Ovum的首席分析师Adam Leach表示,“iPhone 4比它的前几代产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过去两年Google Android的崛起相当惊人,从而让制造商有机会创造出iPhone的替代品,而且更具有价格优势。这些手机并不单纯只是iPhone的复制品而已。苹果面临的风险是,这些装置提供更多自由的内容,可能比一个智能使用苹果审核过的内容装置更有魅力,前提是如果这些装置能提供良好的使用者和开发者经验。”

  从未被超越?

  我们又见乔布斯穿着经典的黑衣配牛仔裤,在今年的WWDC带着{zx1}的产品惊艳全世界。乔布斯的偏执、苹果公司的专注和对{jz}的不断追求,成就了一个神一样的CEO和一个奇妙的公司,相比微软和谷歌,乔布斯的激进往往被外界解读为一种机会主义。

  不过,对于股市来说,正是需要一些真正能xx世界潮流和话题的公司来带动股价的波动。这可能是苹果市值超越微软的深层原因所在,而就苹果长期盈利能力来讲,苹果仍然需要克服不少考验。

  “投资者明白不要永远拥有一只股份,行业盛衰引发循环、多年绵绵不绝的趋势及每年不同的主题。例如2000年3G流动电话热潮的冷却,到近年 iPhone革命的出现,苹果的iPhone及亚马逊的Kindle,令无线上网取代land line,令苹果市值超过微软。今天微软股价仍较2000年低许多。”评论如是说。

  苹果的未来并不明朗,在移动领域,苹果在北美{zd0}的对手就是黑莓,尼尔森公布数据显示,在美国市场RIM占据35%份额,iPhone则是 28%。在企业用户领域,后者几乎不给苹果一点机会。它的威胁还有微软的Windows phone 7,如果微软将来的硬件足够强大的话。当然,我们还不能忽视后起之秀谷歌Android。而随着平板电脑的热潮袭来,苹果的iPad将承担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特别是当整个平板电脑产业链形成的时候,那些传统的OEM厂商,如惠普等会充分发挥优势。

  诚然,“苹果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从芯片,到硬件设计,到硬件技术,到iOS操作系统,再到皮克斯和迪斯尼电影,以及App Store、iTunes、iBooks,这些让苹果可以不受产业链任何一方的约束来制造产品,他们可以为产品的软硬件找到{zj0}的搭配方式,无需和任何厂家商量。”不过,在将来的某{yt},用户不再习惯于“被定制”,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

  “与朋友讨论,论对计算机的发展而言,微软功不可没,但苹果毫无作为。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现在想来,苹果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正是所谓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乔布斯成功地诠释了细节决定成败!”有人在微博上这样描述着苹果的特质而感慨道。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句网络流行语放在苹果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未来,这句话还合适吗?毕竟,太多企业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名单上,一个名字越来越刺眼,那就是苹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互联网周刊:苹果未熟_主动选择一切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