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新能源概念”,还是“概念”,对于(000049.SZ)而言,不过是主力为股价上涨寻找的理由而已。4月份以来将近翻番的涨幅不仅令参与的各方资金赚得盆满钵满,其大股东更是趁机大笔减持,套现金额达数千万元。 4月中旬以来,大盘累计下跌幅度超过20%,但是几乎没有被券商深度关注过的德赛电池却逆势上涨,{zg}涨幅一度翻番,其手法之凶悍令人惊叹。“就目前这个走势看,主力已经高度控盘。”深圳某私募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观察上涨期间的资金进出情况,发现这不仅是一场公募和私募的合谋,而公司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密切配合”也功不可没。 合力爆炒 6月2日,德赛电池公告表示,大股东惠州市德赛工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7月15日至2010年5月31日累计减持了德赛电池246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80%,减持价格区间为12.02元~26.99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德赛工业持股数为6903万股,相比2009年7月14日持有7016万股,减持了123万股,恰好为总股本的0.9%。在一季度末到5月底减持了另外123万股。不仅抛在高点,而且恰好规避了达到1%必须公开披露的规定。 “德赛电池股价的启动时机很蹊跷,恰好就在一季报公布前几天连续涨停,不由得让人怀疑季报业绩提前泄漏。”一位私募人士分析指出。 今年以来德赛电池的走势基本上波澜不惊,但是4月14日下午情势突变,股价开始发飙,大幅拉升,最终以上涨4.54%报收。此后德赛电池就拉开了逆势疯狂上涨的序幕,4月15日上涨7.53%,4月16日上涨2.33%,4月19日更是在大盘暴跌150点的背景下逆市涨停,当日盘后龙虎榜显示,有数家机构席位在大笔买入。 4月20日,公司公告表示,由于移动电源业务发展良好,加之长期亏损的项目在2009年关闭,从而不再对公司整体业绩形成拖累,因此预计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将有所改善。当天,股价继续涨停。 随后在22日公布的季报中,谜底揭开。2009年亏损的德赛电池在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965.19万元,不仅成功扭亏,而且公司还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实现净利1630万元~2460万元,较上年同期至少增长203%。 在游资和公募接力推动下,股价继续上涨,从20元飙到26元。 “很明显,德赛电池的业绩已经提前泄露出去了,而且资金已经打定主意要利用扭亏的利好拉抬股价。”上述私募人士指出,公司对消息泄露难逃责任。 事实上,公募基金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利用某种渠道提前得到消息并大笔买入。 4月19日,有6家机构出现在买入席位上,投入资金超过1.3亿元。4月28日和5月4日,继续有机构席位买入,投入资金约为3000万元。 “考虑到这个股票的盘子只有1亿多股,属于小盘股,这么多资金进来,不拉到涨停才怪。”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 “听说王亚伟和兴业基金就是幕后推手,他们是公募中率先买入的基金。”私募人士陈晓阳告诉记者,鉴于王亚伟强大的号召力,很多跟风资金就进去了。另一个被传介入的机构是东方证券自营部,但是截至记者发稿前,未能获得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深南大道营业部早就潜伏到了这只黑马股中,此后匆匆买入的机构更像是给他们抬轿子。成交信息显示,早在3月4日,该营业部背后资金就大笔买入,金额达到2568万元,换手率高达26.95%,而此前两天,德赛电池已经连续两个涨停板,当时股价不过10元左右。 有关数据也显示,此前筹码一直比较分散的德赛电池,在今年一季度趋向集中,股东数从去年底的23223减少到21176,平均持股数从3072股增加到6458股。 分析人士指出,德赛电池的总部正是在深圳,该资金未尝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可能,“而且深圳的私募喜欢扎堆,资金量就大了”。 故事虚无缥缈 但凡暴涨,背后总有故事可讲。在政策压顶、大盘暴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除了业绩在一季度扭亏之外,德赛电池这回讲的故事是“新能源”和“分拆上市”。 资料显示,德赛电池主要从事无汞碱锰电池、一次锂电池、镍氢电池等电池的生产与销售,去年底,为了提升资产质量,公司制定了“聚焦”战略,将公司资源聚焦在发展移动电源业务上,逐步对镍氢电池、碱性电池生产基地以及蓝牙项目进行转让或产能关闭。 “我们认为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并无核心技术优势。”天相投顾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惠州聚能虽然已经开始批量销售异型电池、高能量密度电池,并已完成动力电池的前期研发工作,但用动力电池在技术和工艺上要比普通二次电池高得多。 对此,公司董秘游虹也对媒体表示,市场炒作主要是针对适用于新能源概念汽车电池,而目前公司生产的新能源电池,是指无污染、环保的新材料电池,有别于传统的高锰电池,公司产品并不涉及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概念。 年报中,公司强调其参股经营的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在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业务已具备技术{lx1}和市场先发优势,目前在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BMS 领域居行业{lx1}地位。但是目前并未能给公司贡献利润。 比新能源概念更为吸引人的是德赛电池旗下公司的分拆上市概念。目前,公司旗下控制着蓝微电子、惠州亿能和惠州聚能等几家公司,并被传均有分拆上市的可能。鉴于当前创业板的高估值情况,收益无疑很可观。 比如蓝微电子,公司持股比例为75%,其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65468.82万元,净利润1834.73万元,2008年为主营业务收入41585.82万元,净利润2285.90万元,被认为是其中最有望获得上创业板资格的子公司。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德赛电池本身根本就不符合分拆上市的标准,这不过是故事而已,只是资金急于寻求突破口,因此不会认真考虑可行性问题。 来自监管部门的消息,旗下公司能够分拆上市的上市公司需要符合若干条件,比如要求其最近3年盈利,业务经营正常,还要求发行人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净利润不超过50%。 而这两条德赛电池都不符合。2009年年报清楚的显示,公司是亏损的,即使今年盈利,那么最迟也要到2012年才符合资格。再看两个公司的盈利情况,2009年和2008年,德赛电池的净利润分别为-3564.69万元和155.59万元,而蓝微电子同期分别为1834.7万元和2285.90万元,占比明显超过50%。 专业的机构难道对此不清楚?业界人士分析,机构此番参与进来不过是投机炒作。 交易数据显示,5月份,机构开始卖出。5月4日、6日,包括国泰君安自营盘在内,有4家机构席位卖出,金额达到7102万元。随后4天,股价暴跌超过20%,离场时间拿捏之准,令人震惊。待到股价稍有恢复的5月17日,3家机构席位继续卖出,金额达到6355万元。按照对应股数计算,4月份买入的筹码几乎全数出清。由于截至一季度报,德赛电池前xx股东中并无机构入驻,几乎可以肯定,这波卖出就是上波买入的机构在出逃。 “现在基金等机构做波段很正常,何况目前整个大盘形势不妙,德赛电池逆势上涨压力很大,机构收益已经很不错,没必要恋战。”一位基金公司研究总监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5月4日、6日、14日、17日机构疯狂出逃的同时,最早进入潜伏的光大证券深圳深南大道营业部再次出现在买入榜上,并且疯狂买入,累计净买入达到1.47亿元。私募人士吴国平认为,此举意味深长,“主力或许还想有所作为”。 但是他也强调,无论如何,主力都已经赢了,因为他们拿到筹码的代价极低,即使接下来几个跌停,依然获利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