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风博客藏风聚水» 民间偏方:治病还是“忽悠”?

专家提醒:民间偏方存在掺水或夸大的现象,缺乏相关医学常识者难以甄别,切忌按图索骥乱套乱用以免治病不成反致命  自古以来,民间以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着成千上万种养生或治病的偏方、土方、秘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各种介绍偏方的书籍和报刊大受欢迎。不少人甚至按图索骥自己当起了郎中,按偏方的记载给自己或家人保养或治病。虽然有人撞对了路,但也有人治丢了命。偏方到底是好是坏、该如何正确评价和使用?  日前,记者采访多位资深的中医专家,他们一致认为,在浩如烟海的偏方中,有金子也有垃圾,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细加甄别,慎重使用。但普通人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对偏方的作用真假难辨,稀里糊涂乱吃乱用,对身体往往是弊多利少,建议使用前先找专科医师咨询,确定对症之后遵医嘱使用xxx。  偏方满天飞,治病也索命  医生,我最近从书上查到治肿瘤的偏方,说是很管用,但吃了好像没效果,你帮我看看hellip;hellip;在广州中医药大学{dy}附属医院肿瘤科的门诊部,林丽珠教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这些人来医院之前,早试过各种各样的偏方,病情不但没起色,多数还越吃越糟糕。  不独是抱着lsquo;死马当活马医rsquo;心态的肿瘤患者,一些注重养生的人因乱用偏方差点致命的案例在急诊科也可以找得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办主任李桂明教授说。他就曾遇到有病人误信生吞鱼苦胆可以降火兼明目,连吞了几个,导致中毒引起急性肾衰竭,送到医院后不得不通过血液灌流(相当于换血)急救才保住了命的。他也留意过不少相关的报道:比如,有偏方鼓吹生吃泥鳅能降火清热甚至治肺病的,结果也引来不少人效法。有位姓张的女士就因生吞的泥鳅钻到支气管里,引起呼吸困难,差点给憋死了。更有胆结石患者没咨询专业医师就按某杂志上推荐的偏方抓药煎服,结果引起重度中毒,脸色发白、嘴唇发黑、上吐下泻,送到医院已无法抢救hellip;hellip;  以前需要口口相传的民间偏方,现在很容易在各种书籍和报刊中找得到。 广州中医药大学{dy}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陈瑞芳教授笑称,在互联网上,各种偏方几乎一搜就是一箩筐。记者上百度打入偏方两字,出现的文章多达11,600,000篇,相关的偏方网就有好几个,而且分门别类,治感冒、咳嗽、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hellip;hellip;应有尽用。  专家指出,临床上确实也有人用偏方治好了病,但为何能治好?大多数人是稀里糊涂、误打误撞图侥幸,这种做法很危险!  提醒  病急乱投医  费钱又危险  随着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现在确实又开始流行传授和使用民间的偏方、验方、单方、秘方。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门诊主任李爱华教授指出,普通人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在不了解药性的情况下滥用,按图索骥地去用,难免会出现毒副作用或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不少人是病急乱投医,什么都想试,结果费钱又危险!林丽珠说,对民间偏方的执着在肿瘤患者中很常见,每天几乎都有病人拿偏方来找我。不少偏方把灵芝当神药,有些古怪的偏方甚至把几十味抗肿瘤的xx都集齐了,说是能对病灶形成大包围。  林丽珠虽然耐心向前来咨询偏方的肿瘤患者再三解释,但她发现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不听劝继续偷偷吃偏方,结果不但花了冤枉钱,病情还恶化得更快。  小贴士  认清保健食品  禁用黑名单  缺乏医学常识的人用偏方出了事,多因对有毒副作用的药材使用不当。李桂明称,中医以毒攻毒是很讲辨证的,某些带有毒性的xx用得好确能治病,但药材的配搭和剂量的拿捏都必须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才能完成,一般人切莫生搬硬套。他引用《卫生部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强调,下列物品已例入保健食品禁用物品的黑名单,一般人若需用到,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医嘱控制好剂量,慎重使用: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xx(罂xx)、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xxxx)、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辩证看偏方  民间偏方,有草也有宝  民间偏方很多是民间医家和老百姓经过临床实践总结流传下来的,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是可靠的,但是有些也难免掺杂水分、或有夸大不实之词。李爱华客观评价道。  医学研究的是人的动态生命和疾病规律,中医治病的精髓是lsquo;辨证论治rsquo;,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是任意施为、光凭经验用药的。李爱华解释说,同样的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病证不一定相同。因为病证有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寒体易患寒证,火体易患热证,虚体易患虚证,实体易患实证。还有寒热夹杂,虚实夹杂等等。所以,xx也要分辨温、清、消、补。若是热证用温药,那就是火上加油;同样,寒证用凉药,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但会致旧疾不愈,可能还添新病。  李爱华提醒说,即使是偏方,也有通用方和辨证方之分。所谓通用方,指无论何种体质,有此病即可用此方,不必顾忌。所谓辨证方,要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才能运用。有些病至今尚未有通用方,如感冒就没有既适合于寒体、又适合火体的通用方。因此,对自称能包治感冒的偏方千万莫轻信。  偏方中淘宝,惠及现代人  不过,偏方中确实也有宝,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林丽珠告诉记者:植物类抗肿瘤药的发现,大部分是从民间偏方中筛选挖掘出来的。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用来抗肿瘤的三尖杉酯碱、喜树碱长春花碱,以及从红豆杉树皮提取的、为目前最常用的化疗药紫杉醇,就是从成百上千种植物药中筛查提取的。李桂明也透露,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些xxxxxx的中成药,不少也是从偏方中挖掘出来、并经长期的临床检验而来的。  但与专业的医务人员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偏方中淘宝不同,人们爱用偏方,多因其简单、方便和价廉,但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却无法甄别。李桂明指出,这些特殊的方剂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和环境下形成的,大多没经过长期的临床检验,x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禁忌范围都不确切。因此,正规中医院的医师临床上一般都不主张用偏方。  不过,民间一些自称有{zc}秘方的无证医生,也依偏方加工一些散剂当成中成药在卖。  陈瑞芳提醒,合格散剂对加工的xx流程要求很高,xx的配比甚至需精细到毫克。一般手工作坊都难达到这种要求,而且所制散剂都没经过有关部门的安全使用核查,组成成分未明,千万不可乱买来试用,以免出现危险。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dy}附属医院大肿瘤科主任林丽珠教授、体检中心主任陈瑞芳教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门诊主任李爱华教授、门诊办主任李桂明教授 关键词:偏方民间饮食

郑重声明:资讯 【藏风博客藏风聚水» 民间偏方:治病还是“忽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