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情偶记之新世纪周刊

咸情偶记之新世纪周刊

没有保险,拖欠工资,是新世纪周刊21位采编员工一直以来的待遇,面对这样的老板,我佩服他们能够坚持这么长的时间。
大名鼎鼎的财新集团入主之后,他们又面临全体无补偿解约。真是前后乌鸦一般黑。

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我们曾经做过那么多人那么多个群体的维权报道,觉得记者的光荣无非是和不公正和不正义搏斗。今天我们却面对因为拖薪和被解约而造成的困窘局面,作为新闻人,我们感到屈辱。但是我们觉得,如果在中国,服务于媒体的人受到权益侵害而不主张自己的权益,那将是更大的屈辱。我们将进一步向所有网友通报此事的解决进度。 

本团队的官方新闻稿如下:

 

胡舒立入主  新世纪周刊全体采编被解约

 

从《财经》集体辞职之后,中国xx传媒人胡舒立及其200多人的团队终于找到一个新的载体可以延续他们的新闻理想。2009年12月29日,胡舒立刚刚受聘为《新世纪周刊》总编辑;两天之后的12月31日,以胡舒立为总编辑的《新世纪周刊》(1月4日提前出版)已经开始售卖。但也因此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新旧《新世纪周刊》同亭售卖,出版日期分别为1月1日和1月4日。一些摊主也觉得这事很蹊跷,一本周刊何以做到三天一期,而且版式和编辑队伍突然改头换面。

在提前出版的1月4日杂志的版权页上,原《新世纪周刊》采编团队21名成员的名字集体消失。一位原《新世纪周刊》采编部门负责人表示,此举标志《新世纪周刊》社不安排任何工作岗位给原《新世纪周刊》采编团队,已经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

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团队一直到12月29日当天下午仍在讨论和制作下一期选题,一些版面和稿件已经编好,却突然被告知胡舒立的财新传媒声明接管了《新世纪周刊》的全部业务。

“这是非常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件事,”这位原负责人表示,“当你在街头买到了一本你服务的杂志,却发现是xx不认识的一群人做的。”

《新世纪周刊》社主管、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前总编辑苗树彬表示,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个“误会”。苗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新杂志的副总编辑。

在多个媒体发布的报道中,均提及“胡舒立入主后,不仅承担《新世纪周刊》遗留债务,还将留用《新世纪周刊》全体员工”。但带有这一句话的新闻在许多网站出现后不久,又被悄然撤掉。

据财新传媒一位负责人表示,中改院和财新传媒的合作协议中,关于原杂志员工去向问题,约定了“双向选择”,原《新世纪周刊》员工如果有意进入新杂志,必须在原来的劳动合同关系解除之后,再经过三个月的“双向选择”期,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被录用。原有工作年限不计,工作岗位及职位重定。其中,享受“双向选择”条款的人员并不包含6名美编、图编。

财新传媒负责人表示欢迎非财经记者转行去做财经,其他的人则可以考虑网站。

“至于如果双向选择如果失败应作何处理,合作协议没有任何规定。”原《新世纪周刊》的一位员工称。

现在还无法得知《新世纪周刊》的确切债务数额和历史遗留问题,但财新传媒面临的复杂局面是显而易见的——这本综合类新闻周刊的采编团队普遍拖欠薪水2个月以上,记者稿费被拖欠达半年之久,能上溯到2006年的特约作者、实习记者稿费。

在胡舒立接手杂志之前,这个21人的团队一直在尽力支撑这本杂志的出版。但是现在他们没有工作可做,也没有报酬可领。

在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人员的强烈要求下,12月31日,《新世纪周刊》社现任副总编、法人代表苗树彬和21人团队进行了长达14小时的谈判。原《新世纪周刊》团队提出了支付拖欠工资、稿费、社保和支付补偿金的一个补偿方案,几经反复,苗树彬最终拒绝在这一补偿方案上面签字。

“一个好的团队对一本周刊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我们非常看重胡舒立为首的团队的专业水准和办刊经验,认为他们有能力把这本新闻周刊做好。”《新世纪周刊》主管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但迄今为止,迟对原《新世纪周刊》员工的未来问题只字未提。

联系人电话:汤涌(新世纪周刊主笔) 13501271400  

 

曾经有很多读者给我们投稿,我们也约过很多同行和专家的稿件,很多这些外约稿费没有偿还,我们会努力帮助你们结清这些费用,我们的周刊社有稿费记录,但是还是请你们发送关于你们的资料和联系方式,以免有任何遗漏。谢谢!给你们添麻烦了。

 

 

以下是我们做的{zh1}一期新世纪周刊,新世纪,我们的新世纪。每年的{dy}期,我们都会用图片怀念过去的一年,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如花一般灿烂

 

余楠去香港做的报道,采访了陈可辛,我们曾经以为,一切暂时性的困难都是小问题,都会过去,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熬过了冬天,迎来了另一个冬天

选韩寒当市长,我们2009年的{zh1}一期封面,韩寒是个伟大的杂志主编,他会考虑到手下的权益,从业者的权益,不仅仅是钱,这关乎尊严。

右边是胡舒立总编辑团队1月4日的《新世纪周刊》,与我们全然无关,但是我们仍然祝福《新世纪周刊》越办越好。也希望过去支持我们的读者继续支持这本已经风格迥异了的刊物。我们的青春献给了这份杂志,对此我们都不会后悔。

1月4日新世纪周刊的版权页,从麦瑞到塞丽到艾茉莉,就是没有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劳动权利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


原文地址:


 

幸福一家 这是京广中心庆祝新世纪周刊创刊20周年的庆典之后我们的合影,人比现在的多,因为有些老同事回来了,给我们加点喜气,那时节我们还不知道即将发生的一切,我们贫困潦倒,笑靥如花

 

 

{zh1}一刊 也许您能想到都德的《{zh1}一课》吧,这是我们的{zh1}一刊。有的同事刚刚哭过。

 

历史印记 于是我们决定开心一点儿,我们手拿着不同时代的新世纪周刊合影,这张图是薛涛拍的,所以没有他。多出来的一个人,是我们的好朋友和律师李欣先生,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律师。

 

 

先感谢一下经常为媒体和公民的权益而挺身而出的周泽老师,周老师是个好律师,也是个好教师,他帮助我们提了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高参。谢谢周泽先生。您是几十万新闻人的朋友和贴心人。

 

我踏着雪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我家附近的教堂巍峨肃穆,钟楼上霓虹的十字鲜艳xx,一只小猫在雪堆里凄惨地叫着,我想看看是不是能带它走,它逃掉了——不是每只猫,都喜欢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人生。我不知道它如何度过这个比往年更冷的冬天。

我怀孕的妻子给我煮了一碗馄饨,感谢她对我的支持。我很想对我未来的孩子说一句,孩子,你要和有价值的人在一起,这样,你的人生精彩,你的记忆里,没什么值得后悔的事。

 

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团队,就是有价值的人组成的这样一个团队。今天我听到张邦松副主编(阿邦,你永远在我们心中都是副主编)告诉我说,2009年一年,我们这支不到30人的团队(没错,我们一直在减员,因为拖欠薪水和稿费的原因,我们现在只有21人了)在杂志社陷入困顿的情况下(欠2个月工资和6-8个月的稿费)努力工作,最终创造了1000万元的广告额。

 

我们的杂志是一本综合类新闻周刊,曾经有人误认为我们是一本学术期刊,这是一个误解。我很遗憾我们在1月4日的那期不知道怎么来的《新世纪周刊》上没有看到我们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名字,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团队。

 

我们不是一个混吃等死没有底线操守的草台班子,我们有理想,我们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我们可以为友情大声笑、用力跳,也可以为同事的离去而黯然神伤。

我的兄弟姐妹们,我以和你们共事过而xx骄傲,我们已经创造了奇迹,我们在绝境中守住了这份杂志让她不至于中断,直到有胡舒立女士,这样一位声誉良好的新闻人来接收这本杂志。我们很敬重胡舒立女士和她精心锤炼出的团队,希望《新世纪周刊》能够办得更好。

 

副主编

祝翠霞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杂志担任过编辑部主任,这是一位做事雷厉风行,但充满温情的大姐,每次当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都是她在给我们打气,她经常对杂志社领导这样说,你不发我的工资没事,你一定要给记者发,他们都更年轻,他们没有积蓄。她半年没开薪的情况下会垫钱让记者去出差!她为了挽留优秀的同事,会说:“我加1500元工资给你,如果回头领导不批,我就从工资里让这笔钱给你!”祝姐,你真是个傻得让人心疼的女人,这不是你的买卖,何苦这么卖命!你没这个义务啊!

祝翠霞长期负责时政社会新闻部分。她有两条小狗,都是收养的流浪狗。

 

副主编

张邦松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中国新闻周刊、法人等杂志从业邦松的性格极其温和,我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他早年间是一位揭发黑幕的调查记者,我见他的{dy}面,他说自己过了很多年包里装着牙刷随时准备出差的日子,令我惊讶。邦松是经济报道部分的负责人。

 

主笔

杨东晓从业经历很长,包括时代人物周报等很多单位,在哪个单位她都是大家喜欢的同事,东晓长期做历史类报道,她有两只猫,一只叫小虎,一只叫小豹。她会给单位附近怀孕的小猫买罐头,她会到处找人收养那只母猫和小猫们,因为她有爱心。东晓和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是猫友,因此也得以对柏杨先生进行了老爷子一生中{zh1}一次专访,通过MSN。

 

陈焱一位资深编辑基本上所有北京的都市报她都曾经服务过,陈焱是基本功最扎实的编辑,以前的执行总编辑刘丰曾经这样赞许过,陈焱有一个绝顶漂亮的儿子聪聪,有一次她带来单位,让聪聪喊我“叔叔”。我说,不对,喊“舅舅”。——我们同事都亲如兄弟姐妹,那我就是娘家人,我就是这么想的。

 

汤涌也就是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硕士,我的前一份工作是个大学教师,我不是个好记者,除了《洗脑者丁小平》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算得上是调查性报道,但是我能编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版面,那些资讯应该还并非一味恶搞,还是认认真真地在讽世。我是个80后。我很多年参与《2000x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我真没想到,2010年的排行看来是没有了。

 

编辑

刘志伟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才女,在来本刊之前就曾经和本刊合作做过默多克夫人邓文迪的封面报道,刘志伟喜欢讲那些曲折的故事,比如麦道夫的一切阴谋。

 

王晔毕业于长于图片报道、国际人物、健康和时尚潮流,曾经就职于外国电视台,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读完本科和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来本刊工作。我最喜欢她的那组图片报道《女王与牛仔》,讲布什和伊丽莎白囧事的。对了,她还编了一个封面,揭露过“酸性体质是个伪概念”,为此那个打造此概念的乡镇企业家威胁说要连本刊带王晔一起告了。但是活儿做得很扎实,企业家没找到任何纰漏。

 

王巧玲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当年曾经是《21世纪环球报道》(纪念一下这份值得尊重的报纸)的文化记者,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长于文化报道,也做过长期的社会报道,相当多能。巧玲的微笑每次都让办公室充满暖意。

 

资深记者

余楠武汉大学毕业,专业是一个毕业后应该去卫生部和各地卫生局工作的专业,名字我xx说不清楚,他是一个电影编剧和纪录片导演,进入媒体这行xx是一个误会,他采访过的大腕儿,从张艺谋、吴宇森、冯小刚、陈凯歌、陈可辛、刘伟强、韩三平……(对了,以上顺序只是我想起来的顺序,不按资历,也不按音序排序)我最喜欢他那个封面《黄渤式的软坚持》

 

陈良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毕业,自称专业是档案整理和裱糊古籍,我们称他“新世纪一哥”,因为{zh1}的几个月,他写的稿件最多,他苦苦应付着很多选题,压力很大,他有时候会孩子气地问我,是不是他的月工作量已经超过了当年我创下的纪录。

陈良飞是非常不错的调查性报道记者,他搏杀在重庆铁矿矿难现场时令我印象深刻,他过去从事过出版业,经常为书评版和同事们推荐新书。

这个团队凑在一起,经常讨论的是读什么,而不是吃什么,穿什么。尽管有些人会手头拮据、囊中羞涩。

一哥刚刚被提升为资深记者,加了500元的薪水,1月生效,刚得到喜讯,就听说“新世纪没有了我们,我们没有了新世纪”

 

记者

张玲玲张玲玲是个经济报道记者,整天去应对各式各样的商业精英们,她过来工作后不久,就在单位里发喜糖,她笑得好开心。张玲玲和我一样,相信市场和资本合理运作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许荻晔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知性的苏州美女,说话总是和和气气的,但是在杭州飙车案之后,她冲杀在最前面,和欺实马恶斗,年底的《选韩寒当市长》,就是她的作品,我们一直是把她当男人用的。

 

余锎一个能在草原音乐节听得流泪和欢呼的女孩,年轻的文化记者,长于音乐和文学类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余锎每次去采访一些有名的摄影师,总能带给我们惊喜,我对她写的吕楠,印象深刻。

 

温敏哲温敏哲一直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她希望能够去那里读一个传播学博士之类的学位,在参加本刊之前,她曾经是一位新东方的老师。所以我们尽量把涉及未成年人的稿子交给她。

 

编务

李鸿翔李鸿翔老师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为我们做很多各种各样的工作,李老师可谓历史的见证者、资深媒体人员,10年前《中国新闻周刊》创刊的时候,刊号就是李老师去申请下来的。李老师带着老三届的严谨范儿,写得一手漂亮的好钢笔字。

 

图片总监

薛涛薛涛摄影作品的个人展我去看过,他是善于使用光影的好摄影师,我们看到这张合影就是他的作品。他是一个山东的红脸汉子,非常仗义。

图片编辑

庄健山西人,处女座,我曾经和他一起进入一个非法组织探访,因为那组织里有人认识我,我和便衣的xx在车里等,庄健则假装游客进去拍照——庄健完成地非常出色。他有胆略,有热情,有着爱正义的热心肠。

 

美术总监

蔡洙山一个朝鲜族大哥,戴着孙红雷式的眼镜,老蔡是非常富有团队精神的人,我每次想出一些花样,希望老蔡实现的时候,他总是义不容辞地想办法,他勇于把困难留给自己。

 

资深美编

肖丽肖丽快有宝宝了,她是个非常细致的人,过去经常为我们订加班的工作餐,总能用很少的钱订出很多的菜,深得大家的喜爱。肖丽做的版式美观大方,读者很喜欢。

 

美术编辑

吴丹吴丹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可爱儿子,因为人手紧缺,她产后很早就回来上班了。吴丹喜欢玩植物大战僵尸,是一个美丽豪爽的东北女子。

 

茹晓迪很年轻,话不多,但是工作非常努力。他是我们每期结束后睡得最晚的一个人,带着盘去印厂是他的工作。有一次我们做完了一切工作,赶上国庆阅兵彩排,我们一起走啊走啊,绕过封锁线到有车的地方去,那时候,夜已经深了。

 

亲爱的读者们,亲爱的同行们,以及一切看到的朋友们,人生在世是争一个强,好一个胜,拿一个{dy}吗?也许有人这样认为,隆隆的战车也许是很多人向往的载体,但在林荫道上骑自行车看春风拂面也是我们喜欢的生活。

这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可爱的小团队,在过去的12个月里,因为种种尴尬的原因,这个团队前后流失了11个人。但是这个团队的灵魂还在,他们没有被打败。他们仍然爱彼此,他们没有虚度时光。这是21个鲜活的面容,有魅力的生命。他们也许对很多同行来说,物质上算得上是穷人了,但他们精神上是贵族。

 

我以我在这样一个团队感到骄傲。此外,感谢过去离开的所有同事们,我不写你们的名字不是不想念你们,而是怕让你们卷进一些不好的事情里去,感谢曾经为我们做出许多工作但还没有得到报酬的实习记者和特约作者们,我们感受到了你们和我们在一起。谢谢!

 

感谢北京当代律师事务所的李欣律师,他是我的朋友,我们是人大学八楼一起住了四年的好兄弟,有十年的友谊。现在他已经是一位精通劳动法的好律师了。他帮了我们太多太多。

 

 

 

 

接到一个上海读者的短信,他(她)向我们21个人问好,他说他爱我们“有意义、有意思”的《新世纪周刊》,我深表感谢,不知道这位朋友订了2010年的杂志没有,如果订了,收到1月4号的杂志没有,8元的杂志变成了10元,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也无力对他们做任何保证了。

 

                                                  新世纪周刊 汤涌

 

另:有些来评论的人一篇博文都没有,注册时间崭新,说话也不太好听,对这样的行为,我们表示很遗憾。


原文地址:


谁在说谎?  《新世纪周刊》原采编团队5点澄清

 

 

 

 

关于员工接收问题

现有说法:1、全面接收。

2、《新世纪周刊》社法人代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苗树彬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的说法(原文):“双向选择期只是财新传媒方面提出的方案,现在已经决定不采用该方案。”

 

事实:1、财新传媒跟原《新世纪周刊》编辑部负责人说,接收方案中不包含制作部的六名成员,这六名成员中包括一个孕妇,一个哺乳期妇女。

2、在苗树彬副院长在场的情况下,财新传媒包括杨大明、王烁在内的主要领导在回答原编辑部员工问题时,明确表示,财新与中改院的合作协议就老员工的问题,提到两句话,而且只有两句话:{dy},双向选择,有三个月双向选择期;第二,保证社会保险等各种保障。

说明:全面接收的谎言昭然若揭,另外苗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已主动承认最初提出的接收方式就是双向选择,而非延续劳动合同。

 

关于版权页问题

现有说法:1、关于版权页没有出现原采编团队成员名单,胡舒立本人的说法是:“版权页没有他们的名字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方(即天意华)不提供名单。”

2、财新传媒发言人张立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因出版仓促,所以未把原采编人员的名单印上。接下来于11日正式出版的杂志版权页上,会有他们的名字。”

3、财新传媒吴传晖说这是个“误会”。

事实:1、胡女士的说法很奇怪,版权页需要提供吗?看看上期杂志就知道了。

      2、胡舒立团队素以严谨著称,版权页这么严肃的事情,居然以“误会”一笔带过。

 

关于签约问题

现有说法:原采编团队成员劳动关系是和天意华签的,与新世纪周刊社无关。

事实:签的合同盖的是新世纪周刊社的公章,甲方也是新世纪周刊社。

 

关于新《新世纪周刊》定位问题

现有说法: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新世纪周刊》不是“第二《财经》”,而是时事政治周刊,胡舒立的团队可能有个调整转型的问题。

事实:财新传媒给广告客户的“致客户函”写明:“这是一本全新的综合财经类周刊……为xx中国经济进程的设计者、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独立、公正、深入的新闻和观点。”

说明:要么是财新传媒骗了广告客户,要么是迟福林没有说真话。原《新世纪周刊》大部分成员都不是财经口的,去财新传媒工作只是欺人之谈。

 

关于试刊问题

现有说法:财新传媒新闻发言人张立晖对《南方都市报》表示,“此期《新世纪周刊》只是一期试刊。”

事实:财新传媒给广告客户的“致客户函”写明:“今天,2009年的{zh1}{yt},财新传媒的{dy}份杂志——2010年1月4日号《新世纪周刊》业已面世。”

说明:试刊有专门的试刊号,而这期杂志标明这是2010年第2期,不是你说它是试刊就是试刊的。在媒体这么多年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基本常识?而且他们给广告客户也没有提到这期是试刊号。更重要的是,2010年第1期和财新传媒编辑的第2期,只间隔了3天时间。


原文地址: 

郑重声明:资讯 【咸情偶记之新世纪周刊】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