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1 15:33:51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的
化橘红概况
化橘红为名贵中药,化州毛橘红是芸香科(Rutaceae)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Tomentosa’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果,是广东道地药材。有散寒、利气、消痰的功效,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吐痞闷等。在明清王朝被列为皇室圣药、贡品、御用xx。追溯较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万历版《高州府志》。清初医籍陈复正辑订《幼幼集成》,昊仪写的《本草从新》均有化州毛橘红药性记述。乾隆三十年(1765)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首先将化州毛橘红单独立目。清光绪版《化州志》对化州毛橘红极高的评价“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 在清代早期xx医家叶天士等就已普遍应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治痰症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气虚者忌服,解蟹毒。”
xx化州毛橘红产量极少,所以配方调剂和配制中成药中无论写橘红(橘皮橘红)或化橘红(毛橘红)均以柚皮加工的“大五爪”所取代,中药界元老金世元教授认为“鉴于橘红的药用历史、植物来源、性味及功效等方面有所不同,应当将橘皮类橘红与柚类皮橘红分别入药。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化州橘红的培育。虽有难度,但为了继承祖国医药遗产,保证用药准确,也避免古人留下的传统药品失传,实有其重要意义。”
毛橘红的RAPD的DNA测序研究表明其与光橘红确是不同质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表明毛橘红总黄酮含量、柚皮苷含量均高于光橘红,前者野漆树苷含量为后者的10倍。并从毛橘红乙酸乙酯部位新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和柚皮苷元。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柠檬烯(28.35%)、β-月桂烯(13.68%)、α-蒎烯(1.19%)、β-蒎烯(1.5%)、芳樟醇(1.66%)、柠檬醛(1.88%)、cis-香叶醇(1.60%)、对伞花烃(1.51%)于化州柚果皮富含γ-松油烯,而在柚皮中却不能检出。光谱分析鉴定结构,还从毛橘红中分离得到了异欧前胡素、佛手内酯、中肌醇和儿茶酸。
从药效学研究,化橘红黄酮苷有xx、镇痛、解热的作用。化橘红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分泌物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柠檬烯、月桂烯等都为药理活性较强的成分,柠檬烯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抑菌作用,月桂烯也有明显的祛痰和镇咳作用。
橘红辨真
毛化橘红、光青橘红、光黄橘红和桔,都是芸香科植物,有相同的植物学特征,同时,更有显著的不同点。化州橘红应别于其他橘红。毛化橘红的嫩枝、叶、果均披绒毛、果皮幼腻,花果芳香,中果皮厚,多心室,腺毛酸苦。光青橘红嫩枝、叶、果都无毛,腺毛酸苦,花果香微。光黄果皮粗糙,腺毛甜。桔果皮光滑,中果皮薄,筋络多,腺毛甜或带酸。它们的化学成分和中药气味均有差异。在植物界中,化橘红应是一个独立的种,不应该将之统称为柚。
化橘红在药用上,更应纠正历史上的混乱状态。
从橘红的药材发展史来看,橘红是在橘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橘红去白皮取红用于下气消痰,导致分成橘白、橘红。清以前所说的橘红多系指橘皮去白的加工品。明末清初化州橘红因其疗效卓著,已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受到当时医家及官家的常识,康熙、乾隆年间已有许多关于化州橘红的记述,加上其后许多文人的宣传,更引起世人的注意。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所说的橘红,已基本是指化州橘红了。
因为橘皮橘红与化州橘红历史上的沿革和发展,造成了品种的交叉和混乱。但到了清代,药用总的趋势是化州橘红可作橘红入药,而橘皮橘红却不能代化州橘红,也就是说,如果xx上写的是橘红,即可根据各地习惯配以化州橘红或橘皮橘红,而若是写化州橘红、化橘红、化红或赖氏红时,则不能代以橘皮橘红。清以后的本草,化州橘红多已另立条目,和历史上的橘皮橘红分开。这是符合化州橘红的发展沿革的。
但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橘红还十分混乱,一些地区从“习惯什么供应什么”发展到“有什么供应什么”,或者“什么省事供应什么”,“什么便宜供应什么”。有些地区还以各式各样便宜的柑橘、橙、柚之杂皮作橘红入药,把“去白”的工序也省掉了。这是不符合传统习惯,更是不符合化州橘红的使用价值的。
柚的品种甚多,一般作水果的柚(如沙田柚等)其果皮没有作橘红入药的习惯。在化州产区,以前因毛橘红稀少,商人用当地产的一种酸苦绿柚作代用品。这种柚因苦酸“不中啖”,一般不入水果类。入药时将其加工成五齿或七齿,商名为五爪或七爪光青或光黄,(柚去瓤切薄后,日晒夜露,外皮色黄,故名。)但近年的研究,毛橘红的祛痰、镇咳及松驰肠肌作用,远较光青、光黄及其他杂果皮为优。因此,化州橘红不应和其它杂果皮混用。
此为正毛橘红,体生白毛,为xx橘红,功效{zh0}
此为负毛橘红,体生白毛,为xx橘红,功效略逊
无毛橘红,非好品。功效差有点药效,非橘红【假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