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hanyun-搜狐博客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研究报告,并参照了2005年《IDF 2型糖尿病指南》,《IDF-WPR 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xx》以及国外有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的大型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制定的更新、更严格地全面管理血糖、血压、血脂的靶目标。本指南包括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预防、筛查、诊断、分型、xx以及教育和管理等巧个章节,本刊选登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糖尿病的xxxx;糖尿病的特殊情况;慢性并发症;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6个部分,以方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防治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并予共同遵守和执行。

    ADA的IFG切点为≥5. 6 mmol/L, IFG下限切点下调,扩大了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可能具有意义[2-5]。但目前对空腹血糖在≥5.6一6.0 mmol/L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空腹血糖异常切点仍用WHO的标准。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 g葡萄糖口服负荷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值可以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但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及OGTT后2小时血糖值。
    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尤为困难,因为1型、2型和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在青年人群中发病率相近。LADA开始起病时类似于2型糖尿病,但在数月或数年之内将会很快进展为胰岛素依赖性。尽管在欧洲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然而在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和其他一些高发族群,如南亚和东南亚人,20一30岁年龄组发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且目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青少年前期儿童(表3)。
                                     (ICA ),胰岛抗原(IA-2)抗体
    高血糖的xxxx多基于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异常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8.11]。口服降糖xx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嚷唑烷二酮类和a一糖昔酶抑制剂)。磺脲类xx和格列奈类xx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xx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xx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a-糖昔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12,45]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xx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xx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有些指南还推荐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lc下降1%一2%,UKPDS亚组试验显示可以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16]。此外,双胍类xx还可以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的进展[17]。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xx不导致低血糖,并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但常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双胍类xx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因此,双胍类xx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胍配水平男性>133 Rmol/L(1.5 mg/dl),女性>124 umol/L (1. 4 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1.73 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xx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ß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xx可以使HbAlc降低I%-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xx主要为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磺脲类xx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xx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一次的磺脲类xx。
    胰岛素xx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2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xx才能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和出现口服xx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xx可能会变成{zj0}的、甚至是必需的保持血糖控制的措施[8,23-25 ]。
    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xx很难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血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ß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xx。可以选择各种胰岛素强化xx方案。如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注射等。应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各点血糖在最短时间接近正常,同时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在糖尿病诊断之后妊娠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糖耐量减低(IGT)或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高血糖的主要危害为增加新生儿畸形,巨大儿(增加母、婴在分娩时发生合并症与创伤的危险)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合并妊娠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血糖较难控制,大多数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相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相对较轻,血糖容易控制,多数患者可通过严格的饮食计划和运动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仅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2,11]
    儿童和青少年主要是罹患1型糖尿病,但近年来由于肥胖儿童的增多,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诊断仍根据WHO 1999标准。根据病史,查体(包括体重,BMI,腰围),尿酮体等检查评估其类型。有时区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类型很困难,当患儿貌似2型糖尿病时,仍应注意有1型糖尿病或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可能。有条件的单位应进一步测定ß-细胞自身抗体和C-肽释放水平,有助于分型诊断。
    (3)xxxx:原则上可先用饮食和运动xx,观察2-3个月,若血糖仍未达标者,可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xx以保证儿童的正常发育。由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与成人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相似,有理由推测这些xx对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有效。xx的选择及应用基本上与成年人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口服降血糖xx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未在儿童进行过全面的评估。FDA仅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儿童患者。用药应体现个体化,在多数情况下,特别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二甲双胍作为{sx}xx。与磺脉类xx相比,在控制HbAlc水平相当时,二甲双胍不易发生低血糖,同时有一定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胰岛素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与儿童1型糖尿病相同。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hanyun-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