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8日游(9) 作者:吴章远_合肥六中88届才子佳人班(团组织代码:鸡飞 ...

我们终于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大门——传说中举行隆重、高贵又繁琐的迎宾仪式的地方;千户苗寨这些年游人日多,苗寨为此修了一道宽敞高大的通道式木结构门楼;但现在是淡季,没有寨门外的欢迎仪式。我看到寨子的地形就是两山之间一块平原,平原中间有条河,寨子修建在两山上,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一层比一层高。

卖保险的大姐刚下车就说:“这怎么会有一千户呢?看来叫千户苗寨是夸张的说法。”张导挤兑她一句:“等下到了观点台看你还怎么说?!”

寨前停车场上有几十辆大客车,一派繁荣景象。但张导却说现在因为是淡季,所以景区大门只有这点少得可怜的车,要是旺季,那可不得了,根本就找不到停车位。

下车后,张导忙着买票,我则细看寨门前的一大块木质宣传牌,半边是地图,半边介绍说:西江千户苗寨在雷山县雷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属西江镇。这里原名“仙祥”,清朝雍正年间改称“鸡讲”,1916年改称“西江”,西江是苗语“dlib jiangi”的音译。寨内人口99%是苗族。寨内的8个自然寨彼此相通,户户紧靠。这里建有中国{dy}个苗族村寨博物馆。西江已有苗族刺绣、银饰锻造技艺、古歌、吊脚楼营造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

张导宣布,北京口音的母女俩自己已联系了高级饭店入住,其他人都随他去今晚下榻的苗家小客栈。

路上看到路边全是一家一家的店铺,我被一家精品屋所吸引。它叫石语轩,里面挂着、摆着各种小饰品小礼品,震耳欲聋的音乐老远就能听到,门口坐着一个梳马尾辫的胖男,他穿着随意,上身是件黑T恤,下穿牛仔裤,坐在商店门前,两膝间有一红色小高鼓,这个胖牛仔神情入迷,身体一耸一耸地和着音乐晃动,双手在鼓面上打着节拍。石语轩的品位我喜欢。

张导带我们住的客栈名叫“农家印象”,在山上的第三层吊脚楼,他教我们如何记住这家店:就在菜市场上面,等下分散活动时,如果记不住这家客栈名字,只要向人打听菜市场在哪就行了。整个农家印象都是木制结构,走起来咚咚有声。我们闯进去时,里面有两个客厅里正有两桌客人在吃饭,米酒的香味弥漫全楼。

我到处窜了一下,发现有四个客厅,这是家夫妻店,夫妻俩都年轻,一个小女儿漂亮可爱才两岁,你逗她她也逗你,你要抱她她就逃得远远的。

我们住在二楼上,我当然和昊子一间房,房里空间不大,两张床咯吱有声,昊子仰躺在床上,突然床塌了,老板赶紧找根棍子撑在床帮下;一盏小灯挂在屋顶,小桌上有台小电视;被子床单看起来很洁净;推开木窗,眼前是第四层吊脚楼的楼基,左右看看,吊脚楼间山石到处都是,布满青苔,依然是几万年前的样子。

张导在呼唤外出参观了。我们带上贵重物品,轻装出门。到客厅发现两桌客人都饭闭外出游玩了,桌上好多菜看起来根本没动过筷子。我一时馋虫乱窜,顿感饥饿难耐,于是以指当筷,大吃起来,啊,熏肉的味道真是妙极了。昊子也陪着吃了一些。我俩的行径令旅友们忍俊不禁,令张导很是过意不去,于是他假装没看见。这时有对夫妻也想去住高级饭店,向张导反映,张导极不乐意:“现在已住进农家印象,没办法解决。”说完转身就溜了,那对夫妻只好作罢。

我们追上张导,他指着寨中小路对我们说:“一定要记着路,天黑了要是走错了路,容易摔到坡下,虽然摔不死,但至少也会皮肤擦伤。”我仔细看了一下,诚如他所说,但我找到一个认路诀窍,那就是只要顺着石板路走,就不会摔跤,最多只会走错方向。张导带我们去参观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他指着平原上的路说:“这地方现在看不到一寸土地,但我两年前来时还是稻田,路边的宾馆、店铺都是才建的,看起来古色古香,其实都是仿古建筑。现在这里开发旅游资源,大部分居民都不种田了。”

不一会就到了博物馆,里面人满为患,有个女讲解员高大丰满,面如桃花,也是一身黑衣,头上一朵粉红大花,她这种装扮就令人赏心悦目。我专挑人去室空的展厅驻足,细致地阅读所有的说明文字。

1)苗族信仰多鬼神宗教,相信万物皆有灵,对鬼神分为善神、恶鬼。认为善神能赐福,应崇敬祭祀,尤对天地和龙的崇拜突出,把山川当作龙,遇有灾年,就“闹仙丹翁”,意为“请龙献土”,但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苗族普遍崇敬祖先,认为灵魂不灭,常杀牛祭祖,称祭鼓社。人死后,必由巫师将其灵魂送回东方。苗族认为恶鬼能降灾,应祈解驱逐,每当人畜生病,就请巫占卜,杀牲供祭,但求免灾;为求保佑全寨无火无灾,每年要祭火神,即“送火神”,西江祭火神的方式是“扫寨”。

2)古代苗族是习惯法统治的社会,习惯法是管理社会的具有约束性的不成文的规约与行为规范,即使现在,习惯法仍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在苗族社会,由寨老制定规约,相当于立法,这些规约称为“议榔”,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差不多;由理老根据“议榔”断案,相当于司法;由鼓社头以全寨为后盾根据理老的断案结果强制执行,相当于执法。三者合为一体,构成苗族古代社会的结构形式。古代还有神判,如“烧汤捞斧”,看谁能从油锅中捞出斧头,并且手不受损伤,受伤的败诉;还有“宰鸡头”,砍下鸡头,看鸡头滚到谁的脚边,脚边有鸡头的胜诉;现在神判这种断案方式已废弃。

3)苗族认为人最早是由卵生的。进化顺序是:云雾生枫木,枫树的锯木生鱼子、木屑生蜜蜂、树心生蝴蝶、树桠生飞蛾、树疙瘩生猫头鹰、树叶生燕子、长树梢生脊鸟,其中蝴蝶与燕子结婚生了12个蛋,均孵化得12种生物,这些生物中竟然有一个是雷公,还有一个是姜央兄妹,其他10种全是动物,姜央兄妹的后代就是人类。

4)苗族有自己的禁忌,公鸡报晓误时者必杀;看见蛇吃青蛙时,二者俱灭;看见蛇蜕皮,杀之,看见的人不论男女要脱光衣服避邪。

5)苗族有众多的节日,比如燕子节、祭桥节、招龙节、祭鼓节、游坡节等。重点要说一下两大节日:一个是游坡节,那是集体找对象甚至求婚的日子,一般都有上万人赶去择偶;这个节日还有个传说:一对恋人横遭拆散,强势大户竟对女子逼婚,恋人相拥xx殉情,为纪念这对恋人,自发设立了游坡节,供广大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节日定在每年三、四月份的“午”日,当满天星的时候,恋人们聚在牛角坡,彼此唱和或窃窃私语,那情那景,怎一个“色”字了得!还要说的就是最重大的节日,称为“鼓藏节”,也就是苗年,那真是闻名四海;此为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zg}体现;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虎年迁到西江的,虎年至虎年恰合一个小甲子(13年),13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zj0}时机;到了13年一遇的“鼓藏节”,要杀牛祭祖,最近的一次,就一次性杀了500头牛,所有牛头都整齐排放,牛头朝东,那个方向是祖宗的发祥地。

6)苗族有十几个分支,各分支服装或多或少有区别。为了游客能直观地了解,博物馆特辟一展厅,内摆几十个塑料的男女模特,将各分支的服饰穿在模特身上,再标上说明,果然一目了然。不出我所料,银饰没有戴在这些模特身上,因为一套银饰价值5万元呢!博物馆只是准备了两套不同的银饰平放在玻璃展柜里,供游客俯视。我倒是觉得让所有的塑料模特都戴上银饰会更好看,费用问题其实好解决,可以用镀银的嘛。

7)苗族的文明始祖是蚩尤,他是中国的战神,这是黄帝亲自追认的,他还是中国工业的鼻祖。曾率领九黎部落联盟战黄帝部落联盟,胜之,与炎帝部落联盟战,亦胜之,凡九胜。炎黄没办法,只好联合来战于涿鹿,终致九黎部落联盟败,蚩尤亦战死。战后九黎部族大部分与炎黄部族融合,只有蚩尤的直系后裔的部属拒不融合,远走他乡,是为苗族,当时只有很少一些人,如今苗族可告慰蚩尤祖先了,因为该族已发展为大族,其人口在中国达到900万人、在世界超过1000万人。

8)苗族号称中国的犹太人,“苦我苗族,五次迁徙!”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富足快乐,却被迫一次比一次向南向西迁徙,每次的落脚点都比上次的生存地荒僻、自然条件恶劣,直到19世纪才在湘、黔、滇一带定居下来。这种迁徙绝不是歌舞升平,而是血泪满襟,皆因“舜禹苦逼!”苗族有苍凉悲壮的民歌唱道:“老鸦无树桩,苗族无地方”、“桃树开花,苗族搬家”……但苗族是个顽强的民族,他们绝没有屈服,更没有消沉,不断寻找新的立足地,直至走遍世界,据说其足迹可与犹太人媲美。每到一地,劈山开田,辛苦劳作,营建吊楼,繁衍壮大。

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发生两件事:{dy}件是我在介绍苗族节日的展厅里,好奇于西江苗族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乘厅里无人,在一面长鼓上用手拍了几下,昊子提醒我看旁边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禁止击鼓,违者罚款500元,吓得我赶紧逃之夭夭。

第二件事是在某个展厅里,本旅行团里最漂亮的女士,就是那个满嘴京腔长得象李映晖的,突然大放厥词对我说:“苗族的文化跟我们汉族比简直是小儿科,根本不值一提。”我听了强忍怒气不答理她,因为我知道我只要一张口,肯定要对她暴粗口,我想对她说的是:瞧你鼻挺眼凹的模样,你也敢说自己是汉族人?!我们真正的汉族人都没有瞧不起苗族,你倒在这张扬。苗族文化落后是谁造成的?还不是汉族欺压的吗!人家每当要出成果了,就打过来逼其迁徙,五次迁徙容易吗?只求活命,其他全丢下了!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又要白手起家。人家也知道在平原盖房子简单宽敞,但平地还要用来种粮食呢,只好在山上建吊脚楼,费工费力还使用寿命不长,为了不亡族灭种,他们只有大山之间刨食。见我神色不对,那个京腔女人吓得远遁。昊子也不待见她:“我听了她讲的京腔,并不纯正,好象偶尔有点东北味。”



郑重声明:资讯 【贵州8日游(9) 作者:吴章远_合肥六中88届才子佳人班(团组织代码:鸡飞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