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班学生,成{yl}人才。”这是华师大二附中2010届1班博客上最醒目的一句话。50多个花季孩子也用他们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该班54个学生中,31个获清华大学保送资格,15个获北京大学保送资格,余下的8个学生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继去年4个“竞赛男”联手打造“xx寝室”后,今年又出现了一个“xx班级”。
类似的“xx”新闻,每年都有,且不止一例。比如,几天前,媒体报道,成都不但出现了个“xx班级”,还是“史上xx班”——成都石室中学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实验班全班27人全部被美、英名校录取,其中8名被英国排名第三的帝国理工学院录取。
不同的人来看这些“xx”新闻,会有不同滋味。于中学校长和老师来说,这无疑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办学业绩;于当地教育部门来说,有中学能办出这样一个“牛班”,也是很牛气的;于“牛班”出身的同学来说,当然也是很骄傲的,同班同学都进名校,将是伴随一生的“光荣记忆”。可是,这“光荣记忆”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同学(包括同校其他同学)来说,却未见得光荣——这是一个怎样的“牛班”?是自然生长的,还是重点呵护的?是与其他班享有一样的师资,还是特别受关爱,受学校老师关照的?
对于高中教育,有一种说法是,这是非义务教育,所以可以存在重点校、重点班,就如大学有重点大学与xx大学。我认为,要求高中教育像义务教育一样均衡发展,既不现实,也不合理。但是,如果为打造一个“牛班”,集中全校{zyx}的学生,配备{zyx}的师资,则是有失教育公平,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长远发展的。
与我国高中教育的分班(重点班、普通班)教学不同,美国中学教育往往实行分层教育,即一门课程可以按难度不同,分A、B、C,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上A,还是B、C。这样一来,一个学生可能选择上的课程是语言A,数学B,物理C。这样的分层教育,实现了学校因材施教与学生自由选择的匹配,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由于自由选择,也就保证了公平的教育机会。
我国高中的“xx班”,更形象地说,是“重中之重”班,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学历情结与教育锦标主义思维中,是有很大的生长空间的。既有社会的需求,也有办学者实现教育业绩的“必要”。而这可能造成三方面问题,一是制造学生间的不平等,“重点班”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身份,这不像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A课程;二是师资配备的不公平,使一校之内交纳了同样学费的学生,无法得到同样的教育;三是可能形成“xx班”学生的特权意识,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的“xx班”,在学校里享有特权待遇,这很可能使这些没有走进社会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特别关照。
在关于“xx班级”的媒体报道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xx班”的赞许,甚至认为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模式。笔者注意到,在我国一些大学,这些年来也开始打造创新班、实验班,但遗憾的是,创新与实验的效果都不佳。其实,教育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新,真正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简而言之,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给每个受教育者公平的机会,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完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