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5月31号,我们邀请了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张波博士就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等化学品目前研发概况,产业化进展及未来的技术趋势与投资者进行交流。
议发言要点
小型锂电池产业化于上世纪90代,现已处于成熟阶段。年锂电池从70年xx始研究,但直到90年代安全性仍未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于负极材料采用金属锂,容易爆炸。直到SONY公司采用碳作为负极材料,这一安全问题才得以解决,自此锂电池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领域得以普及。
传统能源日趋枯竭,动力锂电渐被重视,正极材料领域发展迅速。小型锂电采用钴酸锂和炭作为正负极材料,但如果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钴作为稀缺资源,成本较高;其次汽车在加减速过程中带来大电流的充放电,锂在负极沉积,进而生产支晶,穿透薄膜,造成电池短路,有机电解液在高热量条件下发生爆炸。从90年xx始,美国教授Goodenough发明了磷酸亚铁锂,这一材料倍率性能好,高电流密度下结构不改变,从而使得锂电在动力电池上的应用成为可能。但磷酸亚铁锂也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电压低(3.3V,钴酸锂是3.7V),能量密度低。
虽然动力锂电目前存有缺陷,但问题可在发展中解决,行业未来前程远大。电池作为一个体系而言,虽然正极材料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但是隔膜,电解液,负极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1)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有很多种,最主要还是炭材料,其中应用较多的是中间相炭维球,这方面深圳贝特瑞已经产业化。但应用在动力锂电还需解决大电流充放密度下锂在负极材料的沉积问题;2)目前电解液可以满足小型锂电应用,但是应用在动力锂电上还需对其进行改性,阻燃等方面的研究;3)聚合物隔膜还需要在高温闭孔,从而避免电池短路等方面加以改进。短期看,动力锂电还存在众多问题,但如若放眼长期,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行业未来前程远大。
多氟多短期估值合理,长期价值有待观察六氟磷酸锂项目进展。多氟多目前氟化铝出厂价在7500元/吨,继上周再度下滑,主要和前期下游厂家大量备货有关;冰晶石比较稳定保持在6700元/吨,我们在之前的报告提到,今年因为下游电解铝行业开工率的上提以及一些新产能的投产,冰晶石短期内需求缺口比较明显。无机氟化盐维持10年1.05元,11年1.38元的预测,原因在于首先行业保持10%增长,其次公司凭借冰晶石循环工艺路线以及无水氟化铝的xxx优势有望取得高于行业的增速;对于六氟磷酸锂,公司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根据金牛的经验来看,因为六氟磷酸锂特殊生产工艺,设备还需要进行非标改造,改造效果需要观察,所以这块业务不确定比较大。总体而言,我们对多氟多10,11,12年的盈利预测维持在1.14,1.7,2.02元。
当升科技短期估值合理,长期价值显著。当升科技的技术和产能扩张都不是瓶颈,关键看下游行业增长速度。未来行业方面,从历史情况看小型锂电未来十年增速在10%左右;动力锂电在政府推动下,预计增速在60%左右。目前当升科技的钴酸锂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0%,考虑到公司在技术,成本以及客户开拓方面的优势,假设锰酸锂,三元材料在未来全球市场份额中也维持10%的份额,我们估测10,11,12年公司业绩在1.07元,1.7元,2.2元。短期估值比较合理,公司未来有望凭借个体优势在未来行业高速成长过程中提高市场份额,获得超预期的增长。
提问交流环节
Q1:动力锂电未来应用可能遇到问题?未来新能源汽车如果普及,电网负荷能否承受?
A:1)现在锂电池主要应用小型锂电,汽车也已经在做了,深圳比亚迪走在前面。但是汽车方面涉及问题很多,安全性问题没有xx解决。手机电池爆燃率百万分之一,动力锂电爆燃率还会高一些,因为目前动力汽车产量较小,出问题的汽车数量极少,问题并不算大。未来这一问题在新能源汽车铺开以后,还有需要加以改进或者解决的。2)至于电网负荷问题,目前国家电网已经与几大能源集团合作探讨解决方案,相信未来会在国家层面推动下得以解决。
Q2:正极材料技术壁垒高不高?资金壁垒不算高,未来扩产以后行业竞争格局会不会恶化?
A:1)钴酸锂技术很成熟,9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使用,但是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有要求1)产品纯度高;2)层状结构很好;3)锂估氧化学剂量比准确;4)合成过程的安全性问题。2)(提问者以当升科技投资1.7个亿扩产3900吨正极材料产能为例,提出行业壁垒是不是不高)从资金来看,扩产的确并不难,但要考虑到新进入者可能没有掌握技术;国内已经在做钴酸锂的,虽然掌握技术,但真正能扩产的是那些能够把产品质量做到{yl}的企业,不然根本没有扩产空间。
Q3:正极材料有很多,各种材料的产业化趋势?
A:三元材料虽然电压高,缺点是离不开钴,成本还是比较高;个人认为比较有前途的是磷酸亚铁锂,优点在于1)原料低廉;2)工艺简单。存在问题在于1)合成条件严格,如果技术不达标会造成各个批次不一致;2)电压比较低,只有3.3V(钴酸锂3.7V,锰酸锂3.8V,三元材料3.6V);3)能量密度不高(磷酸亚铁锂每克能量密度是140mAh,钴酸锂145mAh,锰酸锂100mAh,三元材料150-180mAh),体积大(磷酸亚铁锂压实密度是2.1g/cc,钴酸锂4.2g/cc,锰酸锂3.2g/cc,三元材料3.6g/cc)。另外未来汽车用可能不是单纯用一种材料,多种材料均有应用的可能。
Q4:钴酸锂,磷酸亚铁锂循环次数?电池循环次数如何决定?
A:1)钴酸锂和磷酸亚铁锂循环稳定性好,循环上千次没有问题;另外磷酸亚铁锂循环稳定性好,而且在3.3v放电有明显的电位平台,容量衰减非常少。2)正负极中的短板决定了电池的寿命,因为每循环一次就是一个充放电周期,正负极都要参与反应,所以对于电池来说,正负极的循环寿命要接近。
Q5:电池控制系统国内水平?因为电池控制系统比较复杂,未来研发是怎么样的一个模式?这方面人才储备情况?
A:1)控制系统还是国外做的好,国内目前还有待提高。国内单体电池可能做的很好,但把上百个电池集成到一起,如果其中一个电池性能下降,会造成整个电池系统性能的下降,一个电池坏了,整个电池都会出问题,所以对电池管理系统要求很高。对于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是汽车领域非常专业的技术,国内的锂电池企业和汽车企业也已经在合作开发。
2)动力系统的人才并不缺乏,之前汽车的电路控制系统做的很成熟了,针对电池作为动力源的动力系统进一步进行改进研究即可;但是电池方面的高等人才较为缺乏,存在问题主要是研究缺乏合作,专注单个材料研究,但实际上即使单个材料做的很好,但可能把单个的材料放到电池系统里,还是会存在问题。
Q6:电池技术相比其他电子产品显得有些滞后,背后的原因在哪里?磷酸亚铁锂生产工艺?
A:1)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安全性问题,因为大的厂商非常谨慎,宁可容量不做高,也要保证安全性;动力锂电这方面的问题更大,所以研发周期可能更长。但是从过往历史来看,一种新材料的改变能够造成一种革命,现状需要改变,但是对未来也不必悲观。
2)磷酸亚铁锂,因为其循环稳定,高倍率性能,大电流下性能好广受关注,工艺方法主要分为湿法、干法以及炭热还原。其中干法烧结,是指原材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烧结,其缺点批次性不好,每次烧出来的性能不稳定;湿法稳定性好,但是工艺复杂;炭热还原缺点是炭要把铁恰好还原,而且要均匀还原,所以化学计量比不好控制。
Q7:除了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亚铁锂等四个材料以外,铜箔铝箔有无要求?除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有什么要求?
A:1)铜箔铝箔作为集流体,简而言之就是收集电流,正极材料涂在铝箔,负极材料涂在铜箔;具体要求就是材料要做的尽量薄。2)正极材料大有进展,但负极材料存在些问题,原因在于负极材料投入不够,目前认为中间相碳微球问题不大,但实际上还是存在问题的(锂的沉积问题)。电解质六氟磷酸锂易分解,在高热环境下也会爆炸,虽然种种缺点,但是目前能够替代它的不多,只有对其进行改性研究或者加阻燃剂。
Q8:电解质除了六氟磷酸锂,凝胶有没有可能?正极材料方面有没有突破,{zx1}研究进展怎样?判断未来那种材料应用更为广泛?
A:1)三洋在做凝胶的商业化,优点是其电导率较高,但略低于液态电解质电导率;形态类似与固体电解质,形状多变,可以卷绕更多的材料。但是其用在动力锂电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必须满足汽车加速时候需要的瞬间大电流,但因为凝胶导电率还是低于液体电导率,无法获得大电流。(提问者补充问道通过材料改性能不能提升性能?)提升性能即使很多,但是工艺复杂,成本还是比液体的电解质要高;
2)正极材料未来有可能突破,但是考虑到现有材料虽然投产了,但是技术问题还没有xx解决,目前的研究得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改进现有材料性能上;
3)未来三元材料因为成本问题,锰酸锂的循环稳定性不高,高温性能比较差(虽然日本通过改进表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在高温下在电解液有催化作用下分解),综合考虑看好磷酸亚铁锂。
Q9:电动汽车以日韩技术为主,日产尼桑一款新能源汽车在三元材料有突破,在三元材料方面,有没有技术先行的准则?磷酸亚铁锂的专利问题如何解决?哪一种电池最为环保,回收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
A:1)丰田普瑞斯之前用镍氢电池,因为当时丰田不主张用锂电,现在也在开发锂电方面的材料,这说明一些汽车巨头对于锂电的态度也在改变。三元材料日本研究比较多,因为电压高,能量密度高,但成本是个大问题,另外就是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2)至于三元材料,目前全球并没有一个标准或者准则。
3)美国的专利还有二年到期,磷酸亚铁锂的专利问题对中国来说,回避不开,中国电池协会现在也在跟美国谈判。未来国内企业小规模生产可能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大规模的话可能会出问题。从跟协会交流的情况来看,电池协会认为对磷酸亚铁锂的制备方法进行重大改进,也是有可能的,但还是目前来看,突破不算大。这方面的突破有赖于国家出面组织进行攻关。
4)磷酸亚铁锂作为绿色电池,不含有有害元素。电解液含有氟元素,对环境有污染,但目前这方面研究进展不大。(招商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