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乐器简介(1-15)_公益霎哈嘉瑜伽_新浪博客
1、Dholak (hindustani, percussion instrument) 
   多赫拉鼓(印度斯坦打击乐器) 
   这是主要用于在祈祷仪式和电影音乐里伴奏的打击乐器。鼓身为木制,两段蒙皮。多赫拉鼓的定调是通过套筒螺母系统或者是鼓身周围的细绳调节的。 
   
  PS(1):多赫拉鼓右侧的鼓膜较简单,左侧鼓膜内侧有用沥青或是沥青、黏土、沙子的混合物所做的涂料层。多赫拉鼓是也是夸瓦力的主要伴奏乐器。 
  PS(2):【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孟加拉多喝鼓 Bhangra Dhol鼓 
  在印度孟加拉流行的多喝鼓,主要用在地方民歌、民謠、舞蹈為主。 
  多喝鼓以希杉(Sheesham)木頭做了鼓身,双面羊皮鼓,一边高音、一边低音。 
  孟加拉多喝鼓(Bhangra Dhol)鼓在孟加拉又称为孟加拉(Bengali)或魔力单(Mridang)鼓 
2、Ghatam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贾淡瓷鼓(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贾淡瓷鼓是一个厚壁(2厘米)的陶罐。打击乐手用双手的手掌、指节和掌缘击打贾淡瓷鼓的壁;鼓手也会用腹部盖住罐口来调节音调,以产生低八度的相对应的音符。贾淡瓷鼓和魔力单根(mridangam)是主要的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賈淡瓷鼓(Ghatam)從外觀看起來像是盛水的溶器,亦像芸術花瓶,賈淡瓷鼓是印度非常古老的樂器。以手擊鼓產生低音,高音由手拍打瓶口,即可產生高音,熟練的鼓手,可打xx變萬化的鼓聲,非常好聽。有名的大師維納原(Mr T.H.Vinayakram)。 
   
  主要演奏家:T H Vinayakaram 
3、Khanjira (carnatic, purcussion instrument) 
   坎击拉(卡纳塔克打击乐器) 
   坎击拉是一种小型手鼓。它由富弹性的蜥蜴皮覆盖在木制框架上制成。框架直径大约7英寸(17.78厘米),嵌有圆形金属响片。坎击拉在南印度古典音乐演奏中非常流行。但是因为它很难长时间进行连续演奏,所以不作为主要乐器,仅仅是附加在魔力单根的演奏中。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欠擊啦印度手鼓,是印度的古老樂器,在幾千年的印度古圖文中,常出現這种手鼓,在南印度是僅次於魔力單根(Mridengam)常見的鼓樂器;印度欠擊啦手鼓比中東和西方的手鼓略小,寬約8到9吋,深約3到4吋,欠擊啦印度手鼓鼓皮只有單面,鼓皮是蜥蜴皮或蛇皮做的,因此有人稱印度蛇鼓。在圓型的木匡環另附有2/3片的圓金屬響鈴片,在擊鼓或搖鼓發聲金屬響音。欠擊啦印度手鼓,左手持鼓右手以手掌或手指擊鼓(反手亦然) 。欠擊啦印度手鼓体積小但能量頗大,如沒有看到表演者,聽到宏量的聲響是不成比率的。由於欠擊啦印度手鼓無法調音,如果鼓皮緊繃也可以在鼓皮灑一些水,可以改善,如潮溼鼓皮鬆弛時,可以曬太陽,燈或吹風机,但要小心過尤不及,可能傷及鼓皮。欠擊啦印度手鼓也有不附金屬響鈴片的。 
4、Mridanga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魔力单根(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魔力单根是卡纳提克音乐中用来掌控和维持演奏会中的“塔拉”或节奏的乐器。鼓身由杰克木(拉口沙木波罗,木波罗属,产于印度西部、东南亚中南半岛),鼓面和周边绳索由皮革制成。 
   魔力单根是双面鼓。鼓身由单块木头制成。鼓身中空,分尺寸不同的两节,一节细长用于发出高音,另一节粗阔用于发出低音。鼓身壁厚仅有2/3厘米,这有助于保持它在低频声上的稳定性。 
   右手一头(低音):魔力单根右手侧鼓皮上有用锰粉、米饭、罗望子果汁混和制成的固定片,用来稳定鼓皮张力,提高音调。固定片在鼓头中央形成一个{yj}性的黑色环线形圆面,鼓头发出的音符就可以调至一个音阶的{dy}个音符,即主音。用不同的手指组合击打鼓头可产生不同的和声。左手一头(高音):左手一头鼓皮是光裸的,但在演奏时,鼓手会用捣碎的生米和水混合起来涂抹在鼓皮中央,这样就能产生特有的浑音或闷音效果。两侧鼓皮由多条皮革束带联结在一起。 
   魔力单根和贾淡瓷鼓是卡纳提克音乐的主要节奏乐器。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魔力單根是南印度最普及的魔力單根雙面鼓,己有千年的歷史,南印度的古典器樂、聲樂、舞蹈常用的樂器。傳說是北印度塔不拉(Tabla)雙頭鼓是根據魔力單根所創的。魔力單根是細長的撙形中空的紅木(Rosewood)或傑克木(Jackwood)的木頭材質所製成,兩頭大約有16到18條細皮線拉緊,(中間並夾有可移動小的木塊),可做為調音所用。鼓皮約高音17/18公分及低音19/20公分是山羊皮,兩邊的鼓皮上,有圓圈式黑色固定片稱為帖馬力(Tamarid) 是以樹汁、錳或鐵粉末加上飯粒技師再繞線黏在鼓面上,這固定片的張力,對鼓聲好壞最重要的關鍵。 
   
  重要演奏家有:Palghat Mani Iyer 
  Umayalapuram Shivaraman 
5、Pakhawaj (hindustani, percussion instrument) 
   帕卡瓦甲鼓(印度斯坦打击乐器) 
   帕卡瓦甲鼓是一种古老的桶形双面鼓。它本质上是魔力单根的北方版本。它一度在北印度非常流行,但就在最近几十年间,它的重要地位已被塔布拉鼓所取代。它的右手侧和塔布拉鼓相同,只是尺寸稍大。左手侧则和塔布拉鼓的左手低音部相似,只是它演奏时才需要面粉和水混合物的涂层,而不是塔布拉那样的{yj}性黑色固定片。它两边以生牛皮带系紧,在外壳和皮带之间放置有木块来调音。这种乐器和鲁帕德(dhrupad)紧密相关,当鲁帕德开始走向衰落时,帕卡瓦甲鼓也一并淡出了舞台。今天,它已经相当罕见,仅在鲁帕德音乐会或者打击乐器演奏会上才被使用。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帕卡瓦甲鼓和魔力鼓根非常神似,都是雙頭魔力單根雙面鼓,帕卡瓦甲鼓略大於魔力單根鼓。帕卡瓦甲鼓的鼓身是一体成型挖空的木頭,兩頭一大一小,大的是低音,小的高音。鼓皮是山羊皮,兩頭以細山羊皮拉緊,可做調音,在兩邊鼓皮上面,有如CD圓圈式黑色固定片,稱為帖馬力 (Tamarid)是以樹汁、錳或鐵粉末加上飯粒,技師再繞線黏在鼓面上,這固定片的張力,散發共鳴,是對鼓聲好壞最重要的關鍵。帕卡瓦甲鼓擊鼓的方法以雙手或單手相互擊鼓。由於前人有留下很多很棒的鼓譜,常用的有20多種,因此搭配在在音樂的表現技法上和塔不拉鼓鼓,都是絕佳的印度教的興都斯坦尼音樂土魯帕德(Dhrpad)的伴奏鼓。 
   
  重要演奏家:Bhavani Shankar Kathak 
6、Tabla   
塔布拉鼓(印度斯坦打击乐器) 
   塔布拉鼓为两只一对鼓的统称,在北印度音乐和舞蹈中作为伴奏乐器。演奏者用手掌和手指制造出丰富多变的声音。右手鼓被定调为主音的属音或者下属音,而左手鼓则作为基础。 
   塔布拉鼓可能是最多才多艺的打击乐器了。除鲁帕德和卡纳提克音乐之外,它在几乎所有的北印度音乐形式里被使用。 
   塔布拉鼓相对而言是较新的乐器,只有数世纪长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爱米•库斯鲁(Amir Khusro)发明了这种乐器,但这个说法没有文献来支持。最古老的塔布拉传统是德里流派在18世纪建立的。现在共有6个xx的门派。 
   
  六大流派 
   
  • 阿甲拉派(Ajrara) 
  • 贝拿勒斯派(Benares) 
  • 德里派(Delhi) 
  • 法鲁哈别派(Farukhabad) 
  • 勒克瑙派(Lucknow) 
  • 旁遮普派(Punjab) 
   
  阿甲拉派简介 
   阿甲拉派因以班德风格(bandh baj)演奏(正如德里派一样)而加以分类,德里派的西塔汗(Sitab Khan)的两个学生卡路(Kallu)和米鲁(Miru)在19世纪建立了这个流派。声音的清晰剔透是这个派别的演奏风格,这可能是他们倾向于传统习惯中的食指和中指的使用造成的,而且从未试图增强kinar,sur和shyahi之间的声音差别。阿甲拉派风格包含不同的鼓谱模式(bol-patterns),其错综复杂胜于德里派,正因为如此除食指、中指外,第三根手指也被用于演奏了。帕卡瓦甲鼓的鼓谱在德里派的节目未曾看到过。此外,barabar和ad lay形式在拍子节目里显得很重要。 
   这个流派正在衰落中,现在只有少数追随者。哈比布丁汗(Habibuddin Khan)是这个流派{zh1}的{lx}。阿克拉姆汗(Akram Khan),古拉姆•萨瓦•撒布里(Ghulam Sarwar Sabri),拉夫丁•撒布里(Rafiuddin Sabri),拉姆赞汗(Ramzan Khan)和巴奴•普拉萨德•巴洛特(Bhanu Prasad Barot)是其他一些知名演奏家。 
  xx演奏家: 
  Akram Khan 
  Bhanu Prasad Barot 
  Ghulam Sarwar Sabri 
  Habibuddin Khan 
  Kallu and Miru(founders) 
  Rafiuddin Sabri 
  Ramzan Khan 
   
  贝拿勒斯流派 
   贝拿勒斯派是由米沙(1780-1826,Ram Sahay Mishra)于19世纪早期创立。米沙是德里派创始人萨哈汗(Sadhar Khan)孙子莫胡汗(Modhu Khan)的弟子。之后,米沙对演奏技巧做了一些创新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流派--贝拿勒斯派。贝拿勒斯派追随库拉风格(khula baj)(和帕卡瓦甲风格)的演奏风格,被看作是勒克瑙派和旁遮普派的分支。这个流派演奏时不同寻常的音质归功于第三根手指的屈曲姿势。 
   因为声乐和器乐多样性的影响,帕卡瓦甲鼓演奏和舞蹈形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因而gat,paran,chakradhar和tukda是它演奏风格的常见特色,pancham sawari,dhamar和shultãl等节奏则很少被演奏。贝拿勒斯派和旁遮普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保留曲目方面。 
   到了20世纪,巴蒂欧萨海(1856-1906,Baldeo Sahai)--米沙的孙子成为这个流派的掌门。他两个重要弟子是他的儿子巴格瓦蒂萨海(Bhagavathi Sahai,1896-1946)和马哈拉吉(Kanthe Maharaj ,1880-1969)。沙达萨海(Sharda Sahai,生于1935年)是巴格瓦蒂萨海的儿子,现任掌门。马拉哈吉的儿子吉申马拉哈吉是他一代人里最xx的贝拿勒斯派塔布拉鼓演奏家。毗湿奴萨海(Vishnu Sahai)和普然马哈拉吉(Pooran Maharaj)则分别继承了沙达萨海和吉申马哈拉吉的风格。塔布拉艺术大师库马波斯(Kumar Bose)和辛(Sukhvinder Singh)是吉申马拉哈吉的弟子。巴蒂欧萨海的弟子比库米沙(Bikku Mishra)培养了桑塔普拉萨德(Samta Prasad,1921-1995),一位伟大的塔布拉演奏家。 
  贝拿勒斯派主要演奏家: 
  Afaq Hussain Khan 
  Bhagavathi Sahai 
  Baldeo Sahai 
  Ram Sahai (founder) 
  Kanthe Maharaj 
  Kishen Maharaj 
  Kumar Bose 
  Samta Prasad 
  Sharda Sahai 
  Sukhvinder Singh Namdari 
  Vishnu Sahai 
  Pooran Maharaj 
   
  德里派 
   {dy}个建立即席创作规范的也是最古老的塔布拉流派就是德里派。德里派由西塔汗在18世纪前期创立。这个流派的演奏风格也是大家熟知的班德风格(bandh baj)。这个流派清晰透明的声音是早先作为声乐和其他器乐伴奏而形成的特点。这种棱角分明的声音是靠在chati或kinar拍子上演奏而成,所以该风格也称查蒂卡风格(chati-ka-baj)。帕卡瓦甲鼓(塔布拉鼓的前辈)鼓谱不再出现在这个流派的曲目里,虽然创始人西塔汗曾经是个帕卡瓦甲鼓演奏家。当演奏kayada-rela(中板速度的Tabla的变奏曲)、peshkar和mohra/mukhda时, (德里派中)最常见的拍子是ad的巴拉巴尔(barabar,基础之意)。德里派的卡亚达(kayada)曲目所有其他流派的原型。 
   20世纪最重要的塔布拉演奏家是伽马汗(Gamay Khan,1883-1958)。他儿子依纳姆阿里汗(Inam Ali Khan,1924-1990)是20世纪后期重要的塔布拉演奏家。依纳姆的儿子古兰姆海德汗(Ghulam Haider Khan)是现在流派代表人物。那图汗(Natthu Khan,1875-1940)来自此流派的另一分支,是当时最伟大的演奏家之一,他也是伽马汗的岳父。阿美德汗(Latif Ahmed Khan,1941-90)这位20世纪重要塔布拉演奏家是伽马汗和依纳姆汗的弟子。胡斯塔德•阿姆伽德•阿里汉(Ustad Amjad Ali Khan)的伴奏者沙伐特阿美德汗(Shafaat Ahmed Khan)是德里派另一分支查马汉(Chamma Khan)的儿子兼弟子,也是一位有名望的演奏家。潘迪特查特拉(Pandit Chatur Lal)是哈吉默罕莫德汗(Haji Mohammad Khan)的弟子。 
  重要艺术家: 
  Gamay Khan 
  Inam Ali Khan 
  Latif Ahmed Khan 
  Natthu Khan 
  Pandit Chaturlal 
  Shafat Ahmad Ali 
  Siddhar Khan (founder) 
   
  法鲁哈别派 
   法鲁哈别派是维拉亚特•阿里在18世纪晚期建立的,常常被人和阿瓦德宫廷(the Awadh Court)联系在一起。维拉亚特•阿里是勒克瑙派创始人米安巴克士(Mian Bakshi)的女婿和弟子。在瓦依德阿里萨(Wajid Ali Shah)退位后,许多法鲁哈别派的音乐家投奔兰普宫廷(the Rampur court)。兰普的行政长官死后,1927年,克拉马图拉汗(Keramatullah Khan)和他的儿子萨比汗(Sabir Khan)在加尔各答安顿了下来。克拉马图拉汗回归到演奏塔布拉的吉纳(kinar)部分,创造出德里派的高音,而他的儿子依旧保持法鲁哈别派的风格。 
   法鲁哈别派的风格属于普拉巴风格(Purab baj)或是库拉风格(khula baj),深受帕卡瓦甲的传统影响。勒克瑙派的强烈深沉在法鲁哈别派里也可以听到。法鲁哈别派的技巧强调击打鼓缘至黑米圈间的环状区域(sur)和中心黑米圈区域(shyahi)(当击打右手边高音部时),鼓边(kinar)的敲击则被避免。以barabar拉亚(或速度,基础拍子)和ad(一拍半的分数或倍数)拉亚来演奏则是这个派别的标准。 
   上个世纪末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南汗(Nanne Khan,1863-1937)和牟尼汗(Munir Khan,1863-1938)。马西特汗(Masit Khan,1882?-19??)继承了牟尼汗。而马西特汗的儿子克拉马图拉汗(1918-1977)培养了他的儿子萨比汗(生于1959年),萨比汗是目前法鲁哈别派的掌门。 xx式人物阿米扬梯拉客瓦(Ahmedjan Thirakwa,1892-1976)是牟尼汗的弟子。阿米扬梯拉客瓦在兰普宫廷里呆了很长时间,之后在巴特克罕德学院(Bhatkhande institute)培养了很多学生。马西特汗的弟子伽南普拉•喀什•高师(Jnan Prakash Ghosh)是加尔各答一位极富个性的音乐家,在50-60年代十分活跃。他培养了三代人,其中很多都成了大师级的演奏家--Nikhil Ghosh,Kanai Dutta,Anindo Chatterjee,Bikram Ghosh。这些大师的学生有不少也成了名家--Nayan Ghosh,Tanmoy Bose,Amalesh Chatterjee。 
  重要艺术家: 
  Ahmedjan Thirakwa (1892-1976) 
  Amalesh Chatterjee 
  Anindo Chatterjee 
  Bikram Ghosh 
  Jnan Prakash Ghosh 
  Kanai Dutta 
  Keramatullah Khan (1918-1977) 
  Masit Khan 
  Munir Khan (1863-1938) 
  Nanne Khan (1863-1937) 
  Nayan Ghosh 
  Nikhil Ghosh 
  Sabir Khan 
  Tanmoy Bose 
  Vilayet Ali(founder) 
   
  勒克瑙派 
   由米延巴克书汗(Miyan Bakshu Khan)在18世纪建立,这个流派得到了阿瓦德(Awadh)地方长官的大力资助并和卡塔克(kathak)的表演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保留了大量传统曲目。演奏风格属于普拉巴风格(Purab baj),也叫做库拉风格(khula baj)。 
   勒克瑙风格通过运用塔布拉鼓面的不同部分混和出远较德里派丰满多彩的声音效果。它刻意xx尖而高的声音。鼓手主要击打鼓缘至黑米圈间的环状区域(sur)和中心黑米圈区域(shyahi),鼓边(kinar)的敲击则被避免。 
   塔布拉从声乐伴奏到舞蹈伴奏的角色转换要求如gat,tukda,chakradhar的复杂节拍变化。paran-gat 是这个流派特征性的节拍特色。barabar和ad layas在这个流派中也很流行。勒克瑙派风格的发展是促使塔布拉成为法鲁哈别派和贝拿勒斯派中的独奏乐器的催化剂。 
   20世纪以来,这个流派的哈里发(指派别首要人物)是阿彼得胡赛因(Abid Hussain,1867-1930)。作为当时{zh0}的塔布拉演奏家之一,他在马利斯音乐学院(the Marris Music College)任首席塔布拉教授(后来去了巴托汉音乐学院,the Bhatkhande Music College)。瓦兹德胡赛因(Wazid Hussain,1900-1971)是阿彼得胡赛因的继任者。他的儿子阿法克胡赛因(Afaq Hussain,1930-1990)移居到加尔各答一段时间,是一名优秀的伴奏者。之后他为桑吉斯纳塔克学校工作(Sangeeth Natak Academy)。这个家族当前的领导人是阿法克胡赛因的儿子伊尔马斯胡赛因(Ilmas Hussain,生于1957年)。桑陀斯克里希那比斯瓦斯博士(Dr. Santosh Krishna Biswas)是阿法克胡赛因的另一个弟子,也是这个流派在世的代表性人物思维潘查杜梨(Swapan Chaudhuri)的老师。思维潘查杜梨目前在阿里阿卡巴音乐学院(the Ali Akbar College of Music)教授塔布拉,他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塔布拉演奏者。另一个xx的人物赛赫达伍德汗(Sheikh Dawood Khan,1916-1992)也被认为来自这个流派,尽管他还受到其他一些派别的影响。他的弟子是塔布拉大师阿比曼考沙尔(Abhiman Kaushal)。 
  主要艺术家: 
  Abid Hussain (1867-1930) 
  Afaq Hussain Khan (1930-1990) 
  Abhiman Kaushal 
  Anindo Chatterjee 
  Ilmas Hussain 
  Miyan Bakshu Khan (founder) 
  Santosh Krishna Biswas 
  Sheikh Dawood Khan 
  Swapan Chaudhuri 
  Wazid Hussain (1900-1971) 
   
  旁遮普派 
   原先是一个没有放弃其根源的帕卡瓦甲演奏流派,旁遮普学校创立于19世纪。到底是谁建立了这个流派至今还在争论之中。有人说是拉拉(Lala Bhavanidas),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拉拉的弟子卡德巴夏一世(Kader Baksh I)。还有人认为是卡德巴夏一世的弟子沙都胡赛因巴夏(Saddu Hussain Baksh,即Haddu Khan)创立了它。 
   复杂的帕卡瓦甲鼓谱和旁遮普语言的显著影响使旁遮普派和其他流派截然不同。音节被省略了,表现是“Dhã te dhã ge nã”转化成了“Dhãtdhã genã”;“'Dhã dhin dhin dhã”转化成了“Dhã te dhãdã”。它的拍子的范围也更加庞大--除了ad和barabar,这个流派还用kuad(两拍半的分数和倍数)和viad(三拍半的分数和倍数)演奏。这需要演奏者对节拍时间严格而xx的保持。帕卡瓦甲塔拉如dhamar、shultãl以及潘查音阶(pancham sawari)在这个流派也很盛行。 
   20世纪以来,沙都胡赛因巴夏的弟子法克巴夏(Fakir Baksh)是流派的代表。他的弟子有卡德巴夏二世(Kader Baksh II)和拉合尔(Lahore,巴基斯坦城市)的菲洛兹汗(Firoz Khan)。法鲁哈别派的伽南普拉•喀什•高师(Jnan Prakash Ghosh)也是菲洛兹汗的弟子。卡德巴夏二世是20世纪最xx的塔布拉演奏家胡斯塔德•阿拉拉卡(Ustad Alla Rakha)的古鲁(老师)。阿拉拉卡督导了塔布拉奇才扎克胡赛因(Zakir Hussain)和小儿子法扎克里希(Fazal Qureshi)。阿努拉达•帕尔(Anuradha Pal),扎克胡赛因的女弟子,是位罕见的女性塔布拉大师。阿蒂塔•卡延普(Aditya Kalyanpur)和帕拉富拉•阿塔耶(Prafulla Athalye)是扎克胡赛因培养的另二位年轻有位的演奏家。 
  重要艺术家: 
  Aditya Kalyanpur 
  Alla Rakha 
  Anuradha Pal 
  Fakir Baksh 
  Fazal Qureshi 
  Firoz Khan 
  Kader Baksh II 
  Lala Bhavanidas, Kader Baksh I, Saddu Hussain Baksh (founders) 
  Prafulla Athalye 
  Zakir Hussain 
   
  附短文一则: 
  塔布拉 
  印度塔布拉鼓是一种两件套的打击乐器,是大多数北印度古典音乐(也就是卡亚,khyal)和轻音乐的主要节奏伴奏乐器。它据说是源自一种叫魔力单根(在南印度音乐中广泛使用)的双面鼓以及另一种名为帕卡瓦甲(在北印度音乐鲁帕德和达玛中伴奏)的鼓。在芮贝卡•史德华特(Rebecca Stewart)的书《塔布拉》中,她追踪了塔布拉这个词的来源,她认为是来自阿拉伯单词“tabi”,一个表示鼓的普通术语。尽管塔布拉和一些国家沿用了几世纪的罐鼓结构形态很相似,但最早的形似塔布拉的乐器直到1808年才被发现。这个乐器目前的样子可能仅仅存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塔布拉由2个用手指和手掌演奏的竖式鼓组成。每个鼓都放置在带铃的衬底上。塔布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鼓。鼓的每一头都包含三种不同的鼓皮。 
   细长的圆锥形的小鼓叫做塔布拉或者达延(dayan,字面意思就是右边)通常于右手侧演奏。它的鼓身通常由蔷薇木或者橡木挖空制成,顶端蒙有延展开的分层皮膜,皮膜由皮带固定。皮带和鼓身之间放置有木钉或木栓,用它们可以调节皮带松紧,改变鼓面张力来调音。请记住,鼓面中心黑色的断片和鼓皮非常脆弱,绝不能用鼓槌击打--这是手鼓。达延是用小金属锤子轻轻击打顶端皮膜的外围或者是皮带间的小木块来调音的。它通常调至表演时的主音。 
   大一点的圆形鼓叫做达吉(duggi)或者巴延(bayan,字面意思就是左边,因为它通常在左手侧演奏),它的鼓身通常由陶制,现代的则多用金属(镀镍的铜,黄铜,紫铜或者铝)制成。顶端蒙皮膜,皮膜四周用皮带系着,和达延一样,皮膜上也有黑色的圆片。巴亚比达亚的直径大,负责低音部。演奏者依次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掌心及掌根部击打鼓面制造出高音和低音,组成了塔布拉的“波尔”(bols,打击乐器的音符)。有经验的演奏者组合巴延和达延能演奏出超过20种的声音排列和节奏。 
   现在仅在印度能找到制作塔布拉的手工艺人。在世界其他地方,乐器一般是机器大批量制造的,手工制作的价格极为昂贵。在印度手工制作是普遍的传统,机械仅仅在工作准备阶段使用。传统手艺或方法还能保存多久谁也不知道,因为印度正在迅速地进入现代化。今天,当你购买了一件上好的印度乐器,不管是西塔琴、塔布拉还是风琴等等,你其实是拥有了一位手工艺人的天赋和他毕生的心血。每件乐器都是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 
7、Thalam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泰朗(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泰朗是音乐家用于调速的乐器。用绳子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圆形黄铜片互相敲击发出柔和的叮当声,作用是保持音乐的速度和节奏。 
   泰朗主要用于祭祀音乐和纳达斯瓦兰 (Nadaswaram,长形双簧唢呐)独奏会。 
8、Thavil (carna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塔味鼓(卡纳提克打击乐器) 
   塔味是主要的纳达斯瓦兰伴奏打击乐器。它是整块木头挖空制成的双头桶形鼓。在鼓的两边套有用交叉编织的皮带捆扎成的箍。两头的鼓面则由被箍圈住而延展开的兽皮制成。鼓音的高低取决于鼓皮的松紧,可用背带上面环绕在鼓身中间的皮带来拉伸鼓皮。右手侧用右手手指套上变硬的米饭团或米糊制成的套圈击打,左手侧则用一根粗短棒击打。右手的指节也会戴上由相同材料制成的指环。右头拉伸得较紧密但并未调节成特殊的定调。 
   塔味鼓主要用作纳达斯瓦兰音乐会。值得xx的例外是Valayapati A R Subramaniam,他用塔味为Valayapati A R Subramaniam的小提琴伴奏。 
  主要艺术家:Valayapati A R Subramaniam 
   【其他印度打击乐器】 
   还有不少印度打击乐器,在“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上有部分介绍。 
  如: 
  Ghung Gharu,脚踝响铃,是金属响铃,又叫响叮当。不仅是在舞蹈、表演穿戴,也是北印度妇女的装饰品。 
   Kartal,木制双响板,有五个孔的响板,外形有点象台湾红龟木板模,五个孔都嵌上铜铃响片,可说是印度的雪克,使用在北印度巴哈真(Bhajans)及吉尔坦(Kirtan)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在马尼普(Manipur)则用更大尺寸的卡托儿(Kartal)木制响板。 
  Chimpta,清普搭。清普搭事实上是家用的夹火钳,在火钳上每边固定5个响铃,清普搭是用在潘贾比(Panjabi)的民间歌谣上使用。清普搭也是锡克教的宗教短歌,常使用的乐器。 
Murchang,印度口簧马琴。马琴是用铁制的印度口簧、又称为木兰(Murang)或莫张(Morchang)外型像古代的锁,在南印度常和贾淡磁鼓(Gatam)及魔力单根(Mridangm)合奏。 
  Jal Tarang,贾达朗磁碗乐组。贾达朗磁碗乐组是包括有12个到16个的磁碗,各自盛上不同的水,贾达朗磁碗在击乐手围成半圆形,以竹棒击碗,产生悦耳的旋律,现在已经不多见,曾经为卡萨克(Kathak)舞的伴奏乐器。 
  Manji,满吉拉。满吉拉( Manji)是小钹,黄铜制。在印度有不同的名字如贾汗尼(Jhani)或塔拉(Tala)。這種小钹是无所不在,通常用在舞蹈、戏剧及宗教仪式不可缺的乐器。满吉拉小钹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乐器,从古老的庙宇中,各种刻画中出现的小钹,即可证明。 略大的钹,直径25公分的称为西里安源(Sil-Anyan)。 
9、Dilruba (hindustani, string instrument) 
   迪尔鲁巴琴(印度斯坦弦乐器) 
   迪尔鲁巴琴介乎西塔琴和萨朗吉琴之间。它和艾斯拉吉琴(esraj)极为相似。以至于很多人无法将它们区分开来,它们的区别是共鸣器的形状和副弦的配置方式。也正因为两者如此相似,会演奏艾斯拉吉琴的乐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演奏迪尔鲁巴琴,反之亦然。 
   它目前已不再在印度古典音乐中使用了。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笛魯巴琴和印度剎蘭吉琴(Sarangi)系出同門和埃史拉吉(Esraj)琴更是形同姊妹(差別在共鳴箱)是比較晚近開發的印度弦樂器,大約是在18世紀才流行的樂器,這樂器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區也很普及。笛魯巴琴身的頸部有點像西搭琴,琴長約三英尺,在琴把上佈上如西搭琴般的琴格,有19格,通常笛魯巴琴有四條主弦,三條副弦,鋼線或銅線;及下層18到22絛的共鳴線。調弦為 Sa Pa Sa Ma(C1 G1 C F) ,共鳴箱呈缽型,覆蓋上山羊皮,笛魯巴琴和西塔用義甲不用的是用琴弓演奏和小提琴的弓近似,聲音哀怨淒美,會拉沙蘭吉(Sarangi)或埃史拉吉琴或西塔琴的樂師,都可輕易的會拉笛魯巴琴;是北印聲樂的常見伴奏樂器。 
   Esraj (hindustani, string instrument) 
   艾斯拉吉琴(印度斯坦弦乐器) 
   艾斯拉吉琴介乎西塔琴和萨朗吉琴之间。它和迪尔鲁巴琴极为相似。以至于很多人无法将它们区分开来,它们的区别是共鸣器的形状和副弦的配置方式。也正因为两者如此相似,会演奏艾斯拉吉琴的乐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演奏迪尔鲁巴琴,反之亦然。 
它目前已不再在印度古典音乐中使用了。 
10、Vichithra Veena (both, string instrument) 
   维其查维纳琴(通用弦乐器) 
   维其查维纳琴或是彀图瓦达亚(Gottuvadhya)是较晚出现的维纳琴家族成员。它是一种无品弦乐器,有4根主弦,3根持续低音和节奏弦以及11到13根共鸣弦组成。演奏时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套上琴拨来拨动琴弦。 
  xx艺人:N. Ravikiran 
11、Rudra Veena (hindustani, string instrument) 
   鲁达罗维纳琴(印度斯坦弦乐器) 
   鲁达罗维纳琴可能是所知的最早的维纳琴之一,也被称为“宾”。证据是它结构中的诸多元素和古代寺庙壁画上的描绘。这个乐器是由一根竹筒和两个葫芦构成。它有插入蜡中的琴品。这种乐器现今已经相当少见。 
  xx艺术家:Ustad Asad Ali Khan 
  Dagar, Zia Mohiuddin 
12、Santoor (hindustani, string instrument) 
   桑图尔琴(印度斯坦弦乐器) 
   桑图尔琴最初叫做“沙塔坦力维纳琴(Shata-tantri-veena)”或者“百弦鲁特琴(hundred stringed lute)”。世界各地可见许多类似的乐器。中国的扬琴,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钦巴龙(Cimbalon)或曾巴龙(Zymbalon),希腊的桑图里(Santoori),芬兰的肯特尔琴(Kentele)和德国的海克布里(Hackbrett)都是同一种类的乐器。在演奏印度古典音乐时,桑图尔用两根弯曲的胡桃木棒槌敲击演奏,制造出类似钢琴、竖琴或大键琴的声音效果。 
   很长时间里,桑图尔仅用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民间音乐里。直到多才多艺的大师湿婆库马•沙玛(Pandit Shivkumar Sharma)对它的结构做了革新使之具有更宽广丰富的表现力,桑图尔才成为一件目前公认的经典乐器。 
   湿婆库马•沙玛演奏所用的桑图尔具有3个八度音阶,这源自桑图尔巧妙架设在31个半音设置的琴桥上的91根弦。他运用技巧维持每个音符的回响,并用棒槌在弦上流畅滑动的方法使声音保持连续性。这种效果类似于降滑音(meend),这迄今为止被认为在桑图尔琴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桑图尔已成为一件多面手乐器,它不仅适用于民间音乐也同样适用于印度古典音乐。 
  重要艺术家:Pt Shivkumar Sharma 
  Pt Bhajan Sopori 
13、Sarangi (hindustani, string instrument) 
   萨朗吉琴(印度斯坦弦乐器) 
   萨朗吉被认为是最古老和最难演奏的弦乐器之一,它发源于北印度。萨朗吉的名字来源于单词“Saurangi”,意为“百种颜色的”,形容它能传达各种情绪和情感的非凡能力。这种乐器有60余种变种。{zxj}的一款是拉弥施米斯拉(andit Ramesh Misra)手中的,它由一整段树干掏空雕花做琴身。共鸣器孔洞,也就是琴弦弯曲的地方,覆盖着皮革。它有3副主弦和不少于36根的副弦,所有的弦在演奏前都必须根据要奏的拉格来调音。左手手指的甲根部负责掌控三根主弦的起停,而右手在底部持琴弓演奏。这意味着,这种乐器的基本训练需要流血,流汗,有时还有流泪。 
   虽然萨朗吉声音明朗宏亮,但传统上,萨朗吉被当作声乐伴奏乐器。而且不幸的是,由于风琴(Harmonium,手风琴的近亲)的引入,以及萨朗吉琴对演奏者自身情况的苛刻要求,已逐渐使它沦为濒危的乐器种类,真正的萨朗吉演奏大师越来越难找。像拉姆•纳拉延(Pandit Ram Narayan)、胡斯塔德•苏坦汗(Ustad Sultan Khan)、拉弥施米斯拉这样的大师正在用激动人心的巡演复苏萨朗吉这件古老的乐器。在他们手里,这件乐器可以让一个人哭泣,微笑或是掩饰。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沙蘭吉琴在17世紀己是印度受歡迎的弓琴,沙蘭吉琴和西塔琴一樣,也是印度古老的樂器。沙蘭吉琴是非常適合的聲樂伴奏琴,同樣也是很棒的獨奏樂器。術業有專攻的大師,可以拉出非常酷似人的聲音。沙蘭吉琴是由整塊騰木( tun)做成,在共嗚器上方的獸皮是山羊皮做的,主弦只有三條弦,也有四條弦,第四條則是持續低音弦(Drone)。但共嗚弦則有30到40條。拉琴可用義甲或用比較緊的馬毛做的拉弓。拉琴是將琴放在膝前,左手扶琴,右手彈或拉琴。傳統上沙蘭吉琴是卡薩克舞蹈搭配,也是北印度興都斯坦尼聲樂常見的樂器,近代的電影也是屢見不鮮的配樂樂器。 
14、Sarod (hindustani, string instrument) 
   萨罗德琴(印度斯坦弦乐器) 
   萨罗德琴是北印度音乐中流行的弦乐器。琴身是由一块久置的柚木(译者注:柚木属油性,久置不易变形)雕刻而成,琴腹覆有山羊皮。有4根主弦,6根低音节奏弦和15根共鸣弦,均为金属弦。弹奏时用椰壳制成的拨子弹拨。萨罗德琴没有琴品。萨罗德是在占婆寺(Champa temple)内公元1世纪的雕刻品以及阿旃陀(Ajanta)洞穴的壁画中被发现的。它与阿富汗和克什米尔的拉巴巴琴(Rabab)也很相似。它在13世纪时被阿米库斯鲁(Amir Khusru)改进过。胡斯塔德•阿里•阿卡巴汗(Ustad Ali Akbar Khan)为了提升音质还对它的外形做了xx的改进。 
   萨罗德早期历史要追溯到它在阿富汗的发源时期。伟大的萨罗德艺术家巴巴•奥洛丁汗(Baba Alauddin Khan)大大改良了了这种乐器,他在其中加入了各式各样的特色,使得琴的配置变得非常先进。 
  重要艺术家:Baba Allaudin Khan 
   Ustad Ali Akbar Khan 
   Ustad Amjad Ali Khan 
  PS(1):【印度和世界音乐文化入口网】剎羅琴(Sarod)又稱沙拉瓦琴(Sarrawat),是短頸的印度古典撥弦琴,形狀近似中國的琵琶,剎羅琴(Sarod)是在19世紀,從中亞、波斯、阿富汗的魯持琴(Lute),拉巴琴(Rabab)逐漸演化而成,眾說紛云,也有一說是源自希臘魯特琴。剎羅琴琴共鳴箱比較小,是以義甲來彈奏,共鳴箱上是用羊皮覆蓋,在撥弦版是呈三角型,撥弦版表面是銀色金屬撥弦板,撥弦板上沒有琴格,琴桿上頭有的附有共鳴球和不附共鳴球兩款,琴面表皮下是抽木材質的琴身;剎羅琴共上層有8金屬弦(也有6條),其中4條是主弦,其他2條是持續音、2條奇可力Chikari(可產生節奏拍子) ,下層有11到15條的共嗚弦,調弦音為(SA SA SA PA SA MA(C1C! C G C1 F!) 音域大約三個八度音。這些共嗚琴也是逐次配合不同拉格(Raga)的主弦的調音而調音, 才能彈出好聽的剎羅琴。琴長從110公分到114公分。剎羅琴是北印度常見的器樂,經常和塔不拉鼓一起演出,如北印度的古典樂或興都斯坦尼聲樂等曲目。剎羅琴大師阿里阿卡巴汗(Ali Akber Khan)已80餘歲,仍活躍在美到處表演,1968年同時在美國及印度,成立以剎羅琴教學為主的,AMMP印度音樂的學院,推廣成效蜚然,已有近萬人到該校畢業。因此阿里阿卡巴汗也常受邀為電影配樂,1998年並獲美國艾美獎提名,榮譽等身。 
15、Sitar (hindustani, string instrument) 
   西塔琴(印度斯坦弦乐器) 
   西塔琴是{zlx}的印度弦乐器,它使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它由一个大葫芦和柚木做成,有20个金属琴品,6到7根主弦,下方还有19根共鸣弦。它由指端的拨子弹奏。西塔琴的传统沿革漫长而复杂;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维纳琴。13世纪时,阿米库斯鲁(Amir Khusru)为了使这种乐器更灵活多变,翻转了弦的顺序并且安装了可移动的琴品。 
  重要艺术家:Pt Nikhil Bannerjee 
  Ustad Rais Khan 
  Pt Ravi Shankar 
  Ustad Vilayat Khan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印度乐器简介(1-15)_公益霎哈嘉瑜伽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