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酒店业格局_yinggaizheyang_新浪博客

国际酒店集团
    中国目前大部分的豪华酒店都由国外品牌公司在管理,可以说5星和5+星的酒店都是国外品牌的天下。国际前十名酒店集团全部来齐,洲际、万豪、喜达屋、雅高、希尔顿、卡尔森等都将他们的豪华品牌引入中国。10大里面的温德姆、精选、{zj0}西方都是以经济型品牌为主,前几年也在中国鱼龙混杂,拼命网罗xx物业。另外凯悦、香格里拉、来福士等品牌也很活跃。
    北京、上海、三亚是这些豪华品牌最有代表性的城市。
    他们获得物业的方式主要是带品牌管理,一般不使用购买和租赁的模式,在美国使用最多的特许经营模式也不常见。这些管理合同一般都对品牌公司有利,基本不承担经营风险,没有xxxx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硬件的要求都非常高、非常苛刻,很多地方超过本土的标准,所以,在中国入住豪华酒店是非常物超所值的。
    这些品牌{zd0}的竞争力在于对于xx客源的吸引力和高认知,除了可以带来相应的国际客源外(往往国外的客源会超过50%),还能吸引本地的xx客户——政要、名流、企业家等。
    在高、中档酒店,这些品牌都是机会主义,没有实质上的成效,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前几年有些业主贪图虚荣,不太了解国外的品牌定位,拿Esprit当xx穿的情形不少,现在这些“冤大头”越来越少了。
    在经济型领域,这些国外品牌几乎是全军覆没,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发达国家的酒店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本土已经充分品牌化了,发展的速度放缓,难度增加,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是其必然,而中国、印度等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他们的重中之重。由于他们品牌的国际化程度高,优势在于豪华和xx品牌,在中低档酒店不具备明显竞争力。

 

国资专业队
    中国的各个省、市都有一个经过资产划拨等形式整合而成的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如上海的锦江、北京的首旅、南京的金陵、广东的白天鹅、湖南的华天、河南的中州等等,他们主要是承接了过去政府的接待体系的物业和框架,大多数进行了公司化改制,但大部分时候还是更像一个政府的附属机构而非纯商业机构。在机制、管理、资本运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其中的佼佼者:锦江和首旅。
    这些企业都占据着所在省份、城市的{zj0}位置,有很多事历史性建筑,象上海的和平饭店、老锦江饭店,北京的北京饭店等。首旅曾经有一句流行的话:长安街上所有的xx宾馆都是我们的。目前这种情况稍有改变,但大体还是如此。
    这些国资专业管理公司,一方面拿出部分物业和国际大品牌合作,或委托管理,或合资(合作)经营,以期学习他们的管理,比如锦江的花园饭店、索菲特、洲际等,首旅的凯宾斯基饭店、日航、诺福特、来福士等。
大部分还是由自己经营管理,这些都集中在3-5-这个档次。同时还接受其它业主的委托管理,比如锦江和首旅的建国,在接受委托管理的同时,输出自己的品牌。
    在经济型酒店领域他们也参与进来,比如锦江之星、如家(首旅参股)、金陵之星、华天之星、中州快捷等,其实国内最早从事经济型酒店实践的是他们——锦江和建国客栈(后来的如家)。
    这些集团在资本上占尽优势,除了有上市融资渠道,还有地方政府和国资给予的资产划拨,比如前几年上海的新亚集团和锦江的合并,北京全聚德划并给首旅等,现金充足,资产含金量高。
    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目前管理的3-5-星这个档次,xx、豪华品牌暂时还不能跟国际集团竞争,经济型酒店需要的灵活身段他们目前还不擅长,反而首旅和民资创业团队的合作比较成功——目前的如家在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锦江之星,而且首旅在xxxx上也是非常巨大,很成功。

 

系统内酒店
    在中国,酒店业里有相当大一部分酒店被称作为“系统内”酒店,这些酒店是指各个系统或者大企业内部建造的宾馆、酒店、度假村、会议中心等等。许多国有企业,企业规模大,资产多,经常有大型会议、招待、接待等等,对于宾馆的使用量也比较大,自己手里也有钱——有些是自己的钱,大部分是银行的钱,为了自己的方便,就兴建各类宾馆、度假村等等,在管理上一般也是在集团内部寻找人员,未必经过专业培训。这些所谓“楼堂馆所”数量庞大。前几天央企要将酒店业剥离,据说资产涉及上千亿元。
    也有一些央企等大企业在酒店业还有些规模的,比如中粮、华侨城、港中旅、中石油集团等,其他有酒店资产的央企包括:中石化、中国电力、中国航空、中国铁路、中国电信、中国烟草、中国银行、中国航天科技、中旅、国旅、农行等。前几年,中国邮政、建行已经开始了酒店资产的剥离。
    这些酒店资产,xx物业一般委托国外品牌管理,象中化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北京东三环的金茂威斯汀、深圳的金茂JW万豪、三亚的丽兹卡尔顿、三亚的希尔顿、北京的王府井大饭店等;华侨城深圳的洲际等;有些自建品牌管理公司,如中粮的凯莱、港中旅的维景、华侨城的经济型品牌城市客栈、中石油的阳光、华润的木棉花等。
    建行跟DAYS INN谈了好几年,{zh1}也没有什么结果;邮政系统酒店业务剥离的时候,好多人兴冲冲地想抱个胖娃娃,{zh1}也是空手而归。想要娶到这些“皇亲国戚”,一般百姓没有一点过人之处是不要想的;就是你有过人之处,还要看有没有合适渠道和机缘,成本也会很高。他们更多的是在自己圈子里挪腾,估计{zh1}的结局是:大部分央企和系统内酒店投资方成为纯粹的业主,或委托管理,或租赁,得到合适的xxxx;一部分央企将酒店作为主业发展,通过划拨成为一个更大的集团,参与到酒店业中来,这些集团就会转化成所谓的“国资专业队”,也具备他们一样的特质。

 

民营专业队
    主要是经济型酒店吸引了许多民营资本和企业家进入酒店行业,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人才和优质资本(VC、PE),目前比较看好的是如家、汉庭、7天等几家,他们在经济型酒店领域已经建立起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些企业一般有杰出的企业家参与其中,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在资本、公司治理、薪酬机制等方面都已经和国际接轨。有相当强的创新精神,速度快,反应灵敏,规范运作,融资渠道通畅。虽然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点一滴都是自己辛苦挣来,但更加锻炼出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他们没有令人羡慕的物业资产,也没有殷实的老本可吃,大部分酒店靠租赁,而且也都是一些边缘物业,象厂房、办公楼、二手老酒店等。位置也是没得挑,只能是见缝插针,哪里有就在哪里吃,有什么,吃什么。最近大家也在借用美国特许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增加很快。
    民营专业队在经济型酒店领域游刃有余,因为经济型酒店需要的灵巧身板正好适合这些创业企业,但他们在xx、豪华领域目前没有竞争力,在中档酒店也不是特别有竞争力。汉庭在中档酒店探索最早,已经具备一定经验和能力。
    这些企业的出现,时间不长,已经在中国酒店业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是未来中国酒店业{zd0}的变革因素和有生力量。

 

民间投资
    这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行为,我们称他们为“民间专业户”;还有一类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从业者,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民间个体户”。这两类人数量极其庞大,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四类企业的总和。但质量良莠不齐,单个酒店的规模小,甚至有地下室的人防工程,10间-20间的招待所,一个房间住7-8人的小旅馆等。
    专业户有一定资本,但不大,往往投资的是3星及以下的酒店。可以投资一两个酒店,甚至三四个酒店,往往自己管理,有些是自己的物业,有些是租赁来的物业。他们往往比较机会主义,觉得哪里有机会就在哪里开店,经营管理不是很严格,一切以赚钱为目的。我们前几年在找物业的时候,碰到许多这类的酒店投资者,租期5年他们也敢签,出价还不低。
    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品牌也可以归到这一类,虽然规模大,但行为模式类似。
这几年出现了一批跟随品牌连锁公司一起发展的“专业加盟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利用连锁品牌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结合自己的许多优势,比如:灵活、公关能力强、账务处理等,也得到了很好的xxxx。
    这些“民间专业户”有相当大一部分会逐步转化到品牌化的轨道上来,我估计中国有50%左右的酒店会品牌化。
    “个体户”有点象美国、欧洲的B&B,往往以家庭为单元,是一家人养家糊口的饭碗,厦门鼓浪屿上的小旅馆、北京郊区的那些“农家乐”、上海弄堂里的“地下旅馆”(地下室)都属于这一类,但卫生、安全条件没法和欧美比,大多分客人是猎奇的旅游者、城里人的农村亲戚、打工仔妹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部分酒店可能会逐步改良,有些会逐渐消失,他们不是酒店业的主流,只能算是一部分副生品。

    酒店业是非常典型、非常传统的服务行业,需要充足的资本、灵活的机制、优秀的人才、精细的管理、强大的品牌才能长期稳定地成长和存续。将来这个行业主要是国际大品牌、国资专业集团、民营创业企业三大主要力量,各有优势,各有劣势,谁能“主沉浮”有待时间来证明,但我对民营创业公司充满信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故事同样有可能在酒店业重演,以经济型品牌摘取酒店业桂冠是xx有可能的。

 


 

汉庭:

交流请发: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中国酒店业格局_yinggaizheyang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