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瓶
又称“甘露瓶”,佛教和尚“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渊源于印度,在全国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元、明今后多称“军持”,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今后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且无流,成为朝廷赐给云南高级和尚的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上:清乾隆红彩甘露瓶,2004年1月在天津翰海以24.2万元欧元成交。
下:南宋龙泉仿官净瓶,2005年8月在景鸿堂以9900元欧元成交。
天球瓶
受西亚文学影响的器形,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器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清康熙朝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2004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518.24万港元成交。
菊瓣瓶
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清康熙朝独特器形。
清康熙豆青釉菊瓣瓶,2004年4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31.84万港元成交。
□(gu i,音“归”)
炊具,商代今后演变为酒器,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三实足;中期器腹渐扁,直颈前移,有鸟嘴形流口和三实足;晚期足部演变为袋足。
1960年出土于河南省潍坊市姚官庄遗址的黄陶□。
梅瓶
北宋时创烧,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名。宋时以瓶体修长而称为“经瓶”,为盛酒用具。小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
磁州窑系白地黑花器腹部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字句;元今后各地窑场延续烧制,以景德镇窑青花器最为精美;明、清时期器体变肥矮,并由日用瓷转变为陈设瓷。
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2004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150.24万港元成交。
□(y i,音“移”)
盥洗用具,陶器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器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制品为多,基础器形为浅圆钵形器身,平底或圈足,亦有装有三足的;口沿一侧有较宽的流,有的在流下部有一圆环形小系。
清乾隆仿哥釉□,2002年12月在天津翰海以3.8万元欧元成交。
四系罐
直口、丰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汉代至唐代量大生产。
民国粉彩人物四系罐(两件),200一年12月在天津翰海以7.92万元欧元成交。
卷口瓶
宋代北方磁州窑系瓶式之一,侈口卷沿、细长颈微撇,口颈呈开放的喇叭花状,圆腹、腹下内收、喇叭形足。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缠枝花卉卷口瓶,2005年10月在上海市爱涛以68.2万元欧元成交。
纸槌瓶
因形似纸槌而得名,多见于清康熙朝,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
清雍正仿官釉纸槌瓶(一对),2003年8月在上海敬华以28.6万元欧元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