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和机构合谋上涨德赛电池上演胜利大逃亡- 低碳经济黑马园:我们处 ...
大股东和机构合谋上涨 德赛电池上演胜利大逃亡 [原创 2010-06-20 06:56:17]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img.cfi.cn/readpic.aspx?imageid=20100619000010">



  无论是"新能源概念",还是"分拆上市概念",对于德赛电池(.SZ)而言,不过是主力为股价上涨寻找的理由而已。4月份以来将近翻番的涨幅不仅令参与的各方资金赚得盆满钵满,其大股东更是趁机大笔减持,套现金额达数千万元。
  4月中旬以来,大盘累计下跌幅度超过20%,但是几乎没有被券商深度xx过的德赛电池却逆势上涨,{zg}涨幅一度翻番,其手法之凶悍令人惊叹。"就目前这个走势看,主力已经高度控盘。"深圳某私募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观察上涨期间的资金进出情况,发现这不仅是一场公募和私募的合谋,而公司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密切配合"也功不可没。
  合力爆炒
  6月2日,德赛电池公告表示,大股东惠州市德赛工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7月15日至2010年5月31日累计减持了德赛电池246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80%,减持价格区间为12.02元~26.99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德赛工业持股数为6903万股,相比2009年7月14日持有7016万股,减持了123万股,恰好为总股本的0.9%。在一季度末到5月底减持了另外123万股。不仅抛在高点,而且恰好规避了达到1%必须公开披露的规定。
  "德赛电池股价的启动时机很蹊跷,恰好就在一季报公布前几天连续涨停,不由得让人怀疑季报业绩提前泄漏。"一位私募人士分析指出。
  今年以来德赛电池的走势基本上波澜不惊,但是4月14日下午情势突变,股价开始发飙,大幅拉升,最终以上涨4.54%报收。此后德赛电池就拉开了逆势疯狂上涨的序幕,4月15日上涨7.53%,4月16日上涨2.33%,4月19日更是在大盘暴跌150点的背景下逆市涨停,当日盘后龙虎榜显示,有数家机构席位在大笔买入。
  4月20日,公司公告表示,由于移动电源业务发展良好,加之长期亏损的项目在2009年关闭,从而不再对公司整体业绩形成拖累,因此预计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将有所改善。当天,股价继续涨停。
  随后在22日公布的季报中,谜底揭开。2009年亏损的德赛电池在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965.19万元,不仅成功扭亏,而且公司还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实现净利1630万元~2460万元,较上年同期至少增长203%。
  在游资和公募接力推动下,股价继续上涨,从20元飙到26元。
  "很明显,德赛电池的业绩已经提前泄露出去了,而且资金已经打定主意要利用扭亏的利好拉抬股价。"上述私募人士指出,公司对消息泄露难逃责任。
  事实上,公募基金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利用某种渠道提前得到消息并大笔买入。
  4月19日,有6家机构出现在买入席位上,投入资金超过1.3亿元。4月28日和5月4日,继续有机构席位买入,投入资金约为3000万元。
  "考虑到这个股票的盘子只有1亿多股,属于小盘股,这么多资金进来,不拉到涨停才怪。"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
  "听说王亚伟和兴业基金就是幕后推手,他们是公募中率先买入的基金。"私募人士陈晓阳告诉记者,鉴于王亚伟强大的号召力,很多跟风资金就进去了。另一个被传介入的机构是东方证券自营部,但是截至记者发稿前,未能获得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深圳深南大道营业部早就潜伏到了这只黑马股中,此后匆匆买入的机构更像是给他们抬轿子。成交信息显示,早在3月4日,该营业部背后资金就大笔买入,金额达到2568万元,换手率高达26.95%,而此前两天,德赛电池已经连续两个涨停板,当时股价不过10元左右。
  有关数据也显示,此前筹码一直比较分散的德赛电池,在今年一季度趋向集中,股东数从去年底的23223减少到21176,平均持股数从3072股增加到6458股。
  分析人士指出,德赛电池的总部正是在深圳,该资金未尝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可能,"而且深圳的私募喜欢扎堆,资金量就大了"。
  故事虚无缥缈
  但凡暴涨,背后总有故事可讲。在政策压顶、大盘暴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除了业绩在一季度扭亏之外,德赛电池这回讲的故事是"新能源"和"分拆上市"。
  资料显示,德赛电池主要从事无汞碱锰电池、一次锂电池、镍氢电池等电池的生产与销售,去年底,为了提升资产质量,公司制定了"聚焦"战略,将公司资源聚焦在发展移动电源业务上,逐步对镍氢电池、碱性电池生产基地以及蓝牙项目进行转让或产能关闭。
  "我们认为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并无核心技术优势。"天相投顾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惠州聚能虽然已经开始批量销售异型电池、高能量密度电池,并已完成动力电池的前期研发工作,但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在技术和工艺上要比普通二次电池高得多。
  对此,公司董秘游虹也对媒体表示,市场炒作主要是针对适用于新能源概念汽车电池,而目前公司生产的新能源电池,是指无污染、环保的新材料电池,有别于传统的高锰电池,公司产品并不涉及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概念。
  年报中,公司强调其参股经营的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在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业务已具备技术{lx1}和市场先发优势,目前在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BMS 领域居行业{lx1}地位。但是目前并未能给公司贡献利润。
  比新能源概念更为吸引人的是德赛电池旗下公司的分拆上市概念。目前,公司旗下控制着蓝微电子、惠州亿能和惠州聚能等几家公司,并被传均有分拆上市的可能。鉴于当前创业板的高估值情况,收益无疑很可观。
  比如蓝微电子,公司持股比例为75%,其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65468.82万元,净利润1834.73万元,2008年为主营业务收入41585.82万元,净利润2285.90万元,被认为是其中最有望获得上创业板资格的子公司。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德赛电池本身根本就不符合分拆上市的标准,这不过是故事而已,只是资金急于寻求突破口,因此不会认真考虑可行性问题。
  来自监管部门的消息,旗下公司能够分拆上市的上市公司需要符合若干条件,比如要求其最近3年盈利,业务经营正常,还要求发行人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净利润不超过50%。
  而这两条德赛电池都不符合。2009年年报清楚的显示,公司是亏损的,即使今年盈利,那么最迟也要到2012年才符合资格。再看两个公司的盈利情况,2009年和2008年,德赛电池的净利润分别为-3564.69万元和155.59万元,而蓝微电子同期分别为1834.7万元和2285.90万元,占比明显超过50%。
  专业的机构难道对此不清楚?业界人士分析,机构此番参与进来不过是投机炒作。
  交易数据显示,5月份,机构开始卖出。5月4日、6日,包括国泰君安自营盘在内,有4家机构席位卖出,金额达到7102万元。随后4天,股价暴跌超过20%,离场时间拿捏之准,令人震惊。待到股价稍有恢复的5月17日,3家机构席位继续卖出,金额达到6355万元。按照对应股数计算,4月份买入的筹码几乎全数出清。由于截至一季度报,德赛电池前xx股东中并无机构入驻,几乎可以肯定,这波卖出就是上波买入的机构在出逃。
  "现在基金等机构做波段很正常,何况目前整个大盘形势不妙,德赛电池逆势上涨压力很大,机构收益已经很不错,没必要恋战。"一位基金公司研究总监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5月4日、6日、14日、17日机构疯狂出逃的同时,最早进入潜伏的光大证券深圳深南大道营业部再次出现在买入榜上,并且疯狂买入,累计净买入达到1.47亿元。私募人士吴国平认为,此举意味深长,"主力或许还想有所作为"。
  但是他也强调,无论如何,主力都已经赢了,因为他们拿到筹码的代价极低,即使接下来几个跌停,依然获利巨大。(.中.国.经.营.报 .李.辉)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大股东和机构合谋上涨德赛电池上演胜利大逃亡- 低碳经济黑马园:我们处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