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什么是扰动?
扰动这个词看似非常熟悉,但是其实自己从未真正认识过它,甚至错认了它。以前倾向于把扰动看成是咨询师震动了咨客,咨客的反应多半是难受的。能形成震动,那得需要多大力道啊,能形成这种力道挺难的,再说这个难受万一无法控制怎么办?会不会影响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关系?所以我的通常做法是在咨询的{zh1}提一些建议,有些像医院里边医生看病,{zh1}才开药,至于这药苦不苦,吃了有没有什么反应,虽然从书本上、其他病人身上得到了了解,但是眼前这个病人吃了会是什么情况,是没法xx确定,也看不到的。我把这个算作是我的扰动。
这两次案例模拟我都是扮演的咨客角色,在后一场老师扮演咨询师的模拟中,我亲身体验了一把咨客被扰动的滋味,发现并不难受,但是让我开始思考一些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有所触动,产生去证实的意愿。
第二,扰动在什么时候出现?
我一直以来,都有这个误区,觉得扰动是在咨询末尾出现的,前面的都是铺垫,扰动应该是少而靠后的,就像大腕儿总是唱压轴戏,{zh1}一个出场一样。这么想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水平和经验有限,自觉不可能很快地发现扰动点,另外一方面也是觉得扰动肯定会让咨客不舒服,前面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立好关系,怎么敢轻易进行扰动呢?可是老师的示范中,咨询开始十句话左右就出现了{dy}次扰动。咨询中的扰动,其实很像平时生活中我们冲饮料一样,比如冲黑芝麻糊、豆浆粉、奶粉等等,说明书上一般都写着“边倒水边不断搅拌”,这样才能让这些粉末充分溶于水,成为一杯味道好、口感好的饮品。如果是先把粉末放入碗里,再倒进足量的水,{zh1}才用勺子搅动,那么不是会粘成一坨,很难搅开,就是虽然大部分搅开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无法充分溶解的大大小小的疙瘩,影响口感和观感。咨客和咨询师,大概类似粉末和水的关系,怎么才能让双方水乳交融,既建立了关系,又解决了问题,冲出一杯味道口感俱佳的饮品呢?那就是徐徐注入水,不断地搅动,这样才不会出现疙疙瘩瘩甚至搅不开的情况。
所以,扰动是发生在咨询过程中的,不是只在咨询的{zh1}。
第三,怎么做到扰动?
一直觉得扰动是个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动作,能让咨客感觉到被扰动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老师扮演咨询师角色的第二场案例模拟,短短二十分钟,却几次扰动了咨客。这里面固然有老师经验丰富的因素,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老师是深谙扰动之法的。
首先,从哪里切入能形成扰动呢?
人是靠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切入点就是要从咨客的话、咨客的情绪中找,看他哪方面提及的比较多,谈到什么地方情绪比较强烈,那就是他最敏感最关注的部分,也很可能就是那个需要扰动的点。如果观察咨客的功力尚且不足,无法仅凭咨客的表现来确定切入点,那么可以结合这类问题通常会有的几种可能性来确定切入点。
其次,扰动并不是割裂的一次性行为,必须深入,有后续行动。
{dy}场案例模拟中的两位咨询师其实多次碰到了扰动点,可惜碰了一下又离开了,重新开始新的寻找。{zh1}是让我这个做咨客的感觉似乎咨询师只是在搜集资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哪儿都敲打两下,可是你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我提出想解决的的问题怎么他们没理会呢?这么被问来问去的,觉得很茫然,{zh1}都有点儿烦躁了。
其实扰动是一组系列动作,在找到一个点进行了扰动后,要紧紧围绕着这个点展开,步步深入,才能保持扰动的有效性,否则这个扰动就无法被充分利用。扰动是一个过程,要走完这个过程,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扰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最终证明扰动方向错了,但是却搜集了更多的线索,等于为下一个新的扰动也做了准备工作。不能在一个扰动的生命周期还没结束时因为发现了新的切入点,又跑去做新的扰动。所以在一个扰动还没有尘埃落定前,再吸引人的话题也别跟着去,如果这么做,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新的扰动点实际上是一条岔路的路口,让你放弃了本来很可能是正确的道路,转而向着一个xx错误的方向走去;另外一种是新的切入点也是指引你往正确的路而去的,但是如果形成了惯性,总这样浅尝辄止,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丢一个,那么再正确的路也永远是没有走到终点就转向了,最终还是无效。
{zh1},如果扰动方向不对,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必须及时转向。
这次案例我作为咨客,假想了一个孩子厌学的问题。老师扮演的咨询师是从猜测孩子可能不喜欢学校这个点来切入的,这是通这类问题产生的几种可能性之一。但是其实我设计的是因为这个孩子不是自己考上这个学校,是妈妈花了钱才进来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说明扰动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所以在扰动的过程中要随时评估扰动的正确性,发现不对劲,及时转向,不要舍不得放弃,不要固着,时刻准备着掉头。
案例模拟结束后,我问老师某句话是不是扰动,老师说,哪句话算是扰动要咨客说。并引用李子勋老师的观点:扰动,是站在咨客的角度上理解的。
我理解,扰动的时候尤其需要做到放空,不能固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要紧紧贴合咨客的变化和反应。咨询师不会明着问咨客:我这句话扰动你了吗?咨客也不会主动告诉咨询师:你这句话扰动我了。咨询师需要边扰动边仔细体味咨客的言行举止,从这些信息里面得出结论。这就相当于是咨客告诉了咨询师:你找对了,你没找对.....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