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办法一个指引”xx新规对我国银行业xx管理制度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完善,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地配置信贷资源,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提高信贷管理的质量。 促进信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近年来,在银监会xx下,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随着银行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对xx使用的管理已经成为信贷风险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xx新规的出台,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前端风险控制,把明确xx用途作为“了解你的客户”的基本判断准则,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信贷资金投向和用途的监督,注重控制xx流向和节奏。 与此同时,xx新规引入xx支付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紧紧抓住xx实际用途这一关键环节,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通过贷放分控、实贷实付和完善的贷后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架构体系,将传统的实贷实存转为实贷实付,挤掉那些并非用于实体经济的虚假信贷需求,从源头上堵住虚假骗贷和xx挪用等制度性漏洞,保证xx流向实体经济。 交通银行深刻把握xx新规的精髓实质,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一是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二是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强行业信贷政策指导,加大对xxxx投资、优势行业、产业技改升级以及“三农”、生态环保等支持力度。三是把好信贷准入关,严控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信贷投放。 强化信贷风险控制的针对性 xx新规体现了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在xx流程中明确了xx支付管理的环节,将xx资金支付分为xx人受托支付和借款人自主支付两类。同时,xx新规通过创新xx支付管理方式、严格xx支付管理要求、落实xx支付管理部门职责等具体措施,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有效管控支付环节风险的能力。此外,xx新规强调合同或协议的有效管理,强化xx风险要点的控制。 交通银行为保障xx新规的顺利实施,积极组织领导、完善xx业务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认真梳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改造完善IT系统,加强培训指导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交通银行在xx新规的贯彻落实中,着重加强了xx发放支付环节的风险控制,相关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受托支付的审核与xx的提用审核必须同步进行,在放款的当日必须完成对外支付。在具体的放款流程中,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经营单位负责初审,放款中心负责审核,会计部门负责复核,加大对xx资金用途监控的力度。同时,开发建设了授信资金用途监控系统。该系统向客户经理和中后台管理人员展示了借款人账户的交易结算信息,既能对资金使用进行监控,又能对账户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基本实现了xx新规中对借款人账户的监控要求。该系统已于2009年末上线运行。 提升银行信贷流程管理的科学性 xx新规从加强xx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出发,将xx过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分解,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将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建立xx各操作环节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实现xx经营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同时强化了xx的全流程风险管控,从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到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均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强调将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行为贯穿到上述xx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 交通银行积极践行xx全流程管理理念,较早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在保障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改造完善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技术支持系统,适应xx支付管理和xx的全流程管理需要,并做好人员的有效配置工作。一是建设独立、专业、垂直的授信管理体系,率先于2005年在授信条线实行条线化管理,设立区域授信审批中心,建立信贷执行官制度。二是明确全流程各岗位尽职要求。三是规范xx发放行为,建设独立的放款中心,实现“贷、审、放”三分离。四是创新风险监控管理工具,注重风险预警信号管控,强化贷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