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铜车马迁居中国馆_西部红色记忆_百度空间

被称为“青铜之冠”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铜车马出土于1978年。其后,文物专家用了八年多的时间,将尘封了2000多年的文物恢复完成。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展出22年时间,游客5000万人。

{dy}次离开秦陵,铜车马6月1日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国之瑰宝”展示厅闪亮登场。在这里,铜车马将展示到世博会闭幕。短短5个月时间,就将有接近1000万游客一睹真容。

从运送到展示,从文物保护到安全保卫,在“国宝”粉墨登场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此,

点击进入下一页

秦铜车马在中国馆

拆解运送

铜车马来沪一路风雨交加

首次拆开先拿“山寨”铜车马当试验品

32年前,两辆铜车马出土时,一共有3000多件碎片重见天日。文物专家们对1000多碎片经过长时间的拼装,终于使之得以“重生”。

把国宝运到上海来,就必须首先将它拆散了,打包装运。组装一号铜车马,花了整整八年时间,可是重装完成后还从来没有再把它拆开过。这会不会一不留神就破坏了国宝?此时,大家想到,一号铜车马有一件1:1制作的复制品,xx离开陕西后,它也将代替“青铜之冠”的xx在兵马俑博物馆展示。何不用它充分发挥一下“山寨”版铜车马的作用。

于是,文物专家们把复制品拆了,也算先来了场演练,同时根据复制品每一个零部件的形状分量,分别制作打包工具——它们将会与xx同样匹配。

当然,这每一步过程都是异常艰难的。铜车马的1000多个碎片,毕竟不是机器生产的零件,大小各不相同,xx没有规律。最小的金银装饰品只有5克重,而最重的铜车、铜马等部件则有足足300公斤了。

经过几个星期的时间和一系列严谨的工作,铜车马被分解成了与出土时差不多的样子,分别装进了8个大箱子里。

然而,究竟应该用什么交通工具,将之运往上海呢?想到的备选方案有三个——飞机、火车、汽车。

中国馆文物组负责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顾祥虞回忆当时的情况,告诉记者:“飞机确实安全快捷,但是我们了解到往返上海和西安之间的,没有大型飞机,箱子装卸会很不方便。如果用火车运送,那么也同样需要在陕西和上海两次派车转运,这也会让情况比较复杂。”所以,最终确定的方案是用汽车运送。

运送路上 “秦始皇”不高兴了

由汽车运送,自然得全程保护文物始终处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因而,最终选定了一辆全空调、全进口的xx特殊用途运送车,保证铜车马一路上始终处于适宜保养的环境之中。

当然,从陕西发出的不会仅仅是一辆运送车,还需要负责安保的押运车辆。为此,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做了专门研究,陕西省的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一路保证国宝铜车马安全运抵上海。陕西省公安厅立即就派了一辆警车开往上海,对沿途路况和安全状况进行勘探排摸。之后,陕西省公安厅为运送铜车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上报公安部,公安部又批转沿途经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公安部门。

4月12日,运送铜车马的车队从陕西出发,开始了1500公里的漫漫旅途。数辆公安武警的车辆荷枪实弹一路押运,安保级别是{zg}的一级警备。车队先后进入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每次进入省境,都有当地公安部门派车迎接,并一路护送至出境。

为了保障国宝的安全,运送车辆专门配备了2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为了保证驾驶员始终精力充沛,原本可以在{yt}内赶完的路程,特别设定为两天抵达上海。虽然车队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畅通,但为了确保国宝不受损坏,还专门规定驾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

一路之上,天公不作美。陕西下起了暴雨,行驶到河南成了大雨,安徽竟然4月天里下起了冰雹,抵达江苏时更是雷电交加。甚至有人戏称:“看到铜车马离开了陕西,秦始皇都不高兴了。”不过,复杂的天气情况,也没有阻挡国宝4月13日顺利抵达上海。

随即,它被送入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仓库。几天后,铜车马运达中国馆,文物专家们开始了将近一个月的拼装工作。

安全保卫

“青铜之冠”24小时武警寸步不离

两扇门同时打开才能靠近国宝,铜车马24小时都有武警守护。这既是确保国宝在安全上万无一失,同时也体现了‘青铜之冠’的身价,一定程度上带有礼宾色彩。

铜车马陈列的展厅也可以算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两道门在侧边,只有文物专家和安保工作组同时取出平时存放在保险柜内的钥匙,方能打开这两道门,有关工作人员才能走近铜车马。除此之外,还有门禁系统,保证闲杂人员根本无法靠近国宝。而铜车马外的玻璃足足有2厘米厚,具有防弹防爆功能,任何强力都能被它抵挡。

当然,保护国宝是件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事情。比如在铜车马的周围,既有时时的电子监控设备,还有红外线报警探测器以及压力触及报警系统。据说,这些都是博物馆专用的技防设施。这些设备都很敏感,当然很是金贵,但也并非就此一劳永逸了。安保人员还要经常前往检查和维修。

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因,需要打开展厅的大门,林松说:“文物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为此对安保产生丝毫松懈。如果安保情况不达到要求,即便情况紧急,我们也不能同意马上开门。”

有意思的是,文物组负责人顾祥虞却说:“其实从6月1日开始展出铜车马以来,并没有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因打开过展厅的门,倒是安保工作非常认真,有时要检查通风管道是否有安全上的防范隐患,或者调试安保设备,为此开过几次门。”

林松向记者透露,出于安保的要求,“国之瑰宝”展厅的外围必须全部清空。比如,在展厅通风口的上方,原先设计的是一个工作人员的休息室,最终出于慎重考虑,这个休息室被封闭了。

最怕的是遭到意外损伤

其实,铜车马来了之后,中国馆感觉比展示《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压力稍微小了一点。毕竟,《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画,万一有人xx成功,将画卷一卷就有可能溜之大吉了。铜车马恐怕没有人可以把它带出中国馆,所以防范的重点主要就是防止损坏。

虽然肩上的担子看起来轻了一些,但对于他们来说,中国馆的安保压力从来就不会小。林松介绍说:“相对于普通的博物馆,中国馆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因为博物馆在设计建造时,就会整体考虑其安全保护措施,整个建筑就好比是一个保险柜。而中国馆是一个有着许多不同功能区的混合型的大房子,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保险箱。”

整个中国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49米层展示区有2.3万平方米,省市馆面积4.5万平方米,前者每天的参观游客数接近5万人,整个中国馆{yt}总共要接待大约17万人。49米平台上,既有播放影片的“剧场”,也有休闲性质的轨道车,还有“国之瑰宝”这样重量级国宝的展示区,结构十分复杂,功能也各不相同,各自分散、独立,又互相贯穿四通八达。这些都使中国馆区域的安保工作难度倍增。

文物保护

“娘家”也能即时守望铜车马

数据测定 四大指标保障国宝不受伤

要保护好国宝铜车马,必须要做好四方面条件的检测和控制——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铜车马所处的环境,温度必须始终保持在21℃至23℃之间,湿度必须保持在45%至50%之间。对于青铜器来说,湿度超过50%就很容易生锈,因而湿度通常需要保持在40%至50%之间,但对于彩绘来说,保存的条件又不能太干燥,否则就会产生剥落,所以协调了铜器和彩绘两者的情况,选定了这样一个湿度条件。

为了{zd0}程度保护好国宝,中国馆事先就购买了{zh0}的温湿度控制设备,能够保证这5个月时间里,铜车马都能“生活”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虽然这个自动控制系统能够24小时记录小环境内的温湿度情况,但文物组的工作人员还是会每天两次去兵马俑“抄表”,手动记录温湿度数据,用人力对电子系统进行监督。“空气质量的问题,主要是在源头上进行控制。”顾祥虞告诉记者,如果小环境内空气质量糟糕,各种酸性、腐蚀性的气体也可能危害铜车马的“健康”,因而展厅内用到的无论木板、纤维或者织物,在采购时买的就是{zh0}、xxx的材料。同时,展厅里也有相关仪器,测定空气中的苯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时时检测空气质量。光照问题也很重要,太暗了观众看不清楚,太亮了又可能伤害文物。最终“国之瑰宝”展厅的光照强度标准定在300勒克斯之下,实际数值在200勒克斯左右,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观众看得清楚,而经过隔热、防紫外线等技术,控制照度,保证其不会危害国宝。

远程监控“娘家人”对小环境甚感羡慕

30多年来,铜车马{dy}次离开陕西,它的“娘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也十分忐忑。毕竟,在他们看来,中国馆并不是一个文物单位,能否以专业的方法善待国宝是个未知。

为此,中国馆按照兵马俑博物馆的要求,安装了一套实时转播系统,即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监视器屏幕,24小时地即时观察到铜车马在上海的状态,如果遇到什么状况,陕西方面可以随时注意,有任何情况,他们也可以迅速向中国馆传授应对的方法。“不过,至今他们也没有提出过我们的工作有什么问题。兵马俑博物馆已经几次派人来考察铜车马在上海这个新家的情况,他们都对中国馆的工作非常满意,给予了高度评价。

陕西的天气干燥,而现在的上海高温、潮湿,又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情况算得上糟糕。单纯从天气来讲,对于文物的保护条件和铜车马的‘娘家’差远了。但是在国宝周围的小环境,维护得还是相当好。

一夜换展 真身藏在《清明上河图》身后

世博开展的{dy}个月,中国馆“国之瑰宝”展区展示的是明朝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而6月1日,铜车马就呈现在了中外游客的面前,这样神奇的变化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完成的?

顾祥虞笑语中道出了这背后的秘密。原来,“国之瑰宝”展厅里有一面可以移动的墙,可以起到遮蔽作用。在展示《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其实铜车马就在它背后一米的地方,只是因为被墙体阻隔了,游客们是看不到的。

5月31日22:30,当{zh1}一个游客离开之后,文物专家们忙碌了起来——将《清明上河图》收起撤展,然后将之前花了三四天时间组装好的铜车马整体向前移动了一米,正好摆放在展示最理想的位置。“可以说,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将铜车马整体‘组装’了95%,没有安装的这5%也是有道理的。”顾祥虞说,这5%未完成的是铜车马的伞体和驾车人。因为整个国宝重达1吨多,这两件重量级的部分,只有等铜车马整体前移完成之后,安置上去才最恰当。“如果不是事先将铜车马‘藏’在《清明上河图》背后,如果不是通宵换展,那么在为游客呈现‘青铜之冠’之前,恐怕中国馆就得闭馆几天。”正因为有了这样精心的安排,一切变化就在一夜之间完成,而专家们也是通宵达旦,一直忙碌到了凌晨3点多,才布置好新的国宝。第二天一早“国之瑰宝”展厅摇身一变,重新开张。

面对游客 文物专家只对自己提要求

如此重量级的国宝摆在中国馆,是否也会对参观游客有些什么要求,以求{zd0}程度上保护国宝呢?对此,中国馆答案是:“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展示,面对大量游客,我们只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zh0},而不会对游客有任何要求。”

参观过中国馆的游客都知道,“国之瑰宝”有一条传输时间为20秒的传送带,游客们是站在传送带上完成整个参观的,而在此之前,游客们还需要先在馆外稍微排一下队。“这就有效保障了在国宝前,游人不会拥挤、堵塞,避免任何意外情况的发生。”

同时,“对于游客给铜车马照相的问题,我们还是尽量做善意地提醒。不过,闪光灯的光照对于青铜器基本没有伤害,再加之半年时间里近千万的人流也不可能强行管制,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并不做硬性规定,至多只是劝导。”



郑重声明:资讯 【秦铜车马迁居中国馆_西部红色记忆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