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具设杂谈| 瓷城
[ 文章分类: | 关注热度:已有8 人围观 人评论]

在陶瓷茶具造型设计领域,设计者纷纷探讨用各种方式设计出陶瓷茶具产品,除了培训传统陶瓷茶具造型开展综合设计以外,也试图采取夸张概念的方式设计一些形状奇特、重心不稳、构造繁杂的陶瓷茶具造型。可是,因为全国人的习俗以及工艺制作因素的制约,这类造型的陶瓷茶具产品不见实用性,不能批量投产。然而,求新图变的内心及市场对新产品的需要又要求陶瓷设计家们拿出全新的陶瓷茶具产品来。于是在多年千回万转的摸索中,陶瓷设计更在传统造型表线分割、浅浮雕、凸花装饰等地方来提高欣赏性、保持了传统的实用性。这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流行趋势。总之陶瓷茶具设计标准,应说以茶圣(神)一一陆羽提出的欣赏角度和实用角度评论的两个标准,开展陶瓷茶具设计。

前 言
所谓茶具,包括饮茶过程中的各种用具。当代人日常饮茶,最普遍的是一只茶杯,或者再添一把沦茶的壶就可以了。古人则不然,煮水有煮水的用具,在煎茶之前有把茶叶开展再加工的用具,煎茶、饮茶还另有用具。这是由当时的饮茶方式和品茶的形式所决定的,倒不是古人故意把饮茶用具搞得那么繁杂。
人们对于能够创造出具有艺术美的工具,早已经超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种以实用为目的范围。一样,品茶作为一种艺术实践,人们对品茶艺术的工具——陶瓷茶具,求其实用,求其精良,求其美观,求其本身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也是很自然的了。

历代陶瓷茶具概况
如今人们直接用来饮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盏(饮杯)和茶壶。而在唐、宋时流行的煎茶、斗茶饮法中,只有盏不见壶,有之,则是用来煎水的煎水壶,不能叫做茶壶。到了明代,流行沦茶饮法,茶壶才跻身饮茶用具之中。
唐曾经的饮茶用具和食器还不见xx分化开来,如我们如今进食时的碗,古代叫做盂,饮茶时有用盂。晋卢琳的《四五起事》记载晋代惠帝遇难逃亡,后又从许昌返回洛阳,当时有待以“持正盂承茶,夜暮上之,{zz1}饮的为佳。”这种瓦盂,是陶或瓷的。两晋南北朝时,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的瓷器。从唐xx端,饮茶用器从酒、食器中一步步分开出来,自成这个系统。
陆羽《茶经)中还沿袭过去的旧称把茶盏叫做“盞”,但在当时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瓯”。陆羽列出当时制作茶盏的地区,有安徽的越州、婺州、湖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寿州,福建省的洪州,山西的邢州等。这些地区瓷窑所出的茶盏,因为各地质地、烧造技术、工艺流程以及传统风俗的不同,包括白、黄、淡青、褐等色。陆羽视为,能够与茶色相焕发的以越州窑所出茶盏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为{zh0},其次是岳州所出也呈淡青色。
陆羽译越州窑“类玉”、 “类冰”,绿色的茶汤注入其中, “半瓯青泛绿”,与本身的淡青色互相辉映,从而做到“益茶”的效果,使人衔盏爱玩不忍释手。在外观造型设计上,越瓷茶盏也特别适宜于饮茶用。陆羽记越州所产, “口唇不卷,底卷而浅”, “口唇不卷”,即盏沿不外翻,稍有内敛,这样能约来茶汤,不致外溢, “底卷而浅”,是底稍外翻,这样容易端持,而“浅”则指盏的深度。唐时饮末茶,连茶盏中的茶末、茶汤一块喝掉,底浅的茶盏就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茶圣(神)陆羽对
茶盏提出了以实用角度和以欣赏角度译论的两个标准,今后历代人的对茶具的设计制作的要求,基础上不出这两个标准。
唐人不仅一步步普及了饮茶末用的盏,而且发明了盏托,并一直沿袭下来,明代今后,又在盏上加盖,由此成为我们后天还常常消耗的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这和当时广泛流行的沦饮法分不开,加盖作用,一是加大茶盏的保温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叶的茶汁;二是加大茶盏的保洁性能,防止尘埃侵入。人们在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拿盖,并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添情趣。 “技”高一点者,则托盏、持盖只用一只手操作,颇有风度。
宋代的茶盏,以“斗茶”时所用的通体施黑釉的“建盏”{zj1}特色。
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两个瓷系,一为青花瓷系,一为黑釉瓷系。后者在德国叫做“天日”瓷,“天目”是指我国安徽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学寺留学的德国僧人带进德国。
建盏的造型,底经和盏面口径的份额相比较大,盏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方为翻转过来的斗笠形。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斗茶”时出现的汤花,而盏壁斜直,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这一点,吸收了唐代越窑盏的优点。 同时盏壁周围的离沿口1.5—2公分外,稍向内折,称为“倒钩型圈痕”,这和陆羽所说越窑盏“口唇不卷”的优点也有类似之处。盏沿下内折的折线,还能起到“斗茶”注汤时的标准线的作用,因为“斗茶”注汤,只注到盏容量的十分之六,实测证明这一折线,正好是盏容易四比六时的临界线。
宋代“斗茶”的黑釉建盏为主,但也还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杭州龙泉哥窑所制的茶盏,外观造型和建盏类似,也呈翻转斗笠形,但通体却施淡青色釉,色泽鲜明、幽雅洁净、亭亭玉立,一样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窑,如官、定、汝、钧等地烧造的量大青花、白瓷茶盏,造型各异,刻花印花,均体现出饮茶艺术对陶瓷茶具的设计制作穷极工巧的要求。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础相同,只是茶壶的外观有了些许变化,釉色以景德镇青花瓷而著称,是这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明代出现了茶壶,从此茶盏和茶壶成为最基础的茶具,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具被出局了,一些茶具则异军突起,更加丰富了人们品茶艺术的内容。
明、清的茶盏,主要仍是瓷质。因为人们不再“斗茶”,黑釉茶盏已很少消耗,所用茶盏多为白瓷或青花釉。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馨、明如镜”等特色,这种茶盏造型稳重、份额均匀,当时又称“坛盏”。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上海市宜兴紫砂陶制茶壶的设计和普及。从品茶艺术的角度出发,明代及后人评价这种紫砂陶制茶壶,历来赞不绝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记载,做工精细的紫砂壶,壶盖盖上之后,手提壶盖上的蒂, “能吸起全壶者,则尤佳矣。”瓷盏,紫砂壶的高度艺术化设计,使人们品茶时的趣味性、审美感更加浓厚了,人们在口啜清茗、细咂慢咽的同时,又可以把壶或盏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玩味,从而得到更高的艺术享受。

陶瓷茶具设计现状
陶瓷茶具造型的进展,经历了这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容易到繁杂,从实用到欣赏结合这样这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千百年的不断演进陶瓷茶具造型的种类日趋繁多,形制变幻莫测,无拘无束。然而,古代先民那种质朴醇厚的陶瓷茶具造型风格,正在被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吞噬。只是在某些陶瓷设计家的笔端还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学的色彩。更多的人则正在盲目追逐各种所谓现代几何、动感、意念等风尚,使目前的陶瓷茶具设计充斥着一种本末倒置的潜在危险。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工业产品设计充满了时代气息。流线型、太空型、未来型的陶瓷茶具设计接踵而来。冷压成型、连体注浆等静压成形等,使一套套陶瓷茶具变成了“仪器零件”,将其与传统与自然拉开了车程。在快节奏程序化、秩序化劳动方式中生存的人们,特别渴求那诗情画意般充满古之风、自然之风的陶瓷茶具,象那些造型工细装饰清新淡雅的陶瓷茶具、造型简炼自然、稳重、大方的饮杯以及充满自然风情粗犷豪放的紫砂壶。
然而,有些人在陶瓷茶具造型设计中,尚未认识到传统与现代文学融合的真谛,只是采取容易的复古方式来做到追逐传统的目的。他们将古代的一些玉器、铜器制品拿来仿制,依葫芦画瓢,其效果远不及原作本身。因为那些古代器物是当时文学艺术生存风俗的缩影,容易的仿制代表不了对传统艺术精髓的理解,也丝毫不能体现后天人们生存的气息,在某种限度上是对传统艺术的亵读。
还有一些人,在陶瓷茶具造型设计中单纯追逐奇、险、怪等“标新立异”的手法,{zh1}与国情和人们的实用、饮赏习俗格格不入。 “和者皆寡”也就不足为奇了。

陶瓷茶具设计趋势
作为这个成熟的陶瓷造型设计者,在开展陶瓷茶具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要研究掌握前人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来的美学规律,公开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陶瓷文学及茶文学姊妹艺术的真谛,用丰富、广博的艺术去酿造、设计、制作现代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的设计、制作风格,很大限度上体如今其质地区面。因为材质的不同,才会有工艺整理的不同,终究使得效果各异,风格多样。茶具的材质,显然是陶瓷、紫砂唱主角,其他如玻璃、金银、竹木牙角之类、尽管也很出色,但为数毕竟太少而形不成气候。陶瓷茶具的进展,是陶瓷工艺进展中的一部分,也贯穿了陶瓷史。欣赏陶瓷茶具,可以说基础上是欣赏陶瓷之美。
我期望通过对国际上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了解,通过对设计作品较为直观的认识和分析,寻找到茶文学和陶瓷文学的共性,以及陶瓷茶具造型艺术自身的特别性,探寻美的内涵。特别是期望培训各国陶瓷设计的经验,提高全国陶瓷茶具的设计水平,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陶瓷茶具产品,丰富人们的现代生存。
我们在培训传统陶瓷茶具造型开展新的陶瓷茶具设计时,应注意因地制宜,挑选那些能代表当时艺术成就的典型产品。在嫁接、演化等改造时,既要保留原物的欣赏性和实用性的独有风格,又要避开一味的抄袭。新增添的辅件要能起对主体的衬托作用,联接要和谐自然,线性的刚柔要与主体相呼应。

  • 2010年06月19日 -- (0)
  • 2010年06月14日 -- (0)

发表评论

:wink: :-| :-x :twisted: :) 8-O :( :roll: :-P :oops: :-o :mrgreen: :lol: :idea: :-D :evil: :cry: 8) :arrow: :-? :?: :!:
郑重声明:资讯 【陶瓷茶具设杂谈| 瓷城】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