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建议_创意农业 ...

2010年05月05日 16:33:48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新形势下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

1.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课题组研究,到2009年12月份为止,我国农村40岁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有近5650万人,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预计2010年至2015年全国农村新增劳动力3000万以上,因此,我们必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我国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同时我国又有大批荒山、荒地、荒滩,这些资源利用的潜力巨大。两方面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应大力发展土地面积较少但劳动技术密集的集约化农业,蔬菜、花卉、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就是这类产品。这类农产品较少受耕地限制、生产率较快、加工附加值较大,大力发展这类农业既可以避免耕地稀缺的劣势,又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2.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农业,是发展我国外向型农业的重要举措。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我国劳动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成本和价格优势,这类农产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401.9亿美元,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农产品出口额约242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以上。因此,通过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储运、加工、包装水平,可以在保持我国农产品价格优势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   

3.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劳动技术密集的设施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高产高效节约土地的道路。而设施农业正是高效节地、劳动技术密集的农业,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农业。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课题组研究,设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22%,奶牛产奶量提高14%,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也大大高于传统养殖方式。通过引进简单易行的设施农业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将传统种养业改造为高效的设施农业,在较小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劳动、良种、生物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另外设施农业的产业链较长,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巨大,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2006年的统计,“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加了0.4个百分点,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由此可增收290元。   

4.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求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现代农业是多功能的农业,除了生产功能外还有休闲观光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需求逐步增加,据国家旅游局2008年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同时,乡村观光旅游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计算,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劳动者,社会就将增加5个就业机会,2008年495万农民在乡村旅游业实现就业,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农民。因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既可以实现现代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又可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发展家庭工业,是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很大发展,还有大量的资源沉淀在农村,对这部分资源必须加以利用。发达国家现代家庭工业产值都占到GDP的20%至30%,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劳动力的40%以上。现代家庭工业占地不太大,一般300平方米左右、初期投入3-4万元、劳动密集型、一般有1至2道工序、市场风险较小,适合农民发展。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又能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6.发展创意农业,是利用现代科技、知识、文化和艺术创意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要求。创意农业是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把农业技术、农产品、文艺活动和传统农耕活动、市场需求有机联接起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创造出具有科技、生态、文化和服务附加值较高的创意农产品,突破了以往传统农业满足人们生理和生存需求的农产品形象,从稀缺性、艺术性、趣味性等方面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创意农业撬动的巨大市场需求,将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显著的效益。如北京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创造出超过传统农业几十倍的价值,2009年创意农业产值达22亿元,取得良好效益。因此,发展创意农业,既能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能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策建议

1.推进制订全国范围内的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业、家庭工业发展、创意农业规划。建议农业部根据全国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制订有指导性的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业、家庭工业、创意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五种农业发展的优势区域、重点领域和重要项目。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年度实施行动计划,做到有组织保障、有计划导向、有优先领域、有重点项目、有资金保证。   

2.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区根据全国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业、家庭工业发展、创意农业规划,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地区范围内的相关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规划。结合区域农业产业规划,围绕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创办不同类型的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业、家庭工业、创意农业示范区,并建设一批示范基地,以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3.建议各级政府设立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xx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按照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兼顾一般、推动全局的原则,用足用好专项资金,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确保做大规模,做出效益。   

4.加强对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支持。建议农业部制定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法规和章程;建立“就业补贴”和“研究与开发补贴”制度,对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种养大户给予就业补贴;对发展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业、家庭工业、创意农业所需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给予补贴。政府应该颁布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业、家庭工业、创意农业的技术标准;建立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为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5.要为传统农业和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资金短缺是这些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zd0}瓶颈,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为他们融资创造条件。应该适当放开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降低民间金融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允许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农村金融市场中去。推进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机构应该扩大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采集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电子信用档案,设计客观、有效且适应农户、中小企业状况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和信息采集方法,推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发展农村金融互助组织,作为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xx关系的中介,为农业xx提供担保。   

6.调整企业所得税政策。一是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后的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设置含有低税率的多档税率,体现对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照顾。二是将优惠政策的着眼点从单一的促进就业转向增加就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等多种措施并举。对涉农劳动密集型企业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再投资的,按一定比例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应该允许这类企业税前全额扣除职工的教育经费支出等。   

7.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全国有1.5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对市场有较多的了解、有一定的经营头脑。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返乡创业人员兴办一家企业平均可带动7—8人就业。因此应鼓励和支持这部分农民工返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应对返乡农民工提供包括管理培训和科技培训在内的创业培训;在行政审批、小额xx、税费减免、信息咨询、土地使用等方面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开辟农民工创业一站式服务的“绿色通道”。   

8.大力发展农村家庭工业,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家庭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大力发展占地少、投资小、工艺简单、劳动密集、市场风险小、安全环保的现代家庭工业。政府可以通过产业规划、放宽市场准入、简化登记手续、减免费用等方式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并引导家庭工业逐步提升水平。鼓励以村为单位成立家庭工业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对外业务联系,引导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为家庭工业户找产品、拓市场。探索合适的家庭工业与大企业对接模式,促进家庭工业与大企业互利双赢。   

9.大力倡导使用劳动密集的农业技术,在保证完成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凡是能用人力完成的工作,不要急于用资本去替代。大力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依此决定剩余劳动力的释放速度和省力化技术的推广速度,避免释放速度与吸纳速度严重失衡,以缓解就业压力,减少资源浪费。   

10.把改造传统农业和保持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相结合。使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充分结合我国精耕细作的生态农业技术,提倡技术、资本与劳动互补,既提高对农业的技术、资金含量,又提高对农业投入劳动的力度,新要素的投入要考虑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尽量使用能够创造农民就业机会的资本,而不是排斥劳动的要素。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传统农业改造方式,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高度自动化省力化的改造模式。(蒋和平 谢新南)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创意农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郑重声明:资讯 【新形势下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涉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建议_创意农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