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市场还能找回往日的辉煌吗? - 幸运的木龙- zhaijiye - 和讯博客
化工市场还能找回往日的辉煌吗? [原创 2010-06-13 10:35:54]   
 

进入五月份以来,化工市场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暴跌而进入一片萧条的困境。时至今日,大部分化工品的价格都在今年高点的基础上至少下跌了20%,六月份以来,随着油价逐步企稳,部分化工品出现了小幅度的价格反弹,于是,关于化工市场的后市走向,就成为业内人士关注、困惑和争论的焦点。

决定价格的三个因素:需求、供给和成本。

谈到需求,就不得不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做一个粗浅的分析。经济走向决定了需求走向。而分析经济形势,就不能不从支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也就是投资、出口和内需说起。

投资的问题很明确,中国能够很短时间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全拜巨量投资所赐。当然,中国如此,全球其他国家莫不如此。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反思这种应急手段的后遗症问题,巨量资金推动的恶性通货膨胀和难以计数的政府债务似乎预示着另一次危机的到来。可以说,包括中国在内,通过巨量投资和巨额政府债务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各国政府目前所考虑的如何“退出”问题说明投资的衰减已经势在必然。虽然同样是政府注入资金,但是中美两国的做法却大相径庭。美国在发生金融危机以后,为了避免金融体系出现崩溃,向出现问题的银行注入了大量资金,而这部分资金主要是用来维持银行的现金流,都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没有投入到外部市场上去,因此,美国的商品市场没有像中国一样,出现爆发性的价格上涨。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对于中美两国来讲,意义是xx不同的。中国的情况是,本来我们的金融体系十分健全,无需通过注入资金来维持银行的运转,但是,我们却跟随美国,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于是,2009年当年新增的9万多亿xx就全部进入了资本和商品市场,尤其是进入了房地产市场,从而推高了房价,炒高了蒜价,造成了全面的通货膨胀。这一点,很像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因此,如果说投资救市的后遗症的话,中国的情况要比美国严重的多。因此,作为长期以来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传统的中国模式,在未来的经济结构中,是难以长期持续的。压缩流动性,预防通货膨胀就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国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就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看出口。也许很多人为刚刚公布的五月份的出口增长而欢欣鼓舞,但是,如果看看目前外部世界的真实状况,我们毫无乐观的理由。在短短的二个月里,欧元下跌了20%,这不可能不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爆发以来,各个国家纷纷宣布采取最严厉的手段削减债务,减少政府支出,这必将造成欧洲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福利水平的大幅度降低,不仅会导致持续性的罢工所造成的社会动荡,而且会大幅度削减欧洲家庭的消费能力。作为中国{zd0}的出口市场,欧洲市场的萎缩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也许要到三四季度才能显现出来。于此同时,随着富士康事件通过大幅度加薪得以圆满解决,全国范围的大幅度加薪浪潮即将开始,以劳动力价格低廉著称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竞争力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如果劳动力价格不再低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能继续在国际市场保持以外的市场份额,前景不容乐观。

{zh1}看看我们的内需。如果认真细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内需市场,我们就会发现,拉动中国内需的{zd0}三个方面分别是房地产、汽车和信息产业。随着“新国十条”的实施,房地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冰冻”阶段,房屋成交量大幅度下滑,与房地产相关的五十多个产业已经开始出现萧条的迹象,钢铁、水泥、玻璃、家具、装潢、涂料、卫浴、橱柜、五金等等行业出现了滞销行情,相关需求急剧下降。中国特色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汽车产业与房地产产业有着高度的相关联性。在中国,由于大城市中心地带房价急剧上涨,迫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购买远离城市中心的房产,从而给上下班造成不便,于是,在购房之后的首要支出就是购买代步工具,房市暴涨拉动车市暴涨,成为中国经济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并且,由于这部分的购买力非常有限,因此,小排量车就成了车市的主流。穷人买车成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爆发性增长的主要力量。如果看看2009年全国商品零售总额中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份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房地产和汽车工业,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尚未培养起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通过{swql}的严厉手段来打压房地产,无疑将会使整个中国经济遭受重创,这一点,也许决策层当初对打压房地产的结果过于乐观了。

提到中国的房地产,就不能不回头来看一个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那就是中国的投资结构。在中国,多年来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的“四万亿”投资,更是举世皆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多年来的投资结构,就可以发现,所谓的“四万亿”中的主要部分,并不是来源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不过是投入了前期的启动资金,而真正的投资主体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卖地所获得的收入,一个是通过各种融资平台所获得的银行信贷。据统计,2009年,地方政府通过卖地所获得的土地收入高达1.7万亿元,很多地区土地收入占到当地政府总收入的一半;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资金高达4.5万亿元,正是这两部分资金,成为2009年地方政府以及整个中国基础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萧条,政府的土地财政也随之出现了困难,因此,地方政府对“新国十条”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警示中国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否则一旦失控,将会给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政府打压房地产的附带结果之一就是政府的土地财政走到了尽头,加上银行开始严控政府融资,因此,地方政府为基本建设的配套能力出现的明显的下降。于是,投资拉动增长,也就遇到了{zd0}的瓶颈。

由上可知,目前中国经济中的三驾马车,形势都不容乐观。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正是恰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天津滨海新区时所说的“两难选择”,如果继续投放流动性,恶性通货膨胀马上就会接踵而来;如果加大收回流动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一个大国的经济,徘徊于滞胀和通缩的两个极端边缘,这种困境,可能是人类经济史上从而出现过的奇特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极度失衡的经济结构。本来这次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对我们来讲,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调整结构的好时机,如果我们当时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调结构、增消费、强保障方面,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入长治久安的健康轨道。但是,这样做,需要一个二到三年的调整期,不如保八那样快速,那样风光,那样有面子。为了这种风光与面子,我们采取了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不仅没有调整结构,反而更加强化了原来结构中的不合理性,从而错过了千载难逢的调整良机。

接下来看供给方面。目前世界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产能过剩。由于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前曾出现了高速增长,因此,人们普遍对未来充满乐观情绪,加上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用于扩充产能,增加供给,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导致需求收缩,一增一减,产能过剩的问题就非常尖锐。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尤其突出。投资拉动和重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因此,无论是那个行业,都突出表现出产能过剩的特点。化工品也同样如此,几乎绝大部分产品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去几年里,中东地区利用其低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兴建了大量的石化生产设施,这些巨无霸设施都将在近期陆续投产,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将会进入中国,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

产能过剩,是xxx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纵观过去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几乎没有哪个资本主义国家逃脱过由于产能过剩而造成的经济危机,也正是每一次的经济危机,才使得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了更迫切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手段的创新等等现代经济中的新领域,无一不是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诞生的。因此,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通过调节和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走出危机,进入新的发展领域,这就是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轨迹。目前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还在利用行政手段,希望依靠文件和命令能够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作法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其结果也将会同以往的调控一样,最终变成以“空调”而告终。如果说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那么,很有可能中国就是二次探底的导火索。

{zh1}让我们来看一下成本,也就是原油。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了27%,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一个是美国原油库存超过历史{zg}水平,一个是欧洲主权危机造成人们对经济复苏的担忧,另外一个就是欧元暴跌所造成的美元升值。如果我们回头看看二年前,与当时国际油价达到147美元时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国际石油市场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理解当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国际油市的走势。首先是需求。不言而喻,金融危机以后,对石油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也是导致美国石油库存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其次,替代能源的作用。金融危机以后,各国政府都视新能源为帮助本国经济走出危机的有效手段,因此,以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化石能源尤其是对石油的依赖;第三,游资炒作。据分析,当油价达到疯狂的147美元之时,其中大约有接近40美元的溢价是以美国高盛集团为首的资本财团疯狂炒作的结果,而金融危机以后,这些财团遭受重创,已经没有力量再像以往一样对石油进行炒作。第四,油价上涨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处于经济艰难复苏过程的美国,迫切希望能够保持一个较低的成本,从而保持国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同时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因此,低油价对美国的核心利益是有益的。这也是奥巴马政府一上台就迫不及待的解禁开发沿海石油的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尽量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同时打压国际油价。当然,除了经济因素以往,美国的石油战略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那就是俄罗斯的因素。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凭借着全球{dy}大石油出口国的地位,在疯狂的高油价市场上赚了个盆满钵满,而经济上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在国际战略上也越来越开始与美国争夺话语权。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落千丈的油价也使俄罗斯的财政收入陷入困境,从而迫使俄罗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得不采取守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美国的配合,这一点在制裁伊朗的问题上就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低油价不仅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同时也符合美国的政治利益。

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将会使欧元长期走软,而且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有导致欧元崩溃的危险。因此,强势美元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强势美元也就意味着低价石油。因此,在全球经济真正彻底复苏之前,国际油价保持相对低位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以上各方面,我们可以推测的是,在目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全球性的产能过剩愈演愈烈。无论是需求基础还是成本基础,都不支撑化工产品的强势增长。

郑重声明:资讯 【化工市场还能找回往日的辉煌吗? - 幸运的木龙- zhaijiye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