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2万-3万美元 越南“80后”提前拥抱世界

早报特派记者 俞懿晗  发自胡志明市   

“这里的一切都很乱,不规则的街道,杂乱的楼房,多么具有越南特色。”潘文海撕下一片法式面包塞进嘴里,慢条斯理地说着。窗外的车流永远处于无序状态,红绿灯和车道线不知为何在这里失效。

身为专职记者兼旅游手册编纂人,52岁的潘文海一直以保护越南传统为己任。在和记者讨论越南“乱中有序”的社会特色前,他介绍说,自己曾带着相机走遍越南中北部少数民族山寨,并游说当地政府保护濒临匿迹的民俗。在他看来,全球化下的越南正在丢失其原本淳朴的气质。

但即使是潘文海自己,偶尔也抵挡不住外来诱惑。他酷爱牛排,吃西餐的数量远远超过米粉。对于年收入约4万美元的潘文海来说,这是“品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在越南餐馆,一份牛排的价格几乎是米粉的3-4倍,但城市中产阶层还是乐此不疲。

电视里的纪实节目正在介绍越中地区的清化省如何将贫民窟发展为人均年收入500万越南盾(约合300美元)的“富庶地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招商引资,迅速改变着越南的国民面貌。在如今的820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减少到15.9%(越南政府2006年统计数据),而年收入2万-3万美元的中产阶层正在逐步增加。

“CPI的增长并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导致一大批越南人滑向贫困线边缘。”胡志明经济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早报记者表示,“在物价上涨的同时,居民的收入也在缓慢上升。”

物质阶层

什么是生活必需品?越南中产阶层给出的答案不再是“大米”,而是“本田摩托车”和“三星手机”。29岁越南姑娘阮清香则认为是“化妆品”。

见到阮清香时,她正在胡志明市中心的LV专卖店里,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弟弟挑礼物。“我有个朋友每季都会到店里买个新款手袋,她的信用卡永远处于刷爆状态。” 在胡志明一家日资公司工作的小阮说。

这家LV专卖店刚开张一年,店铺经理告诉记者,80%的顾客是本土越南人,“每季新品总是卖得很好。”除了商务人士,也有不少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她们和日本、中国的“物质女”一样,会为一只昂贵手袋省吃俭用几个月。

不论河内还是胡志明市,韩国明星RAIN的广告牌总会出现在{z}繁华的路段。打着“日本时尚”招牌的小店生意火爆。写字楼里踩着高跟鞋的女孩染着褐发,手里提的大多是Gucci或LV手袋。

这些生于80后的年轻人被称为“多摩一代”(Doi Moi,越南经济革新):咖啡馆和舞厅代替了饥饿与艰辛,好莱坞和韩流代替了战争与炮火。在“美元{zd}”的物欲社会,父母教导他们:一口流利英语是人生{z}重要的财富。

不少在合资企业找到稳定工作的年轻白领,则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变身真正意义上的“物质阶层”——他们往往选择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没有买房或租房压力,全部收入都用来吃喝享乐。

“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追逐物质,利己主义正在损毁我们的文化,人变富了,心灵却比过去空虚。”92岁的作家友玉(Huu Ngoc)曾这样批评道。经历过战火的越南人至今对上世纪80年代初的饥荒心有余悸,他们每个月通常会存下至少一半工资,并很难接受信用卡带来的超前消费概念。在他们看来,1975年后出生的年轻人“总是乐观过度,对社会有着虚幻憧憬”。

西化的一代

“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这并不说明我不理解社会。”阮明德坐在街边的塑料凳上,啜着冰咖啡说,“年轻人只要懂得这个社会体系的运作方式就行了。”事实上,他两年前刚刚入党。

28岁的阮明德是个地地道道的“西贡人”,嗜烟,健谈,{zd}乐趣是坐在街头喝上一杯浓烈的冰咖啡。他是一家证券公司的秘书,平时自己也拉些外贸单子。阮明德的英语带些口音却非常流利,认识没多久,他就向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各种“行规”和“潜规则”。

“如果在马路上被交警拦下,只要给他点小费就可以免开罚单。”打着领带的阮明德看起来和简陋的咖啡摊格格不入,他像西方人那样耸耸肩道,“这些对外国人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所以越南本土人才有竞争优势。”

和阮明德一样,成长在越南经济革新时代的都市青年发现,融入世界比想象中更容易。52岁的酒店经理陈俊说,他在美国出差“总觉低人一等”,但他21岁的儿子在美国留学却如鱼得水,xx没有“文化休克”之症。“我想,他们这一代人已经被迅速西化了。”陈俊说。

如果说20世纪下半叶的几场战争还能勾起他们父辈的模糊记忆,那么在20岁出头的年轻人看来,那些历史书和战争博物馆里的故事“都是老祖宗的事”。

“在越南,{z}受崇敬的有两种人,日本人和美国人。”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上写道。越南人的消费倾向无疑体现了这一点。

这里的时尚女孩身上大多留有日韩文化的印迹。胡志明市中心一家商场化妆品柜台的小姐告诉记者,在越南,{z}受欢迎的化妆品是资生堂(日本品牌)。学习日语韩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理发店里{z}常听到的也是日韩音乐。

“拿来主义”

家长们对这一切似乎乐见其成。他们向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理论:外语是这个社会{z}实用的技能,也是人生{zd}的财富。

“英语是成功的基石,因为越南的大学通常没有好的专业课程,要学什么都得通过社会实践。”专职记者兼旅游手册编纂人潘文海说。他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刚成年的女儿去年拿到一笔奖学金,目前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留学。

潘文海说,越南年轻人的成功哲学是“拿来主义”,“就像国家的经济发展学习中国可以避免很多失误,越南企业也是依靠国外经验发展。只要英语好,肯下功夫向外国人学习,升迁就很快。”

从普通翻译变身为企业老总的故事在越南比比皆是。这让耳濡目染的年轻人相信,英语就是一切。在越南的大学,英语系毕业生的{sx}往往是外企翻译。

和潘先生不同,在河内一家酒店担任经理的陈俊几乎倾其所有,咬牙把儿子送去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念大学。每年3亿越南盾(折合人民币12.5万元)的学费让陈俊一家不得不节俭度日,但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望子成龙的父母不在少数。“在城里,只要有条件,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出国。”陈俊说,“在农村则是另一种期待,孩子去外国打工可以赚更多钱,也赢得邻里艳羡。”

经济革新22年来,涌出国门的越南人愈来愈多,而“80后”则有条件比他们的父辈提前拥抱世界。记者接触的越南大学生大多向往去英国或澳大利亚留学,而新加坡因为申请奖学金比较方便,也成为很多经济不宽裕的学生的{sx}。

“如果要说变化,我们比上一代更重视社交,追求双赢,我们懂得享受生活。”阮明德说。他的身边,一辆辆摩托车不顾红灯,在十字路口前飞速掠过。{wy}不变的,也许是越南人对秩序的忽略。

[责任编辑:benlai]

郑重声明:资讯 【年收入2万-3万美元 越南“80后”提前拥抱世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