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国务卿克林顿访问中国的时候,与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北京签署协议,正式启动美中人文交流磋商机制(U.S.-China Consultation 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最近一段时间,由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局主持或牵头、与中国有关的文化交流项目连续不断。周三就有两个从中国来的访问团到国务院作客,与有关人员交流。
周三上午来访国务院的是由佛蒙特法学院 (Vermont Law School)主办的”中美环境法合作项目”参与人员。据该项目副主任林小蝶介绍,这个项目从中国大陆选拔九名环保工作者到美国,与在美国选拔的九名环保工作者一起进修、交流并到不同地区参观实习;下半段的培训则改在中国,美国的九名项目参与者到中国与同行继续联合进修。
这些环保工作者到国务院后,由教育文化局官员梅致远(Adam Meier)介绍了国务院的架构与教育文化局的各种文化交流项目;也听取了国际信息局东亚太平洋办公室副主任布丽奇特(Bridget Hunter)有关《美国参考》以及美国环保历史的简单介绍。布丽奇特关注环保三十多年,她提到美国六十年代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在政府民间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才走上环境好转的路途。我想此类经验值得中国大陆环保部门借鉴。
来自中国的环保工作者谈了他们来到美国后的感想。有的谈到波士顿的百年老式地铁,也有的谈到在德克萨斯州看到贫民区时的震惊,不能理解如此富裕的美国还会有这样贫困的社区。结束参观时,广州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的代表向大家分送了礼物:一个介绍绿点·广州的碟片。
下午紧接着来访的是中国的一个新闻代表团,代表团成员来自《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东方网、新市民网、《厦门日报》等传媒以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新闻教学研究机构;还有一位独立媒体人士北风。
国际信息局东亚太平洋办公室主任霍亮 (Robert Holden)向代表团介绍了《美国参考》的大致情况。来自中国的新闻同行对《美国参考》的运作过程十分有兴趣,提了不少问题。北风比较关注的是《美国参考》如何在中国吸引读者并想了解有关转载《美国参考》时的版权问题。霍亮解释说,中国国内读者目前可以直接上网阅读《美国参考》,而《美国参考》上的所有文字是不受版权限制的,可以自由转载。此时代表团的一位成员笑着:”他们(指美国参考)就希望你多多转载,为他们做宣传。”其实《美国参考》上的文字之所以没有版权限制,因为是由美国政府运作的,而政府的钱则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不可能再以任何形式从纳税人那里再次收取费用。不仅《美国参考》没有版权限制,所有政府出版物都是没有版权限制的。
代表团成员还提到文章审查制度,希望了解《美国参考》这方面的情况。霍亮告诉大家,《美国参考》的文章基本上是不经过审查的,大家依靠可靠的信息来源撰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所有报道必须真实,一旦读者发现作假,便丧失公信力。当然有时也会有错误,只要发现错误,便会及时迅速改正。也有代表想知道《美国参考》是否会引用中国报刊有关美国的新闻报道,霍亮表示,《美国参考》是从美国的角度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美国的,所以不会引用中国的有关报道。
座谈结束时,代表团成员向美方人员赠送了精美的小礼物:三星堆艺术品书签。
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