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录音机的演变- an-jisheng的日志- 网易博客

亲历录音机的演变

2010-06-06 02:38:35 阅读17 评论0 字号: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个单位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是那个时期进入学校文艺宣传队学习手风琴的,工作后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一些市里的业余文艺活动,算是业余音乐爱好吧。xx后就不再参与了,从事外语教学至今,先是在中专,后是在大学,因此音乐和外语教学使我和“录音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dy}次听说录音机是上小学时从收音机里听了一部反特小说,内容大概是由于泄密,我军战场上受到了很大损失,于是反间谍人员要试图搞清楚会议内容是如何泄露出去的,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会议室圆桌上的那把茶壶,原来特务将微型录音机安装在茶壶里,窃取了我军作战计划。录音机到底是什么样,很神秘没有见过。

 

{dy}次见到录音机是60年代末在大型文艺演出的晚会上,远远地看到工作人员在为晚会录音。录音机看上去像个精致的旅行箱,上面有两个很精致的有机玻璃圆盘‘盘子在不停转动着。那时的录音机属于盘式录音机,电子管的,可以移动,用的是178mm.大圆盘录音带。

 

{dy}次使用录音机是在七零年上中专时,学校文艺宣传队有一台基本不能用的破旧录音机,体积很大、很笨重,一个人抬着非常费劲,估计有几十斤重。一次我和我的同学去他姐姐的工作单位“石家庄有线广播台”,在那里见到了同样款式的录音机。

 

{dy}次被录音。74年石家庄市文化界举办纪念xxx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32周年的文艺晚会,我在晚会上演奏了自己改编的两首手风琴独奏曲,“火车向着韶山跑”,和“快乐的女战士”。{yt}我在通往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听到窗外传来的大喇叭广播声,我一听,播放的正是我演奏的曲子,听着自己演奏的乐曲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同时知道晚会录音所用的就是那台在我同学姐姐办公室里见到的录音机。后来先后好几位作曲家录制独唱、合唱音乐作品时,见到的都是那种盘式录音机。

{dy}次见到真正的专业录音机是在河北电台录音棚里,磁带盘尺寸直径有一尺多长,据说一盘录音带可以录制一周的广播节目。那时外人进广播电台比进电视台难,要事先进行政治审查,大门口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把守,楼里的大门小门也有站岗的军人。

{dy}次见到家用便携式收录机是在75年,那年我家邻居王叔叔援外工作回国后从叙利亚带回一台令人羡慕的日本产的便携式录音机,体积非常小,像个小盒子,用的是现在的那种长方形的磁带。1978年以前,录音机仅仅供专业团体与学校使用,普通家庭基本上都没有。

{dy}次见到专业人员使用的便携式录音机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7699日河北电视台派专车接我去台里演出文艺节目,那个年代电视台播出的文艺节目都是现场直播,同车的一位电台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一台便携式录音机,他告诉我那是新闻采访专用机。车还未开到电视台就接到取消文艺节目播出的通知,为何取消文艺节目播出呢?在回来的路上工作人员悄悄告诉我一条难以置信、令人震惊的、当时还在保密的消息,“xxx去世了”。

{dy}次购买的收录机是个二手的。自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内家用消费类轻工业产品得到快速发展,一些厂家开始生产收录机,便携式录音机逐渐走入家庭。先是只能录音的,后来是收录两用的。国产的收录机都是用日本淘汰下来的生产线组装的,质量差、款式旧。改革开放初期,手提一台四喇叭收录机走在大街上,肯定会引得众人的瞩目,这回头率不亚于现在的xx明星。那时谁家有一台原装进口的收录机会受到大家的羡慕,拥有一台原装进口收录机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当时进口的收录机不仅价贵,有钱也不容易买到。79年常在一起演出的一位朋友刚刚调到省话剧团,他花一千多元买了一台日本原装、带调频立体声、还能直接收听电视台节目的收录机,令我羡慕不已。那时的年轻人月收入也就30多元,买这样一台收录机不吃不喝要攒钱三年多。

 79年我在八一俱乐部广场,花了260元从一位广东人手里买了一台二手原装松下品牌收录机,收音质量、音响都非常好。我女朋友{dy}次到我家来时带来了她家的宝贝录音机,两台收录机一对比,无论是音色、音质、音量还是款式我的明显优于她的,让我很有面子。后来国内某个厂家也引进了这个款式的收录机,对比了才知道,其质量远不如原装的好,看来日本人即使把淘汰的生产线卖给我们,在技术上还是留了一手。

{dy}次给我配备了一台收录机。80年代前学校外语教学使用的是国产盘式录音机,而且是公用的。进入80年代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收录机,给我配备的是一台进口日立牌便携式收录机。80年代中期我还亲自为教研室采购了一台4喇叭日本原装立体声收录机用来复制教学磁带。

{dy}次接受的外国人礼物是台单放机。1987年在沈阳工业大学参加培训后,一位美国老师送我一台只能用耳机收听的索尼牌单放机,音响效果很好。进入九十年代后这种单放机由于价钱便宜、便于携带,开始在社会上流行,我们推荐给学生用于学外语,这种机子即可听音乐也可学外语很受学生喜爱。

{dy}次买复读机。九十年代中后期专门为外语教学开发的教学复读机开始出现并在学生中使用,但是却没有被教师们广泛应用,老师使用的依然是录音机。鉴于复读机学外语比录音机效果好,我为女儿买了一台。

进入2000年后,学生使用mp3的越来越多,mp3经济,方便,小巧,音质好、耗电低,因此已经取代了复读机和录音机的历史地位。当学生们已经使用上MP4时,我才买了个MP3体会体会这种高科技产品。如今学校教室里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们上课不再使用传统的黑板、录音机了,取而代之的是光盘、u盘、教学课件。有意思的是,08年我在英国的学校里看到的却是,英国语言老师们仍然使用着磁带录音机进行外语教学。复读机他们压根就没听说过,看来复读机就像国内的CD机一样属于一种昙花一现的过度性产品。同时也说明中国近些年来的进步是名副其实的。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比较早的接触、使用了录音机,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使用着录音机,作为多年的教研室负责人,亲自购买过各种品牌的收录机不下几十台,为学生推荐、或集体购买的各种收录机数量更大,可以说我和收录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亲历录音机的演变- an-jisheng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