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三皇五帝”考_漫雪飞扬_新浪博客

一、“三皇五帝”的不同组合 
   
  有关“三皇五帝”的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一)三皇说: 
  1、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3、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4、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二)五帝说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去掉重复的,一共有13位古帝,笔者拟从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利用地上的与地下的“双重证据”,一个一个地去探寻他们在考古学文化中的位置。

 

二、燧人:用火的遗迹 
    燧,本是用来取火的器具。顾名思义,燧人便是专门负责取火的人。《世本。作篇》说:“燧人出火。造火者燧人,因以为名。”以取火为专业,说明此时的用火还处于初级阶段,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中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古籍中没有记载燧人活动的具体地域,大概只能算是个时代概念,因此举凡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用火遗迹,就都有可能是燧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西朔县峙峪、辽宁喀左鸽子洞、营口金牛山、广东阳春独石仔、英德青塘朱屋岩、贵州铜梓九坝岩灰洞、普定后寨穿洞、云南元谋上那蚌、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吉日尕勒等地,都发现了人类用火的遗迹。

 

三、伏羲:葫芦籽 
    伏羲,又有写成庖牺的,因此一些古代文人就强作解人,说是取义为“取牺牲以充庖厨”。直到我国xx的学者和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写出了那篇《伏羲考》,将其与西南少数民族传说中的葫芦传说联系起来,才算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但是,闻先生把伏羲解释为“匏瓠”的音译却不甚妥当。因为,古籍中没有把“匏瓠”放在一起联用的。所以,我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将其解释为“匏犀”,也就是“瓠犀”,并引《诗经。卫风。硕人》中“齿如瓠犀”的诗句,将其释为“葫芦籽”,并将伏羲母名“华胥”释为“葫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列子。黄帝》中说华胥氏之国的百姓能“入水不溺”,恰与古人常将葫芦系在腰间渡河,所以又称“腰舟”的习俗有关。 
     《尸子》一书中说:“庖牺氏之时,天下多兽,故教以猎。”《周易。系辞》中说:“(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佃,在这里同畋,表示在野地里打猎。可见,伏羲时代尚处于以渔猎经济为主的阶段。虽然,古籍中未写明伏羲的地域,但笔者注意到,葫芦传说是与洪水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洪水又可写成“鸿水”,鸿水即江水,因《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祝融降处于江水”(同经)因此,伏羲文化当于长江中游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寻找。 
    从目前情况看,1980年发掘的重庆江津县王爷庙遗址较为接近。这里出土了石器144件,以砾石为原料,打制多于磨制,打制的石器没有台面,多保留自然的卵石面,种类有耜、锄、刀、矛、镞、球、网坠等16种,大多是渔猎工具。

 

四、女娲:女神 
    女娲之名,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中,辞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对她生育神的身份表示质疑。有关女娲的传说,除造人外,还有“炼石补天”,说明其更可能是个神话人物。

 

五、祝融:石家河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及“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壹,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海内经》则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妖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壹鸣,壹鸣生岁十有二。”而《世本。帝系》也说:“颛顼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贵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季连者,楚氏也。”陆终即祝融。这样一份参差互见的谱系应该是可信的。 
    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一、祝融处于江水。二、祝融是楚族的祖先。因此可以断定祝融文化的地域在长江畔的楚地境内。而他所处的时代则要通过其他有关记载推断。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世本。作篇》说:“祝融作市。”可知祝融时期已经进入了古国时期,且已经产生了集市贸易,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湖北天门石河镇附近发现的50多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土城遗址已出现了城的迹象;邓家湾出土了铜块、孔雀石、图形符号和一些祭祀活动的遗迹;邓家湾、谭家岭出土的遗物达万余件,大量的小型陶塑动物如狮、象、虎、豹、鸡、鸟、鱼、龟等为别处所不见,而“人抱鱼”的陶塑更有着图腾崇拜的意义,与《山海经。大荒南经》中鲧孙獾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的记载,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玉器则出在瓮棺内,有雕刻精细的人面、飞鹰、猪龙、蝉、管、璜、方形等,小巧玲珑,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六、神农:前大汶口文化 
    神农者,农业之神也。《白虎通义。号》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绎史》引《周书》还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可见当时的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同书《去匣》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因此,神农应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他位于何地呢?《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即列山,亦既历山,《墨子。尚贤》、《孟子。离娄》、《淮南子。原道》以及《史记。五帝本纪》等,都说舜耕历山,在今山东济南。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间接的史料可以参考。《吕氏春秋。用民》说:“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夙沙又作宿沙,根据《困学纪闻》引《鲁连子》,我们知道夙沙是个“善渔”和“善煮盐”的氏族,因此神农文化当属于鲁国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在山东滕县发掘了北辛遗址后,前大汶口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其中环鲁中南山地发现了二三十处,尤以北辛遗址面貌最清晰。出土的磨制石器有铲、刀、镰、斧、锛、凿、xx、杵、磨盘、磨棒、磨饼等,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社会组织为母系氏族公社,与神农文化接近。

 

七、炎帝:仰韶文化 
    《山海经。北山经》有“发鸠之山”,郭璞注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子县西,又名发苞山,为太行山支脉。而发鸠山上有精卫鸟,相传是炎帝的女儿。《北山经》说:“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炎帝文化的一支当在今山西境内。

 另外,《大荒西经》中还提到了炎帝的另一支灵契,说:“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契,灵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行说:“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海内南经》说:“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这与我们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看到的彩陶纹饰几乎一模一样。

 《海内经》则述及炎帝的又一支伯陵,云:“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按行文规律,应当是殳为侯、鼓为钟、延为乐风。这使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大荒西经》中我们曾见过“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的记载,这里的吴权与吴回、鼓与共工、延与长琴,似乎都存在着对应关系。而《西山经》谓“钟山,其子曰鼓。。。。。。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摇崖”,摇崖与长琴所处的摇山必有关联,而与鼓一同被“帝”所戮的钦胚“见则有大兵”,也与殳作侯有关。钟山与“昆仑之阳”极近,因此可以断言,炎帝文化即仰韶文化,其分布正在今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及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三皇五帝”考_漫雪飞扬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