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食盐产地研究》评介- 唐宋史研究- 唐宋史研究- 和讯博客
《宋代食盐产地研究》评介 [转贴 2010-06-18 20:32:39]   

文章来源:

《宋代食盐产地研究》评介

 

曾凡英

(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自贡643000)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4期

 

 

食盐产地变迁是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宋代是中国古代食盐产地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这个时期食盐产地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戴裔煊、河上光一、郭正忠、贾大泉等学者涉及过宋代食盐产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至今尚无对宋代食盐产地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题论著。吉成名博士论文《宋代食盐产地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6月版)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读全书,笔者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学术价值。

{dy},全面梳理宋代食盐产地,弄清了它们的分布情况。宋代有多少食盐产地?新出现的产地有哪些?海盐产地、池盐产地、井盐产地、土盐产地、崖盐产地各有多少?这些产地分布情况怎样?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前人涉及宋代食盐产地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该书研究结果表明:宋代食盐产地分布于20路、lll个州级政区、l73个县级政区;从地域分布情况来说,海盐产地最广,其次是井盐产地,再次是土盐产地,第四是池盐产地,崖盐产地最小;海盐盐场至少有l65个,盐池有14个,四川盐井最多时有4900余口。在上述产地中,有l7处是前人没有提到过的。此外,作者还对史籍所载紫溪盐场等7处产地提出了不同看法,解决了宋代盐业经济中产地数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理清了宋代食盐产地的变迁情况,探讨了影响这种变化的诸种因素。有宋一代

300余年间,食盐产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该书尽可能地对每一处产地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其中对于盐场、盐池、川峡四路盐井数量和土盐产地变化的探讨尤其引人注目。作者认为影响食盐产地变化的因素既有海岸线变迁、湖泊涨缩、河流改道、卤水丰枯、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战争、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等社会因素。这个结论是比较可靠的,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考证出了部分产地的今地名。该书将绝大多数产地都注出了今地名。除了充分利用工具书和有关论著以外,还考出了二十九处产地的今地名。每考一处历史地名都很不容易,往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涉及很多方志、地名资料等。为了考证这些地名,不难想象作者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下了多少功夫!这些地名都是在目前已经出版的历史地名辞典中找不到的,今后如果编写历史地名辞典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对于地名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贡献。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资料,有些历史地名的今地名目前是考证不出来的,作者在文中阙疑,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与解决问题一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四,研究宋代食盐产地的分布和变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些地方宋代产盐,现在已经不产盐了,并不是这些地方盐业资源已经枯竭了,而是社会因素使然。把这样的产地找出来,对于我们今天寻找盐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盐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井盐生产方面,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有些地方宋代产盐,现在不产盐了,是环境变迁造成的,很多土盐产地、池盐产地和海盐产地就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好发展盐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把这些产地找出来,对于制定有关政策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治史者均知悉,宋代的文献典籍相当繁芜,有关宋代食盐产地的文献材料更是非常散乱,甚至还有不少错误,需要考辨、订正。作者对宋代食盐产地的研究中,尽可能地将历史地名考证、史实辨正、史料辨析等在正文里不便于展开论述的问题放在脚注里,既突出了研究重点,又减轻了正文的负担,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给人的感觉比较清爽,读起来不至于莫名其妙。每研究一个盐种产地之后都有小结,进行了统计分析,将有关产地的分布、数量、古今地名对照制成了表格,书后附有两幅产地分布图,文字表述与图表制作有机结合,起到了厘清眉目的作用。这样处理是比较巧妙的。

该书对宋代食盐产地的分布和变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确实有不少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该书是宋代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收获,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的成果问世。

 

郑重声明:资讯 【《宋代食盐产地研究》评介- 唐宋史研究- 唐宋史研究-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