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为盛器,细颈的存放液汁,粗颈的盛粮食及其他物品,有的还作卫生用具。自汉代以来,壶总是各地窑口的大宗产品。器型多样,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代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龙首壶、鹰首壶、多系壶等。唐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颈部饰双耳。从唐开始流行凤首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僧帽壶,以及各代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夜壶等。四系壶从南北朝至宋流行,而系的形状也随时代变化。三国、两晋时,流行条形系;东晋、南北朝多桥形系;唐代有绞耳系;北宋越窑青瓷壶的系上往往加一层挡片;元代盛行在把手或盖上附加小圆系。耳有横放、竖放,还有复式耳等。 唐*橄榄绿变色釉四系壶是偶然发现的。{yt}晚上,我在家整理藏品,手里正拿着橄榄绿四系壶,家属说:“这只黑色壶很精美!”。我坚持是橄榄绿,她说我色盲,后拿到日光灯下才发现四系壶在变色。变色釉是在釉中掺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以及稀土金属氧化物(如:铷、铈、锶等)的混合物为着色剂施在器胎上,在窑中经1300度左右的还原焰中烧成。由于稀土金属分子活泼,在高温还原时形成一种新的固熔体。它在可见光的范围内,对各种色光进行强烈的选择吸收和反射。所以,它能在不同性质的光线照射下变化出多种颜色。如:紫、红、橙红、天青、蓝绿、黑等色。 该壶为长沙窑制。日用酒壶。胎白微黄,轮制,手塑贴花,类三彩釉。壶高109mm。锥形颈高13mm、颈上口径29mm、内口径22mm、颈根径37mm。丰肩,肩部{zd0}径95mm。饼形假圈足,直径43mm,高7mm,底微内凹。颈上安四只复式耳与肩相联。耳根部贴仿青铜器式小圆饼,饼施白釉,复式耳施褐色釉。在四耳中间下部各一五瓣朵花,花芯为一圆饼,饼施白釉,朵花瓣施褐色釉。全器施橄榄绿变色釉至半脚处,内口沿下无釉。. 这种从颈上安耳与肩相连的直或敛口四系壶流行于唐朝中宗武则天至代宗年间。 凌崇华 2010年6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