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乡土 汝之大成_春实_新浪博客


悲情乡土 汝之大成

□张美灯(春实)

 

刘燕成,80后青年苗族作家。性情热烈中夹杂着一丝阴柔,接人待物热情真诚,好友,因此也好酒。名于诗,成于文,好功书法。

这是笔者对他的认识,可笔者知道这样简简单单地描述一个人,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取,更不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悲情苗乡 人间词话

刘燕成的老家坐落在天柱县竹林乡一个叫老埂冲的小村庄里,祖上家业兴旺,算是乡里大财团之一。虽说是继承祖产,但这些祖产能得到发展和壮大,也得益于一个人的头脑,他就是刘燕成的曾祖父。这个人很有想法,生财之道{jj0},但凡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他会毫不犹豫地办置田地。家业就在刘燕成曾祖父的积累下,日益壮大。

刘燕成的祖父一生下来就开始享受这番富贵荣发,可祖父却偏偏没有这个“福气”。祖父十四岁那年,下河洗澡,意外患了一种被当地称之为“油麻”的怪病,也就是现代医学统称的麻疹,双目失明,过上了没有白日的生活。但凭着家业的富足,祖父得到了很好的照料,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般鼎铛玉石的生活。祖父还娶了两个老婆,生活的奢华是可以想象的,以至于后来落下个富农的成分也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的。解放前夕,大祖母见大势已去,明智地选择离开了祖父,改嫁他人。直到后来,大祖母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批斗的热潮中来,并成为那个时代的“功臣”。

解放后,家产逐渐被外人瓜分殆尽。家道中落不说,还被那个时代扣上了富农的帽子,而这个帽子一戴就是三代人的辛酸与悲苦。xx时期则越演越烈,整个家族都成了众矢之的,批斗的大潮无情地涌来。好在祖父平时对人极好,又是个盲人,批斗的矛头才并没有直接指向他,但这就苦了祖母了。

祖母姓潘,叫丙妹,因丙时出生而得名。祖母家穷,自外曾祖父去世后,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在那个饥荒年代,填饱肚子似乎成了人性最初的本能了。为了逃避饥荒,祖母选择了嫁给家境富裕的盲人祖父,希望能吃上饱饭。熟料想,刚吃上几年饱饭的她又被时代所愚弄,成了贫农,就这样造就了她最难以言表的人生悲剧。这或许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jj0}讽刺罢!

家业败落后,祖母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默默承受,一个人用勤劳的双手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那个时候,曾祖父母健在,膝下也有了父亲二叔和姑妈几人,祖父又是双目失明,几乎无劳动能力,那种艰难岂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父亲身为长子,又是穷苦家庭出生,因此明事理较早,主动分担家务则是情之使然。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便已经可以洗碗扫地放牛砍柴和打猪草了。父亲头脑灵活聪慧,学东西都很快,记忆力也极好,成绩优异,深得老师的信任和喜爱。但由于家庭成为过高,被勒令退学。其中,刘燕成的二叔也同样遭到此“罚”。尽管三叔所处的年代已经消磨了对“成分”的偏见,但终因家穷也只能上到初中就早早结束了求学之路。父亲的老师经过多方努力,但终究徒劳,父亲还是不能如愿上学,所幸父亲跟了一个木匠师傅学到一手木工手艺,为将来的家找到一条生财之路。

父亲从小热爱文艺,学什么像什么,可以随意模仿小说里的各种人物,且惟妙惟肖,山歌唱戏更是不在话下,张口就来,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在当时非常难得。父亲还业余自学了唢呐,自编山歌小说,后来还研读中医和周易类的书籍。或许是因为没能读书才会那样好读书罢。父亲的种种际遇在一种无声无息的熏陶中,感染了刘燕成,并根深蒂固,也从而使得他在后来逆境中不断知难而上。

整个大队出工干活,父亲始终比别人苦、比别人累。原因就是因为家庭成分高。就连父亲唱山歌也遭到了大队的打压。父亲喜欢唱山歌,且唱得很好,歌声洪亮高亢,在四邻八寨小名气,而他却无权消受。唱山歌本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之一。在无罪可治的情况下,他们给父亲强加了一个叫“玩山头子”的罪名,批斗父亲。父亲得此“苦训”之后,也根深对那个时代的总结,以至于后来乡里为了发展民俗,真诚邀请父亲去唱山歌时,也遭到他斩钉截铁地拒绝。

母亲18岁与父亲结婚,却在28岁才跟父亲住在一起。相隔的这10年,既是母亲人生空白的另一种注脚,也是父亲人生空白的另一种解读。母亲生活在一个没有男儿的家庭里,跟两个姐姐的岁数相差也特别大,两个姐姐早就嫁了人,当母亲嫁人的时候,这个家已经只剩下她一个人了。那十年,是母亲为了那个家而坚守的十年。

但母亲打小身体就不是很好,且过早地承担了家庭负担,加上婚后,父亲长期在外揽活挣钱,因而母亲在长年的劳作中害了病,落下痼疾,由于看不起病只能长期靠土方子和药罐子维持生命。病情一直无法得到缓解,更得不到根治,{zh1}只能在病痛中离去。母亲走的时候,刘燕成才10来岁。

母亲走后不久,父亲的担子则更重了,生活过得更为艰难。

苦中磨砺 悲情冷暖

19805月,刘燕成来到人间,来到这个悲苦的老埂冲。在家族排行中,刘燕成排第二,学习成绩却一直排在{dy}。

不幸的是,在刘燕成很小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染上一种叫“观音虫”的病。这种病不仅让他丑陋xx,发作起来更让他奇痒难忍,可比起这发作要难受上百倍的却是xx这病方法:用沾上油的布,裹在他的脸上将其灼烧,其目的就是要把这种虫子烧死。每每xx,刘燕成必会呼天喊地叫爹哭娘,其状惨绝人寰,声响震彻云霄,弥留在村庄的上空。在刘燕成的记忆里,死死抱紧他的是一个哑巴光棍汉,此人力气极大,凭他怎么挣扎始终无法挣脱他的手臂。

由于上不起医院,他只能默默的接受父亲这种愚昧野蛮的xx手段。几年过去了,他的病并没有在父亲xx中得到好转,因此,尽管他到了适龄上学的年纪,却因为丑陋xx而遭到阻止。他看着相同年纪的儿童都上学了,甚至比他小的孩子也上学了,他终于按捺不住性子竟然对自己父亲吼起来,“我要去上学!”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学校窗外偷听别人上课,从中获得求学的满足感。

后来,有人告诉父亲,说有一种叫花露水的xx可以治好刘燕成的病。在得到这种xx的不断xx后,他的病情逐渐好转。直到他8岁才如愿以偿地坐在知识如海的教室里听课。

几姊妹上学的费用,压弯了父亲的腰,也愈加拖垮了母亲的病。但求学的欲望丝毫未减,似乎愈加强烈了。好在父辈们私里立下家训,不管再苦再累也一定要供孩子上学,能供出一个算一个,只有读书才是农村{wy}的出路。刘燕成也深知父辈们的情意,因为父辈们就是没有得到读书才那么渴望读书,因此,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那年夏天,刘燕成兴高采烈地从乡场教育辅导站把初中的录取通知书领回家来,刚走进村口,就遭人恶语侮辱,“他们家的孩子考得起也读不起!”那年小学考初中的考试中,他是村里{wy}一个考上初中的同龄人。

可刚上初一,他再次被命运之神作弄,左腿自动脱臼,站不起来了。这种怪病,发生率几乎为百万分之一,却偏偏发生在他身上了。命运既然选择了你,你无权拒绝,只能默默接受。恶疾缠身,他不得不选择中途休学数月。但xx他的病,方式同样凶残和野蛮。乡村医生一边看着书里的步骤,一边为他接骨,两手抱着他左腿,像拧螺丝般硬生生地强行接陇,只听“咔嚓”一声,伤腿接上了,他有救了,重新获得了行走的便利。

初三中考的时候,全家人希望他能考上师范类中专,尽早读出来,尽早吃国家粮,减轻家庭负担。但事与愿违,这个年年成绩优异甚至还拿过全乡期末统考{dy}的刘燕成却意外落榜了。三叔对他尤为失望,怒拍房柱,气得话都说不出来。刘燕成选择读高中而后考大学。这个选择并没有太多人支持,一是因为学费太贵,二是因为考大学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若是考不上大学,枉费了三年光阴不说,三年的高中学费岂不是心血白流。为了寻找学费和生活费,刘燕成在学习之余,烧过炭,挖过xxx,甚至,还当过“xx”,代别人考师范。三弟和小妹为了刘燕成能够安心读书考大学,早早地辍学加入到了打工的热潮中去。每个月所得的工钱,绝大部分是寄给刘燕成做生活费和学费,直到他大学毕业,自己有了一份工作之后,他的三弟和小妹才停止了对他的经济接济,也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方才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高中三年,那个曾经对刘燕成热心到比刘燕成父亲还要热烈的三叔对他是不闻不问的。但大学期间,三叔给刘燕成写过一封长达14页信笺纸的家书,哭诉家族辛酸的发展历程和父辈们的手足情以及那个不为外人所理解的“家训”。刘燕成大学毕业那年,也如愿地拿到了一个别人眼里的“铁饭碗”——他考入省城贵阳一家机关单位工作,为自己也为家人争了一口气。可是,就在他刚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父亲却因病去世了,早早地离开了他。父亲含辛茹苦地把“小树”培养出来,现在开花了,父亲却连果实都没看到就走了。这成了刘燕成心中永远无法忘记的痛。

勤为径兮 头角展露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刘燕成就迷上了书法。由于没钱买纸,他便只能另辟蹊径,找来玻璃代替纸做练习,这样的材质还可以满足他反复练习。玻璃来之不易,更何况是一张完整的玻璃呢?当他再也找不到一张完整的玻璃时,他只能又想新招。后来,他发现农用的塑料薄膜也可以代替玻璃,且比玻璃更易保存。没用墨,他又想另一个能“生产”墨的方法:每次洗笔只用一个器皿洗,且不换水,长此以往,洗笔的水也成了练字的“墨”了。

 


刘燕成书法习作之一

 

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爱好,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因此,他也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回报。大学期间,生活极度艰难,为了挣些生活费,他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打工。凭借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得到了一份给公司抄文誊字的工作。有一次,他给一家公司抄写档案,一下子获得了200元的酬金。

上帝的恩赐与宠爱还不限于此,还给他带去了更丰厚的回报。20014月,他的书法作品在龙岗中国联谊杯书画印艺术交流会上获得了铜奖;20016月,在中国青少年艺术联盟、“奥运杯”书法打擂台组委会、海天阁书法博览馆等单位的联合主办的“奥运杯”{dy}届全国书法打擂台赛中,他获得了优胜奖,被评为中国四段书法家,作品被海天阁书法博览馆收藏;20017月,他获得了由中国书画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建党80周年全国书画篆刻大奖赛铜奖;在7月,他还获得了中国郑州——韩国汉城剧本的时间和平杯书画艺术国际联展铜奖。200310月,他在大学举办个人书法展,为此,他也是学校至今{dy}个举办个人书法展览的在校大学生。

除此之外,他还独创新招——发展竹笔书法,且成绩显著。

 

刘燕成竹笔书法之一  刘燕成竹笔书法之二

如果说,书法是磨砺他人生的一面旗帜,那么文学创作则是他审视现实抒发情感的心灵家园。回溯刘燕成的文学创作经历:他名成于诗,遂而投笔写散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文学创作的话,笔者认为这句话可以这样表达:他的诗,是对现实的一种思考与质问;他的散文,是对生活的一种积累和情感的自由抒发,将多年来的情感一一释放,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一种鼓舞与慰藉。

与书法不一样的是,他好于文却是从高中的时候才开始的。起初,他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在班上来说,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在恩师陈平旁敲侧击的鼓励下,他才渐渐对文学产生了好感。当自己的文章被恩师陈平当着范文在班上大声朗读的时候,他哭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他的文章被当着范文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在恩师陈平先生一次无意的推荐下,他的散文《心路历程》在200113日《贵州工人报》公开发表了,变成了铅字,这是他公开发表的{dy}篇散文。他的作家梦由此而生。

大学之后,刘燕成涉及的文学体裁更多的则是现代诗。他异常勤奋,几乎每日一诗,甚至每日几诗。虽然产量和质量并不成正比,但是这样的结果是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长短不一的诗歌,理解了生命和生活。经过大量练笔,他的诗越写越好了,也散见于当下的一些期刊杂志里。另外,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征文中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尽管如此,他还是会卑谦地向恩师陈平求教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或如何写好一首诗。

诗歌中所缔造的意境,是文字以外的空间,是作者心中所写之物的xx表现,也是读者从中感知和理解的共鸣,甚至还是读者从中汲取的 “营养”。可这个时候的刘燕成,并没有具备所谓的“作家意识”,还处在一种没有“出路”的状态。这里的出路,指的是写作的母题。他这个时候的诗,是个人对现实的一种认识和看法,或窥觑和理解。他把现实当成诗歌主体而非客体。

20047月,大学毕业后,他凭借大学的诸多积累,顺利地找到了工作。繁杂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放弃对文学的孜孜追求,反而愈加勤奋。他的执着感动了很多人,他的勤奋也感染了很多人,他的真诚更是让他结识了很多爱好文学和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和前辈。在这个亦师亦友的圈子里,他从中得到了很多快乐的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这时,他已从诗歌的阵营渐渐转入散文的创作。这似乎寓示着他开始在寻找写作的“出路”了。2006年至今,他先后加入了贵州省写作学会、贵阳市作家协会、西部散文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并先后出版诗集《城市盲音区》和散文集《心痕》。

刘燕成的散文以叙事抒情见长,而在这个期间,刘燕成散文的不足之处却是为叙事而叙事,为抒情而抒情,并没有将文中的事延伸到“事”背后的某种人文情怀中去,也没有将情铺开来说到另一种高度去。事是还是那些事,情还是那些情,走不进一个作家该有的写作意识中来,使其成为一种遗憾。

笼统地划分下来,刘燕成的散文到了2008年的时候,才算真正进入“正轨”,他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被称之为作家。这个时候的写作已经具有了“作家意识”,而且收放自如,比起以前的文章来说更加自由也更加感人,代表作品有《一地红叶》、《梨娘》、《老井·梨花》、《走过稻草人的身旁》和《月光下是石板街》等。2009年之后,他的“乡村系列散文”更是将其个人情感的抒发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追溯家族过去的历史和故事,记录父母以及亲人们的艰难,但侧重点还是在抒情。他把笔锋指向了自己的“历史记忆”,这个转变对他来讲是极具意义的,这个母题让他在瞬间除去了自身对素材提炼的不足,也丰满文章的情感,提高了文章的价值。他写人也是为了写感情,写物则更是为了表达那种热烈烈的情怀,这情怀厚重而饱满。这或许就是一个作家对艺术追逐的顿悟。

他的乡土系列,皆是一个悲情的叙述和总结,更是一种缅怀和纪念。里面的人物,架空于时代背景来看,个个鲜活饱满,曾有作家评论刘燕成的散文说,如果以文艺作品的角度来看,刘燕成散文中的人物是显得微不足道、毫无价值可言的,更无时代感和使命感。但笔者反对以这样的仰视的目光来评价刘燕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对他的“乡土系列散文”,笔者更不支持俯视地评价它,{zh0}的方式是平视。首先,散文这种体裁本身的局限性。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不可能综合着其他体裁的文学价值达到更高人文价值中去,它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承受力,能够轻而易举地承载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如果以这样的视觉和眼光来看刘燕成的散文,则是太苛刻了他的散文价值和散文本身的文学价值。其次,看刘燕成的散文不应该架空于那个时代背景,尤其是家族的发展趋向以及那片乡土“容颜”。尽管他写那些时代中的人和物,但他从不把时代当做他的母题,而是将时代中家族的(或是乡村的,身边的)人和事当做他的创作主体,并带着极其饱满的感情在写,是一种感恩,而非仇恨或其他。他写那片乡土也是如此,因为悲情才让他倾泻出那么多的情感,那不是向往而是敬畏。

有人认为散文不能出现故事情节,更不能出现人物,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理解太过狭隘,不敢苟同。这种说法{zd0}的谬误就是将散文太过定义化。当下的散文已经不是最初定义的散文了,而应该统称为“大散文”。文之内容,因人而异,或叙事,或抒情,或言志,或喻理,不管怎么写怎么发挥,它终不会脱离散文这个母体而变成小说或其他。

渐渐地,刘燕成被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士所熟悉,还先后受邀到贵州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高校为大学生作文学讲座。20098月,刘燕成作为获得“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的三位贵州籍散文家之一,到祖国最西部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城参加了盛大的颁奖典礼。刘燕成是获得该项文学奖最年轻的西部散文作家。由此,许多认识与不认识的西部散文家纷纷议论,刘燕成的文学创作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后记

如果不是因为家族的悲情濡染着他的成长,如果不是那片悲情的乡土哺育他成长,他也不会那么快就将视角转向那片充满敬畏的苗乡故土,写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个村庄。

他的情是热烈的,他的笔也是流畅的,悲从中来,情以何堪?于是,他有了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养料,丰富了他的作家意识,成就了他的现在。笔者相信,他的笔将会更多且更深刻地指向和挖掘那片悲情的乡土、那个悲情的家族,在素材的提炼上,也一定会更深入人心,突出其人性的本我与自我。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悲情乡土 汝之大成_春实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