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七彩语文 灵动三尺讲台_采芹人_新浪博客

走进七彩语文  灵动三尺讲台
徽州区岩寺小学  徐润虎


    5月26-29日,我有幸与区教研室孙建荣老师等前往南京观摩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南京七彩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七彩杯”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三天的现场观摩,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语文犹如“七彩”阳光折射出的五彩缤纷世界,让我们置身其间畅游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和清新的心境。我觉得这次观摩活动,是我历次外出学习感受最深,收益{zd0},感慨最多的一次,它不仅使我领略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风采,更看到了我们小语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历经波折,终于向良好方向坚实迈进的态势。此次大赛真正体现了展示、切磋、交流、提高的大赛宗旨,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起到了xx和示范作用。同时,更是语文教学经过多次“拨乱反正”之后一次空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交流的盛会。
    本次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从朗读、书写(粉笔字)、才艺、课堂教学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个方面对参加选手进行量化评分,参加这次素养大赛的选手共31名,分别来至除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示活动分A区和B区两地进行,我们参加的是A区的全程观摩活动。令我欣喜的是,这次活动评委阵容非常强大,为我历次参加此类活动之最。xx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曹灿为朗读选手作了精彩点评,他指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朗读时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自然、连贯、不造作,要根据文本即作者的心声去表现,去揣摩,切不要刻意去表现自己的声音,否者就会给人一种“无病xx”的造作之感。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团委员、全国写字教育研究中心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王惠松就选手的粉笔字情况作了扼要的总结,强调了写字结构的合理搭配,以及板书设计时应注意整体的美观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智范对课堂展示进行了点评并为语文教学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xx语文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特约教研员、特级教师高林生对选手的知识素养作答进行了点评和解析。整个展示流程均让我受益匪浅。现我就本次活动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点滴感思以飨读者,与大家共勉。
    一、以辩证法的角度来建构今天的语文教学
    注重形式、走极端是一些中国人的秉性,“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这大概也是多数中国人的心境。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所走过的曲折之路与中国人的秉性和心境息息相关,也深深落上崇洋媚外的烙印。五、六十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照搬照用了前苏联的教学理论,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种种弊端,无怪乎xx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在70年代曾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2000年前后,“海归派”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优势,看到我国的教育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于是,再一次扛起教育改革的大旗,提出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响亮口号,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定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新型的教育理念。毋容置疑,这次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理念都是非常正确的,但仍然犯了“极左”的错误,与五、六十年代语文教学的改革同出一辙且殊途同归,将语文教学带入歧途,致使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摸不准方向,把握不准尺度。究其原因,两次教学改革的倡导者皆忽视了几千年根植于华夏土壤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传统教学思想的灌输,忽视了“融中贯西、中西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教育思想的客观定位,对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一些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xxx说得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都是矛盾的共同体。可走极端、追形式的国人恰恰忽视了这个真理,从而致使中国的教育走进了死胡同。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专家审视这次语文教学改革历程,也认为有不少导向上的偏离,通过无数次的交流、研讨进行了拨乱反正。在这次语文教学大赛中,课程改革的核心倡导者方智范教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提出了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共性和个性”,“聚合和发散”,“充实和空灵”之间的关系,其理念实质就是要把这四种关系溶于一体,客观看待,不可偏于一隅。比如,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育均重结果而轻过程,本次改革初期,不少教育专家提出教学要将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于是乎,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形式上的创新,课堂热闹了,学生的个性也彰显了,但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真正掌握了多少?教学的效果发人深省,让人担忧,正由于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中国的教育或极左或极右。方智范的思想不言而喻,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辩证的统一,不仅仅要重视教学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法的指导,彰显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同时也要正确看待教学的结果。
    二、营造和谐课堂,开展多元评价
    笔者感受最深的是16位选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示出他们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里且不论16节课教学效果的差异,单就师生关系的融洽方面亦可看出他们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运用上的匠心独运,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学习的,因为他们都营造了一个非常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构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我想,这个有效的课堂不仅来源于他们厚实的语文底蕴和良好的语文教学素养上,也来源于他们有效的多元教学评价上。我们知道,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一杆秤”,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小语课堂的评价也逐渐焕发了人文气息,冷面孔少了,简单、粗暴、挖苦,甚至随意谩骂就更少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生动活泼,但又良莠不齐的话语缺乏必要的识别,对正误皆有,高下不等的话语水平和质量缺乏应有的辨析。笔者认为,建构有效地多元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反思我校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应避免存在的以下几种情况:
    1、“一团和气”——放纵的积极评价。
    一些教师对“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产生片面的理解,对课堂中学生答问环节的处理,不论对错,一律给予放纵的“积极评价”,比如,当学生说得正确、流畅,教师由衷地送去一个夸赞就可以了,可有的教师评价却成了让人听了起起皮疙瘩的吹捧,“哇—我看你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当学生说得不当或断断续续时,教师应坦诚而直接地指出:“真的,我觉得你说的不太好,还不够完整”,或许补充一句“再给你几分钟的准备,能说好吗?”可有的教师明明知道学生说得不对,故意拐弯抹角的说:“这倒是一种说法”或者“这个说法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含含糊糊,让人不置可否,致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童庆炳先生指出: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同性,教师在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时,一定要吃透文本,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切不可为了文本的精彩而导致文本价值的失落。我在本校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狐狸与乌鸦》,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人说:“狐狸很贪吃,把别人嘴里的肉骗下来吃了。”有的说:“狐狸很狡猾……。”,有的说:“狐狸真聪明,它能有计谋谋取乌鸦嘴里的肉,教师夸他“很聪明,观点独特,与众不同……”。其实,教者的评价严重背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丧失了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此次大赛中6号青海选手陶金梅在执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在一起……”一段时,教者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引导学生体会这条街的美丽,这样的引导严重背离了文本作者季羡林老人创作的本意,文本的价值取向缺失。
    2、“一棒子打死”——狭隘的消极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是,有些教师无视学生鲜活真实的生命形态,对生成的东西一律予以否定,教师往往轻率下结论,有时学生没有说出预设的答案就加以否定,有时学生说得不够全面到位教师也不再启发点拨,而是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获对他们的想法置之不理。
    3、“一带而过” ——不置可否的无为评价
    这类评价是我区目前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一类现象,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应有的语文素养和课堂调控技巧,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穷于应付,无奈之下,只好用一些语气词加以搪塞,应付学生的回答,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获不够深刻时,往往只会说“请坐”“来,谁还会回答”,有的以问代讲,一味地抛“问题绣球”,教师没有做到真正评价学生,学生也无法从教师的这类评价语言中获得答复。更有甚者,学生的言说有了明显的错误,教师置若罔闻,没有任何表示。大概是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影响,不少教师曲解了“人文关怀”的真正内涵,认为迁就、纵容学生的体悟就是为了弘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正确处理自主、合作、探究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此次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中有这样一个客观题,即你是如何看待自主、合作与接受性学习之间关系的,谈谈你的看法?我想,不少教师今天还认为“接受性学习”是传统教学的产物,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且格格不入,岂敢让“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充斥于今天的课堂,倘若上教学公开课、示范课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大逆不道”之感,“谈虎色变”之嫌。教师认为笔者在校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泊船瓜洲》一课,在教“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教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京口、瓜州、钟山的方位,并用简笔画画出示意图,结果花了5、6分钟,学生依然搞不清三者的具体位置,教者怕延误教学时间,匆匆收场,只好将预设答案告知学生。很明显,教者忽视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京口、瓜州、钟山都属地名,教师也未出示必要的直观的演示,学生的头脑当中缺乏应有的概念,且了解地名无任何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探究亦如造空中楼阁,教者虽煞费苦心,教学效果却全无,岂不耗时费力。如果教师此时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法,这个问题岂不是半分钟就能解决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我们应当要了解问题的实质,关键是问题的提出有没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在看待这两者关系时,高林生教授用了16个字给了我们较好的诠释:即“精彩共舞,以学为主,适时而用,相得益彰”。这里的“精彩共舞”指的是两者在教学中处于相同重要的地位,“以学为主”强调的是以学定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适时而用”则强调了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知识程度的不同来恰当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相得益彰”指通过科学、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彰显出它们不同的特点,从而达到优势互补。
    四、返朴归真,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一堂成功的好课留给人的是荡气回肠的回味和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的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关键是方法上运用是否得当,策略上是否创新,形式上是否新颖。本次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山东选手党照虎老师在执教《桥》一课时匠心独运的课堂处理给了我深深地启迪和思考,令我折服。党老师教学设计处理最精彩之处还是“传统教学法”字、词、句有效整合的创新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力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应该来说,这是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提出返朴归真后一堂真正的好课。例如,党老师在执教《桥》一课第二环节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学生默读课文,认真识记课文的生字,(教师巡视)
    2、学生默读完毕,党老师利用课件分别出示了三组词。
    {dy}组: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挡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生:(洪水)
    师:带感情读这些词,要有滋有味的读。(让学生放在句中读,真正体会词的感情色彩)
    师范读、指导读
    第二组:清瘦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师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读词、在语境中体会词的感情色彩。
   第三组:祭奠
    (1)出示“祭”的象形文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神,中国汉字的魅力。
    (2)追问:课文讲老奶奶祭奠谁,教师相机板书。
        ……
     这一环节的巧妙安排无疑促进了学生识字目标、读的目标的有效达成,通过反复的读词、读句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为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零”距离的接触,促进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的碰撞。其实,党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把这些词的合理分类,巧妙出示,这种别出心裁,是教者对文本有了独特感悟之后才能有效达成的。
    五、走出教学的一些误区
    1、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笔者南京之行听的16节课中,发现竟无一人运用小组合作这一教学形式。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小学生年龄小,大多不知道该怎样合作,用怎样的形式合作。其二,笔者曾在教育刊物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戏言:听课教师看到一位学生在合作课上无所事事,便问学生:“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学生说:“我最喜欢上‘合作课’,因为这时候,我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老师肯定不会让我来回答问题。”我们不难明白,教师因受教学时间的局限,课堂的合作只能是为少数优等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现实的合作学习犹如“众星拱月”,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存在。时下,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断章取义,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是一个共同体,有自主,就要探究,有探究,就需合作。新课改伊始,我校承当了省陶研重点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此课题应该对我校教科研的大力推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今天看来,把“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定位,加以研究,进行推广是错误,从而造成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偏离和教学方式选择上的迷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专家指出:自主是基础,合作是形式,探究是关键。笔者认为,合作的理念是正确的,是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让合作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课堂教学运用何种方式,要靠教学内容来确定。不管教学内容,不管问题的提出有没有合作的价值,逢课即用合作这应该是不恰当的教学行为。
     2、明确学标,正确释题解题。语文课堂常出现这种状况,“看了题目,你想问哪些问题?”,“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于是乎,学生应邀提出各类问题,接下来,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筛选,调整自己的预设,展开生成式的教学,而是将学生的问题“雪藏”起来,仍按预设进行教学,“同学们真不错,提出了不少问题,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学完”了,而质疑就只露了一下小脸,跑了一下龙套,便“归隐山野”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了“泥牛入海”,提了也是白提。这些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肯定是这么预想的:新教改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吗?我不就是给学生自主,尊重学生吗?不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这种貌似自主的“一枪”浪费课堂时间,给学生的是一种“伪民主、伪自由”,与高效课堂教学南辕北辙。
    3、认真备课、深究文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是众多教师公开课常用的方法。从教改趋势来看,它带有少许“时髦”的成分”,因此授课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逻辑、情感的发展,一概指出“喜欢哪段学哪段”。授课教师应该明白,任何方法、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合理性,也有其适用的局限性,如《桂林山水》这类块状结构的文章可采用此类方法,可一些线性结构的文章(叙事类)根本就不宜拆开“零售”给学生,因为去了任何一个段落,就会出现情节散乱、结构错位、情感断层。
    生活处处皆语文,让我们在新课改理念的正确xx下,享受七彩阳光,感受语文魅力,锐意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朝气,富有灵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走进七彩语文 灵动三尺讲台_采芹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