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名著提要》教学辅导_软格教育by王宪鹏_新浪博客

 

 

{dy}章  柏拉图  理想国

 

一、教育的功能

良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出良好的公民。一种正确的教育,能防止公民的护卫者变成对公民的残害者。正确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成为有理性的人。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良好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胜过他们的祖宗,也使他们的后裔更好。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理性、激情、欲望3种成分,欲望占每个人的灵魂的{zd0}部分,并且本性是贪得财富的。只有当一个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理智和激情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使理智得到加强,这个人的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者间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用理智领导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彼此友好和谐,各个安守自己的本分,这样的人才是有节制的人。国家和个人的节制的美德是由教育培养而成的。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教育对于良好的政治制度的维护、人性的改进、人种的改良、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育的任务

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束缚,转离黑暗和影像,转离转瞬即逝的感性世界,转向光明和实物,转向永恒的理念世界,认识{zg}的理念——善。

三、设计的教育学科

柏拉图为护卫者的教育设计的学科包括:音乐、体操、数学、几何、天文、和声学、辩证法(哲学),还有作为必修科目的实际锻炼。

四、西方历史上的“七艺”

七艺分别指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文法、修辞、辩证法。

五、教育方法的思想

1、寓教学于游戏。教育者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到孩子们每个人的天性。孩子们所进行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精神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的思想是柏拉图从古代埃及人的经验中吸取的。

2、实际锻炼。教育的每一步都要和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柏拉图认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年轻人只有经过了实际的磨练,接受实际工作的考验,才能取得实际经验。只有学习、研究和实际锻炼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胜任职责的人才。

3、考试。柏拉图要求一个未来的治国者,除了接受平时的观察、考察外,还必须接受考试,以测定他们的学习成绩。

六、教育立法

上述教育制度、原则和方法要制订成法律,依法治教,依法治国,使教育成为建立和维持理想国的可靠保障。

 

 

第二章  莫尔   乌托邦

 

一、乌托邦

乌托邦这个词是根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意思是“虚无之乡”,即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地方。在《乌托邦》一书中,乌托邦是浩瀚大海中的一个岛国。

二、乌托邦的文化教育概况

1、文化。

(1)伦理观。乌托邦推崇乐天的伦理观。他们认为,构成人类幸福的是快乐,只有正当高尚的快乐才会带来幸福。正当高尚的快乐应该符合哲学的理性和宗教的原则,应该遵循自然的指示。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乌托邦人遵循一条原则:不因小快乐而防碍大快乐,不因快乐而引起痛苦后果。

(2)宗教观。乌托邦人开始摆脱盲目的信仰,并逐渐形成一种理性的信仰,而且大家都相信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即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乌托邦公民有选择信仰的自由,但如果不相信天命和灵魂不死,则会受到公众的谴责,失去人们的信任。

(3)学术研究。乌托邦人赋予学术研究和国民教育以重要地位。在乌托邦有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这些人集中精力钻研学术。从这些人中,乌托邦选出行政官员等享有很高荣誉的人。但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并不是终身的,如果不能胜任,就要回到普通劳动者的行列,而普通劳动者如果刻苦钻研学习,成绩显著,也可被定位于专门做学问。乌托邦重视古代文化遗传的保存及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

2、教育

(1)普及教育。乌托邦实施普及教育。家长、教师和社会上有经验的学者、生产技术人员都有责任教育年轻一代。不过教士在儿童教育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

(2)德育。乌托邦重视德育,他们认为重要的精神之乐来自德行、实践及高尚生活的自我意识。在乌托邦,主张行善修德,为非作恶受罚,但以正面教育为主。

(3)智育。乌托邦人关心知识的学习,认为与美德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要比王国的全部宝藏还有珍贵。乌托邦重视使用科学,注意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由于乌托邦人自觉地努力学习和锻炼,他们的智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4)教劳结合。在乌托邦,凡年龄、体力适合于劳动的男女都要参加劳动,乌托邦在一定意义上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并实行了教劳结合。

(5)健康及审美教育。乌托邦将健康看作{zd0}的快乐,视“美观、矫健、轻捷”为“来自大自然的特殊的令人愉快的礼品而高兴地加以珍视”。乌托邦人还很注意美的作用,将之视为非常动人的力量。

 

 

第三章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一、论证公式

1、先提出一条自然现象的规律;

2、用自然界的事例说明这条规律;

3、在人类活动中,园丁如何模仿这条规律;

4、现存的学校教学工作怎样违反了这条规律而出现了错误(偏差);

5、纠正偏差的办法。

二、论证公式的特点

1、承认在自然、人类社会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普遍的客观规律。

2、探求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使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可贵愿望。

3、从过去以《xx》为真理的{wy}来源转变到从《xx》以外、从客观事物中寻找真理,这是一个世界观上的巨大跃进。

4、中肯学校中流行的错误。

5、总结了正面经验,提出了改革教育的积极主张。

三、班级学制的要点

1、把学生分成班级,班级又分成10人小组,每组有一个学生进行管理。

2、{jd1}不进行个别教学,而只同时一次去教所有学生。

3、每班一个教师。

4、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眼光同时看着全体学生,谁也不许做别的事,只准用心听,只准看着他。

5、除非全体学生都在静听,教师决不可说话;除非他们全在注意,否则不可进行教学。

6、教师应运用技巧,引起学生的注意。

7、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

8、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

9、压缩学科,除去一切不必要的、不合适的材料和细微末节,只教有用处的东西。

10、不强迫学生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学习任何学科,让每个人顺着他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四、道德教育注意的重点

1、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解放、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在宗教教育之前。

2、十分重视学校的纪律。

五、新学制包括的部分,其划分的依据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大学(各6年)。划分的依据是“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

六、新学制的特点

1、是历史上{dy}次提出的一个最系统、最完整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大学。

2、学前教育的地位得到肯定,并纳入学制。

3、小学教育年限延长。

4、普及教育思想。

5、保证普及教育的实施,必先普设学校。

6、国语学校位于拉丁语学校之前。

7、各级学校的课程按统一的要求,作圆周式的排列,即由浅入深的排列。

8、所建议的课程计划大大越出了《xx》、《教义问答》、“七艺”的狭隘范围,提供了一种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

 

 

第四章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

 

一、儿童珍贵的原因

1、儿童是上帝生气勃勃的形象,反映了三位一体的精神。

2、儿童是永远不灭的遗产。

3、儿童是上帝指定给父母的独特财产。

4、儿童永在上帝保护之下。

5、由于上帝爱儿童,常常宽恕父母。

6、儿童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从中注视谦虚、有理、亲切、和谐及其他基督徒的品质。

二、父母的义务

1、应注意的是儿童的灵魂,因为这是人的主要方面,它来自上帝,应与上帝同在,并上升到上帝那里去。

2、应注意儿童的身体,它是灵魂的住所,有权要求比房舍更多的维护。

三、儿童在人生的头6年应掌握的知识

1、各类自然事物。

2、各类自然科学常识。

3、各类社会科学知识。

4、音乐知识。

5、语言。

6、绘画写作。

四、对婴幼儿的教育的意见

1、教育幼儿宜尽早开始。

2、可通过大人与小孩的对话进行。

3、可随机进行。

4、可通过游戏进行。

5、尽量利用寓言、动物故事等来教育幼儿,这样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有助于道德的发展。

6、考虑个别差异,避免强求一律,不可套用正规学校的教学模式。

7、循序渐进。

五、儿童进入公共学校能力的标志

1、该儿童是否真正获得在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

2、他对问题是否有注意和辨别、判断的能力。

3、他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和愿望。

 

 

第五章  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

 

一、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以儿童的自然倾向为基础,受儿童的自身发展的法则所支配,培养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自由人的教育。

二、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即要求不必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或学习文化知识,而让他的心闲着不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三、应通过何种方法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

2、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3、培养儿童成为学习主人的技巧。

四、青年期的教育

1、道德教育

(1)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要爱自己,同时也要爱保持我们生存和有益于我们的人。

(2)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在培养儿童具有个人良好行为的基础上,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是重要的。

2、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没有宗教教育九没有真正的道德。宗教教育只有在青春期后,在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

3、性教育

人获得性知识的年龄,是随人所受的教育以及随自然的作用而有所不同,因而应尽可能延迟这个年龄的到来,可使年轻人体格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六章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一、对儿童实施管理可以采取的方法

1、威胁

2、监督

3、xx与爱

4、惩罚

5、活动。

二、兴趣的分类

兴趣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属于认识周围自然现实的,是认识的兴趣;另一类是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可将这两类兴趣细分为6种兴趣;(1)经验的兴趣;(2)思辨的兴趣;(3)审美的兴趣;(4)同情的兴趣;(5)社会的兴趣;(6)宗教的兴趣。

三、教学阶段论

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个阶段,与此相应,学生的心里状态也可分为“注意、期待、探究、行动”4种。

1、明了。这是教学过程的{dy}步。由教师传授教材。教师主要采取提示教学,也可辅之演示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观念,掌握新教材。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里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在这个阶段中,主要任务是明了各种知识,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进行静态的学习。

2、联合。对学生而言,这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的观念、教材与以往已有的观念之间产生联系,即使学生的新旧观念之间建立联系。这个阶段学生的心里状态表现为期待。教师主要采用分析教学和自由谈话的教学方法。

3、系统。这个阶段学生处于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寻求定义、结论、规则等规律性的知识。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心里活动是“探究”。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采用综合教学。

4、方法。这一阶段学生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在“方法”阶段,学生的心里特征是“行动”。在教学法方面,教师可采用练习法。

 

 

第七章  赫胥黎  科学与教育

 

一、自由教育内容

1、体育锻炼;

2、家政教育;

3、智力训练;

4、伦理学教育。

二、科学的重要性

1、科学与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2、科学与民族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3、科学与人的心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科学教育的特点

使人的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并且以最完善的归纳方法来训练心智。也就是说,从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一些具体事实中得出结论。

四、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教师应真正地和实际地精通所教的科目,透彻地了解教学的内容,并能够充满信心地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去讲述它,使教学生动而又实际。

2、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自觉的职责,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师职业。

3、教师应该懂得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起他们的热情,应该认识到其职责是提供知识,但决不是填鸭式地要学生死记硬背。

 

 

第八章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方法

 

一、“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方法

1、肌肉训练。

2、感觉教育.

3、实际生活练习。

4、初步知识教育

二、聪明的教师

1、能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并获得欢乐和满足,使他们不致于把时间和经历耗费在无益的事物上;

2、能进行幼儿个人的心理观察,并大致估计各种刺激保持幼儿注意力的长短。

3、能既关心幼儿的身体发展,又关心幼儿的智力发展和道德进步。

 

 

第九章  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1、秩序的敏感期

2、细节的敏感期

3、行走的敏感期

4、手的敏感期

5、语言的敏感期

二、幼儿心理歧变的表现

1、心灵的神游

2、心理障碍

3、依附

4、占有欲

5、权力欲

6、自卑感

7、恐惧

8、说谎

三、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环境

1、幼儿教育的原则

幼儿教育应遵循2个原则。(1)重复练习。在敏感期,幼儿如果得到能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他们就能聚精会神地独自反复地进行练习。这个重复练习的过程,也就是幼儿正常化的过程。通过重复练习,幼儿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在他们的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

(2)自由选择。幼儿不仅会根据他们自己的心里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品,而且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幼儿在自由选择中往往不会选择所有各种教具,而总是选择同样的教具或一些自己明显偏碍的教具。

2、幼儿教育的环境

(1)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新教育,它应该包括教师、儿童和环境3个要素。

(2)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自由发展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能自然地得到发展,以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

(3)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能安静而有秩序地生活,减少生命力的浪费,以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4)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愉快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适合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生气勃勃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充满生气、欢乐、真诚和可爱,毫不疲倦地工作,精神饱满地活动。

 

 

第十章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就是:教育的过程除了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的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二、教育无目的

所谓“教育无目的”,指的是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自身,反对来自教育过程之外的强加的目的。教育过程自身即为目的,表明教育过程目的与手段是同一的,目的即手段,不断地转化为手段,转化为一系列行动。

三、思维五步

1、疑难的情境。

2、确定疑难的所在,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并进行观察和其他心智活动以及收集事实材料。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

5、通过实验去验证或修改假设。

四、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

1、劳动和闲暇

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牵强划分,在教育上劳动和闲暇的对立,由此产生了两种教育:一种是为有用的劳动者预备的教育;另一种是为享受生活预备的教育。在教育史上,就有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与“实用教育”(实利教育)的牵强划分。而且,这种划分常常被认为是本质的和{jd1}的。

2、知(理论)与行(实际)

从古希腊以来,一直存在这种牵强的划分,并对教育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主知主义将理性与经验对立,在抬高理性的同时轻视经验和活动;感觉主义认为知识就是感觉印象,忽视经验中的主动方面。实际上,它们的错误就是把知与行割裂开来。

3、自然与人

“自然”与“人”的对立是教育上的一种牵强划分。这种划分自古以来就存在,直至现在仍然严重存在。其结果是造成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牵强划分。

4、个人与世界

“个人”(“心”)与“世界”(“物”)的对立是教育上的一种对立现象。其结果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的个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职业与文化

教育上的各种对立现象最终归结为“职业”与“文化”的对立。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继续不断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为别人服务,又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职业活动既是获得真正知识和个人智力训练的xxx方法,又是培养社会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最有益途径。职业教育具有充分的理智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必须反对狭义的职业观和狭隘的职业教育计划,因为它们会损害现在的发展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

 

 

第十一章  杜威   经验与教育

 

一、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的特征是:(1)把过去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作为教材,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东西传授给新的一代;(2)道德训练就是形成符合在过去已建立的行为标准和准则的行动习惯;(3)学校组织形式同其他社会机构相比,具有极为显著的特征。

传统教育的缺点是:(1)计划本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来自外部的灌输;(2)它把成人的种种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儿童;(3)它的教材和方法步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他们已有的经验范围。

2、进步教育。确立的原则:(1)反对从外面的灌输,主张个性的表现和培养;(2)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3)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4)反对通过训练获得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主张把技能和技巧的获得当作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手段;(5)反对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主张尽量利用现时生活的各种机会;(6)反对固定不变的目的和教材,主张熟悉变化着的世界。

3、相对传统教育来说,进步教育不仅更符合民主主义的观念,而且它的方法是温文尔雅的。但是,教育者却肩负着更多的重担,实施起来也更加困难。进步教育比传统教育的道路更加难走。

二、健全的经验哲学的主要原则

1、经验的连续性原则

2、经验的交互作用原则

 

 

第十二章  马卡连柯   教育诗

 

一、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

1、依存和服从的原则

2、高度尊重和沿革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4、前景教育原则

5、集体的作风和传统

6、纪律教育

二、集体的特点

1、集体不是乌合之众,而是由共同的目的、通过共同的劳动并在劳动的共同组织中把人们团结在一起。

2、每个集体都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与其他集体有着有机的联系。

3、集体拥有管理机构和协调机构,这些机构有权代表集体并行使各种职责。

4、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第十三章  马卡连柯   儿童教育讲座

 

一、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对家长提出的要求

1、在家中,家长不是{jd1}的主人,只是集体中一位负有责任的成员。

2、家长要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孩子对法律承担责任。

3、家长不应把家务事和自己的社会工作截然分开。

4、家长是家庭集体的领导成员,他必须以身作则。

5、教育工作首先是组织者的工作。

二、虚假的威信及真正的威信

1、虚假的威信是:(1)以高压获得的威信;(2)以妄自尊大获得的威信;(3)以迂腐获得的威信;(4)以说教获得的威信;(5)以爱获得的威信;(6)以善良获得的威信;(7)以友谊获得的威信;(8)以收买获得的威信。

2、家长的真正威信的基础在于家长的生活和工作、家长的公民责任感,在于家长对孩子生活的了解和帮助以及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

3、真正的威信应是以了解、帮助、责任心获得的威信。

三、价值在制定家庭生活制度时要考虑的问题

1、制度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必须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去理解为什么需要制定这样的制度,并且重要的是让孩子经常去练习正确的行为,牢固地形成好的习惯。

2、制度的确定性。不可朝令夕改,家长必须监督孩子认真执行,而且要求孩子做的的家长自己首先应该做到。

 

 

第十四章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一、人性本恶的本能论者错误

1、人性本恶的本能论者所使用的范例是动物的本能,这就导致他们不去寻找人类独有的本能。

2、本能论者只看到动物界的竞争,xx忽视了同样普遍存在的合作。

3、本能论者过分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同时强调人种与所有其他物种的深刻的区别。

4、本能论者没有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的整个线索进行研究,只是仅仅选取他们喜爱的动物种类进行研究。

 

 

第十五章  布鲁纳   教育过程

 

一、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的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

2、转换。

3、评价。

二、学习的方式

1、训练的特殊迁移

2、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倾向于从事看来是以对整体问题的内隐的感知为基础的那些活动。思维者虽然得到了答案,但他对其间的过程究竟如何,却很少知道。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借助分析思维将无法解决,或者充其量也只能慢慢解决。

2、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的,步骤是明显的,而且常常能由思维者向别人作适当报道。在这类思维进行的过程中,人们能比较充分地意识到所包含的知识和运算。

 

 

第十六章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一、智育体系的2个特点

1、充分反映了时代对人的全面要求,通过智育授予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掘每个人独特的天赋才能,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他们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把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兴趣,培养精神丰富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文明公民。

2、把智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教育系统中,统筹兼顾地处理智育与其他各育的相互渗透关系,以及智育这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的各种矛盾和关系。

二、对教师提出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建议

1、进行教学,要做的靠己有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2、为了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成为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

3、教师要善于教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进行记忆。

4、课堂上必须有一个思考新教材的阶段。

5、检查学生的知识时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6、给学生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

三、六种教育影响的合力

1、这六种教育影响是:教师、家庭、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小伙伴。

2、教师的直接影响。教师在六种教育影响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力量在于在他身上把教师和教育者有机结合的程度。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在于教师的个性。学社的品学决定于教师的德才。因此,教师应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质,同时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能力。

3、家庭教育。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就不可能完成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家长教育学是关于父母如何培养子女成才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4、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起主导作用。自我教育的最强大的促进因素是自尊感。

5、书籍的威力。苏霍姆林斯基把书籍誉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认为书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些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6、小伙伴的影响。孩子们在校外结交的伙伴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十七章  苏霍姆林斯基   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

1、相信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相信每个孩子的可教育性。

2、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的原则

1、情感与思维相伴而行,情感推动思维,思维推动情感。

2、情感与意志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3、自信心与道德尊严感相互作用。

4、利用情感的迁移规律。

三、姆林斯基向教师提出的建议

1、不要让孩子只是为了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而是今天就要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2、千万不要让过量的知识潮水般涌向孩子。

3、逐步培养孩子进行紧张的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要让孩子在脑力劳动中感受到什么叫困难,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获得创造的快乐。

4、要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欢乐、取得好成绩的欢乐,从而在他们心中激发自尊心和自豪感。

5、只有符合学生的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水平并且又能促使其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才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6、虽然强烈的求知欲是儿童的特点,但也有必要合理地限制他们的智力兴趣的范围,才能导致他们和谐的全面发展。

7、创造性是精神生活的强大动力。儿童向往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创造者。创造某种精神价值的劳动激发的创造灵感,是使儿童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的最重要的条件。

 

 

第十八章  赫梅尔   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

 

一、未来的世界教育将呈现的趋势

1、教育规划应纳入社会发展的总政策,即它应是各种长期发展和革新的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规划不仅要考虑数量的因素,也要考虑质量的因素。

2、教育的未来主要取决于外在因素而不是教育制度的内在因素。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将决定未来的教育。

3、目前正在世界各地采用的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将继续占有重要地位。

4、终身教育的概念最终将改变全世界的教育面貌。教育制度将变得更连贯、更复杂和更庞大。

5、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将持续吸取。教育平等的含义不再是对所有的人给予同样的教育,而不是给予每一个人以{zh0}的教育。

6、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在未来的教育发展种将起日益重要的作用。整个世界的互相依存关系变得越来越明显了,教育领域中的国际合作也更加必要了。

二、教育民主化

1、要求教育方面的机会均等。

2、教育民主化和平等的概念正在不断发展。

3、参与的问题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第十九章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考虑的与智力相关的问题 

1、智力的功能及形成。

2、思维在形象与运算之间的关系。

3、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

1、{dy}阶段:七八个月~2岁以前。儿童的思维是以感知运动的行动与智力为特征的最初阶段。

2、第二阶段:2岁左右~七八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从符号或语言机能的形成开始。

3、第三阶段:七八岁~十一二岁。这时儿童初步的心理运算能力已经形成。

4、第四阶段:十一二岁~十四五岁。这时儿童进入以推理为特征的逻辑思维阶段,已能运用假设或命题。

三、新教育方法与传统教育方法的区别

1、传统教育方法是“要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对他进行道德教育,使他尽可能快地变得和成人一模一样;或者把儿童看作是各种原始罪恶的体现者,把他看作一种难以处理的原材料,他更多的需要是改造而不是教育。”

2、新教育方法“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性并且利用关于个人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关于个人发展的规律。”

3、传统教育方法与新教育方法的对立是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对立。

4、传统教育方法与新教育方法的差别是这两方面的教师对儿童的一般看法不同。

四、儿童和成人的差异

1、儿童的思维活动特点是实用的、感知运动的;承成人则是以反省思维为主。

2、儿童在10~11岁之前,不能有任何类型的形式推理。

3、在关系逻辑方面,儿童的思维和形式推理之间与成人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差异。

 

 

第二十章  德洛尔 等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一、教育应承担的职能

1、要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作才能或潜能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每个人都具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

2、要重新强xx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

3、教育不可回避自己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应完成的使命。

二、教育的使命

1、增进理解

2、促进民主

3、促进人的发展

三、当前世界面临着的三大挑战

1、环境的破坏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对人类的持久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2、随着全球化的展开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3、民主制度在某些地方有衰落的趋势。

四、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会认知。学会认知更多是掌握认知的手段,它包括2个层次:(1)使每个人学会了解其周围的世界,这是作为人生手段的层次;(2)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这是作为人生目的的层次。学会认知的过程使永无止境的,随着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变化,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2、学会做事。由于未来的工作难以预料,所以学会做事并不是学会某些固定不变的实践方法。学会做事再不仅仅是获得一种资格,而是发展起相应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教育应该重新设计,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应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们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些共同目标。使学生在相互了解的态度及和平平等的价值观中,在共同学习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4、学会生存。学会生存作为前三个学会的总结,指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一个人借助于青年时代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思,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力,以便由他自觉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西方教育名著提要》教学辅导_软格教育by王宪鹏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