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田黄的奥秘--胡家燕_福建世界语商会的空间_百度空间
探索田黄的奥秘

胡家燕

   在福州北部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地带,以寿山乡为中心,东至连江县隔界,西至旗山,南达月洋,北至党洋的范围,是寿山石主要分布区,与叶蜡石矿伴生。

   田黄是寿山石中的一种类型,通过大量对田黄饰品及原石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确定田黄的三要素为岩石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人们对田黄的六种表象特征又称六德。“细、洁、温、润、凝、腻”,是对田黄质地的总结,它是内部结构的反映。

   现将田黄的岩石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分别加以论述。

   1、 人类历史中记载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寿山石的记载,可追索到距今1500年的南朝,在墓葬中出土有石俑,宋xx始大量开采,元末开始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一直到明末清初时期才有田黄记载,当时被视为皇家珍秘之物。乾隆皇帝拥有的田黄宝玺,数量最多,如“乾隆御笔”、“所宝惟贤”、“德日新”、“信天主人”、“长春书屋”、“三希堂”等。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件清代田黄三链章,印文为“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是乾隆皇帝御用闲章、吉语印,1997年8月11日发行的寿山石雕邮票及小型张,系田黄“乾隆链章”,这进一步将中国寿山石中的田黄推向世界。

   2、寿山石地质

   矿区位于寿山-峨眉盆地西北部,在侏罗纪时期大量流纹岩、石英斑岩侵入喷发,伴有火山凝灰岩、集块岩、角砾岩及熔结凝灰岩的沉积。

    火山岩系受火山低温热液蚀变作用影响,在蚀变作用有利地段沿岩石断裂隙分别产生高岭石类化、叶腊石化、明矾石化、硅化。由于成矿温度的差异,在200℃左右形成高岭石类矿床;300℃左右形成叶蜡石类矿床,分别成脉状、透镜状、似层状产出,这种结晶温度的变化也将引起寿山石矿、叶蜡石矿的不少内在变化。

   成矿后期由于长期的热液、风化作用,铁质浸染,又在地质应力作用下产生小范围内的变质作用,使寿山石颜色、质地不断改变,形成各种寿山石品种。

   寿山石矿主要矿体带沿北东向展布,高山-金山顶矿带上有高山-坑头-都成坑,善伯洞-月尾,金狮公山-吊笕-金山顶矿床,开采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多的矿带。另一矿带为老岭-松柏岭矿带,位于寿山矿田北西部,旗山西侧至黄巢山西侧的连线上,呈北东向展布,长达3公里以上。

   田黄是诸多寿山石品种中的一种,有“石中{zw}”之称,它的产出严格受地域控制。寿山村南面的内外洋隔界的高山山麓中,有一股涓涓细流从坑头山溪口流出,此溪当地人称为坑头溪。从溪口流出大约五、六百米间,与从高山西侧流下的大段溪汇合后,下游称为寿山溪。从寿山村内外洋绕过,又与发源旗山的大洋溪会后。会后处有一巨石,使溪面突然狭窄,水流湍急,早先村民在这里建了一座水车碓米,故称“碓下”。经廻龙、双溪、带下及结门潭后缓缓流入连江县境内。

   人们将沿溪流的两岸水田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坂”是当地人的习惯称谓,指的是地段和地点的意思。从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处的以上的水田,称为上坂,这一河段出产的田黄透明度高;大段溪至大洋溪交汇处这一段的水田称为中坂,产出田黄色泽浓重;大洋溪至碓下的这一段水田称为下坂,从碓下到结门潭称碓下坂,产出田黄透明度较差,颜色深沉。

寿山石矿区,至今为止没有发现田黄的原生矿体,海拔983 米的高山,东南面的坑头溪及其下游寿山溪的流域发现了田黄。而同在高山之下,仅隔坑头溪不远的大段溪,至今也没有发现过田黄,是地质找矿工作还未发现,还是原田黄矿体仅产于寿山溪流域一带,现已被剥蚀,冲积到寿山溪中?。从地质成矿理论认为,寿山石矿区内流纹岩、石英斑岩大片喷发,形成的低温热液蚀变作用是强烈的,首要的是对寿山溪一带的地质构造作进一步分析,寻找隐伏的矿体,使田黄矿体再现。

   对矿区内的成矿有利地段河流的阶地(田土)作深井取样,查明有无田黄砂砾矿的存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寿山溪中田黄的产出特征,、认为崩解的碎块不可能会搬得很远。蚀变地开石粘土岩的硬度仅2-3度,现在发现的田黄砾石浑圆度差,光洁度差,表面存在撞击的凹坑、毛面痕迹,具近距离搬运特征。

   3、岩石颜色

   田黄是玉石名称,在岩石学上称为蚀变地开石粘土岩,岩石的颜色是地开石矿物集合体颜色的反映,橙黄色的田黄是主要类别,另有白田、红田、黑田、绿田少量产出。

   从矿物成分研究中得出结论,在成矿结晶作用过程中,地开石是一种吸收色素很小的矿物,多呈无色及白色,因此是以无色、白色、橙黄色为岩石主色调,但以橙黄色出现机率{zg},构成田黄的基本色,决不是所谓由于埋藏亿万年受铁质浸润的结果。从(表一)、 (表二)化学分析中引起色调变化的三价铁含量得到证实,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值是一致的。从地开石的检索中,以灰白、白为主色调,只有田黄呈显特别浓郁的橙黄色调,原石及饰中常可见从深橙黄色→橙黄色→浅橙黄色→微橙黄色→白的递变过程,没有截然分界线。

   晶体结构中具有能吸收光而呈现的颜色的色心。因此,色心实际上是一种晶体缺陷,晶格的位置没有被离子所占据,形成晶格空位为电子所占据呈现的颜色。因此认为橙黄色是“色心”造成的,在晶体矿物学中“色心”引起矿物色心的如橙黄色冰州石、绿色冰州石、绿色萤石、紫色水晶、黄色水晶等,它们的主色调都是无色、白色,通过处理后都可转化为无色、白色。

   高岭石亚族的结晶构造,由一层Si-O四面体和一层A1-O.(OH)八面体组成,Si-O四面体尖顶上的O离子,都向着A1-O(OH)八面体,并和A1-O.(OH)八面体共同占有O离子而互相联结,组成结构单位层,单位晶层厚为°。当地开石晶体缺陷,Si、O、A1及OH离子的变化,都有产生橙黄色色心的可能。作者在研究近百个冰洲石矿床中,出现了极大的相似性,冰洲石以橙黄色产出的比列很高,一块晶体中出现由橙黄向无色变化的过渡色。

   从大量田黄样品的切割分析,田黄的颜色没有改变,现在呈现我们眼前的大小块体,都是从矿体中崩解出来的,推论地质体中的田黄矿床,也是如此,依照其它矿床对比,如和田玉矿床中的白玉的颜色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田黄的色调,原生色就是黄色,在黄色中可加以描述,如橙黄、浅橙黄、栗黄等等。

   业内人士称的“石皮”,作者认为是田黄的一种次生现象,在田黄中的出现可有可无,不是田黄的专有特征,实际上,很多田黄是没有所谓的“石皮”。

   田黄出现的地域内广泛被酸性火山岩系覆盖,无论是地下水、地表水都呈现酸性,都具有互补性,在矿田内黄铁矿化的叶蜡石矿,在风化作用下分解成酸性水也渗入水体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貌特征与现在是有差别的。田黄在酸性水体中产生变化也是必然的。它对田黄起到了一种净化作用。以“银包金”为例,它可呈现各种形式“包法”,有全裹、半裹、及薄膜状在橙黄色的表层,也有白色与橙黄色成嵌入状呈现,据资料称也有橙黄色包白色的存在,种种状况的出现,不能以一种模式来解决,因此,要加强岩石学的研究,解决是成矿期、成矿期后或次生期形成。

   作者曾鉴定了一件有全裹的“银包金”田黄,灰白色的“石皮”厚薄不均匀层裹在橙黄色上,从两种颜色材质取样鉴定,它们的各种特性是一致的,两种颜色间呈过渡色,条纹构造也是连通的,白色部分致密程度差,因此,认为属色心是在酸性水介质的参与作用下的退色转变形成。

   作者曾鉴定了一件业内人士称为“乌鸦皮”的田黄,黑色物质局部表层复盖,这种黑色物质的“石皮”,实际上是在酸性水介质的参与作用下的氧化锰质的浸染。

   4矿物组成

   高岭石亚族类粘土,属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包括有高岭石、富硅高岭石、地开石、珍珠陶土、多水高岭石、水铝英石组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测试资料将田黄的矿物组成均定为高岭石,后来引进了红外光谱仪后,进一步确认为地开石。

   地开石,于1908年由迪愷(Dick)首次发现于威尔斯的盎格来栖岛,后来于1931年由罗斯·凱尔命名为迪愷石。

   高岭石理论值SiO2 39.5、Al2O3 46.5、H2O 14,从(表一)国外地开石化学分析;(表二)田黄中地开石化学分析资料说明。不受地域差异。

   地开石晶体的颜色有无色,及黄、褐、绿色,当温度升高,颜色也将改变,达到500℃时脱水,晶体特性也将改变。地开石中均含有千分之几的Fe2O3,属伴生元素。从(表二)化学成分分析结合显微镜下矿物成分分析得出同样的结论,田黄中的地开石含量达99%以上,纯度很高,基本上无其它伴生矿物存在。

   产于寿山乡的寿山石的矿物成分的纯度就不如田黄,常伴有高岭石、珍珠陶土、伊利石(水云母)、叶腊石、褐铁矿,有的寿山石中叶腊石含量高达99%,形成了叶腊石矿床。

   5、结构构造

   结构,是指田黄中地开石晶粒的结晶粒度及组合方式。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1000倍,仍不能瓣认出晶粒边界的称为隐晶质结构,反之,能瓣认出晶粒边界的称为显微鳞片状结构,隐晶质结构若在电子显微镜观察,地开石都是呈现六边形片状晶体的堆集体。

   田黄中有一种称为田黄冻的品种,这是田黄中的{jp}。在上板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冻石的聚集产地,有业内人士称为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等品种,因此被誉为“百年稀珍水坑冻”。冻石水头好,透度好,有一种“冻”感,它的显微特征,反应出不同块段中地开石晶粒的结晶性质一致性,结晶粒度不一定越细越好,光线在晶体中的穿透(折射)速度是一致的,冻石最初一定是无色地开石晶体组成。

   构造,是指田黄中地开石晶粒的结晶集合体与另一组集合体的排列组合方式。岩石学中有序平行排的称为条纹状构造,无序排的称为网纹状构造。业内所称约“萝卜纹”是一种形家的比喻,它具有象萝卜中那样的纹理。对岩石学中运用的术语条纹状构造、网纹状构造,人们按它的形状不同又赋于各种称呼,如Y-型萝卜紋、 根型萝卜紋、筋狀萝卜紋、流水紋萝卜紋等等,还会出现更多的称呼。

   条纹状构造、网纹状构造在田黄中的分布多呈局部性,,从数学统计角度得知,凡具有条纹状构造的田黄,它的品质就好,这也反映出成矿作用过程中的有序结晶过程。因此,田黄中的“萝卜纹”绝不是在水体中形成。

   在寿山溪的上板、中板中的田黄中的“萝卜纹”纹理清淅,下板中“萝卜纹”纹理粗宽,这是存在的事实,但我们也可用地质的角度来解释,作者曾考查过许多河流冲积砂砾矿,原矿层不断的向内崩解、搬运,先被崩解的被水带到了远离矿体的地方,后被崩解的被水带到了近离矿体的地方,形成不同的矿化层。这一理论也应适用于对田黄砂砾矿的解释。

   田黄中的“红格”,有的称红筋格,外形成单纹和网纹状,还常出现“红格”具一定方向展布特征。“红格”是岩石中的碎裂纹受次生三价氧化铁充填浸染形成,按其成因可分布地质构造变动形成的定向挤压纹,和水体中搬运过程中形成的撞击纹,都是次生纹,不属田黄专有特征,“红格”越多,只能说明岩石碎裂作用越明显,品质越差。由于以往人们把 “红格”作为田黄的标志特征,因此不少人工染色的假“红格”常常出现在岩石中。

(表一) 国外地开石化学分析

1 科罗拉多 奥萊 2 阿肯色斯 3 格林武德 4 达加丰丁(

(表二) 田黄中地开石化学分析

成分\编号

1663  

1666

5816

5817

BT-2

BT-3

SiO2                     

Al2O3                  

TiO2                  

Fe2O3                           

MnO    

MgO

CaO

Na2O               

K2O

P2O5                 

H2O+    

烧失量

总量

99.9

99.5

100.3

99.9

99.0

99.0

    6、田黄实体像
  下面的一组田黄实体照片,均来自福州市的“田黄世家”。
  观看每一幅田黄饰品都是一种美感的享受。
 
 



郑重声明:资讯 【探索田黄的奥秘--胡家燕_福建世界语商会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